朴齐家

- 姓名:朴齐家
- 别名:字修其
- 性别:男
- 国籍:朝鲜
- 出生地:汉城
- 出生日期:1750.11.05
- 逝世日期:1805.04.25
- 民族族群:
朴齐家(1750.11.05~1805.04.25)朝鲜王朝思想家、文学家。字修其,又字次修、在先,号检书,亦号楚亭,苇杭道人,晚年号贞蕤。生于汉城(今韩国首尔)两班贵族家庭的庶支。早年丧父,家道清贫。1779年3月,任奎章阁检书官。后历任五卫将和扶余、永平县令之职。其间,撰写了《进疏本北学议》,论述了北学的必要性,是北学派的主要代表。曾于1778年(朝鲜正祖二年)、1790年(正祖十四年)、1791年(正祖十五年)、1801年(正祖二十五年)4次来到中国清朝,到过燕京(今北京)、热河(今河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地)等地。通过考察清朝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工商业和制造业等情况,他认为朝鲜长期推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国家的落后,为此呼吁朝廷改革图新,摒弃保守思想,使朝鲜与世界接轨。主张朝鲜应积极向清朝学习,撰写了《北学议》《北学辨》等书,建议朝鲜挑选人才到清朝学习文物典制以及制砖、弹棉、织布、种田、积肥、造车、造船、养蚕等各种生产技艺;主张朝鲜利用三面环海的有利条件,先发展与中国沿海各省的海上贸易,等达到一定程度后再陆续与各国通商。 朴齐家在文学方面也取得了非凡成就。著有《暂游集》《贞蕤稿略》《燕行录》等,与李德懋、柳得恭、李书九一起被誉为朝鲜王朝后期“汉学四大家”,四人合著有《韩客巾衍集》诗集。在清朝期间,与学者陈明、钱东垣、顾莼在北京琉璃厂五柳居书店结识,通过笔谈交流学问;与学者纪昀、阮元等人进行广泛的文学交流,也与大诗人、大书画家张问陶交往密切。此外,把中国文学、尤其是清朝诗歌引进朝鲜,将朝鲜诗文《韩客巾衍集》等介绍到清朝,促进了中朝文学交流。 1801年9月,朴齐家从燕京回国。逢“辛酉邪狱”(镇压天主教的事件)的发生,因其曾于1789年将《北学议》呈给正祖,并被作为上诉材料而受到牵连,被流放到中朝边境的小城钟城(图们江中下游南岸地区咸镜道钟城)。1805年(纯祖五年)获释返回故里。
朴齐家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实宾录
十四卷。北宋马永易撰。马永易字明叟,维杨 (今江苏扬州)人。宋徽宗时曾任池州石埭县尉。其事迹不可详考。只在 《文献通考》、《宋史·艺文志》里有记载: 马水易曾著有 《唐职林》、《元和朋党录》、《寿春杂志》等书。《实宾录》见于晁公武 《读书志》称为 《异号录》二十卷。陈振孙的 《书录解题》作《实宾录》,谓永易所撰。《宋史·艺文志》又分 《实宾录》、《异号录》各三十卷,皆题永易所撰。关于本书,诸家记载,颇有舛错不合。据各本之说,互相参证。《宋史》误分为两书。而晁公武所见可能是较早的未经增广之本,所以名曰《异号录》。自元代以来,此书已长久散佚。被陶宗仪收入《说郛》的仅仅是很少的数条。清代修 《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搜辑六百余条。都是 《说郛》里所未见的。但因原书散佚,其体例亦无法考证。马永易的原本与后人文彪增广的内容也无法辨别。所以只能除去重复,订正舛误,以类相从,整理编为十四卷,仍沿用陈振孙《书录解题》之名为《实宾录》。本书广泛收集古人的殊名别号编辑而成,内容颇丰。但亦有明显舛讹之处.或与称谓无关的也收录其中。但此书仍不失其价值。有《四库全书》本。清顺治三年 (1646)宛委山堂刊 《说郛》一卷本、192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 《说郛》一卷本、1934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 《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
中国文学常识
可以没知识,不能没常识。 《中国文学常识》撷取木心启蒙读物之一、《文学回忆录》之框架和灵感来源——《文学大纲》之精髓。郑振铎写的《文学大纲》,木心反复看了很多遍,以至于50年后,他到纽约开设《世界文学史》课程时,基本上都还是沿袭了很多郑振铎的观点。 《中国文学常识》内容上起公元前4世纪商代中叶,下迄20世纪初新文学运动,不仅涉及文学,还兼及史学、古籍、文字、绘画等,注重相关资料的搜集和整理,用新的观点、方法进行研究和分析,对中国历代文学作了系统的梳理,脉络清晰,材料丰富。书中有郑振铎先生鲜活的口语表达,也有许多神来之笔。 《中国文学常识》是丰富知识储备、提高人文修养的理想读本。
大道论
大道论,原题周固朴撰,其生平不详。书中引唐末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似出于五代或宋初。《正统道藏》本一卷,收入太玄部。此书以老庄及《西升》,《内观》等道经为本,广论大道义理及修心体道,养生治国宗旨。全书分十八篇。其说大略以「重玄」为宗,谓大道虚无自然,通于万物,乃万物之妙本。虚无者,离名绝义之谓也。故体道者不可滞空执有,而应有无齐泯。心境双忘,以至于悟道求道之心识亦忘,则与道契合。又称道外无心,心外无道,即心即道。一切世法皆因心而生灭,灭心则契道,纵心则危身。故修道即是修心。无心、定心、息心、制心、正心、净心、虚心,是为修心七要。又论述炼形保生,须神气双修,以阳炼阴,阴尽阳纯而成仙证真。又谓无为是治国之本,大道为仁义之本,其说本于老子。
江南闻见录
一卷。(明末清初)不著撰人。此书逐日记顺治二年 (1645)南京迎降前后二十日间事。首记弘光帝潜行出城,不知所往,城中混乱,马士英出逃,赵城忻迎降,献太子于豫王多铎,又记寻到弘光,豫王设宴,嘲笑之语。书中录有当时明太子硃笔告示,摄政王多尔衮令旨,豫王多铎令旨等文书,均为原始资料。《江南闻见录》大略与《圣安本纪·南略》所载相同,别无异闻,惟列张有誉殉难,未免传闻之讹。《南疆逸史》记有张有誉时奔武康,后归江阴,久乃卒。《江南闻见录》用日记体,后有附跋,署名 “剑心”。《附跋》称《江南闻见录》旧抄本与刊本颇有异同,“疑旧抄本系当时舆论,而刊本乃后人改定者。兹悉校从抄本,而附论其抵牾于后”(《江南闻见录》附跋)。附跋者认为弘光奉太后同出,目击为真,不赞同《小腆纪年附考》谓太后乃马士英挟之出奔。又云钱谦益降清,纳以珍宝古玩,并非如《柳南随笔》所载牧斋所献最薄。《江南闻见录》有北京大学图书馆藏传抄《定鼎江南纪略》本,题七峰樵道人辑,又有《明季稗史汇编》本,《中国内乱外祸历史丛书》本,《中国历史研究资料丛书》本。
纲目订误
四卷。清陈景云撰。朱熹《通鉴纲目》成后,为其注释、补遗、订误者有宋尹起莘、周密,明张自勋及清芮长恤等。然诸家之说,或不甚确切,或有漏略。景云之书采摭诸家所未及,悉引据前史原文,互相考证,对《通鉴纲目》之疏漏舛误,指摘精确,补遗勘订,足正传讹。附纠汪克宽《考异》、胡寅《读史管见》、刘友益《通鉴纲目书法》等之误,亦皆平允。考证中毛举细故,未免琐碎。有雍正五年(1727)《文道十书》本,《四库全书》本。
梁高僧传选译
《高僧传》全书十四卷,以如此之篇幅去记叙五百多年间中土之僧人,每个入传者无疑都是当时或该科之“高僧”,但因本书篇幅所限,这里不可能全部收录,而只能选录那些在整个中国佛教史上都具有相当影响的高僧。至于每一僧传之取舍,除个别篇幅较长的僧传采用节选外,其余的都取传记全文,以保持资料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