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道源

- 姓名:蒲道源
- 别名:字得之
- 性别:男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兴元南郑(今属陕西)人
- 出生日期:1260
- 逝世日期:1336
- 民族族群:
蒲道源(1260~1336),字得之,号顺斋,兴元南郑(今属陕西)人。博学强记,究心濂洛诸儒之学。初为郡学政,罢归,绝口不谈仕进。晚年以遗逸征入翰林,改国子博士,仅一年多即因病引退。起提举陕西儒学,不就,有诗说:“仕及引年何况病,官虽闲局亦当辞”(《辞陕西儒学提举闲居言志》),过着优游林泉的生活。病不肯延医服药,饮酒赋诗而逝。他一生淡于仕宦,闲居之日为多,所以其子编辑他的文集题《闲居丛稿》。他在《偶书》诗中说:“平生爱冲淡”,这既是他的性格特征,也是他的诗文特点,其诗文不假锻炼雕琢,不事华藻,写得平实显易。黄溍在《闲居丛稿》序中说:”公以性理之学施于台阁之文,譬如良金美玉,不俟锻炼雕琢而光辉自不可掩。”他任职国史馆时写了七律《初至京城寓居言怀》,诗中无一般求仕者入京的欣喜兴奋,心情却是淡泊的。其诗一般写得淡雅,如《将至中山》、《九月十八日黄菊始开时且禁酿漫成示德衡弟》等。他在闲居中并没有完全忘怀世事,如《闲居二首》,其一写出了饥荒带给百姓的灾难,其二指责官府选美给民间带来骚扰不安,但这类诗歌不多,更多的是亲朋赠答、题画之类。道源能词,今存词三十馀首,多为次韵、祝寿及颂圣,曲作仅存小令[黄钟·人月圆]一首见(《顺斋乐府》)。有《闲居丛稿》二十六卷。生平事迹见集中附录蒲机《顺斋先生墓志文》、蒲道诠《顺斋先生蒲公诔》,《元诗选·初集》小传、《元史类编》卷三六、《新元史》卷二三八。
蒲道源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雪屐寻碑录
共16卷。成书于晚清,有民国间 《辽海丛书》本行世。作者盛昱身为清朝皇族的后裔,一生以发扬弘大满族文化为己任,曾辑有《八旗文经》一书,以保存和传播满族文化。此后对满族文献的搜集也并没停止。晚年辞官家居时,得知北京近郊一带留存有许多满族故人的墓碑,碑上或多或少都题有文字。于是他就亲自寻访考察,认为这些文字内容,对于了解和研究满族的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他就请来拓工,把这些文字都拓了下来,妥为保存。日积月累,收藏渐多,于是著书。
长生指要篇
长生指要篇,南宋道士林自然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卷首有淳祐庚戌年(1250)作者自序,自称因读《清静经》而发深省,遂辞家云游参访,得遇西蜀陆公授以金丹之道。其书分七节,引魏伯阳、张伯端之说,论述内丹法要。大略以先天祖炁为丹本。谓人皆禀此炁而生,与虚皇贯通,与三清同体。若能逐境随觉,袭其明而还其性,则神定精固炁聚,三花聚顶,立见超脱。其修炼工夫从合真炁呼吸入手,以二目为机,守玄一为要。火候法度则唯在自知。凝一燕真元不散,散之成炁,聚之成火。化之成水,变之成金。又须仁慈济物,广行众善,则真仙保举,上帝降祥。又称修炼须上依星辰之躔度,下符海潮之往来,采天地未判之炁,夺日月交会之精。篇末附《金丹合潮侯图》及词一首,以示一月之中潮候消长规律。
滴天髓阐微
《滴天髓阐微》为命理之学,由来久矣。古之言命者,简而赅,故庖牺曰正命,仲尼曰天命,老聃曰复命,类皆以得之于天,赋之于人者,正其性、循其理、以安其命而已。滴天髓一书,相传为京图撰,刘诚意注,取通神、六亲为两大纲,自天道至贞元,凡分六十二章。析理竟原,悉臻微妙;于天地阴阳之分化,三元五行之推旋,反复引申,辞明理达,足以为后学者之津梁矣。《滴天髓阐微》 清任铁樵撰注。
烟雨纷繁,负你一世红颜
民国大师张恨水作品精选集。张恨水是民国时期最受欢迎的通俗小说家,其散文也十分佳美。本书精选了张恨水的《两都散记》等精美小品文。读者可以通过这些文章了解当时社会及大师的思想,并在文章中了解大师的人生。本书分为“山窗小品”、“山城回忆录”、“两都赋”、“蓉行杂感”等专栏,收录了《涸溪》、《竹与鸡》、《泥里拔钉》、《野花插瓶》、《珊瑚子》、《断桥》、《雾之美》、《虫声》等散文作品。
四喜记
明代传奇剧本。谢谠作。《曲品》著录。写北宋宋郊、宋祁兄弟的故事。久旱逢雨,宋郊到碧玉台散步,见数十万蚂蚁飘于水上,便将枯竹剖开,造桥渡蚁,因此,后来应试连中三元。本事见祝穆《事文类聚》。宋祁与兄同榜登第,游览禁苑,宫女郑琼英见宋祁叫了他一声小宋,宋祁遂作〔鹧鸪天〕词遣怀。此词传达禁中,仁宗皇帝不仅不怪罪,反将郑赐予宋祁为夫人。事出《花庵绝妙词选》注。剧中还穿插宋祁与妓女董青霞的相爱,以及宋氏兄弟在他乡遇文彦博和慧云和尚等情节。俗传《四喜诗》云:“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全剧皆演此诗意,故名。今存明末汲古阁原刊初印本,《古本戏曲丛刊二集》据以影印。
史记译注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