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道源

蒲道源
  • 姓名:蒲道源
  • 别名:字得之
  • 性别: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兴元南郑(今属陕西)人
  • 出生日期:1260
  • 逝世日期:1336
  • 民族族群:

蒲道源(1260~1336),字得之,号顺斋,兴元南郑(今属陕西)人。博学强记,究心濂洛诸儒之学。初为郡学政,罢归,绝口不谈仕进。晚年以遗逸征入翰林,改国子博士,仅一年多即因病引退。起提举陕西儒学,不就,有诗说:“仕及引年何况病,官虽闲局亦当辞”(《辞陕西儒学提举闲居言志》),过着优游林泉的生活。病不肯延医服药,饮酒赋诗而逝。他一生淡于仕宦,闲居之日为多,所以其子编辑他的文集题《闲居丛稿》。他在《偶书》诗中说:“平生爱冲淡”,这既是他的性格特征,也是他的诗文特点,其诗文不假锻炼雕琢,不事华藻,写得平实显易。黄溍在《闲居丛稿》序中说:”公以性理之学施于台阁之文,譬如良金美玉,不俟锻炼雕琢而光辉自不可掩。”他任职国史馆时写了七律《初至京城寓居言怀》,诗中无一般求仕者入京的欣喜兴奋,心情却是淡泊的。其诗一般写得淡雅,如《将至中山》、《九月十八日黄菊始开时且禁酿漫成示德衡弟》等。他在闲居中并没有完全忘怀世事,如《闲居二首》,其一写出了饥荒带给百姓的灾难,其二指责官府选美给民间带来骚扰不安,但这类诗歌不多,更多的是亲朋赠答、题画之类。道源能词,今存词三十馀首,多为次韵、祝寿及颂圣,曲作仅存小令[黄钟·人月圆]一首见(《顺斋乐府》)。有《闲居丛稿》二十六卷。生平事迹见集中附录蒲机《顺斋先生墓志文》、蒲道诠《顺斋先生蒲公诔》,《元诗选·初集》小传、《元史类编》卷三六、《新元史》卷二三八。

蒲道源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石柱记笺释

石柱记笺释

名胜志。清郑元庆(1660—? )撰。五卷。元庆有《行水金鉴》已著录。是编乃为唐颜真卿《石柱记》所作之笺释,成书于康熙间,凡三万余字。前列《石柱记》原文,后为其考证辨误。凡山川、湖塘、溪泽、陵墓、宅院、古器之得名、所处位置、方圆、物产、古迹、掌故等均一一为其核证,极为谨严,所引诸书约百种。周中孚《郑堂读书记补逸》称其笺释“最为不遗余力”。有《四库全书》本, 《粤雅堂丛书初编》本,又有《丛书集成初编》本。洪焕椿《浙江方志考》(1984年浙江人民出版社)收录,可资参考。

正一法文经章官品

正一法文经章官品

正一法文经章官品,撰人不详。约出于南北朝。四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此书为早期天师道经典《正一法文》残卷之一,又名《千二百官章经》。内载正一道士上章召请一千二百天官之名,按所请天官主治某种疾病灾害分类。各卷概略如下:卷一有收土公、军兵收怪、主利宅舍、收官事等二十四条。 卷二有收万精魅、收癫瘸、收目病、诸毒立差等二十六条。 卷三有主斩草、收葬送冢墓鬼等十一条。 卷四有主蚕桑、主六畜、主鱼捕、主贾市等十六条。本经认为凡一切灾害疾病,皆因精鬼作祟,或有恶人作为,而各种灾病亦皆有神主治之。故世人若有灾病,即应上章召请某类天官收鬼除妖,治病消灾。例如〈收土公〉条称:「若病饥内清尽,性命垂危,当请天官杨秩君,官一百二十人、君吏一百二十人合治之;若久病著家,请须臾君官将一百二十人令治之」云云。其它皆类此。本书对研究早期天师道与民间信仰之关系颇有参考价值。

水浒外传

水浒外传

现代中篇小说。刘盛亚著。上海怀正文化社1947年10月初版,列入“怀正文艺丛书”。本书作者撷取水浒英雄后裔传奇生涯的片断,以梁山英雄阮小七(改名萧恩)之女萧桂英与花荣之子花逢春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绘了沦于金朝以后的石碣湖斗争生活。在水浒英雄或被杀害、或被招降、或出走他乡后,阮小七携女隐居湖上,却屡遭官府催讨渔税。萧桂英为救被俘的未婚夫花逢春,被迫嫁给金将占罕。在一次遗民起义中,金朝的占罕和叶卜华两将领对待遗民的态度不同,遗民们利用了他们之间的矛盾,使占罕杀掉了骄横跋扈的叶卜华,桂英又以药酒毒死占罕。最后,桂英终于和花逢春得以团聚。

赌棋山庄词话

赌棋山庄词话

近代谢章铤著。十七卷,正编十二卷,续编五卷。广泛考评历代词集、词选、词话、词律等,而以清词为重点评述对象。所论不拘派系,主张填词以性情为第一要义。其中大部分是记与他同时之词人墨客的词作、轶事、经历等,卷帙较繁,涉及面广。谢氏认为词原出于古乐府,而乐府又多杂俗谚,填词者效之,每况愈下,因而他标榜“雅”字为宗旨。自北宋中叶以来,文人即提倡“雅词”,此种趋势越演越厉。谢氏此意,可证这种势头的发展情况。对于词中音律和词人性情的关系,他认为精工尺而又具性情者最善,然如其精工尺而少性情,不若得性情而未精工尺。有光绪十年(1884)陈宝璐南昌刊本,收入光绪至民国间刊行的《赌棋山庄全集》。唐圭璋《词话丛编》据光绪刊本收入。是书历时三十馀年始撰成。

御纂孝经集注

御纂孝经集注

共1卷,雍正五年(1727)作序颁行。有武英殿本、《四库全书》本行世。作为清朝第三位皇帝的世宗胤禛,继续坚持以孝治天下的传统,对《孝经》重要意义的认识更加明确和自觉。其所制序文说:“《孝经》者,圣人所以彰明彝训,觉悟生民。溯天地之性,则知人为万物之灵,叙家国之伦,则知孝为百行之始。人能孝于其亲,处称惇实之士,出成忠顺之臣。下以此为立身之要,上以此为立教之原。故谓之至德要道。自昔圣帝哲王宰世经物,未有不以孝治为先务者也。”为以孝塑造天下臣民之灵魂,使之忠顺,他仿其祖、其父之所为,向全国颁行《孝经》,鉴于《御定孝经注》成书较早,而《御定孝经衍义》“篇帙繁多,虑读者未能周遍”。故决定只 “专译经文,以便诵习”。他认为“《孝经》一书词简义畅,可不烦注解而自明”。因此在所注经文时亦力求简洁明了,其注完全仿照朱熹注《四书》之办法,以集注为之。注文连同经文共近万字。其篇幅略短于《御定孝经注》而释义更明。《四库全书提要》称此书“词旨显畅,俾读者贤愚共晓”。作者希望“诚使内外臣庶父以教其子,师以教其徒。口诵其文,心知其理,身践其事。为士大夫者能资孝作忠扬名显亲,为庶人者能谨身节用竭力致养。家庭务敦于本行闾里胥向于淳风。如此则亲逊成化,和气薰蒸,跻比户可封之俗。”

北方毗沙门多闻宝藏天王神妙陀罗尼别行仪轨

北方毗沙门多闻宝藏天王神妙陀罗尼别行仪轨

北方毗沙门多闻宝藏天王神妙陀罗尼别行仪轨,唐不空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