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彭遵泗
彭遵泗(约公元1740年前后在世)清代诗人、学者。字磐泉,眉州丹棱人(今四川省丹棱县人)。彭端淑之弟。生卒年不详,约清高宗乾隆五年前后在世。12岁时,与众学童聚玩,有人指扇为题作诗,立就《咏扇上美人吹箫桥边》一首,其结句为:“仙音不肯随风响,恐引刘郎渡石桥”,想象奇绝,语惊四座,人皆异之。与兄端淑、肇洙读书紫云山下,互为师友。乾隆二年(1737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兵部主事,历官至江防同知。遵泗工于诗,由小杜追踪少陵。与兄端淑、肇洙齐名,并称“丹棱三彭”。彭遵泗著有《蜀中烟说》是研究清代前斯商品经济的重要文献。
另著《蜀碧》一书,共四卷,内容为张献忠军在四川的活动,起自明思宗崇祯元年,止于康熙二年,《蜀碧》中所引证的书目几乎收尽了当时记载张献忠据蜀的所有史料,包括《明史》、《明史纲目》、《明史纪事本末》等二十五种。作者记事多据传闻,又身处清朝,所记亦不尽可信。
-
彭大翼
彭大翼(1552年-1643年),字云举,又字一鹤,南直隶通州吕四(现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吕四港镇)人。自幼即好读书,不到20岁便成为秀才。后屡试不中,时人称其“冠军诸生二十有余年,竟不得一登贤书”。明嘉靖年间任广西梧州通判,又任云南沾益州知州。晚年辞归,闭门著述。焦竑称其“一鹤彭先生,琅琊之魁,垒标淮海之箐英。学富青箱,名高珠斗。”凌儒称“海门彭公,幼负颖质,博览自喜,上窥结绳,下穷掌故”。著有《山堂肆考》228卷、《一鹤斋稿》、《明时席珍》等。清乾隆时,《山堂肆考》收入《钦定四库全书》。
-
潘自牧
潘自牧,生卒年不详,南宋文献学家。字牧之,金华人,景宪子,庆元进士。以恩补台州司户,任福州州学教授,知龙游及常山县。编撰类书《记纂渊海》195卷,一反古代类书传统,不主记事,详于纂言,可谓独辟蹊径。是书完成于福州州学教授任上。所引古书甚夥,可资校勘、辑佚之助;且引书注明出处,尤为有识,便于检索。其父景宪,于吕祖谦执弟子礼,缘此与朱熹过从甚密,撰有《记纂渊源》,因是书早佚,是否与《渊海》有递承关系,已不得而知。《记纂渊海》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配补宋刊影印本行世。
-
潘纶恩
潘纶恩(1802—1858),字炜玉,又字苇渔,号箨园,室名箨月山房,皖南泾县人。潘纶恩出生在“茂林之西山下”的潘村,潘纶恩乳名八三,1826 年考中秀才,岁贡生,后选为授盱眙县训导,诰赠奉直大夫,妻李氏华荘,诰赠宜人,庶妻徐氏云凤。潘纶恩是江南河道总督潘锡恩的堂弟。《重修安徽通志》卷二二六:“潘纶恩,岁贡,著《箨月山房诗》四卷。”卷三四五:“《箨月山房诗》四卷,伦恩著。”可知潘纶恩曾作过一本诗集,但已亡佚,只有《道听途说》一书传世。
潘纶恩生于嘉庆七年(1802),据《荥阳潘氏统宗谱》记载,潘纶恩之父潘报蘋字华谷,无功名,以捐纳得九品之官。“报蘋‘生乾隆壬午十一月十七辰,卒嘉庆壬戌六月七日戌’,潘纶恩‘生嘉庆壬戌十一月十一戌,卒咸丰丁巳十一月廿三亥’可知,潘纶恩乃潘报蘋之遗腹子。”潘纶恩自小与母亲相依为命,生而无父的经历对潘纶恩的人生产生了很大影响,为避免重蹈父亲覆辙,潘纶恩 18 岁时长子潘江藻便出生。另外,伦恩对母亲深切的依恋之情也反映在其作品之中,如卷二的《狐母》,主人公项喜子“少失怙侍”,“一夕,狐母推楼窗而进,抚项曰:‘儿无恐,我胡氏,乃神仙者流,非噬人者,以儿孤寂,来共晨夕耳。儿家世零落,深堪怜悯,能母我乎?我且福汝!’”狐母对项喜子的殷殷爱意如在目前,且辛勤的将项喜子养大成人,为他娶妻。项喜子少而失怙并得到狐母的精心照料与作者的经历有诸多相似之处,这篇作品的创作不能不说是受到了作者自身经历的影响。
潘纶恩在童年时期亲身经历了嘉庆十年董琳因癫疾而酿成的逆案,董琳案由于社会的黑暗与官场的腐败最终造成“琳夫妇论极刑,其子发黑龙江,给披甲人为奴”(《董琳》),一家人七零八落,难逃大劫的恶果。据陆林先生考证,其中为保乌纱而夸大扭曲事实、草菅人命的“制府陈公”就是当时在任的江西巡抚阮元。那时作者还年幼,多年之后他创作《道听途说》对童稚之年发生的事情“至今尤能记忆之也”,可见这件事情在作者头脑中的深刻印象。童年时期的作者亲眼目睹了一幕幕惨景,这是官场的黑暗与残暴在作者头脑中留下的最初印象,可以说为《道听途说》批判官场的腐败、黑暗与为官者明哲保身、草菅人命的现象奠定了思想基础。 嘉庆二十四(1819)潘纶恩长子潘江藻出生。据家谱记载,江藻字春舫,生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据光绪《重修安徽通志》卷一六五《选举志·表》知潘江藻为同治六年(1867)举人。据光绪《庐州府志》卷二五《职官表》著录:“潘江藻,泾县人,举人,十一年署”,知潘江藻于同治十一年任合肥县学训导。筠坪老人在其序中对潘江藻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春舫乃阿咸中之最铮铮者,能读父书。”潘江藻对于潘氏家谱的修纂和《道听途说》的保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首先,潘江藻在家谱的修纂上贡献很大。按照当地风俗,“对一个宗族来说,修谱也是一件神圣的大事。在徽州‘三代不修谱,则为不孝’,而‘会祭有万丁之祠,宗佑有百事之谱’,家有牒书,无无谱之族,是徽州人的骄傲。”潘江藻在其家族中就承担了修谱这样一项光荣而神圣的任务,他于光绪十年(1884)担任泾县茂林潘氏《荥阳潘氏统宗谱》主修人,此事记载于三甲支谱上。泾县茂林潘村《荥阳潘氏统宗》共二十四卷,现仅存卷一首,末三首,存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图书馆,潘纶恩的小传即被收录其中。其次,潘江藻在对其父之作《道听途说》的保存方面也有重大作用。潘纶恩去世后,书稿一直由潘江藻保存,并在光绪年间传到上海,收入《申报馆丛书馀集》中。另据筠坪老人序:“岁癸酉(1873),苇渔之子春舫,鸣铎淝上……都为十二卷,问序于余。”可知同治十二年癸酉,江藻曾携父之遗作至六安,请身为六安学正的从叔潘申恩作序。次年,该序写完后,“邮归春舫”。由此可见,潘江藻确实为潘氏一族及潘纶恩《道听途说》的保存与流传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潘纶恩在青少年时期就对阴曹稀奇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小说卷八《走无常》:“余未冠时,每岁西成,必一至黄村,经理秋稼,住蔡丈家者将十年。每日夕,纳凉豆棚下,多索丈言阴曹事。”据《翰文大典》,古礼男子年二十而加冠,故未满二十岁为“未冠”。作者在未冠之时便可以“经理秋稼”,可见少儿失怙的作者很早就承担起家庭的责任,作者从小说中表现出的对阴曹稀奇事的极大兴趣为他多年后创作志怪传奇小说集《道听途说》奠定了基础。
-
潘士藻
潘士藻,生卒年不详,明学者。字去华,号雪松。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万历癸未(1583)进士。司理温州,入为监察御史。晋南京吏部主事,改尚宝司丞,升少卿。卒年64岁。学于耿定向、李贽。经耿定向指点,又拜见了王襞、焦竑等人,后“始觉宇宙之无穷,从前真陷井之龟也”(《明儒学案》卷三十五)。为学提出“须从大处悟入,却细细从日用琐屑,一一不放过”(《闇然堂日录》)。欣赏“默识”,认为“默识二字,终身味之不尽”(同上)。其做人宗旨是:“不患无位,患所以立。立者四无倚附,屹然是非毁誉之中,所谓入风吹不动也。非一点灵明,自作主张,鲜有不仆着矣。”做人就要“能常常挺然竖立”(同上)。至于“喜怒哀乐,纯是天机流行,不着己,不着人,便是达天德”(同上)。因而也就不必分辨出良莠或存或去。著作有《闇然堂日录》等。
-
潘思榘
潘思榘[jǔ](1695-1752),字契方,江苏阳湖人。雍正二年进士。雍正八年(1730),任广东南雄知府。当时南雄暴雨成灾,灾民露宿田野。潘思榘督促吏卒准备舟筏拯救被水围困的灾民,并筹措经费救济生还者和埋葬死者,经他救活的灾民数不胜数。雍正十三年(1735),任职海南道。他在当地疏濬湖泊,深入五指山安抚黎族庶民,并对伤害黎民的守将进行弹劾。乾隆四年(1739),任按察使。他上疏建议:广东的黎民聚居在崖、儋等海南七州县,应在当地创办义学,使黎民学习文义,并允许其应试。建议被清廷采纳。乾隆七年(1742),调任浙江布政使。次年,他上疏提出:官署的常平仓储粮原为接济青黄不接时的民需而设,春季平价发出,秋季敛粮储存。在执行过程中,有关官吏不能根据缓急需要,初春即行发售,往往为商贩囤积居奇,庶民并未得利。应规定浙东诸府于四月、浙西诸府于六月发售,至粮价平抑后即行停售。清廷认他的建议能因时制宜,遂予以批准。他又上疏建议:浙江地狭人筒,耕种时全靠湖溪储水灌溉。而不少湖泊均因扩充耕地而被侵占缩小。妨碍水利。今后应严加控制在湖边开垦。他的建议被廷臣商议后获准实行。乾隆十一年(1746),潘思榘任安徽巡抚。黄河在凤阳决口,灾情较重。他亲自乘船冒风在洪泽湖附近勘查灾情,几乎因翻船而丧生。次年,他根据勘查所见,提出了赈灾的方案说:凤阳一带农民不习惯多种种植。应督导其在灾荒之年多种桑麻瓜菜,能代替粮食之作物应因地制宜试种。根治水患应视为日常工作,与其在受灾时动用巨额赈金,不如平时讲求修筑坡塘堤岸,还可实行以工代赈。乾隆帝对他的意见甚为赞许。其后,他又调任福建巡抚,对清理积欠、修治水利等方面也有所建树。潘思榘从政精明勤奋,白天接见下属,夜晚处理文牍。对地方上发生的灾害多方设法抚恤。他还经常至书院宣讲经艺。他死后,清廷将他入祀京师贤良祠。谥号为敏惠。
-
潘宗岳
潘宗岳(1916—?) ,清代人。著有《温宿县分防柯坪乡土志》。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潘荣陛
潘荣陛(生卒年不详),字在廷。大兴(今北京大兴)人。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入皇宫任事。后充宫阙制作督销之职,职内颇留意于内府图书藏籍。乾隆十年(公元1746年)退休家居,据其经历,写成《工务纪由》、《版月令集览》、《昏仪便俗》、《读札须知》、《旷怀闲草》等。又以皇都品汇万方,岁时令节、风土景物、典仪之盛,皆宜记载,乃作此书,逐月记录一年四季各节令及其有关习俗、权宗教活动、四时鲜果蔬菜食品等事,凡九十三条。“汇集为编,颜曰帝京岁时纪胜。”
-
彭乘
彭乘(985~1049)字利建,益州华阳(今四川成都)人。大中祥符五年进士及第(《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七),授汉阳军判官。召试,为馆阁校勘,辞不就,除凤州团练推官。天禧初、以寇准荐,复为馆阁校勘,改天平军节度推官。改秘书省著作佐郎,迁秘书丞、集贤校理。天圣八年,知普州(同上书卷一○九)。知荆门军,改太常博士。召还,同判尚书刑部(同上书卷一二二)。出知安州,徙提点京西刑狱,改夔州路转运使。召入朝,除刑部郎中,庆历四年,修起居注,擢知制诰(同上书卷一五三)。累迁工部郎中。皇祐元年,为翰林学士(同上书卷一六七),领吏部流内铨、三班院,为群牧使,卒年六十五(《隆平集》卷一四)。彭乘喜聚书诵读,家藏书万馀卷,均自行刊校,蜀中善本多出其家。晚年历掌诰命,而文辞少工,时为人所讥笑(《东轩笔录》卷九)。旧题彭乘著有《墨客挥犀》十卷、《续墨客挥犀》十卷,余嘉锡考证实为伪作(《四库提要辨证》卷一七)。《全宋诗》卷一五三录其诗一首。《全宋文》卷三三二收其文五篇。事迹见《宋史》卷二九八本传。
-
皮日休
皮日休(公元834年—公元883年)唐文学家、诗人。字逸少,后改为袭美,因早年住鹿门山,自号鹿门子、间气布衣等。襄阳(今属湖北省)人。出身于普通农民家庭,少年时在襄阳鹿门山读书,并从事耕褥。咸通四年(863)初离家出游,从襄阳出发沉汉水南下,先后达湖北、湖南、安徽、河南,抵至京都长安。长期的漫游为后来诗文创作奠下坚实基础。咸通七年(866)春至咸通八年(867)两次应进士举不第,离京都抵苏州,在苏州刺史崔璞帐下为军事判官。由此结识吴中名士陆龟蒙,吟诗唱和,成为诗友。咸通十三年(872)春后,回京都入朝为著作佐郎、太常博士。复出为毗陵(江苏省武进县)副使。僖宗乾符五年(878)参加黄巢的起义军。广明元年(880)起义军攻下长安,黄巢称帝,以皮日休为翰林学士。中和三年(883)起义军兵败退出长安,皮日休不知所终。皮日休是我国文学史上唯一参加农民起义的诗人,他的思想中既有正统的儒家思想,又有激进叛逆精神,接受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这当是他后来能参加黄巢起义军的思想基础。在文学成就上,与陆龟蒙齐名,人称“皮陆”。创作很广泛,有诗、文及关于文学创作方面的论述。《全唐诗》中有诗四百余首,作品从内容到风格都很具有时代特色。早期作品继承中唐新乐府运动的现实主义风格,敢于揭露社会的黑暗腐朽,反映民众疾苦,锋芒犀利,具有强烈的战斗性。稍晚作品多流露出伤感哀怨、低沉缠绵的情调。代表作有《橡媪叹》、《农夫谣》、《哀陇民》等。散文创作上推崇韩愈的“文以载道”的主张,强调文学的现实意义,反对浮艳绮丽的文风。政论小品颇具战斗性,如《鹿门隐书》托古讽今,一针见血。新旧唐书无传,五代、两宋的书籍《北梦琐言》、《南部新书》、《唐诗纪事》、《唐语林》、《郡斋读书志》等对其生平略有记载。今存《皮子文薮》。
-
彭大雅
彭大雅,字文子,生卒年月不详,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嘉熙间,除淮西准备差遣(《东涧集》卷五),擢四川制置副使,知重庆府。四年,筑重庆城,门客各为记,俱不当意,乃自记十七字云:“大宋嘉熙庚子,制臣彭大雅城渝,为蜀根本。”罗志仁称其“吐辞超胜,以少少胜多多,暗合于湖,想见豪气”(《姑苏笔记》)。因筑城取办峻迫,怨之者多,谪死于蜀,谥忠烈,后人为立庙。《钱塘遗事》卷三记其入蜀时《祭诸葛武侯文》,称“其文甚伟”。《全宋文》卷七九三三录其文。事迹见张皖峰《宋故四川安抚制置副使知重庆府彭忠烈公事辑》(《宋史研究集》第五辑)。
-
大川普济
大川普济,生卒年月不详,宋代禅僧。俗姓张,字大川。奉化(今属浙江)人。19岁至香林院从文宪剃度受戒,又学天台性具之理,觉其并非超生死之捷径,遂有志于禅。往参育王如琰,言下相契,遂依止之,嗣其法,为临济宗杨岐派传人。后随如琰迁天童山,主管经藏。出住大慈报国寺、净慈光孝寺、景德灵隐寺。晓医术,精于治口齿诸疾。著有《广陵正师口齿论》、《口齿玉池论》 各一卷,均佚。晚年编纂《五灯会元》二十卷。另有《大川普济禅师语录》一卷行世。弟子七十余人。(《续传灯录》卷三五、《五灯严统》卷二二)
-
庞元英
庞元英,宋代文学家。字懋贤。北宋单州成武(今属山东菏泽市成武县)人,为宰相庞籍第四子,恩荫入仕。元丰五年(1082)至八年(1085)为尚书省主客郎中。时值元丰官制初行,朝仪制度、官职名称都有变更,人员调动也很频繁,便把所见所闻详细记载下来,编为《文昌杂录》6卷。书中除朝章典故外,也有一些琐闻轶事,具有诗话色彩,如卷2记王维、杜甫酬和贾至《早朝大明宫》诗:“三篇皆用凤池事,唯工部尤出于二公。昨建三省待漏院,书此诗为屏风焉。”但其中杂有虚妄怪诞之事,如卷1记陈州孔大娘能预歌晏殊修改未定之词,卷2记石州定胡县赵相公庙降神事,都不可信。另有《南斋杂录》1卷、《五礼新编》50卷等,未见传本。
-
平居诲
平居诲《于阗国行程记》作者,五代人,出生年月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潘淳
潘淳,名或作惇,字子真,生卒年均不详,新建(今属江西)人。少颖异,好学不倦,师事黄庭坚,尤工诗。以曾巩荐,补授建昌县尉。陈瓘劾蔡京,潘淳被目为陈瓘亲党,坐夺官归,自称谷口小隐。
-
潘德舆
潘德舆(1785—1839)清代诗论家、诗人。字彦辅,号四农。生於清乾隆五十年,卒於清道光十九年。山阳(江苏淮安)人。道光八年(1828)举人。于车桥邵氏宅外建书屋三间,命名为“养一斋”,因此,又称“养一先生”。道光八年(1828)举乡榜第一。道光十五年(1839),大挑一等,以知县发安徽,未赴而卒,年仅五十五岁。时当鸦片战争爆发前一年。著有《养一斋集》、《养一斋诗话》。
潘德舆是清代中叶的诗论家和诗人。他的诗学观相当保守,强调诗歌的社会教化作用,标举《诗经》“柔惠且直”一语,认为这才是“古诗人之性情”,其实质就是所谓“仁义”,亦即封建正统的伦理道德。与此相反,他把袁枚以来许多诗人特别是“性灵”派诗人创作中所体现的反封建精神则斥为“嘲风雪,弄花草”,或者“叹老嗟穷”,甚至于“荒淫狎媟”,予以激烈攻击。在诗歌创作的艺术道路方面,他强调“师法”,这种“师法”还一定要“高”,也就是首先必须学习《诗经》,模仿其“神理意境”,而具体到“学者大纲自宜宗唐”,唐代又以“盛唐”为最高。说到最后,实际上就是明七子的“诗必盛唐”。潘德舆的诗歌理论,无论从社会的角度还是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以复于古”(鲁一同《安徽候补知县乡贤潘先生行状》)。潘德舆的诗歌创作,在内容上以反映日常恬适生活为主,也有不少作品揭露社会黑暗,触及封建末世的衰朽本质。如《茌平有感》:“齐西风物近如何?揽辔南来涕泪多。百里田畴无秀麦,四更门巷有清歌。征人蹀躞谋行乐,长吏逡巡报荐瘥。岳岳马生呼不起,荒荒残日下岩阿。”充满着一片“晚唐之音”,末句客观上尤其形象地预示了封建末日的来临。在艺术上,其诗以五古较为擅长,取法陶渊明、杜甫,古淡质朴,但缺乏独创。潘德舆的诗学,在某些方面影响到近代的鲁一同。
-
彭定求
彭定求(1645年6月2日——1719年5月27日)字勤止,一字访镰,号南畇、复初学人、咏真山人、守纲道人、南畇老人等,学者称南畇先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其父彭珑号称吴中醇儒。少时其父授以高愈之学,后又师事汤斌,好陆王之学。清圣祖康熙二十五年(1686)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历官国子监司业,翰林院侍讲,充日讲起居注官。康熙二十八年,以外艰归,遂不再起。曾作《高望吟》七章以表达对阳明学派与东林党人中七贤的倾慕。七贤者指陈献章、王守仁、邹守益、罗洪先、顾宪成、刘宗周、黄道周。康熙四十四年(1705),奉旨就扬州书局编校《全唐诗》,事竣径归。定求诗以酬唱之作为为多,好用诗歌以阐述儒家思想,道学气较浓。也有一些富于激情的作品,如:《五人墓》为明末苏州反抗宦官暴政而牺牲的五位市民而作,《汤阴谒岳忠武故里庙像》,为悼念民族英雄岳飞而作,《过淇县怀同年高振声给事》为敢于弹劾权臣的同年高遐昌而作。这些作品颇具气势,对仗工稳、造句精警,类似南宋陆游、范成大。其理学著作有《阳明释毁录》、《儒门法语》等。其诗文收入《南畇诗稿》十卷、《诗续稿》十七卷、《文稿》十二卷。自撰有《生圹志》。罗有高为撰行状,《清史稿》卷四八○、《清史列传》卷六六并有传。
-
窦苹
窦苹。苹字子野,汶上(今山东汶上县)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晁公武《读书志》载苹有《新唐书音训》四卷,在吴缜、孙甫之前,当为仁宗时人。公武称其学问精博,盖亦好古之士。别本有刻作窦革者,然详其名字,乃有取於鹿鸣之诗,作苹字者是也。其书杂叙酒之故事,寥寥数条,似有脱佚,然《宋志》著录,实作一卷。观其始於酒名,终於酒令,首尾已具,知原本仅止於此。大抵摘取新颖字句,以供采掇,与谱录之体亦稍有不同。其引杜甫少年行醉倒,终同卧竹根句,谓以竹根为饮器。考庾信诗有山杯捧竹根句,苹所说不为杜撰,然核甫诗意,究以醉卧於竹下为是。苹之所说,姑存以备异闻可也。
-
潘永因
潘永因,字长吉,江苏常熟(今江苏省常熟市人),生卒年及生平均不可考。只知他是潘永元之弟。
-
裴庭裕
裴庭裕系晚唐时较爲重要之史学家。唐内廷官吏。字膺余。闻喜(今属山西)人。约生于唐武宗会昌年间(841-846),据《新唐书·宰相世系丧》载,庭裕系裴氏东眷裴道护的后裔。裴氏是店代鼎门望族,关中郡姓首望之一。他出身于一个官宦之家,父名绅,两《唐书》亦无传,生平事迹不详。不过他的轶闻琐事在宋人笔记中略有记载:“裴绅始名诞,日者告口:‘君名绅,即仲矣?’果如其言”。从上述记载来看,裴绅仕宦通达,《东观奏记》也有他历官左补网,贬为申州刺史的记载。 蜀中进士及第后历任右补阙、兼国史修撰,翰林学士、朝议郎守尚书司封郎中、知制诰、柱国、赐紫金鱼袋,左散骑常侍,乾宁至天祐年间(895-907),裴庭裕在唐末动荡的政治局势下遭贬官后卒于贬所。裴庭裕才思敏捷,时人号爲“下水船”。中原战乱,内廷《起居注》多有散佚,他就个人所见所闻,作《东观奏记》三卷,并有几篇诗文存世。《东观奏记》所记宣宗一朝八十九条记事,因採自作者亲身经历与耳闻目睹,且其所参考採用之材料又十分严谨,史料来源确信可靠,具有较高之史料价值,受到历代史学家之重视与充分利用。宋司马光著《资治通鉴》宋祁修《新唐书》时, 多采其说。因之纠正了《旧唐书》的并误,丰富了其内容,司马光编写《通鉴》,也采摘其中三十多事。
-
钱艺
钱艺 (1831-1911) 江苏太仓人,世居南郊乡。字兰陔,晚号隐谷。钱艺年幼从其嘉定蒋氏姨丈习医,学成后,于嘉、太一带行医,擅内科。有三子:长子雅乐,字韵之;次子敏捷,字勤民;幼子质和,字淡人,均以字行。三子皆由父兰陔授医业。韵之定居于太仓县南郊镇,勤民定居于江苏昆山县治之南罗庄泾村,淡人则侍父定居于太仓县蓬朗镇北市梢之张河泾(今太仓南郊独楼村),兄弟分处昆太两县之三地,以此,昆、太、嘉三县毗邻一带,皆慕钱氏世医之医术,求治者门庭若市。兰陔晚年诊余之暇,编撰其近60年之验案,成《慎五堂治验录》,子三人之验案附之,共14卷。并撰有《证治要旨》八卷、《医方节度》四卷。兰陔兼长绘事,擅山水。家富藏书后失散。
-
强健
强健,原名行健,字顺之,号易窗。清代江苏上海县(今上海市)人。工书画,精于医。师从李用粹之子李揆文,推崇朱震享之说。对《伤寒论》颇有研究。认为前人对于《伤寒论》注疏搜罗殆遍,但未能直指其中是非。主张读仲景书,当心仲景之心,既要循理推求病情传变,所患之经,又要随机活变治法方药。著有《伤寒直指》16卷。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
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玡郡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年幼时父母皆丧,跟随叔父诸葛玄至荆州襄阳(今湖北襄阳)避难,后叔父去世,遂定居襄阳城南卧龙岗,躬耕田野,博览群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