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思榘

- 姓名:潘思榘
- 别名:字契方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江苏阳湖人
- 出生日期:1695
- 逝世日期:1752
- 民族族群:
潘思榘[jǔ](1695-1752),字契方,江苏阳湖人。雍正二年进士。雍正八年(1730),任广东南雄知府。当时南雄暴雨成灾,灾民露宿田野。潘思榘督促吏卒准备舟筏拯救被水围困的灾民,并筹措经费救济生还者和埋葬死者,经他救活的灾民数不胜数。雍正十三年(1735),任职海南道。他在当地疏濬湖泊,深入五指山安抚黎族庶民,并对伤害黎民的守将进行弹劾。乾隆四年(1739),任按察使。他上疏建议:广东的黎民聚居在崖、儋等海南七州县,应在当地创办义学,使黎民学习文义,并允许其应试。建议被清廷采纳。乾隆七年(1742),调任浙江布政使。次年,他上疏提出:官署的常平仓储粮原为接济青黄不接时的民需而设,春季平价发出,秋季敛粮储存。在执行过程中,有关官吏不能根据缓急需要,初春即行发售,往往为商贩囤积居奇,庶民并未得利。应规定浙东诸府于四月、浙西诸府于六月发售,至粮价平抑后即行停售。清廷认他的建议能因时制宜,遂予以批准。他又上疏建议:浙江地狭人筒,耕种时全靠湖溪储水灌溉。而不少湖泊均因扩充耕地而被侵占缩小。妨碍水利。今后应严加控制在湖边开垦。他的建议被廷臣商议后获准实行。乾隆十一年(1746),潘思榘任安徽巡抚。黄河在凤阳决口,灾情较重。他亲自乘船冒风在洪泽湖附近勘查灾情,几乎因翻船而丧生。次年,他根据勘查所见,提出了赈灾的方案说:凤阳一带农民不习惯多种种植。应督导其在灾荒之年多种桑麻瓜菜,能代替粮食之作物应因地制宜试种。根治水患应视为日常工作,与其在受灾时动用巨额赈金,不如平时讲求修筑坡塘堤岸,还可实行以工代赈。乾隆帝对他的意见甚为赞许。其后,他又调任福建巡抚,对清理积欠、修治水利等方面也有所建树。潘思榘从政精明勤奋,白天接见下属,夜晚处理文牍。对地方上发生的灾害多方设法抚恤。他还经常至书院宣讲经艺。他死后,清廷将他入祀京师贤良祠。谥号为敏惠。
潘思榘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自杀日记
短篇小说。丁玲著。上海光华书局1929年5月初版。描写女子伊萨在上海因厌倦生活想自杀,写下自杀日记;当房主催交房租时,她让房主将日记拿去出卖抵债。
京华烟云
又译《瞬息京华》,中国现代长篇小说。林语堂著。旅居美国期间用英文写成。美国纽约约翰·黛出版公司1939年出版。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1941年曾出版过郑陀、应元杰合译的中文本、越裔的节述本。还有张振玉1977年译本。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1986年据张本重印,收入该社的《拿来参考丛书》。林语堂(1895—1976),中国现代作家。原名和乐,又名玉堂,福建龙溪(漳州)人。早年留学美、英、德三国,获美国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德国莱比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等职。先后创办过《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提倡过“幽默文学”。主要著作还有《剪拂集》、《大荒集》、《吾土与吾民》、《风声鹤唳》、《苏东坡传》等。本书分上下两本,是由几篇小说联成的长篇小说。以中国近现代社会为背景,叙述了一些人物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和思想的演变。如作家所钟爱的人物“道家的女儿”姚中兰,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越来越背离了庄子哲学,在民族危亡的时刻和群众抗日的洪流里,实现着做一个普通老百姓的愿望。书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反映了中国封建王朝、官僚政治、吃人礼教的腐朽没落,以及民主要求的高涨、民族意识的觉醒等。本书是作者的代表作,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出版后,在国内外曾发生广泛影响,在国外长期畅销不衰。但书中有不少政治偏见。
南朝金粉录
清代白话长篇才子佳人小说。三十回。题“燕山逸叟编辑,珠湖居士校定”,其生平不详。成书于清光绪年间。书生吉庆和家遭不幸,往求父亲搭救过的穷鬼,现在南京为官的韩宏,韩忘恩负义,反相陷害。士绅赵弼邀庆和到家坐馆,遂与其子鼎铭相好。一日庆和偶遇王娟娟,艳羡思怀。不久庆和、鼎铭中试。名妓白纯秋夜救落难英雄洪一羁,与之结合。后庆和、鼎铭与洪结为知己。庆和考中进士,救误落风尘的王娟娟于水火,洪亦获朝廷重用。佳人才子,俱成美眷。全书言辞优美,情节生动,引人入胜。
布袋和尚忍字记
元杂剧剧本。一作《布袋和尚醉屈忍字记》,简名《忍字记》。郑廷玉撰。末本。写弥勒尊者化身为布袋和尚度富翁刘均佐出家。全剧四折一楔子。剧情是:汴梁富翁刘均佐原是罗汉化身,平时吝啬成性。偶然在风雪中救起刘均佑,与他结为兄弟,让他替自己看管家财。此时弥勒尊者化身为布袋和尚前来点化刘均佐,在他手心写了一“忍”字,劝他出家,他不肯听从。又有一人刘九儿前来讨钱,被刘均佐意外打死,布袋和尚救活此人后,刘均佐勉强同意在家里后花园中出家修行。他后来听说妻子与义弟刘均佑饮酒作乐,本要持刀杀人,后来心灰意冷,见了“忍”字,随布袋和尚出家。但刘均佐仍然凡心不断,放不下万贯家私和娇妻儿女,三个月后终于忍不住,回家后才发现人间已过百余年,孙子都已成老汉,省悟到人生如梦。于是由布袋和尚接引,刘均佐复为罗汉。
中国通史(第五卷)
白寿彝总主编,共12卷、22册,1400余万字,系统地论述了自远古时代至1949年的中国历史。本书开创了一种新的综合体史书体裁,其中包括编年体、传记体、纪事本末体、图版语表体、史论体及章节体。全书从1979年开始,在数万名专家学者20年的努力下,于1999年全部出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年来部头最 大、水平最高的一部通史著述。《中国通史 第五卷——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上、下)》上册分为甲编序说、乙编综述、丙编典志三部分。甲编分别论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献资料研究概况、考古研究情况以及对这一历史时期的学术研究概况。乙编则对该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作了综合的论述。丙编对该时期的主要典章制度(门阀制度、赋役制度、户籍制度、兵制等)作了专题论述。本书吸收了近几十年来的考古研究成果,反映了当前史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下册选择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军事、文化、科技等方面的重要人物之传,如在政治军事方面,选了袁绍、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周瑜、司马懿等,在文化方面选了曹植、阮藉、陆机、陆云等,在科技方面选了葛洪、祖冲之、郦道元等,通过描述这些人物的具体活动,生动地展现了这一时期丰富多彩的历史画面。本书还论述了这一时期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地理学、生物学和医学的发展和成就。本书有相当多的专家学者参与撰写。
随相论
全一卷。印度德慧法师(梵Gun!amati ,求那摩底)作,南朝陈代真谛译。又称求那摩底随相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本书乃为破外道之我执而作。内容详解俱舍释论卷十九慧品(新译之俱舍论卷二十六智品)中之四谛十六行相,其次详解为对治常、乐、我所、我等四见行,故说修无常、苦、空、无我等行相之文。文中之‘论主云’或‘论云’即指俱舍论,‘解言’即指德慧之自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