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纶恩

- 姓名:潘纶恩
- 别名:字炜玉,又字苇渔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皖南泾县人
- 出生日期:1802
- 逝世日期:1858
- 民族族群:
潘纶恩(1802—1858),字炜玉,又字苇渔,号箨园,室名箨月山房,皖南泾县人。潘纶恩出生在“茂林之西山下”的潘村,潘纶恩乳名八三,1826 年考中秀才,岁贡生,后选为授盱眙县训导,诰赠奉直大夫,妻李氏华荘,诰赠宜人,庶妻徐氏云凤。潘纶恩是江南河道总督潘锡恩的堂弟。《重修安徽通志》卷二二六:“潘纶恩,岁贡,著《箨月山房诗》四卷。”卷三四五:“《箨月山房诗》四卷,伦恩著。”可知潘纶恩曾作过一本诗集,但已亡佚,只有《道听途说》一书传世。
潘纶恩生于嘉庆七年(1802),据《荥阳潘氏统宗谱》记载,潘纶恩之父潘报蘋字华谷,无功名,以捐纳得九品之官。“报蘋‘生乾隆壬午十一月十七辰,卒嘉庆壬戌六月七日戌’,潘纶恩‘生嘉庆壬戌十一月十一戌,卒咸丰丁巳十一月廿三亥’可知,潘纶恩乃潘报蘋之遗腹子。”潘纶恩自小与母亲相依为命,生而无父的经历对潘纶恩的人生产生了很大影响,为避免重蹈父亲覆辙,潘纶恩 18 岁时长子潘江藻便出生。另外,伦恩对母亲深切的依恋之情也反映在其作品之中,如卷二的《狐母》,主人公项喜子“少失怙侍”,“一夕,狐母推楼窗而进,抚项曰:‘儿无恐,我胡氏,乃神仙者流,非噬人者,以儿孤寂,来共晨夕耳。儿家世零落,深堪怜悯,能母我乎?我且福汝!’”狐母对项喜子的殷殷爱意如在目前,且辛勤的将项喜子养大成人,为他娶妻。项喜子少而失怙并得到狐母的精心照料与作者的经历有诸多相似之处,这篇作品的创作不能不说是受到了作者自身经历的影响。
潘纶恩在童年时期亲身经历了嘉庆十年董琳因癫疾而酿成的逆案,董琳案由于社会的黑暗与官场的腐败最终造成“琳夫妇论极刑,其子发黑龙江,给披甲人为奴”(《董琳》),一家人七零八落,难逃大劫的恶果。据陆林先生考证,其中为保乌纱而夸大扭曲事实、草菅人命的“制府陈公”就是当时在任的江西巡抚阮元。那时作者还年幼,多年之后他创作《道听途说》对童稚之年发生的事情“至今尤能记忆之也”,可见这件事情在作者头脑中的深刻印象。童年时期的作者亲眼目睹了一幕幕惨景,这是官场的黑暗与残暴在作者头脑中留下的最初印象,可以说为《道听途说》批判官场的腐败、黑暗与为官者明哲保身、草菅人命的现象奠定了思想基础。 嘉庆二十四(1819)潘纶恩长子潘江藻出生。据家谱记载,江藻字春舫,生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据光绪《重修安徽通志》卷一六五《选举志·表》知潘江藻为同治六年(1867)举人。据光绪《庐州府志》卷二五《职官表》著录:“潘江藻,泾县人,举人,十一年署”,知潘江藻于同治十一年任合肥县学训导。筠坪老人在其序中对潘江藻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春舫乃阿咸中之最铮铮者,能读父书。”潘江藻对于潘氏家谱的修纂和《道听途说》的保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首先,潘江藻在家谱的修纂上贡献很大。按照当地风俗,“对一个宗族来说,修谱也是一件神圣的大事。在徽州‘三代不修谱,则为不孝’,而‘会祭有万丁之祠,宗佑有百事之谱’,家有牒书,无无谱之族,是徽州人的骄傲。”潘江藻在其家族中就承担了修谱这样一项光荣而神圣的任务,他于光绪十年(1884)担任泾县茂林潘氏《荥阳潘氏统宗谱》主修人,此事记载于三甲支谱上。泾县茂林潘村《荥阳潘氏统宗》共二十四卷,现仅存卷一首,末三首,存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图书馆,潘纶恩的小传即被收录其中。其次,潘江藻在对其父之作《道听途说》的保存方面也有重大作用。潘纶恩去世后,书稿一直由潘江藻保存,并在光绪年间传到上海,收入《申报馆丛书馀集》中。另据筠坪老人序:“岁癸酉(1873),苇渔之子春舫,鸣铎淝上……都为十二卷,问序于余。”可知同治十二年癸酉,江藻曾携父之遗作至六安,请身为六安学正的从叔潘申恩作序。次年,该序写完后,“邮归春舫”。由此可见,潘江藻确实为潘氏一族及潘纶恩《道听途说》的保存与流传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潘纶恩在青少年时期就对阴曹稀奇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小说卷八《走无常》:“余未冠时,每岁西成,必一至黄村,经理秋稼,住蔡丈家者将十年。每日夕,纳凉豆棚下,多索丈言阴曹事。”据《翰文大典》,古礼男子年二十而加冠,故未满二十岁为“未冠”。作者在未冠之时便可以“经理秋稼”,可见少儿失怙的作者很早就承担起家庭的责任,作者从小说中表现出的对阴曹稀奇事的极大兴趣为他多年后创作志怪传奇小说集《道听途说》奠定了基础。
潘纶恩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跨鳌集
宋代诗文别集。李新撰。《郡斋读书志》卷4下著录此集为50卷。清代修《四库全书》时原本已失传,故由《永乐大典》搜采其诗文,重编为30卷。前11卷为赋3篇、各体诗及词5首,其余19卷辑录表、札子、状、论、记、跋、序、说、书、启、小简、祭文、哀词、碑文、墓志、诔、略、杂文等各体文章,其中论2卷,记2卷,书、启、小简9卷。《四库全书总目》评李新诗文:“其诗气格开朗,无南渡后啁哳之音。其文序记诸篇忽俳忽散,虽似不合格,而他作亦多俊迈可诵,在北宋末年可以称一作者。”其散文作品中虽有《三瑞堂记》那种称颂蔡京的文章,但象《更生阁记》记述政和七年(1117)征讨茂州羌人反抗,生动记录了宋兵的怯弱之状,沉痛之中也显露出讽刺文学的意趣,读之颇有新意。
中国社会经济史讲稿
1956年,钱穆先生曾于香港新亚书院开设“中国社会经济史”课程,扼要地讲述了自上古至明清时代的经济情况与财政政策,并涉及农业生产状况、土地赋税制度、工商业与城市发展、货币制度及社会阶级等多个方面。同时也分析论证了历代财政经济状况与政治、制度、社会、军事、文化乃至法律、宗教等方面因素的联系与互动,在长时段的视野下描绘出历史演进的宏观趋势。钱穆先生是一代史学大家,造诣精深,涉猎广博,其中经济史是钱穆先生相对涉及较少的领域,本书则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一遗憾。
六艺之一录
四百零六卷,续编十二卷。清倪涛撰。倪涛平生笃志好学,年过百岁犹著收不辍。因家贫不能得人缮写,便自己与妻女抄录。书成后不曾付梓,《四库全书》收此书即依其手稿著录刊行。书共分六集,一为“金器款识”,二为“刻石文字”,三为“法帖论述”,四为“古今书体”,五为“历朝书论”,六为“历朝书谱”。此书搜集极广,凡六书之异同、八法之变化,及刊刻墨迹之源流得失,凡以往典籍所具者,无不辑之。其原则是只录前人成说,而不以己意参入,即使彼有异论及舛互不合者,也两存其说,以待后之抉择。考自古论书著作,唐代以前者,只有张彦远《法书要录》为详。唐以后论书之著,没有比此书更详尽赅备者。虽然采择收录不尽纯,体例也不尽完善,但其排比贯串,上下两千余年,洪细俱备,实为书学之总汇。惜此书未列目次,翻检甚为不便。其稿本后归潘红茶家,八千卷楼有抄本,不全。原北京人文科学研究所有旧抄本,残存一百三十四卷。
元史[四库本]
二一○卷。纪录元朝太祖至顺帝十四朝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宋濂 (1310—1381)、王祎 (1322—1373)主编。宋濂字景濂,浦江(今浙江浦江)人,明初历史学家、文学家。洪武九年(1376),除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他辅助朱元璋有功,与刘基、叶琛、章谥并称为“四先生”。著有《宋学士文集》。王祎字子充,义乌(今浙江义乌)人,明初历史学家、文学家。拜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著有 《王忠文公集》。因 《元史》成书仓促,且出于众人之手,纰漏甚多,历来为学者们所非议。他们对《元史》的批评主要是:抄袭旧文,失于剪裁;内容重复,史实疏舛。因此,魏源 《拟进呈 <元史新编> 表》认为《元史》“在诸史中,最为荒芜”。尽管《元史》存有上述缺点,但从史料的角度看,还是有很大的价值,因为《元史》的本纪部分,除顺帝一朝外,均是摘抄列朝实录而成,而元代实录今已亡佚。《元史》中志的部分,如《食货》、《选举》、《百官》、《兵》、《刑》等,主要采自元文宗时虞集主修的《经世大典》,该书详细记载了元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制等典章制度。可惜这部著作在明朝永乐年间即已散失,清初修《四库全书》时,已不可得见。只有少量内容零星地散见于《永乐大典》中,又因颠倒割裂,无法重编。这些不存或遗散的史料,幸赖《元史》将其内容保存下来。《元史》的列传,取材于元代官修的传记和元人的碑铭、墓志、行状、家传等。官修的传记已经不存,某些家传、墓志等也已不复存在。后人对这些人物的事迹只能通过《元史》才能了解。因此,列传部分也有不少值得重视的资料。前人指责《元史》成书草率,对原始资料多有摘抄,这是因为纂修者违反了封建史书的惯例,没有删去儒家学者认为不屑一提的史实。其实,反映元代一些重大社会内容的事件,恰恰因《元史》的这种编撰方法而被记载,保留下来。另外,作为史料来说,《元史》较多地保存了它所依据的原始资料的面貌,比经过大量加工润饰的正史更有价值。
礼记
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记》或《小戴礼记》。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为孔子七十弟子后学所记,汉戴圣传述。晋朝陈邵的《周礼·论序》云:“戴德删古《礼》二百四篇为八十五篇,谓之《大戴礼》;戴圣删大戴为四十九篇,是为《小戴礼》。”《大戴礼》的篇章多已佚失,流传下来的《礼记》是指《戴礼》,亦称《小戴记》或《小戴礼记》。其主要内容是,记载孔子弟子及再传、三传弟子,对古代仪礼所作的理论说明。虽然有不少理想化的成分,但也反映了古代的某些史料和思想资料。它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文物制度的重要参考书,其中有些篇章如《学记》、《大学》、《中庸》、《乐记》、《王制》、《文王世子》、《内则》、《表记》、《儒学》等篇,记载了秦汉以前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文物制度,包括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重要参考书。
佛为黄竹园老婆罗门说学经
一卷,失译。即中阿含黄芦园经之别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