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纶恩

- 姓名:潘纶恩
- 别名:字炜玉,又字苇渔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皖南泾县人
- 出生日期:1802
- 逝世日期:1858
- 民族族群:
潘纶恩(1802—1858),字炜玉,又字苇渔,号箨园,室名箨月山房,皖南泾县人。潘纶恩出生在“茂林之西山下”的潘村,潘纶恩乳名八三,1826 年考中秀才,岁贡生,后选为授盱眙县训导,诰赠奉直大夫,妻李氏华荘,诰赠宜人,庶妻徐氏云凤。潘纶恩是江南河道总督潘锡恩的堂弟。《重修安徽通志》卷二二六:“潘纶恩,岁贡,著《箨月山房诗》四卷。”卷三四五:“《箨月山房诗》四卷,伦恩著。”可知潘纶恩曾作过一本诗集,但已亡佚,只有《道听途说》一书传世。
潘纶恩生于嘉庆七年(1802),据《荥阳潘氏统宗谱》记载,潘纶恩之父潘报蘋字华谷,无功名,以捐纳得九品之官。“报蘋‘生乾隆壬午十一月十七辰,卒嘉庆壬戌六月七日戌’,潘纶恩‘生嘉庆壬戌十一月十一戌,卒咸丰丁巳十一月廿三亥’可知,潘纶恩乃潘报蘋之遗腹子。”潘纶恩自小与母亲相依为命,生而无父的经历对潘纶恩的人生产生了很大影响,为避免重蹈父亲覆辙,潘纶恩 18 岁时长子潘江藻便出生。另外,伦恩对母亲深切的依恋之情也反映在其作品之中,如卷二的《狐母》,主人公项喜子“少失怙侍”,“一夕,狐母推楼窗而进,抚项曰:‘儿无恐,我胡氏,乃神仙者流,非噬人者,以儿孤寂,来共晨夕耳。儿家世零落,深堪怜悯,能母我乎?我且福汝!’”狐母对项喜子的殷殷爱意如在目前,且辛勤的将项喜子养大成人,为他娶妻。项喜子少而失怙并得到狐母的精心照料与作者的经历有诸多相似之处,这篇作品的创作不能不说是受到了作者自身经历的影响。
潘纶恩在童年时期亲身经历了嘉庆十年董琳因癫疾而酿成的逆案,董琳案由于社会的黑暗与官场的腐败最终造成“琳夫妇论极刑,其子发黑龙江,给披甲人为奴”(《董琳》),一家人七零八落,难逃大劫的恶果。据陆林先生考证,其中为保乌纱而夸大扭曲事实、草菅人命的“制府陈公”就是当时在任的江西巡抚阮元。那时作者还年幼,多年之后他创作《道听途说》对童稚之年发生的事情“至今尤能记忆之也”,可见这件事情在作者头脑中的深刻印象。童年时期的作者亲眼目睹了一幕幕惨景,这是官场的黑暗与残暴在作者头脑中留下的最初印象,可以说为《道听途说》批判官场的腐败、黑暗与为官者明哲保身、草菅人命的现象奠定了思想基础。 嘉庆二十四(1819)潘纶恩长子潘江藻出生。据家谱记载,江藻字春舫,生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据光绪《重修安徽通志》卷一六五《选举志·表》知潘江藻为同治六年(1867)举人。据光绪《庐州府志》卷二五《职官表》著录:“潘江藻,泾县人,举人,十一年署”,知潘江藻于同治十一年任合肥县学训导。筠坪老人在其序中对潘江藻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春舫乃阿咸中之最铮铮者,能读父书。”潘江藻对于潘氏家谱的修纂和《道听途说》的保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首先,潘江藻在家谱的修纂上贡献很大。按照当地风俗,“对一个宗族来说,修谱也是一件神圣的大事。在徽州‘三代不修谱,则为不孝’,而‘会祭有万丁之祠,宗佑有百事之谱’,家有牒书,无无谱之族,是徽州人的骄傲。”潘江藻在其家族中就承担了修谱这样一项光荣而神圣的任务,他于光绪十年(1884)担任泾县茂林潘氏《荥阳潘氏统宗谱》主修人,此事记载于三甲支谱上。泾县茂林潘村《荥阳潘氏统宗》共二十四卷,现仅存卷一首,末三首,存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图书馆,潘纶恩的小传即被收录其中。其次,潘江藻在对其父之作《道听途说》的保存方面也有重大作用。潘纶恩去世后,书稿一直由潘江藻保存,并在光绪年间传到上海,收入《申报馆丛书馀集》中。另据筠坪老人序:“岁癸酉(1873),苇渔之子春舫,鸣铎淝上……都为十二卷,问序于余。”可知同治十二年癸酉,江藻曾携父之遗作至六安,请身为六安学正的从叔潘申恩作序。次年,该序写完后,“邮归春舫”。由此可见,潘江藻确实为潘氏一族及潘纶恩《道听途说》的保存与流传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潘纶恩在青少年时期就对阴曹稀奇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小说卷八《走无常》:“余未冠时,每岁西成,必一至黄村,经理秋稼,住蔡丈家者将十年。每日夕,纳凉豆棚下,多索丈言阴曹事。”据《翰文大典》,古礼男子年二十而加冠,故未满二十岁为“未冠”。作者在未冠之时便可以“经理秋稼”,可见少儿失怙的作者很早就承担起家庭的责任,作者从小说中表现出的对阴曹稀奇事的极大兴趣为他多年后创作志怪传奇小说集《道听途说》奠定了基础。
潘纶恩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犯罪日历
埃勒里·奎因精彩短篇集——从新年到圣诞夜,从华盛顿诞辰到美国独立日,从朱诺到奥古斯都,从万圣节到感恩节……历史埋藏谜底,神话影射现实,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犯罪者从不休假!
古杭杂记
城镇志。元李有撰。四卷。此编撰于元代, 多记宋理宗、度宗时嘲笑奸佞贾似道、韩侂胄等人诗词,间有永天目山、西湖三贤堂、西湖等名胜诗,又兼载杭州丧葬风俗等。凡万余字。所记不注出处,盖时人耳口相传,有一定参考价值。今有《说郛》本、 《古今说海》本、《历代小史》本、 《学海类编》本、 《武林掌故丛编》本等,均仅一卷。
日本国志
清末黄遵宪撰。四十卷。典志体日本史。黄氏于光绪初年随使日本时编纂。光绪十三年(1887)成书。意在介绍日本明治维新后“百务并修,气象一新”的情况,以供清廷取法。全书除卷首年表外,分国统、邻交、天文、地理、职官、食货等十二志。以详今略古史法,于《国统志》所记日本古史沿革及明治维新史,《邻交志》所记中日二千年来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史较详。而《职官》、《食货》诸志中,对明治维新后日本政治、经济、文化制度记载尤为详实。兼用“史表”、“自注”、“史评”,叙史多夹以议论。征引日本原始资料广泛,采书至二百余种,凡维新以来政令、图表、条例,皆多采择。刊行后对戊戌变法影响颇大,是清末研究日本史的重要著作,日本学者誉其为近代中国人所撰日本史中最完善的一部。有光绪十六年羊城富文斋刻本。
喫茶养生记
日本禅师荣西写成的。荣西生于公元1141年,荣西年少时学于睿山,通晓天台密教,自创叶上流密教,世人称之为叶上僧正。1168年荣西27岁人宋,学于四明、丹丘,朝拜了天台山,不久回国。1187年,他46岁时再次人宋,在宋四年多时间,登天台山拜虚庵怀敞为师,得临济宗传心引,回国后在九州的圣福寺种了茶,回京都后,他将茶籽送给拇尾高山寺的明惠上人,明惠将茶籽种在寺内,所产茶叶纯正,人们将拇尾产的茶叶称为本茶,之外所产的茶称为非茶。荣西回国第二年,日本镰仓幕府成立,第三代将军实朝拜荣西为导师。有一次,实朝在宴会上喝醉了,感身体不适,荣西亲自进茶一盏,并赠送自己所写的《吃茶养生记》一书,实朝喝完茶后,身体顿感轻松,并对《吃茶养生记》大加赞扬。《吃茶养生记》分上、下两卷,用汉字写成。上卷记载了有关茶的事项,下卷记载是桑的事项,将桑叶粉碎煎吃,也可治病。荣西主要叙述了茶的医药作用,他力图用茶治疗日本人的肉体和精神。还记载茶的名字、形状、功能和采摘、调茶。荣西根据自己在中国的体验,记载了当时的末茶饮法,也就是现在日本茶道所继承的饮茶法—将茶叶采摘后,立即蒸,蒸后焙干,焙架上铺上纸,火候不急不缓,直到焙干,之后盛瓶,以竹叶压紧封口。饮用时取出一文钱大的勺子,把碾成粉末的茶放人茶碗中,一茶碗一般放两三勺,然后冲入开水,开水量不宜多,再用茶筅快速搅拌,点好的茶苦中带香,上浮一层绿厚沫。荣西的《吃茶养生记》成为日本茶文化的一道里程碑。
大隧道本生
《大隧道本生》选译自巴利三藏经藏之第十一经《巴利本生》。本生一词是说众有情因业力因果而生死轮回的故事,佛本生说的是佛陀前生的故事。这些本生故事散见於各部派的经典中,斯里兰卡的大寺派把所有佛本生收录在一起辑成《巴利本生》,内含547则本生,皆为偈颂,或说是格言警句式的叙事诗,如果只读这些偈颂可能不易理解,因而在本生经流传的同时,就有讲述完整故事的散文体本生经传流布,二者配合起来,珠联璧合。由於按斯里兰卡的传统,只有经典才可入藏,而经传是不能入藏的,因此卷帙诰繁的经典传注都另编入藏外文献。
金刚顶经毗卢遮那一百八尊法身契印
金刚顶经毘卢遮那一百八尊法身契印,一卷,唐善无畏、一行同译,日本净严题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