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庭裕

裴庭裕
  • 姓名:裴庭裕
  • 别名:字膺余
  • 性别: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闻喜(今属山西)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裴庭裕系晚唐时较爲重要之史学家。唐内廷官吏。字膺余。闻喜(今属山西)人。约生于唐武宗会昌年间(841-846),据《新唐书·宰相世系丧》载,庭裕系裴氏东眷裴道护的后裔。裴氏是店代鼎门望族,关中郡姓首望之一。他出身于一个官宦之家,父名绅,两《唐书》亦无传,生平事迹不详。不过他的轶闻琐事在宋人笔记中略有记载:“裴绅始名诞,日者告口:‘君名绅,即仲矣?’果如其言”。从上述记载来看,裴绅仕宦通达,《东观奏记》也有他历官左补网,贬为申州刺史的记载。 蜀中进士及第后历任右补阙、兼国史修撰,翰林学士、朝议郎守尚书司封郎中、知制诰、柱国、赐紫金鱼袋,左散骑常侍,乾宁至天祐年间(895-907),裴庭裕在唐末动荡的政治局势下遭贬官后卒于贬所。裴庭裕才思敏捷,时人号爲“下水船”。中原战乱,内廷《起居注》多有散佚,他就个人所见所闻,作《东观奏记》三卷,并有几篇诗文存世。《东观奏记》所记宣宗一朝八十九条记事,因採自作者亲身经历与耳闻目睹,且其所参考採用之材料又十分严谨,史料来源确信可靠,具有较高之史料价值,受到历代史学家之重视与充分利用。宋司马光著《资治通鉴》宋祁修《新唐书》时, 多采其说。因之纠正了《旧唐书》的并误,丰富了其内容,司马光编写《通鉴》,也采摘其中三十多事。

裴庭裕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奥斯曼帝国六百年

奥斯曼帝国六百年

奥斯曼土耳其人来自中亚的大草原。公元1300年左右,他们迁徙到亚洲的最西端,并且在此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草原民族的凌厉作风,土耳其人特有的灵活与包容,再加上几位开国苏丹的英明战略,让他们的国家很快壮大起来。 1453年“征服者”穆罕默德苏丹攻陷君士坦丁堡,1529年苏莱曼大帝陈兵维也纳城下——这是奥斯曼帝国的鼎盛时代。在欧洲,奥斯曼帝国灭亡了“最后的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并且继承了拜占庭的广阔领土和政治遗产;在亚洲,它再现阿拉伯帝国的辉煌,带领伊斯兰世界重振了团结和繁荣。这一切,使得奥斯曼帝国在那个帝国时代无往不利,成为“三洲两海、东方西方、世界中心伊斯坦布尔的主人”。 随着世界现代的降临,奥斯曼帝国却落后了。一个又一个欧洲国家站上历史变革的潮头,崛起为奥斯曼帝国的强大对手——哈布斯堡王朝、西班牙、沙皇俄国、拿破仑帝国、英国。1683年帝国军队惨败于维也纳城下,从此,“胜利”对土耳其来说愈发成为一种奢望。为了改革日益陈旧的制度,奥斯曼帝国尝试过种种维新道路,很多维新志士乃至帝国苏丹在与守旧势力的抗争中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窄门

窄门

《窄门》是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创作的中篇小说。小说描写主人公杰罗姆自小爱着表姐阿莉莎,阿莉莎虽然对杰罗姆也怀有同样的感情,但她恪守清教徒的自我约束,把感情深深埋在心底,最后积忧成疾,不幸身亡。在《窄门》中,纪德将爱情中的神秘主义体验推向极致,讲述了一段纯洁炙热、却又含着无边孤寂和无限辛酸滋味的爱情故事。

左传事纬

左传事纬

十二卷。附录八卷。马骕(1621-1673)撰。马骕字御,又字宛斯,邹平(今属山东)人,清代着名史学家、经学家。顺治进士,任淮南府推官,改灵璧知县。蠲荒除弊,流亡复集。马骕自幼好学,毕生殚研经史,更嗜爱《左传》,时称“马三代”。除此书外,还撰有《十三代瑰书》、《绎史》,尤以《绎史》最为精审。此书改编年体之《左传》为纪事本末体,共一百零八篇,篇末附以马氏论议。据其《侧略》称:“末敢言文,旁集诸家,杂采传记,无庸附会僻说,折衷一归于正大,期于发明经传而止。”又认为《左传》之例有新意,前后互明,最称条悉。因而“兹为推而论之,凡三十有一篇”。际录又称前集,首载晋杜预、唐孔颖达序论,及自作左丘明小传一卷。其下有辨例、左传图说、览左随笔、名氏谱、左传字释。丘明小传指出孔子所称赞的颜渊、闵子骞皆是孔子学生,因此不能证明丘明为孔子前辈,又认为左氏不一定是楚人。其图说有帝派图、世系图、天官图、地舆图、列国年表、晋楚职官表,尤以天官图富赡精当。而地舆图有说无图,可能是未完之书。名氏谱对《春秋》经传姓氏世次的归纳也详尽而有条不紊。王士祯《池北偶谈》称马骕“博雅嗜古,尤精《春秋左氏》学”。四库提要亦称此书“于《左氏》实能融会贯通,故所论具有条理。其图表亦能考证精详,可以知专门之学与涉猎者相去远矣”。此书写成于顺治六年(1649),马骕死后,由其子刻印。现存许氏刻本、函海内别本、嘉庆六桐书屋刻本、清澄怀堂刻本。

般若心经解义节要

般若心经解义节要

般若心经解义节要,一卷,明无念居士节要并序。原标宋溓文句,按文句为诸家节要之一,排版误提一格,目录因而误标。或谓宋自称无念居士,然则以明初人,安得于嘉靖年作序耶?

受菩萨戒仪

受菩萨戒仪

受菩萨戒仪,全一卷。尾题受菩萨戒法。南朝慧思(又作惠思,515~577)撰。又称受菩萨戒法、受菩萨戒文。收于卍续藏第一○五册。内容叙述大乘戒法授受之次第,其次第略如下:请引、观五法、兴三愿、发四弘誓愿、请戒师、问难法、正受戒、广愿等。本戒仪为我国最早之大乘受戒仪规,然续高僧传卷十七、大唐内典录卷五等,均未指出本戒仪为慧思之作。

佛名经(三十卷)

佛名经(三十卷)

三十卷佛名经,系依据十二卷佛名经,合糅大唐内典录卷九历代众经举要转读录所载之经律论及贤圣集录等之题名,以及大乘莲华宝达问报应沙门经等伪经而成者。此经相当于开元释教录卷十八伪妄乱真录所列之十六卷佛名经,该经于唐代俗称‘马头罗刹佛名’,开元释教录论述其为伪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