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钱伊庵

    钱伊庵

    钱伊庵(?~1837)清代中叶著名的居士,深入禅学,辑有《宗范》二卷。生平事迹不详。

  • 黔娄

    黔娄

    黔娄,战国时期齐稷下先生,齐国有名的隐士。鲁恭公曾聘为相,齐威王请为卿,皆被其拒绝。后隐居于济之南山(今济南千佛山),凿石为洞,终年不下,曾著书四篇(已失传),号黔娄子。他尽管家徒四壁,然而却励志苦节,安贫乐道,洁身一世的端正品行为世人称颂。


    【出典】 汉·刘向《列女传》卷二《贤明传·鲁黔娄妻》:“鲁黔娄先生之妻也。先生死,曾子与门人往吊之。……见先生之尸在牖下,枕墼席稿,褞袍不表,覆以布被,手足不尽敛,复头则足见,复足则头见。……曾子曰:‘先生在时,食不充口,衣不盖形,死则手足不敛,旁无酒肉,生不得其美,死不得其荣。……’……曾子曰:‘唯斯人也而有斯妇。’君子谓黔娄妻为乐贫行道。”

  • 钱若水

    钱若水

    钱若水(960年~1003年),字澹成,一字长卿,河南新安(今属河南)人。十岁学属文,雍熙二年,进士甲科及第,为同州观察推官。淳化初,寇淮以文学荐,召试,擢秘书丞、直史馆。明年,迁右正言、知制诰。三年,进翰林学士,知审官院、银台通进封驳司。至道元年,以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真宗即位,加工部侍郎,充集贤殿学士、判院事,奉诏修《太宗实录》,重修《太祖实录》,判吏部流内铨。随真宗出征澶渊,权知开封府。出知天雄军,兼兵马都部署,为邓州观察使、并州经略使、判并州事。咸平六年七月卒,年四十四,赠户部尚书,谥宣靖。若水雅善谈论,能诗文,为学士时,尝草《赐赵保忠诏》云“不斩继迁,存狡兔之三穴;潜疑光嗣,持首鼠之两端”,又草《赵保吉诏》有“既除手足之亲,已失辅车之势”,辞藻华美,太宗深加赞赏(《宋朝事实类苑》卷四一引《金坡遗事》)。其诗文由族子钱易纂为文集二十卷,今已佚。《全宋诗》卷八八录其诗五首。《全宋文》卷一六八收其文九篇。事迹见杨亿《钱公墓志铭》、《宋史》卷二六六本传。

  • 钱秀昌

    钱秀昌

    钱秀昌,清伤科医家。字松溪。上海(今属上海市)人。少读医书,因医理渊深,未能心领。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偶折左臂,得时医杨雨苍治愈,因从之受业。后得授骨折脱臼之整复手法,秘传治伤之方,又参以《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乃以伤科闻名。尝辑《正骨心法》之精义,结合其平素医疗实践经验,撰成《伤科补要》四卷(1808年),附以验方歌诀,并载有杨木接骨法治愈骨折骨不连之经验。内容简明实用,流传颇广。

  • 权德舆

    权德舆

    权德舆(759年~818年),唐朝宰相、文学家,前秦司徒权翼之后,起居舍人权皋之子。


    生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祖籍天水略阳(今甘肃天水),小时候,父亲权皋便给他择字为“载之”。他天赋过人,3岁就能辨别各种声音,4岁就会做诗,7岁那年父亲过世,他哭得像成年人一样悲痛伤心,被誉为大孝子。


    权德舆自幼酷爱读书,经常手不释卷,到15岁时已经写出几百篇诗文,编辑成《童蒙集》10卷就教于方家,深受学界名流的称赞。德宗建中初年,他被河南黜陟使韩洄招纳为秘书官,后考取秘书省校书郎。对他来说,这份工作枯燥无味,私毫提不起兴趣,文学特长也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只好另寻出路,投奔到江西观察使李兼的名下担任副官,后来转升为监察御史。这个官衔虽然品位不高,但是权限非常广泛,监察百官,巡视郡县,过问司法审判等等,他都运用自如,干得非常出色。地方官杜佑和裴胄分别上表举荐,德宗皇帝在同一天接到这两份举荐信,遂提拔权德舆为太常博士,后转升为左补缺,隶属门下省,负责进谏和举荐人才。


    贞元八年(792),潼关以东的河南、河北以及江淮地区的40多个州发生水灾,死伤颇众,二万多人无家可归。针对这种情况,权德舆及时向德宗皇帝提出建议,他说:“江淮一带是国家的重点产粮区,也是主要的赋税供应地。现在遭受水灾,大量的农田都被淹没,老百姓流离失所,形势非常严峻。陛下应该火速派使臣前去慰问,发放救济粮款,减免租税,这样可以稳定民心,抗灾自救。”德宗皇帝认为他言之有理,于是派遣奚陟等四位特使前往灾区组织救灾。


    权德舆深知德宗皇帝并非喜好纳谏的贤明君主,但做为臣下,他仍不计个人得失,尽职尽责。司农少卿裴延龄以判度支的身份掌管国家财政期间,利用国库的正额税收四处进献,攀结私情,影响极坏,可是提升户部侍郎以后仍然兼管财政。权德舆直接上书反驳,他说:“裴延龄用国库的正常收入大肆进献,夸耀己功,欺上瞒下,实际上军粮匮乏,边疆空虚,根本没什么功绩可言,应该改由别人主管财政”。可惜权德舆的上书如石沉大海,没有引起任何反响。


    贞元十年(794),他迁升为起居舍人,兼知制诰,有权为皇帝起草诏令,深受重用。门下给事中徐岱死后,朝廷没有及时派人接替此职,后来中书舍人高郢又被调去主管礼部贡举之务,权德舆继袭该位。他有极强的责任心,昼夜在中书、门下二省值班,二三个月才回了一次家门。他建议皇帝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德宗说:“不是朕不知道爱卿的劳苦,只是暂时还没有发现像爱卿这样可以重用的人。”就这样,权德舆在中书省任职8年,成绩有目共睹。贞元十七年(801),他以中书舍人的身份代理礼部贡举之事,第二年正式就任礼部侍郎。他对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尤其是他分管的科举考试选拔上来的人才,日后有相当一部分成为公卿、宰相,所以人们都称赞他知人善任。


    贞元十九年(803)初,权德舆转任户部侍郎。当年关中一带遭受旱灾,出现大量饥民。他建议德宗皇帝减免租税,整饬地方官吏为非作歹、欺压百姓的恶习,主张把江淮的粮米通过漕运直接发到关中,以低于市场价格卖给灾民,稳定社会秩序,并指出国家税收应轻重适当,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让老百姓能够承受得了,这才是长久之计。他的这些主张,或多或少地得到了采纳。


    唐宪宗元和初年,权德舆迁任兵部侍郎,随后又转为吏部侍郎。这期间,他因为选补官吏不当而被弹劾,降职为太子宾客。时隔不久,他被重新启用为兵部侍郎。当时泽潞(今山西长治)节度使卢从史桀骜不驯,企图索取魏博(今河北大名)和恒冀(今河北正定至冀县)一带的统治权,大臣们对此议论纷纷;成德军(今河北石家庄)节度使王士真死后,其子王承宗自称留后,朝廷一时不知所措。权德舆全面分析了形势,认为对卢从史不可姑息相让,而对王承宗应谨慎从事。可惜他的建议没有得到采纳,而事态的发展基本上没出他的预料。


    元和五年(810)九月,宰相裴身患重病不能理政,权德舆从太常卿的官职升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堂堂正正的宰相,肩负着治国安邦的重任。河中(今山西永济)节度使王锷到朝廷拜谒皇帝,直言不讳地索要宰相官衔,有些权贵人物随声附合,但宰相李藩坚决反对,权德舆也不同意,他说:“任免宰相是件极其严肃而又务必慎重的事情。以前倒是有几位节度使挂宰相官衔的,不过他们都是战功显赫的忠臣。至于代宗以后那些专横跋扈的节度使兼领宰相,那是朝廷实在没有能力控制他们,不得已才这样做的。现在这两种情况都不存在,王锷既非大功臣,又不是朝廷管不了他,不应该轻易地封他为宰相。”宪宗皇帝听从了他的劝谏。


    运粮使董溪和于皋谟在主管军队粮料期间监守自盗,影响很坏,宪宗皇帝下诏将他们流放到岭南(今广东广州)。诏书下达后,唐宪宗有些后悔,觉得处罚太轻,又秘密派遣使者把他们杀死在途中。过了几天,权德舆知道这件事以后上奏宪宗皇帝:“董溪和于皋谟之流不识抬举,辜负了圣上的恩典,盗窃军用钱财,罪该万死。陛下既然觉得对他们处以流刑太轻,就应该重新更正罪名,告示天下。现在诏令早已下达,天下百姓都知道处罚的结果,再派人暗杀他们,恐怕影响不好。小臣知道这件事已经是马后炮,来不及更改了,但日后如果遇到这类事情可以名正言顺地让有关部门处理裁断,杀一警百,事半功倍。”唐宪宗听得连连点头。


    权德舆擅长思辨,经常分析古今君臣治国的成败得失以提醒皇帝。唐宪宗曾经问他,治国应当注重仁政还是推行酷法?他说:“隋炀帝暴虐无度,流毒深远。高祖建立大唐后推行仁政,太宗皇帝进一步崇尚德教,废除了用皮鞭抽打后背的刑罚,创立的一系列政策深得人心,所以像安史之乱那样大的祸患也被很快平定下去。”唐宪宗说:“爱卿讲得很有道理。”元和六年(811)正月,李吉甫从淮南(今江苏扬州)被征召入朝重新担任宰相,十二月,李绛又被提升为宰相。当时宪宗皇帝励精图治,所有军国大事都要征求宰相们的意见。可是李吉甫和李绛的观点主张往往针锋相对,经常在皇帝面前争吵辩论,唐宪宗比较为难,想借助宰相权德舆的观点做出选择。可气的是,每逢这种关头,权德舆守口如瓶,不发表任何意见,生怕得罪于人,由此遭到朝臣的讥讽。宪宗皇帝大失所望,罢免了他的相位,让他仍做礼部尚书。元和八年(813)初,前任宰相于頔的儿子于敏想通过熟人梁正言向宪宗宠幸的宦官梁守谦行贿,为父求情。可是梁正言从于敏家拿走了大量财物却不见结果,于敏一气之下诱杀了梁正言的家奴。这件事败露后于頔主动将自己捆绑起来到朝廷自首,没有人替他求情。这回权德舆不知哪来了一股勇气,直接劝谏宪宗酌情减轻处罚,贬于頔为恩王傅。当年七月,权德舆以吏部尚书的身份出任东都(今河南洛阳)留守,赐爵为扶风(今属陕西)郡公。不久改任太常卿和刑部尚书等职。他留心法令,当初许孟容和蒋乂等大臣奉宪宗皇帝之命编定格敕,尚未完工许孟容就被调离,蒋乂独自编成30卷进献皇帝,但一直被搁置不用。权德舆主管刑部时请求继续完善这部法令,与刑部侍郎刘伯刍一起完成了这项使命。元和十一年(816),他又以检校吏部尚书的身份出任山南西道(今陕西汉中)节度使。任职二年,健康状况日趋恶化,请求回京城养病,获得宪宗皇帝的恩准。元和十三年(818)八月,权德舆在回返途中不幸病故,终年60岁。朝廷追封他为尚书左仆射,谥号为文。

  • 钱起

    钱起

    钱起(722?—780),字仲文,吴兴(今属浙江)人。天宝九年(750)进士。少聪敏,受乡里称誉,曾漫游各地,亦数次落第而归。与王维、裴迪、陆贽等均有酬唱。据《唐才子传》载:当初他跟随上计吏住在旅舍,尝月夜散步独吟,忽然听到户外有行吟之声道:“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再三往来,钱起赶忙跟着声音寻找,可没看见什么,以为很怪异。至尚书省考试,诗题是《湘灵鼓瑟》,钱起写就,就用那鬼怪所说的十个字作为结句。主考官李十分赞美,打着节拍吟诵许久,说:“这一定是有神助。”就把钱起录取为优等,释褐任校书郎。这个故事颇为荒诞而神奇,也足见其才艺之高。后以拾遗被征入朝,曾因故罢官,约在大历五年(770)为司勋员外郎,十一年(776)迁司封郎中,后转考功郎中,直到卒年。入朝后就分别作诗献酬元载、杜鸿渐、王缙三位宰相等权贵,跻身上流社会,成为高门显贵和百僚饯宴上的明星。此后大都是为文造情的粉饰太平、无聊应酬之作。他乃大历十才子之冠,其台阁诗人之声名尤为卓著。更为重要的是,他在诗坛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位置。所谓“承前”,是说他的五言诗受王维的影响,乃王维的衣钵传人。翁方纲说他“浥右丞余波”,刘熙载言他“衍王孟之绪”。王维有《辋川集》,钱起有《蓝田溪杂咏》。二人都描写清空悠远的风景,追求清幽宁静的趣味。钱起喜用清、深、静、幽等字眼,但与其差异显见:王维笔下,意趣天然,境中无我,自然浑成;而钱起之诗,则留下知觉的印迹,处处有我,且精雕细琢。蒋寅综合前人的看法,认为钱起之诗具有“清新幽远的韵致”,但注重“炼饰和雕琢”“不及王维浑厚淡远”。(《大历诗人研究》)钱起的诗,各体皆工,不仅雕琢五古,也雕琢七言歌行,使古体律化。所谓“启后”,是指他的七律追求洗练工稳、精工典雅,善用虚字,自然流畅,乃中唐与宋人“以文为诗”之先声。

  • 清虚休静

    清虚休静

    清虚休静(1520~1604),韩国李朝时代僧。平安南道安州人,俗姓崔。字玄应。号清虚堂。因久住妙香山,世称西山大师。师九岁丧母,翌年父殁,乃随郡守李思曾上京就学,后依崇仁研读经论,次参学于灵观,随侍三年。一夜,超脱文字之障碍,出家受具足戒,后历游诸山名刹。三十岁,参加明宗僧科复旧第一试及第,累进至禅教两宗判事。明宗十二年(1557)解印绶,入金刚山,后经头流山、智异山,移居妙香山,弟子满堂。宣祖二十六年(1592)日本军攻打朝鲜时,宣祖蒙尘于义州龙湾,师分遣弟子起义兵,屡树军功。祖还都后请隐,王赐号‘国一都大禅师禅教都总摄扶宗树教普济登阶尊者’。常往来于妙香、智异、枫岳诸山,道誉渐高。宣祖三十八年(1604)示寂,世寿八十五。示寂后,弟子鞭羊彦机撰行状(清虚集卷末所载)、李延龟、张继、李秉模、徐有邻等皆为撰香山碑铭。其门派之盛,近古所未闻。嫡嗣松云惟政与鞭羊彦机、逍遥太能、静观一禅,被称为四大弟子,其后皆自成一派。著作有禅教释、禅教诀、云水坛、三家龟鉴(以上各一卷)、清虚堂集四卷等。其中,三家龟鉴主张儒、佛、道三教一致之说;清虚堂集为其诗文集,四卷本之外另有二卷本,由此文集可窥知师主张禅教不二、禅净一致之要略。

  • 全真

    全真

    全真(公元728年-867年),唐代僧人。728年(开元十五年)农历十一月十七日。出生于湖南省永兴县。全真佛根灵慧,自幼出家,29岁时云游至广西湘源(今全州县),建寺湘山,弘法净土,禅理精微,道场兴盛。867年(咸通八年)农历二月十五日坐化于全州县湘山净土院,享年139岁,法腊133年。宋徽宗到湘山寺礼佛时,追封全真为“无量寿佛”化身。《明一统志》卷八三称其曾现四门各见其人等神变,因其神异,五代时改湘源名全州,封全真为慈佑寂照妙应禅师。当时永兴县建有丛标“福兴寺”纪念他,并建有“西方极乐世界”。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曾题鉴“福兴寺”名。

  • 钱子正

    钱子正

    钱子正,明诗文家。原名蒙,字子正,以字行。无锡(今属江苏)人。生于元末,明洪武初 曾任韩城知县。与弟钱子义,族子钱仲益并有 诗名,称为“三钱”。傅增湘《藏园群书题记》评 其诗“随意抒写,既无深意,又乏隽才”,“惟古 体差为清健耳”。著有《绿苔轩集》。生平事迹 见《明诗纪事》甲签卷一六。

  • 钱宰

    钱宰

    钱宰(1299~1394),明初诗文作家。字子予,一字伯均。会稽(浙江绍兴)人。生卒年不详。为吴越武肃王14世孙。元至正间进士,因亲老不赴公车,教授于乡。唐之淳(愚士)、韩宜可皆出其门。洪武二年(1369),征修《礼乐书》,授国子助教。洪武十年,加博士致仕。洪武二十七年,又征修《书传会选》,书成,遣还。年96方卒。其五言古体,力学汉魏,写得颇为开爽清逸,如《游西山》:“西山一何高,有怀在泉石。荡舟渡西泠,秋水今几尺。渚花洎孤桡,岸草纳双屐。凉风树上至,林影下衣碧。群动方自营,尘机念俱息。邂逅方外人,招邀坐深席。悠然外死生,矧复慨今昔。我客语正深,仆夫劝还役。川明月初至,树瞑山已夕。归人樵唱来,落日堕西壁。”描景、抒怀、议论融合为一。其不少诗看似浅淡,实则蕴藉,如《梧桐树》:“梧桐树,一叶堕秋风,一叶委秋露。明年二月新叶生,还在今年叶飞处。汉宫飞燕今承恩,零落班姬不如故。君不见,梧桐树。”颇能引人联想。其集中甚多题画诗,有时不仅写出画境,而且含有寄托和寓意。《四库全书总目》评其诗说:“钱宰诗,吐辞清拔,寓意高远,刻意古调,不屑为艳仄之体。”陈田《明诗纪事》评其诗“如画家浅绛法,虽亦著色,不设骨干”。著有《临安集》6卷。

  • 秦志安

    秦志安

    秦志安,元代道士,字彦容,号通真子,又号樗栎道人,陵川(今属山西)人。秦略之子。早岁志趣高雅。金后期四举进士,至廷试罢归。父死,遂致家事不问,放浪嵩山少室之间,取方外书读之,以求治心养性之实。于佛、道之书有疑,质诸僧人,厌其无可徵诘,去从道士游。蒙古破汴京,北归,遇宋德方,略谈数语即有契,因执弟子礼,受《上清》、《大洞》、《紫虚》等,且求道藏书纵观之。宋德方虑丧乱之后,道书散落,欲锓木传布,委志安任编纂之职。遂于平阳主修《玄都宝藏》,历时八年完成。著有《金莲正宗记》五卷、《林泉集》二十卷。《金莲正宗记》今有《正统道藏》本,《林泉集》佚。《全金诗》卷六一收其诗二首,《金文最》卷二一、八四收其文二篇。生平事迹见元好问《通真子墓碣铭》(《遗山先生文集》卷三一、《甘水仙源录》卷七)。

  • 强名子

    强名子

    强名子,五代十国时道士。幼习儒学,因受挫未能入仕,转而弃文求仙。游历名山达二十余年。后梁贞明年间(915—920),在泰山遇一道士,承受屈伸吐纳炼形之术。此后,积极提倡道教的内丹术,主张无欲无为,通过吐故纳新、胎息导引等方法,使精明、神灵、气清,从而达到长寿成仙。哲学上,以气为世界本原:“一气未分,三才同原”(《真气还原铭》下同)。认为气是天、地、人的共同本体,气有清、浊之分:“清气为神,浊气为形”。在解释内丹术时,不信天力及药物的作用,而只依靠人体本身的精、气、神的保持、调节和导引:“天法像我,我法像天;我命在我,不在于天。”“灵芝在身不在名山”。并认为气对于人是最根本的东西,人体“因气而衰,因气而荣,因气而灭,因气而生”。求得长生的关键在于如何用气:“昧用者夭,善用者延”。强调“守一”与“反一”,即保守本原性的精气。并通过修炼,使气达到神奇的境界:“精极乃明,神极乃灵,气极乃清”。主张无为无思,反对任情纵欲:“情气交争,拥隔成病。”其道教思想显示着由内丹术向气功的转变,涉及到许多气功原理。其《真气还原铭》辑于《全唐文》卷959。

  • 钱椿年

    钱椿年

    钱椿年,明常熟奚浦人。字宾桂,号友兰,人称友兰翁。钱宽孙,吴讷从外孙,钱学父。性孝友,好施多善行,屡为乡饮上宾,以大耄给冠带,恩授承事郎。好古博雅,喜植兰,尤嗜茶,精于茗事,藏、煎、点茶皆悟旨要。著有《茶谱》《制茶新谱》等。

  • 闾丘方远

    闾丘方远

    闾丘方远(约西元839─西元902),唐末五代道教学者。沈汾《续仙传》、《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十等载:字大方,舒州宿松人。年十六,精通诗书。二十九岁,问大丹于香林左元泽。后师事仙都山隐真岩刘处靖,学修真出世之术。三十四岁,受法箓于天台山玉霄宫叶藏质,尽得真文秘诀。方远守一行气之暇,笃好子史群书。常自言葛洪、陶弘景是其师友。铨《太平经》为三十篇,备尽枢要。其声名传播于江淮间。唐昭宗景福二年(893),钱塘彭城王钱镠礼谒他于大涤洞,筑室宇以安之,列行业以表之。昭宗累征之不就召,乃赐号妙有大师、玄同先生。弟子二百余人,或升堂奥,或受思真炼神之妙旨,或藏迹名山。所节录的《太平经钞》今存《正统道藏》太平部,共十卷。

  • 清辨

    清辨

    清辨(约490~570),梵名Bha^vaviveka ,或Bhavya。音译婆毗吠伽、婆毗薛迦。又作清辩、明辩、分别明。为六世纪南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之论师。或以师为南方末利耶那国(梵Malyara )之王族,或为摩伽陀国种姓大士。曾至中印度,师事僧护(梵Sam!gharaks!ita ),勤习大乘经典与龙树(梵Na^ga^rjuna )之教说。后返南印度,宣扬空义,与磨羯陀国护法(梵Dharmapa^la )之瑜伽宗展开‘空有之诤’。护法承继无著、世亲,说尽空之有;清辨祖述龙树,主张尽有之空,彼此相破相成。或传说师返南印度,主持五十余所伽蓝,宣说教法,造中论释,破斥同为中观学派的佛护(梵Buddhapa^lita )之说,如师所著之般若灯论释,即可见与佛护之意见相左。晚年隐于驮那羯磔迦国南方山中,口诵真言示寂。主要著作为大乘掌珍论二卷、般若灯论释十五卷及传入西藏之中观心论颂等。印度佛教中期大乘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中观派的实际创始人之一。又名婆毗呔伽。生平不译。藏传资料谓其出身于南印度摩卢那罗之最胜王族,并在该国出家,从僧护学习龙树中观学说,曾为南方五十伽蓝之主。汉传资料则谓其上承青目。他对佛教内部大小乘及佛教以外各派,凡是与他说法不同的,一律采取批判的态度。据传他曾欲与护法辩论,护法避而不见。又传说他晚年在驮那羯磷迦国南山念陀罗尼而逝。


    清辨承认心外有境,认为外境由极微积集而成,反对瑜伽行派的唯识无境说。他主张俗有真空,认为瑜伽行派所执的三性,从世俗谛可许为有,但从胜义谛则应为空,并与瑜伽行派展开辩论。后世称这一场辩论为“空有之争”。在方法论上,清辨主张液化 是破是立,都应该自己立量,即用因明格式建立适当的比量以积极地表述空,反对中观派另一学者佛护只破不立的归谬论证法,故后世把清辨倡导的这一派称作“自立量派”或“自续派”。清辨著作甚多。为当时注解《中论》的八大家之一。流传下来的主要著作有《中观根本般若灯释》(又名《般若灯论》)、《中观心论》、《大乘掌珍论》、《异部宗精释》等。

  • 秦爨公

    秦爨公

    秦爨[cuàn]公,清初印学家。生卒年不详。河南杞县人。其篆刻美学思想,认为印章章法,是“全章之法”,它所要求的“俯仰向背”,各有一定道理,其实,却无定则。有不能满足于篆刻家本人的心理需要,便有不能满足于众人的审美需要:“有不慊于自心,便不慊于众心矣。”反映审美需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暂时性和永久性。指出“必相依顾而有情,一气贯串而不悖,自然而然,始尽其善”。对于篆刻字法,则强调“一字之中俯仰向背,各有一定之势,虽以平方正直为主,而平方正直,大匠教人之规矩也”。又指出其中不方不圆之妙,则又可理会而非可以臆逆。反对对篆刻审美法则的臆测。在刀法上,主张“丰神流动、庄重古雅”,是其表现核心。要求肥中有骨,而无臃肿之失;瘦中有筋,而无枯槁之弊,以无斧斫痕为贵,做到“柔而不柔”,“劲而不劲”,“苍然有骨”,“浑融古朴”,“圣不可知之”。其美学观点,对于篆刻家有重要影响。著有《印说》、《印指》,载古仪冯泌《东里子别编》中。

  • 钱潢

    钱潢

    钱潢,字天来。清代虞山(今江苏省常熟县城西) 人。以医世其家。知非之岁, 忽犯伤寒, 将成不起, 续得痛痹, 几殒其躯, 得治复生。乃立志习医, 发誓“必治疗千人, 方为满意”。既而思之, 恐愿大难盈, 无如阐发先圣精微, 务使流通远播, 俾业医者, 临证可以辨疑, 处方得其精当。庶可以全天地之大德, 拯生民之危殆。遂发箧陈书, 奋志苦读, 昼夜揣摩,寒暑无间。精研《内经》《伤寒论》, 造诣甚深。先撰《素问注》廿篇, 惜已亡佚; 复撰《重编张仲量伤寒证治发明溯源集》(简称《伤寒溯源集》)十卷, 刊行于世。钱潢是《伤寒论》辨证论治研究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其主张以法作《伤寒论》分类的纲领, 即对六经证中的每一经病变, 皆从正治法和变治法两方面探讨, 此对帮助学者知常达变, 抓住要领颇有裨益,同时也为《伤寒论》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 钱鼎铭

    钱鼎铭

    钱鼎铭(1824—1875),字新之,号调甫。江苏太仓人。举人出身。其父钱宝琛曾任湖南巡抚。1853年,上海小刀会起义,周立春占领嘉定。他率领练勇夺回该城,授赣榆训导。捐户部主事。丁忧回籍。1861年,江苏巡抚薛焕、江南团练大臣庞钟璐派他往安庆向两江总督曾国藩乞师。1862年,迎淮军至上海。新任江苏巡抚李鸿章敦请入其幕府,参与军事。升道员,赐花翎,加布政使衔。1865年,李鸿章代曾国藩为钦差大臣,镇压捻军。派他驻清江浦,转运粮械。曾国藩任直隶总督,于1869年,调他任大顺广道。1870年,李鸿章继曾国藩为直隶总督,升他为直隶按察使。再升直隶布政使。1871年,升河南巡抚。1875年病死。谥敏肃。有《钱敏肃公奏疏》行世。

  • 秦之桢

    秦之桢

    秦之桢,字皇士,一字思烜(一作垣)。清代云间(今上海市松江县)人。早负宿慧,习儒者之学,贯通百家。因存心济世,究心医术,求治于门者屡常满。晚年秦氏闭门谢客,以数十年之经历,神合百世之上,立意著书。皇士曰:“医,济人也。济人而不能疗一时之病,余心歉然;济人而不能疗天下后世人之病,余心亦歉然。宁以求名,宁以市利哉!”是以汇集群书,融贯外感之原委,神明其用药之精微,补先辈所未定,辨前注所偶讹,著成《伤寒大白》四卷、《女科切要》二卷,刊刻于世。又曾整理伯祖秦昌遇《症因脉治》一书,今存。

  • 钱德洪

    钱德洪

    钱德洪(1496年—1574年),明哲学家。名宽,字洪甫,号绪山。浙江余姚人。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授刑部郎中之职。后历任苏学教授、国子监丞、刑部主事、员外郎、陕西司事等。在学术上,钱德洪师事王守仁,是王学主要传人之一。去职后30年中,他潜心传播王学,在江、浙、宣、歙、楚、广等地均有讲舍。他认为“王门四句教”是“定本,不可移易”。他从各个角度给王守仁的“良知”以种种规定,其中有的符合王学本旨,有的则流于禅学。首先,他认为“良知”是最高的道德原则,它等同于“至善”“天理”。“良知即至善也”(《绪山会语》),“良知,天理原非二义”(《上甘泉》),这与王守仁的良知本旨相一致。其次,他认为“良知”既是最高的道德原则,又是道德修养的工夫,提出“戒惧即是良知”(《绪山会语》),这层含义的“良知”相当于王守仁的“致良知”。再次,他强调了“良知”的虚灵、非物的特点,说“吾心良知,虚灵也,虚灵非物也,非物则斑垢驳杂停于吾心何所?而磨之之功又于何所乎?”(《答聂双江》)这与王守仁的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最后,他由“良知”的“虚灵非物”性推导出“良知”是虚无不动之本体的结论,说“圣人于纷纭交错之中,而指其不动之真体,良知是也”,“至变而无方,至神而无迹者,良知之体也”(《绪山会语》)。他进而认为“良知”就产生于虚无(“无始”),是一种非有非无的幻象。他说:“此心从无始中来,原是止的,虽百思千虑,只是天机自然,万感万应,原来本体常寂”,“千感万应,莫知端倪,此体常寂,未尝染著于物,虽曰发而实无所发也”(同上)。这样理解“良知”,便与王守仁的良知本旨相去甚远,而与禅宗的真如佛性说相仿佛。从“良知”的虚无性出发,钱德洪指出“良知”虽是“至善”,但从其本体上说,它又是超越善恶之分的,就是说,本体意义上的“良知”既非善亦非恶,因而他又提出了“良知无善恶”的命题,说“良知之体本无善恶也”(同上),“至善之体,恶固非其所有,善亦不得而有也。至善之体,虚灵也”(《复杨斛山》)。无善无恶意义上的“良知”与王守仁“无善无恶是心之体”中的“心之体”相同,是一种本原意义上的抽象观念。钱德洪还将这种本原意义上的“良知”上升到宇宙本体的高度,提出了良知本体论,将“良知”从其主体(吾心)或其他事物中独立出来,视为宇宙的本体,天地万物,四时日月,鬼神人物等均是由“良知”派生的,均是“良知”作用的不同表现形态,不同表现方式。他说:“充塞天地间,只有此知(良知)。天只此知之虚明,地只此知之凝聚,鬼神只此知之妙用,四时日月只此知之流行,人与万物只此知之合数,而人只此知之精粹也。此知运行,万古有定体,故曰太极。原无声无臭可即,故曰无极。”(同上)钱德洪在这里将“良知”说成是“太极”“无极”,这与王守仁的良知本旨不符,而与程朱理学所说的“太极”“无极”或“理”相似,它脱离了主体而变成了客观精神。他还着重强调了“良知”作为客观精神而具有的独立性,认为它既不会随外界事物的运动而发生变化,也不会因主观意念的动静而受到影响,它总是处于一种主宰者的地位。他说:“而知则主宰乎事物是非之则也。意有动静,此知之体不因意之动静有明暗也,物有去来,此知之体不因物之去来为有无也。”(同上)著作有《绪山会语》二十五卷,《平濠记》一卷。

  • 强思齐

    强思齐

    强思齐,字默越,濛阳 (今属四川彭县)人。在京金仙观讲道德经,居葛仙中宫。在当时很有名望。曾给唐僖宗祝寿,深受僖宗的恩宠,并得僖宗赐紫。前蜀高祖神武皇帝王建为他赐号玄德大师。自此之后强思齐的影响更大。强思齐在晚唐时是非常受帝王恩宠的高道。乾德二年( 920)编撰《道德真经玄德纂疏》二十卷。

  • 齐召南

    齐召南

    齐召南(1703-1768),字次风,号琼台,晚号息园,天台县城龙门坦人。自幼颖敏,博学强记,尤精舆地之学。清雍正七年(1729)举为副榜。十一年,以博学鸿词荐。应征北上时,宿某邑宰署中,见架上有异书8册,请求借阅。次日登程,主人命持书去。召南称:“昨晚已阅迄矣!”主人不信,抽一、二册询问。顺口而出,丝毫不错。主人大为惊异。


    乾隆元年(1736),为翰林院庶吉士,授检讨。次年参修《大清一统志》。四年充武英殿校勘经史官。又充《明鉴纲目》纂修官。六年,撰《外藩书》成,凡边塞以外道里远近,山川险夷,地名沿革,原委悉备。乾隆帝挟书谒先祖陵园,渡热河,上长白山,凡舆马经历处,查核此书,无不准确,赞道:“齐召南之博学,一至是乎!”八年,廷试翰詹各官,召南被录为一等一名,擢中允,署日讲起居注官,迁侍读。十二年,晋侍读学士,充《续文献通考》副总裁。十三年,复试翰詹各官,召南列首,升内阁学士,命上书房行走,迁礼部右侍郎,并任皇子宏瞻师傅。乾隆于宁古塔得古镜,左右皆不明款识,召询召南清其原委,称赞说:“是不愧博学鸿词矣!”十四年,不幸堕马,头触大石,几乎破裂,生命垂危。乾隆遣医诊治,并亲临看望。十月间,以脑病未痊,坚请辞归,临行,赐以纱、葛等物。归家后,从事讲学、著述,一度掌教杭州敷文书院。三十二年,其族兄齐周华因文字祸被凌迟处死,遭受牵连,被逮至京,革职回家,还其家产十之三四。不久病卒,墓在天台县街头镇花坑。


    一生著述甚丰。历经30年著成《水道提纲》,为“域中万川,纲目毕列”的河流巨著。此外尚有《历代帝王年表》、《后汉公卿表》、《宝纶堂集》等。

  • 契嵩

    契嵩

    契嵩禅师(公元1007--1072年),北宋禅宗云门宗僧人。洞山晓聪弟子,云门文偃四世孙。据陈舜俞《镡津明教大师行业记》、《传法正宗记》卷一、《续传灯录》卷五、《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八等载,俗姓李,字仲灵,号潜子。藤州镡津(今广西藤县)人。七岁出家,十四岁受具足戒。曾日诵观音名号十万声。经传杂书,无不博究。从瑞州(治所在今江西高安)洞山晓聪禅师得法。出住杭州灵隐寺闭门著书,致力于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调和融合。一生著书百余卷,除了关于禅宗定祖问题的《传法正宗记》、《传法正宗定祖图》、《传法正宗论》外,另有《镡津文集》流传于世。《镡津文集》中的《辅教编》“广引经籍,以证三家一致,辅相其教”,重点辨明儒、释的一致性。方法则采用援儒入佛,维护传统忠孝观念,宣传世俗伦理道德原则。仁宗时,至京城呈其著书,敕令传法院编入《大藏经》;并赐号“明教大师”。故世称“明教契嵩”

  • 钱士馨

    钱士馨

    钱士馨,明末清初浙江当湖(今平湖)人,一名?,字雅拙,号稚农。明贡生。崇祯十五年(1642)游南雍见知于吴伟业,寻入燕,久而人渐目为狂生。十七年三月入京,适遇李自成进京。乃匿迹樵林,已而复往来河朔间。顺治三年(1646),见记甲申事之著作凡十余家,猥繁不伦。从次年起博搜见闻,咨询与难诸人,刊讹订谬,芟除芜秽,摭拾遗漏,至顺治十年秋,著成《甲申传信录》。尚著有《周礼说》、《周礼答疑》、《仪礼说》、《礼记申惑》、《月令说》、《续越绝书》等。


    稚农韶年傥荡不羁,游白门,与青楼妓昵,欲挟之归,妓曰:『以君之才,妾侍箕帚宜也。但观君谈论,恨读书尚少,愿以异日。』稚农耻之,还里门,假东湖僧舍以居,夜读昭明文选,一沙弥前曰:『秀才年不为少矣。乃尚读此兔园册邪?』稚农益以为耻,发愤研究经史,多所撰述。从来说周礼者,谓冬官不亡,散见五官之中,故自临川俞廷椿后,多以意取五官之属以补冬官。稚农独据尚书、大小戴记、春秋内外传以补之,君子以为笃论。晚入燕,遇寇变,着甲申传信录十卷,颇不失实。平生赋诗无多,能远时习。

  • 齐履谦

    齐履谦

    齐履谦(1263~1329),字伯恒,元大名(今河北省大名县)人。七岁,一过即能记忆。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补星历生。二十九年,授星历教授。成宗大德二年(1298),迁保章正。武宗至大三年(1310),升授时郎秋官正,兼领冬官正事。四年,擢国子监丞,改授奉直大夫、国子司业,与吴澄并命,时号得人。未几,佥太史院事。延祐元年(1314),复为国子司业。时初命国子生岁贡六人,以入学先后为次第。履谦乃酌宋制,立升斋、积分等法,择其优者充贡。帝从其议,自是人人励志,多文学之士。五年,出为滨州知州,丁母忧,不果行。英宗至治元年(1321),拜太史院使。泰定二年九月,以本官奉使宣抚江西、福建,黜罢贪官污吏四百余人,蠲免括地虚加粮数万石,州县以先贤子孙充房夫诸役者悉罢遣之.履谦治学博洽精通,《授时历》行五十年,未尝推考。著述颇丰,多已散佚,仅《春秋诸国统纪》行世。元宁宗至顺三年(1332)五月,赠汝南郡公,卒赠翰林学士、资善大夫、上护军,追封汝南郡公,谥文懿。著有《春秋诸国统纪》六卷、《大学四传小注》一卷、《中庸章句续解》一卷、《论语言仁通旨》二卷、《书传详说》一卷、《易系辞旨略》二卷、《易本说》四卷,均传于世。( 事迹见《元史》卷一百七十二,《新元史》卷一百七十一。)

推荐作家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李达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

诸葛亮

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玡郡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年幼时父母皆丧,跟随叔父诸葛玄至荆州襄阳(今湖北襄阳)避难,后叔父去世,遂定居襄阳城南卧龙岗,躬耕田野,博览群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

李怀民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