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之桢

秦之桢
  • 姓名:秦之桢
  • 别名:字皇士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清代云间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秦之桢,字皇士,一字思烜(一作垣)。清代云间(今上海市松江县)人。早负宿慧,习儒者之学,贯通百家。因存心济世,究心医术,求治于门者屡常满。晚年秦氏闭门谢客,以数十年之经历,神合百世之上,立意著书。皇士曰:“医,济人也。济人而不能疗一时之病,余心歉然;济人而不能疗天下后世人之病,余心亦歉然。宁以求名,宁以市利哉!”是以汇集群书,融贯外感之原委,神明其用药之精微,补先辈所未定,辨前注所偶讹,著成《伤寒大白》四卷、《女科切要》二卷,刊刻于世。又曾整理伯祖秦昌遇《症因脉治》一书,今存。

秦之桢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神秘岛

神秘岛

法国科学幻想小说和冒险小说作家凡尔纳的以格兰特船长及其儿女为主线的著名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因隐居荒岛上的神秘人物——尼摩船长而得名。作者幻想在太平洋的这个小岛上建立理想社会,这里没有剥削,没有强暴,人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过着幸福的劳动生活。这个地方被命名为“林肯岛”。一日,有4个美国男人和一个小孩,乘汽球飞来“岛国”。他们是美国南北战争的参加者,是北方人,为南方所俘虏。他们和“鹦鹉螺号”的老船长尼摩,在远离人烟的“理想之岛”上度过了四个劳动紧张而收获甚丰的年头。后来他们登上格兰特船长的儿子罗伯特驾驶的“邓肯号”,离开“林肯岛”,返回美国。这些“岛民”在有才华的工程师和发明家史密斯的领导下,开始一种欣欣向荣的“农业群体”生活。

好酒赵元遇上皇

好酒赵元遇上皇

元杂剧剧本。简名《赵元遇上皇》或《遇上皇》。高文秀作。剧写开封府军士赵元嗜酒如命,日日不能无酒。岳父、岳母劝戒无效,妻子欲与之离异。开封府司官与赵元妻私通,乃借故派他限期申解文书。其妻断言他一定误期违限处死,逼他立写休书。开封府司官遂与其妻婚配。赵元路遇风雪,进酒店饮酒,忧闷愁苦。见3个文士无钱付账,受店主殴打,乃仗义代付酒账。其中一人为赵宋皇帝,感念赵之侠义,与其结为兄弟。得知赵元苦情,乃代为修书,保其安然无虞。赵元申解文书到达,已经误期半月,有司欲依律治罪。赵元展示其义兄所写的书信,有司见是皇帝亲笔敕命,赦赵元无罪,并任其为南京(开封)府尹。有司大惊,慌忙下拜。赵元返归开封,参见皇帝,辞官不就,并说当官不如百姓自在,愿做“汴梁城的酒都监”。皇帝遂准奏,并将开封府司官和赵妻捉拿治罪,为赵元报了仇。此剧关目、语言较为粗疏,且剧中称开封为“南京”。考开封宋为东京,金为南京,元为南京路,后改汴梁路。所以,此剧当系金代或金末元初的作品。又,元刊本中“上皇”为宋徽宗,脉望馆本为赵匡胤。“上皇”系指生前逊位给儿子的前代皇帝,所以剧中“上皇”应为宋徽宗赵佶。本剧经《录鬼簿》、《太和正音谱》、《元曲选目》等著录。现存版本有《元刊古今杂剧三十种》本,脉望馆抄校本(《孤本元明杂剧》据以校印)。

李白与杜甫

李白与杜甫

古代作家研究著作。郭沫若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1年10月出版。全书由3部分组成:一、关于李白,二、关于杜甫,三、李白杜甫年表。关于李白部分探讨了李白的出生地问题,李白的家室,李白在政治活动中的两次大失败——即待诏翰林与赐金还山、安禄山叛变与永王李璘东巡——过程中李白的活动,介绍李白在流放夜郎前后的情况,分析了李白对道教的迷信及其觉醒经过,并就李白与杜甫的诗歌方面的交往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杜甫部分则重在探讨杜甫的思想意识。依次分析了杜甫的阶级意识、门阀观念、功名欲望、地主生活、宗教信仰及嗜酒问题,并分别阐述了杜甫与严武、岑参、苏涣的关系。本书作者认为,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诗人,杜甫是站在地主阶级、统治阶级的立场而为地主阶级、统治阶级服务的;杜甫较之李白具有更加固执的门阀观念;杜甫是个功名心很强的人;杜甫对道教和佛教的信仰很深,尤其在佛教方面也是禅宗的忠实信徒,直至辞世;杜甫嗜酒终身,不亚于李白。该书提出了一些在学术上值得重视的观点。但由于作者受60年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机械地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去评价古人,加上个人的主观爱好,使得该书带有明显的扬李抑杜的倾向,对某些杜诗作了不恰当的解释。自1976年10月以来,曾受到学术界的批评。

唐鉴

唐鉴

中国唐朝历史著作。范祖禹撰,吕祖谦作注。成书于元祐元年(1086)、通行版本有宋刊的小字本、明弘治十年白昂刊本、金华丛书本。十二卷。作者曾助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担任唐史的编辑工作。费时15年,用其所得于元祐元年(1806)写成此书。论述唐代自高祖到昭皇帝三百年间封建统治的得失,共三百零六篇,献给哲宗,作为施政的鉴戒。此书虽与《资治通鉴》同为编年体

论语译注

论语译注

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58年出版。本书按照《论语》的篇次,逐章进行注释,并翻译为现代语体文。章节的分合,比较斟酌以往各家的异同后择善而从。文字的校定,广泛利用古今学者成果,取舍缜审。注释的重点是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方式、历史知识、地理沿革、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方面的诠释。于疑难之处,有简明的考证,或注明出处,或略举参考书籍,以便读者查究。译文在尽可能不走失原意并保持原来风格下力求流畅明白。古人言辞简略,有时为补足文意而于原文涵义之外增添的词句,加方括弧作为标志。译文参照严复在翻译西文时提出的“信、达、雅”的标准,采取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方法;注意通俗化、大众化,充分照顾到专业工作者以外广大读者的阅读方便。书末附有《论语词典》。《词典》论“词”不论“字”,兼收近于“词”的“词组”;凡见于《论语》本文之词,不论基本词或派生词,习见义或罕见义,一律收录;词条按词头笔划为序排列;词目下,先释词义,再举例句;一词多义,分列义项;每词各义一般均标注出现次数;与“注释”交相为用,详于“注释”者,“词典”仅略言之,而“注释”未备者,“词典”则补充之。由于作者深厚的功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这一富有创造性的整理古籍新方法,达到了预期目标:帮助一般读者比较容易而正确地读懂原著,并给有志深入研究的人提供若干线索,又为自学者提供了提高阅读古书能力的阶梯。该书不但获得大陆众多读者的喜爱,而且受到港台及世界研习汉学者的欢迎,日本东京和京都的大学曾采用此书作为教本。

六妙法门

六妙法门

亦称《修禅六妙门》、《六妙门禅法》,简称《六妙门》。佛教著述。隋智顗撰。一卷。约成书于南朝陈光大元年至太建七年(567—575)间。是系统论述天台宗教义“六妙法门”的著作。智顗将“止观”分为渐次止观、不定止观、圆顿止观三种,而“六妙法门”属不定止观,指数息、堕息、止心、修观、还、净等六法,亦称“六妙门”。全书分别叙述六妙门大意,分十门:(1)离别对诸禅六妙门;(2)次第相生六妙门;(3)随便宜六妙门;(4)随对治六妙门;(5)相摄六妙门;(6)通别六妙门;(7)施转六妙门;(8)观心六妙门;(9)圆观六妙门;(10)证相六妙门。见载于《金藏》、《频伽藏》及日本《大正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