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安

- 姓名:道安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东晋
- 出生地: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县西南)人
- 出生日期:314
- 逝世日期:385
- 民族族群:
道安(314—385)。东晋僧人,佛教思想家,毗昙学者,般若学派“六家七宗”之一“本无宗”的主要代表。据《出三藏记集》卷一五、《名僧传钞》、《高僧传》卷五载,本姓卫。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县西南)人。早孤,十二岁出家,天资聪敏而形貌丑陋,初不为师所重,令作农田粗活三年。劳作之余,刻苦读经,日读千偈,背诵一字不差,为师所惊叹。后入后赵都邺(今河北临漳),师从佛图澄,时道安已拥有大批弟子,号“漆道人”。后秦太宁元年(349),石虎死,北方大乱,乃率众离邺,走上颠沛流离的避难生活。先至获泽(今山西晋城)山区,再上雁门郡飞龙山(在今山西浑源西南),转上太行恒山(在今河北阜平境),乃受武邑太守之请还复冀城(或即邺)。及至前燕再次大乱,加上当时“天灾蝗旱,寇贼纵横”,遂入王屋内林山(约在今河南济源西北),不久,又渡河入陆浑(今河南嵩县东北)山栖。然而,战乱和饥饿依旧,乃率徒数百南下。行至新野,聚众共议,作出两个决定:一是依靠国主,将佛教“法事”安置于国家的保护之下;二是分张徒众,扩大宣教地区。于时受到东晋名士习凿齿的邀请,遂与弟子四五百人进住襄阳。时在公元365年,已是五十多岁了。
在北方这些年代里,道安集中研习的是安世高以来流传的“禅数学”,所撰《阴持入经序》、《人本欲生经序》、《了本生死经序》等,充满了悲观厌世和禁欲主义思想。所修禅法,亦在为其出世和禁欲服务。及至襄阳,生活条件和思想观念都为之大变。据习凿齿与谢安书,道安“师徒数百,斋戒不倦。无变化技术可以惑常人耳目,无重威大势可以整群小之参差,而师徒肃肃,互相尊敬,洋洋济济”。所讲经典,集中在《放光般若经》。在襄阳十五年,多与官僚文士相往来,每年必讲此经二遍。
事实上,他也同时研习《道行般若经》。撰有《道行集异注》,即是与《放光》比较之作,现存其序。由此形成他的般若学。他认为:“执道御有,卑高有差,此有为之域耳……据真如,游法性,冥然无名者,智度之奥室也。”这一观念与其禅数学中主张的“执寂以御有,崇本以动末”,有明显的不同。他把永寿、真人、世雄视为朽种幻梦,但又以法身、如、真际为真实,他把般若精髓定为“善出无生”;一般称他主张“本无”,而他的弟子僧睿则说他提倡“性空”,谓:“格义迁而乖本,六家偏而不即。性空之宗,以今验之,最得其实。”不过,他仍然保存有“识神”之说。
东晋太元四年(379),前秦派兵攻陷襄阳,道安被送往长安,受到苻坚的欢迎和礼遇,一时成为贵族子弟学文请益的导师。他被安置在五重寺,僧众数千人,利用国家力量,集中于译经。除《大品般若》的补译外,主要是说一切有部的论著,即《阿毗昙》类。研习此类论著,后来形成一股思潮,被称为“毗昙学”,道安是首创者。与之相应的还有关于《阿含经》的译介和有关戒律类要籍的翻译。这都属于佛教的基本建设。也就是在介绍有部论著的期间,他接受了上生弥勒的信仰,期望不离世间而能从弥勒问学,开上生弥勒信仰之始。
他在中国佛教的建树是多方面的。一是整理佛典和有关文献,编纂《综理众经目录》,开创了中国佛籍的目录学。一是组织僧团,制定僧尼轨范、佛法宪章,规范内部生活和斋忏仪轨,统一僧尼姓氏为“释”,加速了独立的僧侣阶层的形成。一是确定了上依国主、下张徒众的佛教传播方式,为后来佛教所依准。一是确立了“五失本,三不易”的翻译原则,对中国的译经理论有深远的影响,他在南北两地的活动,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联系和了解。孙绰赞其“飞声汧陇,驰名淮海”。西域尊之为“东方菩萨”,时人称“印手菩萨”。他曾劝阻苻坚不要与东晋战争,史学界认为是件大事。他的弟子众多,慧远是他的思想的主要继承和发挥者,尽管在信仰上,二人不同。今存文十八篇,多为佛经序文。
道安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人民公敌
易卜生社会问题剧之一。写于1882年。中译本载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易卜生戏剧四种》,潘家洵译。全剧共分5幕。一译《国民公敌》。通过一个小镇发生的一起事件,揭露了资产阶级国家机构的反人民本质、私有者的唯利是图、新闻界的趋炎附势。斯多克曼医生从一个兴建中的疗养区矿泉发现了危险的病菌,认为这是传染疾病的根源,因此主张改建矿泉管道。但这样做会影响资本家的收益,市长(他的哥哥)和义父(制革厂老板)打着“公众意见”的旗号,要求他保持缄默。斯多克曼医生愤然拒绝,为了维护人民的利益,决定举行讲演会,向市民说明真相。而市长却在报界、房主等私有者的支持下,利用这次集会以表决的“民主方式”宣布斯多克曼医生是“人民公敌”。斯多克曼医生是个单枪匹马的人物,他不了解资产阶级的“多数”的虚假性,而把人民群众也包括在这种“多数”里,因此认为“最孤立的人才是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实际上宣扬的是进行“精神反叛”的个人主义思想。
文心雕龙札记
教授《文心雕龙》的讲义。作者黄侃。中华书局1962年整理出版。书中收有解说《文心雕龙》的札记三十一篇。其中多处涉及文艺心理学。在《神思》篇“神与物游”句下,《札记》指出:“此言内心与外境相接也。内心与外境,非能一往相符会,当其窒塞,则耳目之近,神有不周;及其怡怿,则八极之外,理无不浃。然则以心求境,境足以役心;取境赴心,心难于照境。必令心境相得,见相交融,斯则成连所以移情,庖丁所以满志也。”黄侃所谓“内心与外境相接”即指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发生审美关系,即“非能一往相符会”。主体须有一种“虚静”的审美态度,才能感知物态而心生“怡怿”。主客体之间审美关系的发生,最重要的是“必令心境相得,见相交融”,既不能单方面被动地接受外物的刺激(“以心求境”),又不能单方面地强迫客观符合主观(“取境赴心”),只有主客默契,心物交融,神与物、心与境融为一体,同一无间,“神与物游”,才能移情。《文心雕龙札记》对《养气》、《体性》等有关创作主体的篇章也有独到的阐发,如“养气之说,正为刻厉之士言,不为逸游者立论也”。“人情万端,文体亦多迁变,拘者或执一文而定人品”,故其说不通。这些见解体现了黄侃对于创作个性和文体风格复杂性的认识。
养生秘录
共一卷。原不录著撰人。全卷分 《玉溪子丹房语录》、《玉虚子宜春心诀》、《中黄内旨》、《大道歌》、《金丹问答》及《青霞翁丹经直指》等六篇。内容乃辑录南宋到元代有关道家金丹炼性与养生的文稿,属于道经内丹修炼一类著作。全卷所论丹法,大体上依据宋人白玉蟾、张伯瑞等人的观点,所以可以假定这书盖宋末元初学道者所编辑。本书全录其中 《玉溪子丹房语录》与 《玉虚子宜春心诀》,节录《中黄内旨》、《大道歌》与 《金丹问答》诸篇,藉以了解元初道家有关丹法与养生的思想认识。
碧鸡漫志
南宋王灼撰。灼字晦叔,号颐堂,又号小溪。遂宁(今四川成都)人。绍兴中曾为幕僚。当时作者隐居成都碧鸡坊妙胜院,因地取为书名。写成于绍兴十九年(1149)。是书以论述曲调源流为主,对研究词曲渊源和发展有重要价值。五卷。论述上古至唐代歌曲的演变,考证唐代乐曲得名原因及其与宋词的关系,辑录了不少从音乐方面研究词曲的史料,并介绍了民间艺人如张山人、孔三传等。
宝楼阁经梵字真言
宝楼阁经梵字真言,一卷,梵字,汉文标题,日本显耀题记,一〇〇五B 。
菩萨五法忏悔文
一卷,失译。于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发愿之五悔各作偈语,盖西土贤圣之撰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