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凿齿

习凿齿
  • 姓名:习凿齿
  • 别名:字彦威
  • 性别:
  • 朝代:东晋
  • 出生地:襄阳(湖北襄樊)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384
  • 民族族群:

习凿齿(?—384),东晋文学家。字彦威。襄阳(湖北襄樊)人。生年不详。其家宗族富盛,世为乡豪。习凿齿少有志气,博学洽闻,以文笔著称。桓温任荆州刺史时辟为从事。江夏相袁乔很器重他,数次力荐,桓温乃使转西曹主簿。亲遇隆密,累迁别驾。桓温征战,习凿齿或守或从,所在任职,每处机要。理事有绩,尤善尺牍论议。桓温因甚重之。时清谈文章之士韩伯、伏滔等并相友善。使至京师,晋简文帝亦雅爱之。后忤桓温意旨,左迁户曹参军,出为荣阳太守,以脚疾废归襄阳。苻坚素闻其名,攻陷襄阳后,即与释道安造访,言谈大悦,赐赠甚厚。并称:“昔晋氏平吴,利在二陆,今破汉南,获士裁一人有半耳(习凿齿有足疾)。”以疾归襄阳。不久襄、邓反正,朝廷欲征习凿齿,使典国史,已卒。习凿齿通史善文。在荣阳任内,尝著《汉晋春秋》47卷(《晋书》本传作54卷),起汉光武,终晋愍帝。三国以蜀汉为正,抑魏武为篡逆,意在裁正桓温的觊觎非望。《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文集5卷,已佚。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14)和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晋文》卷134)辑其佚文。

习凿齿精通玄学、佛学、史学。主要著作有《汉晋春秋》《襄阳耆旧记》《逸人高士传》《习凿齿集》等,其中《汉晋春秋》是影响深远的史学名著。

习凿齿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吉拉德的幻象

吉拉德的幻象

凯鲁亚克的半自传体小说,展现了他在“垮掉派之王”标签下不为人知的温情一面。书中讲述了他年幼夭折的哥哥吉拉德生前身后的往事。之所以题做“幻象”,是因为作者把对童年场景的回忆与想象融合在一起,刻画了一个圣洁而敏锐的吉拉德形象:他短暂的生命中虽然承受着疾病带来的巨大苦痛,但他的智慧和品德却始终感染着身边的人。这一形象对凯鲁亚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引发他对生存意义的深刻反思。

燕郊集

燕郊集

散文杂论集。俞平伯著。1936年8月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被列为“良友文学丛书”之一。收文章31篇,没有序跋文字,书末附译稿《长方箱》(美国爱伦·坡作)。收入集中的杂论性文字不少,如《读〈毁灭〉》、《论教育》、《〈东京梦华录〉所载说话人的姓名问题》、《论作曲》、《论研究保存昆曲之不易》等等。但也有《春来》、《赋得早春》、《进城》、《元旦试笔》、《秋荔亭记》、《人力车》一类的散文。序跋文字则有《秋兴散套依纳书楹谱跋》、《脂砚斋评石头记残本跋》、《葺芷缭衡室读诗札记序》、《三槐序》、《积木词序》等等。此书为俞平伯散文中论的成分加强之开始,所以写于1923年的《读〈毁灭〉》便为全书第一篇,其他则多写于20年代末及30年代初,较长的几篇议论性文字,均在书中。俞平伯的抒情、叙事、描写的散文,往往加入议论,这种笔调,造成了特有的涩味,很耐咀嚼。用这种笔调写成杂文,写成议论文,写成学术性的杂论,自然能别具一格。在《燕郊集》中,论的成份加强,学术性文字加多,开后来鲜俞平伯古典文学研究论文撰写之先河,是有成就的。当年,周作人为俞平伯的《杂拌儿之二》写的序言中,曾说:“平伯那本集子里所收的文章大旨仍旧是‘杂’的,有些是考据的,其文词气味的雅致与前编无异,有些是抒情说理的,如《中年》等,这里边兼有思想之美,是一般文士之文所万不能及的。”恐怕这用来说《燕知草》中的文字,依然合适。用雅致的文词撰写考据的、议论的文字,是俞平伯杂论的特色,加以他知识渊博,学有家传,成功是不待言的。后来,俞平伯专心去写《红楼梦》及其他古典文学的学术论文,取得突出成就,正是俞平伯散文发展的必然趋向。《燕郊集》是俞平伯30年代一个重要的、有代表性的文集,抗战期间在后方曾重印,可惜流传不多。解放后一直没有再印过;

洞玄灵宝千真科

洞玄灵宝千真科

洞玄灵宝千真科,撰人不详。约成书于南北朝或隋唐之际。唐朱法满《要修科仪戒律钞》已征引此书数十条。今本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文字与朱法满引文颇有出入,卷首有小序。谓吴赤乌三年(240)正月一日,太上道君降临劳盛山,命「千真」为太极左仙公葛玄说此科戒。书中载科成百余条,皆为道士日常饮食起居、入道修行生活中应遵守之各种戒规礼仪,其内容颇为繁杂琐细,大抵劝人行善去恶,恪守教规,安分守己。

读易大旨 [四库本]

读易大旨 [四库本]

五卷。清孙奇逢(1585—1675)撰。奇逢字君泰,号钟元,又号复峰,容城人 (今河北容城),前明万历庚子举人。此书乃入清后流寓河南管门山时所作。前有序言云,至苏门山始学易,年老才尽,偶据所得之见,撮其体要,以示门人子弟,原非逐句逐字作解,故称其为“大旨”。其门人耿极为他校订,末附有《兼山堂问答》,及与三元道人李崶论易之语,别为一卷。李崶,雄县人,孙奇逢师从崶学《易》。后奇逢曾孙用正复从散见于他著中的论《易》之语取得五条,汇冠卷首,题曰义例。跋称原本序文凡例皆缺,故用此补充。案奇逢说《易》,不显攻图书,亦无一字及图书,大意在发明义理,切近人事,以《象传》通一卦之旨,由一卦而通六十四卦之义。凡所训释,均先列出己说,其后附上旧训。其平生所学,主要在于实用,故所说均关法戒,有可取之处。有康熙二十七年刊本、全集本,收入 《四库全书》。

经学通论

经学通论

即《五经通论》。清皮锡瑞撰。五卷。包括《易经通论》、《书经通论》、《诗经通论》、《三礼通论》、 《春秋通论》。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湖南思贤书局刊行。是作者晚年在湖南讲授经学的课本。认为“经为孔 子所定,孔子以前不得有经”。“孔子为万世师表之尊, 正以其有万世不易之经,经之大义微言亦甚易明”。“以 为尊孔必先明经”。对五经的流传、内容要义、历代考订 注疏之得失、学者治经之门径等问题作了扼要阐述。版 本另有《师优堂丛书》本、《皮氏经学丛书》本。收入《万有文库》及《国学基本丛书》。1954年中华书局据《国学 基本丛书》本校正重版。

沩山古梅冽禅师语录

沩山古梅冽禅师语录

清定冽说,真谦记录。五卷。卷上一收住潭州大沩山密印禅寺语录;卷上二收住潭州芙蓉山广化禅寺语录;卷上三收举古;卷下一收住潭州大沩山密印禅寺首座寮秉拂语录;卷下二收住潭州芙蓉山广化禅寺首座寮秉拂语录。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九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