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可均

严可均
  • 姓名:严可均
  • 别名:字景文,号铁桥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浙江吴兴人
  • 出生日期:1762年
  • 逝世日期:1843年
  • 民族族群:

严可均(1762年-1843年)清文字学家、文献学家。字景文,号铁桥,浙江吴兴人。嘉庆举人。熟习文字音韵之学,撰《说文声类》、《说文校议》及《铁桥漫稿》。勤于校辑古典文献,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著《唐石经校文》、《四录堂类集》等。


嘉庆五年举人,官建德县教谕,引疾归。可均博文强识,精考据之学。与姚文田同治《说文》,遍索异同,为《说文长编》,亦谓之《类考》,有天文算数地理类、草木鸟兽虫鱼类、声类、《说文》引群书类、群书引《说文》类,积四十五册。又辑钟鼎拓本,为《说文翼》十五篇。将校定《说文》,撰为疏异,孙星衍促其成,乃撮举大略,就毛氏汲古阁初印本,别为《校议》三十卷,专正徐铉之失。又与丁溶同治唐《石经》,著《校文》十卷。嘉庆十三年,诏开《全唐文》馆,可均以越在草茅,无能为役,慨然曰:“唐之文盛矣哉!唐以前要当有总集。”乃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使与《全唐文》相接,多至三千馀家,人各系以小传,足以考证史文,皆从搜罗残剩得之,覆检群书,一字一句,稍有异同,无不校订。一手写定,不假众力。唐以前文咸萃于此焉。又校辑诸经逸注及佚子书等数十种,合经、史、子、集为《四录堂类集》千二百馀卷。又著有《铁桥漫稿》十三卷。其《说文类考》稿佚,惟《声类》二卷存。

猜你喜欢的书

三四一

三四一

通俗文学集。老舍作,1938年11月重庆独立出版公司出版。抗战时期,老舍致力于通俗文学创作,以适应动员群众、宣传抗日之需。1938年6月将其用“旧瓶装新酒”创作的三篇大鼓书词《王小赶驴》、《张忠定计》和《打小日本》,四出平剧《新刺虎》、《忠烈图》、《王家镇》和《薛二娘》,一篇旧型通俗小说《兄妹从军》,汇印成册,故名《三四一》。三篇鼓词歌颂了足智多谋、计取敌寇的普通百姓;四出平剧以历史故事为依托,注入现实内容,揭露侵略者的罪行,赞美宁折不弯的民族气节;小说《兄妹从军》表现了人民的觉醒和奋起抵抗。这些作品情节完整,细节生动,语言风趣,通俗易懂。该书出版后在三个月内连出五版,成为当时的一部畅销读物。

旧德堂医案

旧德堂医案

医案。清李惺庵传,唐玉书辑。一卷。惺庵有《证治汇补》已著录。玉书为惺庵弟子,字翰文,上海人。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根据记录整理成书,约万余字。载案凡六十四则,包括中风、虚劳、血证、腹痛、眩晕、刀伤、血崩、伤寒、胎产、温热、泻泄等证,多为内科杂病中延治、误治之重症治验。每案详叙证候、脉象,分析病因病机,详明辨证机理,立法遣方等项,间有析方论药者。李氏认为 “医贵精详”,故辨证条理清晰,分析细致,据病之标本缓急灵活施治。尤精于脉诊。虽多为常见病证治,亦可见其治学之精。惜其编次无分门类,文辞亦间有艰涩之弊。有抄本藏于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图书馆,《三三医书》 本。

三教同原录

三教同原录

一名《历代神仙通鉴》。长篇小说。清初徐道撰。二十二卷,一百九十四节。道为明末清初人,“生而颠连”。原署“江夏明阳宣史徐道述,汝南清真觉姑李理赞”。卷十八至二十二署“新安融阳亦史程毓奇续,凤翔尚絅一贞王太素赞”。徐道晚年“悬壶于葑关之十里泉”,从顺治乙酉岁(1645)起,开始“籍龟鉴为本”,写此书,至康熙庚辰(1700),方由人损资剞劂,历时五十余年。据上海江东书局印行本末云:徐道系明初滇池侯徐英之子徐人瑞六世孙,程毓奇为明代理学家程翔之子程瑶的五世孙。此书为多人著述之大型宗教性小说,书名《三教同原录》,顾名是主张儒、道、佛三教同源合流说,而以道教思想为主导,融儒、释两家神话传说,按时代为序,统为一编,故亦名《历代神仙通鉴》。共分三集二十二卷一百九十四节。首集《仙真衍派》,从卷一至卷八,分七十二节(回目),叙“太极判化生五老,三才立发育烝民”经五老北沧浪水精子、南石唐赤精子,东尾闾木公、西昆仑金母、与中须弥黄老相会,赞助化育,得婴儿、姹女,自此生息渐蕃。盘古氏为三才之首,并有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相继而出,经炎帝、黄帝、老子、孔子诸人的诞生,事迹至汉东方朔诸神异故事。第二集《佛祖传灯》,从卷九至卷十六,共七十二节叙东汉明帝使郎中蔡愔等赴天竺问佛法,求得佛像,佛教流行,刘晨、阮肇天台上遇仙,张道陵遇河上公授《道德经》,康僧会于吴下建寺造塔,江左佛法大兴。葛洪拜见祖仙公及八仙故事。第三集《圣贤贯脉》,从卷十七到卷终共五十节,叙唐至明为政以德化民死而为神及善者羽化登仙,如裴航云英故事,吴彩鸾文箫故事及陈搏华山修道故事等。全书资料庞杂,时序或有颠倒、捏合者。然作为历代神仙资料,尚可参考。有康熙间原刻本(残卷),上海江东书局印行本(二十四册)。

极玄集

极玄集

诗总集。唐姚合编。原编一卷,南宋后析作二卷。录唐王维、祖咏及大历以下共二十一家诗一百首(今本实为九十九首),序称“此皆诗家射雕手也,合于众集中更选其极玄者”。所选多五律,尤以钱起、郎士元、耿湋、司空曙、皇甫冉数家居数量之首,显然偏于大历才子清隽一路诗风,故明胡震亨谓其“颇与高(仲武)合,大指并较殷(璠)殊”(《唐音癸签》)。但所录作品皆精当,唐韦庄称其“已尽精微”(《又玄集序》),《四库全书总目》亦言其“特有鉴裁”。二卷本诗人名下附小传,南宋以后人所加,各各标明其字、里贯、登科年及简要仕历,有为他书失载及互异者,所谓“总集之兼具小传,实自此始,亦足以资考证也”(《四库全书总目》)。今传一卷本,有明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较接近原貌。汲古阁刻本及嘉靖、万历间多种明刻本皆作二卷,1958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唐人选唐诗十种》据汲古阁刻本印行。另明邵重生有《极玄集参》二卷,万历刻本;清康熙间王士禛有《极玄集选》一卷,辑入其所编《十种唐诗选》。

大毗卢遮那成道心目

大毗卢遮那成道心目

大毗卢遮那成道心目,1卷。佚名。编号二二一二。

坐禅三昧经

坐禅三昧经

梵名Dhya^na -nis!t!hita-sama^dhi-dharmaparya^ya-su^tra 。凡二卷(或三卷)。姚秦弘始四年(402)鸠摩罗什于长安译出。弘始九年复校。又称坐禅三昧法门经、菩萨禅法经、阿兰若习禅法、禅法要。略称禅经。今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此经系抄集诸家禅要,阐明五门禅之法,并论大小二乘综合之禅观。据僧睿关中出禅经序,诸家系指鸠摩罗罗陀、马鸣菩萨、婆须蜜、僧伽罗叉、沤波崛、僧伽斯那、勒比丘等诸师。本经与觉贤在庐山译出之达摩多罗禅经相同,论说大小二乘综合性之禅观。未译出以前,我国佛教初期之禅观,均系根据后汉安世高所译之禅经;其后由于道安之倡导,北方前秦与后秦之禅观始渐兴隆,并盛行实修方法,然均不出小乘禅之领域。鸠摩罗什译出本经后,大乘佛教与小乘禅乃至大乘禅与小乘禅之关系明确。故天台止观之成立、我国禅宗之诞生,本经促发之功实不可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