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绰

- 姓名:孙绰
- 别名:字兴公
- 性别:男
- 朝代:晋代
- 出生地:东晋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西北)人
- 出生日期:公元314
- 逝世日期:371年
- 民族族群:
孙绰(公元314—371年),字兴公,东晋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西北)人。祖父孙楚,曾为西晋冯翊太守,以文学著称于世。孙绰早年与兄一道南渡,居于会稽。曾任太学博士、廷尉卿、领著作郎等。性情高雅,尝鄙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孙绰以文学著称于世,诗赋文章皆为时人所重,无出其右者。王、郗、庾、温等世家大族权臣死了,都要请孙绰作碑文。孙绰还敢作敢为,当桓温欲经略中国而请迁都洛阳时,只有孙绰敢于上表反对。孙绰崇信佛教,与名僧支遁、竺道潜交往。孙绰撰有佛教论著《名德沙门论目》、《道贤论》、《喻道论》。前两部已佚,今仅存《喻道论》,全文以问答体阐述了佛与佛道(教义)及与儒家的关系。问者为儒士,答者为孙绰本人。孙绰肯定了佛道的高深,并第一次在中国佛教史上提出“周孔即佛,佛即周孔”的论断,是研究当时释儒相争的宝贵材料。
〔正 史〕
绰字兴公。博学善属文,少与高阳许询①俱有高尚之志。居于会稽,游放山水,十有余年,乃作《遂初赋》以致其意。尝鄙山涛,而谓人曰:“山涛吾所不解,吏非吏,隐非隐,若以元礼门为龙津,则当点额暴鳞矣。”②所居斋前种一株松,恒自守护,邻人谓之曰:“树子非不楚楚可怜,但恐永无栋梁日耳。”绰答曰:“枫柳虽复合抱,亦何所施邪!”绰与询一时名流,或爱询高迈,则鄙于绰,或爱绰才藻,而无取于询。沙门支遁试问绰:“君何如许?”答曰:“高情远致,弟子早已伏膺;然一咏一吟,许将北面矣。”绝重张衡、左思之赋,每云:“《三都》、《二京》,五经之鼓吹也。”③尝作《天台山赋》,辞致甚工,初成,以示友人范荣期,云:“卿试掷地,为作金石声也。”荣期曰:“恐此金石非中宫商。”④然每至佳句,辄云:“应是我辈语。”除著作佐郎,袭爵长乐侯。
绰性通率,好讥调。尝与习凿齿⑤共行,绰在前,顾谓凿齿曰:“沙之汰之,瓦石在后。”凿齿曰:“簸之飏之,穅秕在前。”
征西将军庾亮请为参军,补章安令,征拜太学博士,迁尚书郎。扬州刺史殷浩以为建威长史。会稽内史王羲之引为右军长史。转永嘉太守,迁散骑常侍,领著作郎。
时大司马桓温⑥欲经纬中国,以河南初平,将移都洛阳。朝廷畏温,不敢为异,而北土萧条,人情疑惧,虽并知不可,莫敢先谏。绰乃上疏曰:
伏见征西大将军臣温表曰:“便当躬率三军,讨除二寇,荡涤河渭,清旧京。然后神旂电舒,朝服济江,反皇居于中土,正玉衡于天极。”斯超世之弘图,千载之盛事。然臣之所怀,窃有未安……。
桓温见绰表,不悦,曰:“致意兴公,何不寻君《遂初赋》,知人家国事邪!”寻转廷尉卿,领著作。
绰少以文才垂称,于时文士,绰为其冠。温、王、郗、庾诸公⑦之薨,必须绰为碑文,然后刊石焉。年五十八,卒。
《晋书·孙楚传附绰传》卷五六
[注 释]
①许询:东晋高阳(治今河北蠡县南)人,字玄度,好黄老,善言玄。寓居会稽,与诸名士显官游处山水间,终身不仕。②“山涛”句:山涛(公元205—283年),西晋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字巨源,好老庄之学,为“竹林七贤”之一。司马懿与曹爽争权时隐,司马师(懿子)执魏政时仕。元礼,指东汉名士李膺。李膺,字元礼,东汉颖川襄城(今属河南)人。汉桓帝时,为司隶校尉,为人正直,与太学生郭泰等结交,反对宦官专权,太学生称之为“天下楷模李元礼”。③“张衡”句:张衡(公元78—139年),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南阳西鄂(今河南南召南)人,字平子。曾著《二京赋》(两京指西京长安、东京洛阳)。左思,西晋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字太冲,家世儒学。作《三都赋》(分为蜀都、吴都、魏都三篇),士人竞相传抄,洛阳为之纸贵。④宫商:宫、商为古代音阶名称词。中国五声音阶为宫、商、角、徵、羽,唐代以来叫合、四、乙、尺、工。相当于简谱上的1、2、3、5、6。此句意为虽辞句掷地有声,然不合韵律。⑤习凿齿(公元?—382年):东晋襄阳(今属湖北)人,字彦威。博学洽闻,以文笔著称。官至荥阳太守。⑥桓温:桓温时为东晋权臣,屡次北伐,有代晋自立之意。⑦温、王、郗、庾诸公:指温峤(卒于公元329年)、王导(卒于公元339年)、郗鉴(卒于公元339年)、庾亮(卒于公元340年)等当时权倾一时的人物。
猜你喜欢的书
西庵集
九卷。明孙蕡撰。孙蕡,字仲衍,广东南海人。洪武三年 (1370)举于乡,旋登进士。授工部织染局使,迁虹县(今安徽泗县)主簿。召入为翰林院典籍。出为山东平原主簿,坐累逮系。旋释之,规为江苏苏州经历。复坐累戍辽东。洪武二十六年 (1393)因牵连蓝玉案被捕杀。著有《西庵集》九卷。现存有弘治十六年(1503)金兰馆活字印本,凡十卷,集前有张习序。是编为万历十五年(1587)叶初春刻。凡九卷。其中诗八卷,文一卷。前有黄佐、叶春及所撰小传,称孙蕡著述甚富,自兹集外,尚有《通鉴前编纲目》、《孝经集善》、《理学训蒙》、《和陶集古律诗》。其《孝经集善》宋濂为之序。孙蕡没,诸书散佚。其诗文行世者为门人黎贞所编。孙蕡当元季绮靡之余,其诗独卓然有古格。虽神骨隽异不及高启,仍非林鸿诸人所及。胡应麟《诗薮》称其“为岭南派之首。”才情烂漫,尤善作七言歌行,清圆流丽,挥洒自如,如《紫骝马》、《下瞿塘》等皆各具特色。朱彝尊 《静居志诗话》则认为其“诗行尤琳琅可诵,微嫌繁缛耳。”是编还被收入《四库全书》。
修昆仑证验
养生类著作。天休子撰。不分卷。成书于道光二十六年 (1846) 。首为揉积论,(即按蹻气血凝聚、经络阻滞之积),引证 《黄庭经》、《庄子·外物篇》 等书中有关论述,说明 “尺宅寸田可治生”,即按蹻头部于人体至为重要。主要是揉百会、眉心、眼内外眥、颧夹等处,凡十法。此后详列亲身证验三十八则。多合以脏腑经络原理。末附“晒说”,亦为亲身证验。全篇虽多道家言辞,然与医家多合。因孙真人养生歌曾借“昆仑”以喻头部,此书又多参以切身体会,故名。有道光二十七年 (1847) 刻本。
西湖梦寻
明代笔记。5卷。张岱撰。《四库全书总目》说:“是编乃于杭州兵燹之后,追记旧游,以北路、西路、南路、中路、外景五门,分记其胜。每景首为小序,而杂采古今诗文列于其下。”集前有王雨谦、祁豸佳、查继佐、武林道隐、李长祥的序,以及张岱自序。其自序说明他为什么运用“梦寻”方式记述西湖:“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余梦与李供奉(白)异。供奉之梦天姥也,如神女名姝,梦所未见,其梦也幻;余之梦西湖也,如家园眷属,梦所故有,其梦也真。”“因作《梦寻》七十二则,留之后世,以作西湖之影。”张岱能吸收公安、竟陵两派之长,是 一位写散文的能手。该书文字恰如祁豸佳序所说:“笔具化工,其所纪游,有郦道元之博奥,有刘同人之生辣,有袁中郎之清丽,有王季重之诙谐,无所不有。其一种空灵晶映之气,寻其笔墨又 一无所有。为西湖传神写照,政在阿堵矣。”书中小序不少是耐读的小品散文。该书有清代康熙年间刊本、光绪年间刊本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1月出版马兴荣的校点本。
红烛
闻一多的第一本新诗集。《红烛》最早的版本是1923年9月,由泰东书局出版的,诗集中共收入诗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62首,其中分为“李白”“夜雨”“青春” “孤雁” “红豆” 5篇。《红烛》 中的作品,大多是闻一多留学美国期间创作的,大多数作品中流露出思恋祖国之情和对美国的侵略势力的极度不满。《红烛》中的大多数作品反映了 “五四”以来青年要求思想解放、求索真理的精神风貌。诗集中收入了作者当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太阳吟》、《忆菊》、《西岸》、《雪》、《红豆》、《国手》、《艺术上的忠臣》、《黄鸟》、《春之首章》、《色彩》、《去思》、《钟声》、《印象》、《红烛》等等。诗集中表现出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爱情的讴歌、对自然的赞颂、对生活的思考、对劳动的颂扬以及对黑暗现实的批评等等。闻 一多的诗歌创作,取材广泛,题材丰富,讲究构思,注重意象,着意提炼,音韵铿镪,色彩浓烈。《红烛》是闻 一多的 一本风格独特、具有独创性的新诗集,为中国现代诗坛增添了绚丽的光彩。1955年,《红烛》被收进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闻 一多诗文选集》之中。
彦周诗话
一名《许彦周诗话》。宋人许顗撰。1卷, 137则。顗字彦周,襄邑(今河南睢县)人。生卒年未详,约生活于北、南宋之交。成书于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开宗明义谓:“诗话者,辨句法,备古今,纪盛德,录异事,正讹误也。若含讥讽,著过恶,诮纰缪,皆所不取。”既阐发了对“诗话”体例的理解,也标明了本书的撰述主旨。其中所引述多苏轼、黄庭坚、陈师道语、论诗宗江西诗派观点,谓“作诗须除浅易鄙陋之气”。品评诗人和作品能别出心裁而又相当中肯。
清德宗实录选辑
本书(二册三○六面一八三、六○○字)系选自「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之集辑;为清光绪朝在台湾割地前对其所作设施之纪录。在光绪建元至二十一年(一八六五~九五)间,初受同治十三年日兵侵台事件之刺激,着手筹办开发经营。其见于改革行政区划者,初设恒春县,继建台北府县;见于治理措施者,废除从前不准内地人民渡台各例并弛贩卖铁、竹之禁,实施「开山抚番」。十年,又因中法之战,法兵侵台;因受此一事件之刺激,筹防建设更趋积极。十三年建省,再度改革行政区划,分设台湾、台南、台北三府及台东直隶州;并送行清赋、开矿、筑路、通商、抚垦等工作。至二十一年,又因中日之战,日兵攻估澎湖;马关和款成,台湾却沦为日本殖民地。本书所见,大致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