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远

慧远
  • 姓名:慧远
  • 俗姓:
  • 性别:
  • 朝代:东晋
  • 出生地:雁门楼烦
  • 出生日期:公元334
  • 逝世日期:416年
  • 民族族群:

慧远(公元334-416年),东晋名僧,佛教理论家。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原平崞阳镇东)人。出身仕宦之家。少随其舅游学洛阳等地。“博综《六经》,尤善《庄》、《老》”。21岁时与其弟慧持同往太行恒山听道安讲《般若经》,认为“儒道九流,皆糠粃耳”。遂与弟同出家为僧。24岁开始讲经。“引《庄子》义为连类”,收效很好。东晋孝武帝太元四年(379)别道安南下。至庐山,定居东林寺传法。弟子甚众,渐成庐山僧团。慧远著述大都佚散。今存主要有《沙门不敬王者论》、《明报应论》、《三报论》及《大智论钞序》等,收载在《出三藏记集》、《弘明集》和《广弘明集》中。清严可均辑《全晋文》有《慧远集》二卷。慧远从“本无”说出发,认为佛教之最高境界就是永恒不变的法性,人如果得到和把握不变的法性,即可“冥神绝境”,达到涅槃。在形神关系上,主张形尽神不灭。认为神具有周遍感应一切的能力,而它本身却是绝对不变的永恒存在。借薪火喻形神,认为“火之传异薪,犹神之传异形”,薪有尽而火不熄,形有朽而神不灭。在神不灭论的基础上,对传统的因果报应论做了改造。认为在作业者之外不存在主持报应的主宰者,报应完全是作业者自作自受。“罪福之应,唯其所感,感之而应,故谓之自然”。并提出“三报”说对原有的报应论进行补充。慧远还致力于调和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矛盾,认为佛法与名教“出处虽异,终期则同”。把儒家的许多思想纳入佛教教义之中,对佛教的中国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1)法性无性论 慧远早年从师道安。道安属“本无宗”,认为“无在元化之先,空为众形之始”。强调“空”、“无”为万有的本体。慧元直接继承道安的“本无”学说,认为“无性之性,谓之法性,法性无性,因缘以生。生缘无自相,虽有而常无”。佛教所谓“法性”是与“真如”、“涅槃”等概念属同等性质,主要是指现象背后的本质、本体等。“法性无性”是说,佛教所说的世界本体是没有任何规定性的,其中包括人在内,都因缘合和而成,体性本无所有,故其本性是“空”的或是“虚假”不实的,以此否定客观世界的真实性。佛教的最高境界即是永恒不变的法性。“至极以不变为性,得性以体极为宗”。人若能做到体极,即可断绝一切情欲,超出生死轮回。这叫“反本求宗”。“反本求宗者,不以生累其神;超落尘封者,不以情累其生。不以情累其生,则生可灭;不以生累其神,则神可冥。冥神绝境,故谓之泥洹”。人的精神与万物冥合,从而超越外境对人的束缚,就可达到涅槃(旧译泥洹)的境界。由此可知,慧远的“法性无性论”,实际上也就是要人们从根本上觉悟到现实的一切都是虚幻的,所以不要以情累其生,以生累其情,从而“冥神绝境”,达到“涅槃”。


(2)因缘致报论 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前,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因果报应说,如《尚书·汤诰》讲“天道福善祸淫”。《尚书·伊训》讲“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但中国传统文化把报应的主宰归于“天”,并认为报应会牵及子孙,而并不是全在自身。“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样便产生了戴逵所有的疑问:为什么会有“束修履道,言行无伤,而天罚人楚,百罗备婴;任性恣情.肆行暴虐,生得富贵,子孙繁炽”之事。慧远以神不灭论为基础,对因果报应论作了新的解释。他首先把报应主宰归于作业者的心,并把受报主体限于作业者自身。“心以善恶为形声,报以罪福为影响,本以情感,而应自来,岂有幽司?”在“我”之外没有一个赏罚的主宰者,报应完全是与自己的业行相应,所以是自感自应、自作自受。“罪福之应,唯其所感,感之而然,故谓之自然。自然者,即我之影响耳,于夫主宰,复何功哉?”其次慧远用“三报”说对现实中报应舛行的现象作了解释。他说:“业有三报:一曰现报,二曰生报,三曰后报。”所谓“现报”,是说善恶始于此身,即今生今世此身受报。所谓“生报”,是指来生受报;所谓“后报”,是指“要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受”。这是由于“应有迟速”,故“报有先后”。受报先后虽然不同,但都要“以所遇而为对”。这样,慧远便把未能相一致的报应推向遥远的过去和将来,因而比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因果报应论,更有利于统治者的说教。


(3)形尽神不灭论 形神关系是中国哲学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汉代,桓谭王充已提出形尽神灭的形神观。但由于他们仍然把“神”看作某种特殊的物质,所以未能正确地解决形神关系问题,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形神关系问题的讨论仍然是理论界的重点之一。孙盛曾有“形既粉散,知亦如之”的命题,但总体上并未超出汉代的理论水平。慧远从维护佛教教义的立场,提出形尽神不灭的理论。慧远说:“神也者,圆应无生,妙尽无名,感物而动,假数而行。感物而非物,故物化而不灭;假数而非数,故数尽而不穷”。即认为神具有周遍感应一切的能力,而它本身却是绝对不变的永恒存在,能“物化而不灭”,“数尽而不穷”。这就叫“圆应无生”。汉代桓谭曾以烛火之喻来说明形尽神灭。慧远则是借薪火之喻来说明神不灭。“火之传于薪,犹神之传于形,火之传异薪,犹神之传异形。前薪非后薪,则知指穷之术妙。前形非后形,则悟情数之感深”。不同的薪可传同一的火,不同的形可传同一的神,火借薪传而不熄,神假形递而不灭。桓谭的烛火之喻被慧远用来说明形尽神不灭,也可看出汉代唯物主义的形神理论并不能真正驳倒神不灭论。对于神不灭论真正有力的批判,是南朝梁时范缜提出的“形质神用”的理论。


(4)佛法与圣教同归 儒家讲忠孝,是入世哲学,佛教主张出世,二者本不相容,而慧远为了使佛教能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除了引庄,老之义以解释佛教经典外,还极力调和儒佛之间的矛盾。在慧远看来,“道法之与名教,如来之与尧孔,发致虽殊,潜相影响,出处诚异,终期则同。”佛教和儒家都是要让人们体悟最根本的道理,区别在于儒家是从名教方面体悟,佛家是从道法方面体悟。慧远认为,儒家所讲的奉上之礼、尊亲之敬、忠孝之义,在佛经中都可见到。所以“悦释迦之风者,辄先奉亲而敬君”。至于出家,表面看好像与礼教相悖,而实际上却是“如令一夫全德,则道给六亲,泽流天下,虽不处王侯之位,亦已协契皇极,在宥生民矣”。所以“内乖天属之重,而不违其孝;外阙奉王之恭,而不失其敬”。这样,慧远就在肯定佛法为“独绝之教,不变之宗”的基础上,调和了儒佛之间的矛盾。这对于佛教的中国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猜你喜欢的书

中国思想史

中国思想史

钱穆著。全一册。1952年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印行。1980年台湾学生书局再版(增订本)。全书四十四节。其中开首两节提出思想与思想史、中国思想史的概念。另有九节分别概述春秋时代、战国时代、秦汉时代、东晋清谈、南北朝隋唐之佛学与现代思想。其余以人立篇,从春秋子产写到孙中山,计三十三位思想家,重在揭示各家思想的内在精义。此书坚持钱氏一贯主张的对中国思想的独特性研究,旨在揭示中国思想的深远渊源,寻求中国思想本身所固有的条理系统、进展变化与其流派的歧异,以阐发中国思想的发展历史。本书虽标名思想史,其实所揭示的是宇宙论人生论,是一部简明中国哲学思想史。书中有几个观点值得引起注意:1.就思想史的意义而言,叙述了《中庸》、《易传》在孟荀后是先融通儒道再来融通百家以扩大儒家的新儒家。2.就中国哲学思想的内涵意义而言,揭示了中国思想史的特征是德性一元论,以德性一元的观点来求人生与宇宙的合一,并进而提出了中国思想必求自然真理与人生相合一的宇宙人生真理会通合一论。

洞天奥旨

洞天奥旨

又名《外科秘录》。外科著作。清陈士铎撰。十六卷。士铎有《辨证录》 已著录。本书托名“岐伯天师”所传,故以“洞天”名。陈氏认为疮疡“其证实多,其变实异,而其祸实大”,不忍千百世人,因疮疡而夭丧,故集前贤名论、家传刀针良法、验方及临床经验,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 撰成。卷一至卷四,总论疮疡之候诊法、用药、调护。在鉴别诊断上有相当水平。卷五至卷十三记述外科、皮肤科以及跌扑、金刃、虫兽伤等一百五十种证治。卷十四至卷十六,载各家外科治方二百八十首,强调治疗疮疡要切合临床实际,以及因人因病制宜、不可迷信鬼神。指出诊治疮疡要明确标本、脏腑、经络,析疮疡火毒须分阴阳。并以疮疡形、色、疼、痒、脓、血及全身症状辨其阴阳虚实、吉凶顺逆,颇有独到之处,可供临床参考。有康熙三十三年 (1694) 古越大雅堂原刻本、乾隆五十五年 (1790) 山阴陈氏刻本。凌云鹏 《陈士铎外科学术思想探讨》(《中医杂志》1982.5.4)可供参考。

幼科种痘心法要旨

幼科种痘心法要旨

儿科著作。清吴谦等撰。一卷。谦有《医宗金鉴》已著录。是书即《医宗金鉴》之卷六十,刊于乾隆七年(1742)。约一千四百字。论述“鼻苗”的种痘方法及有关事宜,设有种痘要旨、选苗、调摄、禁忌、旱苗种法、补种、治法等十余则。内容简要,可供参考。有乾隆七年武英殿刻本及一九五六——一九五七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武英殿刊本影印本及一九六三年铅印本。

礼书

礼书

一百五十卷。宋陈祥道(1053—1093)撰。祥道字用之,福建福州人。治平进士,除馆阁校勘,后官太常博士,赐绯衣,止于宣义郎。著有《论语全解》等。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此书成于元祐年间,并表上于朝。又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载,祥道为王安石弟子,其思想继承了王安石说经必造新义,务异先儒,力排旧说的方法,其书内容即依据王氏新经义,对郑学多有抨击。如论庙制,祥道引录《周礼》、《孔子家语》、《荀子》、《春秋穀粱传》诸书,以为古时天子均为七庙,与郑玄五庙之说相异。论禘袷,则认为圆丘自为圆丘,禘自为禘,与郑立所谓禘即圆丘之说大相径庭。如此等等,皆力创新义,发前人所未发,堪为一家之言。综观其书,贯通经传,缕析条分,前说后图,考订详悉。陈振林称其论辨精博、间以绘画,唐代诸儒之论、近世聂崇义之图,或正其失,或补其缺。可见其多有可取,为时人所重。有宋刊本、《通志堂解经》本、明张溥盛顺本、振绮堂有《礼书》、《乐书》元刊本,嘉庆郭龙光刻本、陆有元刊本、福建刊本、光绪广东刊本。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梵名Abhidharma -sam!gi^ti-parya^ya-pa^da 。凡二十卷。印度舍利子造,唐玄奘译。又作说一切有部集异门足论。略称集异门足论。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册。为阿毗达磨六足论之一。本论系舍利子为预防佛陀入灭后之诤论而作,计分十二品:第一缘起品,明示舍利子代佛陀结集法律之缘起。自第二之一法品至第十一之十法品,明示一法乃至十法之法门。第十二赞劝品,明示佛陀之印可。此论常引法蕴足论,故必作于是书之后。又广本有一万二千颂,今流传者为八千颂。此外,有关本论之作者另有异说,称友之梵文俱舍释论及西藏传说均载为执大藏(梵Maha^kaus!t!hila )所作。

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

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

凡二卷。唐代法照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略称五会法事赞。内容分序文及本文二部分。此书相对于广本(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乃简略记述五会念佛之仪则。广、略二本皆述同一五会念佛之行仪,然广本分十门详述,略本则无章段;广本叙述行法事者必念诵阿弥陀经并载经文,略本则无。注疏有演底五卷(东日)、探赜一卷(东日)、名数二卷(良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