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缜

范缜
  • 姓名:范缜
  • 别名:字子真
  • 性别:
  • 朝代:南朝
  • 出生地:南阳舞阳
  • 出生日期:约450年
  • 逝世日期:515年
  • 民族族群:

范缜[zhěn](约450年—515年),字子真,南阳舞阳(今河南泌阳)人。南朝梁哲学家、无神论者。二十岁前离乡远游,师事当代名儒刘瓛。聪颖好学,深受器重。刘瓛门生多士族子弟,车马衣着华贵,他“在瓛门下积年,去来归家,恒芒屩布衣,徒行于路,聊无耻愧”(《梁书·范缜传》)。历任领军长史、宜都太守、晋安太守及尚书左丞等职。由于勤学,他终于成为博通经术,尤精《三礼》的学者。在当时佛教盛行的形势下,他却“盛称无佛”(《南史》本传),并“著《神灭论》,以明无佛,自谓辩摧众口,日服千人”(萧琛《难神灭论》)。范缜主张神灭论,曾遭到来自王公贵人、名门士族以及佛教名僧的强烈压制和多方诘难,为此展开过激烈的论战。齐永明七年(489)司徒萧子良首先发难,问范缜道:“君不信因果,世间何得有富贵,何得有贫贱?”范缜对答说:“人生如树花同发,俱开一蒂,随风而坠,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粪溷之侧。坠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粪溷者,下官是也。贵贱虽殊途,因果竟何处?”(《梁书·范缜传》)这是以同树之花为喻,有的被风吹落茵席之上,有的落进粪坑。贵为司徒的萧子良,就是落在茵席上的花,而寒微为下官的则是落在粪坑的花。说明人有贫富贵贱之分,只不过偶然造成的,并不是出自什么因果报应。当然,范缜对社会上人们分成贫富贵贱的原因的解释是虚幻的,但他否定因果报应的思想却是现实主义的。经过论辩,范缜“退论其理”,进一步从理论上同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进行斗争,写下了不朽的《神灭论》。此论一出,朝野为之震动,萧子良聚集大批僧徒,著说立论,对其进行围攻。不只如此,还企图采取利诱手段,迫使范缜就范,萧子良派王融去对范缜说:“神灭既自非理,而卿坚执之,恐伤名教。以卿之才美,何患不至中书郎;而故乖剌为此?可便毁弃。”(同上)范缜不为所动,严肃作答:“使范缜卖论取官,已至令仆矣,何但中书郎邪?”(同上)至梁朝,以梁武帝为首的王公朝贵以及名僧60多人,撰写文章70余篇,再次向范缜及其《神灭论》发难。但范缜不改质直之性,固执不已,斗志不衰,不向佛教神学以及王公权贵妥协,不为威逼利诱所动,坚持无神论,反对佛教有神论,为古代无神论史创下了不朽的斗争业绩。《神灭论》是论述形神关系的著名论著,是反对有神论的重要文献。本论从四个方面展开,对形与神的实质及其相互关系,作出系统而全面的论证。首先,提出“形神相即”的命题,是说形体与精神是相互间容而不可分离的,他说:“神即形也,形即神也”,但形体是物质的实体,是第一性的,神是离不开形的:“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这样便否定了精神可以离开形体而独立存在的神不灭思想。其次,他认为神是由物质的形体派生的,即:“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也。”这是说,形是“质”,是主体,也是实体;神是“用”,是形体的属性,形与神不是各自独立的关系,而是主体与属性之间的关系。他用形象的事例作比喻,把形体比成刀子,而把神比作刃口的锋利,于是他说:“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这较之前代用烛与火比喻形与神的关系更具有说服力,使论敌都承认这是驳不倒的喻例。第三,范缜认为精神是人之“质”特有的属性,只有人之“质”才能产生精神,他说:“今人之质,质有知也。”又说:“生形之非死形,死形之非生形”,“死者有如木之质,而无异木之知;生者有异木之知,而无如木之质也。”这说明,活着的人体不同于木头,因为他有精神。死了的形体则同木头一样,便失去了精神,他断言:“人无无知之质”,“木无有知之形”。这更进一步论证了神不灭论的虚妄性。最后,范缜意识到人的精神活动是以一定的生理器官为基础的。他说:“是非之虑,心器所主”,所以他又说:“心病则思乖。”当然,把心说成是产生思维与精神的器官是不科学的,但是,反驳神不灭论者的“虑体无本”的荒谬命题却是强有力的。为了进一步论证,他又提出:“苟无本于我形,而可遍寄于异地,亦可张甲之情,寄王乙之躯;李丙之性,托赵丁之体。然乎哉?不然也!”意是如果说精神活动可以脱离生理器官而存在,那就等于说张王李赵等人的精神是可以互换躯体而存在了,这是极为荒谬的。范缜的神灭论思想也是存在局限与缺憾的。他没能认识到物质形体可以脱离精神而存在,只强调了“废一则不可”。对有鬼论的批判不够彻底,认为“有人焉,有鬼焉,幽明之制也”,为有鬼论留下了余地。又认为凡人与圣人的形体有不同,称圣人是“形超万有”。在无神论思想发展史上,范缜吸收并发展了前代的思想成果,建立了以精神为物质所派生的具有唯物主义内涵的理论,提出了以形为质、以神为用的形神观点,使无神论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并更具有科学性。他的《神灭论》把反对有神论的斗争推向前进,并使佛学的神不灭论思想遭到了严肃的批判与清算。以上《神灭论》引文均见《梁书·范缜传》。

范缜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禅的思想

禅的思想

本书系统梳理了禅的思想体系和行为原理,既有原汁原味的禅的思想精髓,又有对生活体验的意见和建议,可作为了解东方禅学思想的入门之书。 本书按照知、行、问答的顺序编撰而成,分为禅思想、禅行为、禅问答三部分。通过解说达摩遗作、禅宗史书和古代韵文著作中的禅意,揭示出“二入四行观”“安心法门 ”“信心铭”等禅学思想的内涵及“无功用”“超个我”等禅学行为原理,进一步引导读者从知行合一的角度理解“禅是什么”。 铃木先生在本书中对一些参禅趣事的描绘细腻生动,增添了书稿的新鲜感,无形中也发挥了抚慰人心、启迪智慧的作用。

花前琐记

花前琐记

当代小品文集。周瘦鹃著。北京通俗文艺出版社1955年6月出版。内收作者1954年冬天至1955年春天所写小品文37篇。有作者自撰的《前言》。作品主要描绘了苏州风俗人情及作者近年来生活中的一些意趣。在《前言》中,作者写到:“花前琐记之作,除了漫谈我所喜爱的花木事而外,也谈及文学艺术名胜风俗等等,简直是无所不谈;一方面歌颂我们祖国的伟大,一方面表示我们生活的美满。”文章不长,却挥洒自如,旁征博引。开阔处溯及唐、宋旧俗,细致处论及鸟兽鱼虫图案。风格清隽,文笔流畅,意趣盎然。

中国乡约制度

中国乡约制度

社会学家杨开道著。1937年首印于山东省乡村服务人员训练处。在书中,作者将中国农村组织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①周以前的传说时期;②秦汉以后的破坏时期;③北宋熙宁以后的补救时期。乡约产生于中国农村组织发展的第三个时期。通过对乡约在宋明以来的理论和实践的流变分析,作者明确指出:赞赏吕氏乡约那种民约民治精神和朱熹对乡约的增补和完善,尤其是明代晚期通过陆世仪等人将乡约、保甲、社仓、社学四者结合,乡约为纲而虚,保甲、社仓、社学为目而实的设想;反对明清乡约由王阳明开启的那种官方主导,自上而下,强迫民众参加的做法,这种做法打掉士绅在乡约中主导地位,直接割裂了乡约、保甲、社仓、社学,各行其是,将乡约变成了宣讲圣谕的御用工具。 在《中国乡约制度》之前,杨开道发表了《中国农村组织史略》《乡约制度的研究》《吕新吾的乡甲约制度》等文,力图从对中国乡约传统的解读中,分析出民治的因素。他认为中国古代的乡约是可以被现代农村组织借鉴的,“乡约发起的动机,完全合于现代地方共同社会的原理”,进而“由村自治而区自治,由区自治而县自治,由县自治而省自治,一步一步的上升,以完全民治的国家”。杨开道对乡约制度的论述,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但之后,杨开道对乡约制度能否在中国现代农村实施有了疑问,他的农村组织和农村自治理论,越来越多地显现出西方社会自治的特征。

脉诀汇辨

脉诀汇辨

诊法著作。清李延昰撰。十卷。延昰字期权,赵郡(今河北赵县)人。清代著名医家李中梓之侄,多闻博识,以医名于世,尤长脉学。撰有《药品化义》、《医学口诀》、《痘疹全书》等。李氏认为当时广为流传的高阳生《脉诀》谬误颇多,遂汇集七十余种脉学文献,结合其家学和个人体会,于康熙三年(1664)撰成此书。全书十四万二千字。卷一为论著,论述脉诊应比类以析其似,对举以明相反,辨其兼至,以明相互之脉,察平脉以定其常,准时令以见四时之变状,察真脏以明不治之脉。卷二至卷六,论述浮、沉、迟、数、滑、涩等二十八种脉象。卷七言望、闻、问三诊以示四诊合参之意。卷八论述运气与脉法的关系。卷九选录李中梓治验五十七则,以脉参证,以示脉诊在临床上的应用。卷十为经络,论述与脉学有关的经络脏象。论理有源,辨证有据,切于实际,颇具参考价值,为重要的脉学著作。有康熙五年(1666)李氏自刊本,康熙六十一年(1722)刻本,一九六三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铅印本。

词说

词说

蒋兆兰撰。一卷。兆兰曾于苏州任教职,精研词学,引朱孝臧、况周颐为同道。《自序》云,乃应诸生“从问词法,兼求词话”而作此书,其宗旨为:“推本屈、宋、徐、庾之旨,甄别家数选本之精,阐述前贤时彦相承之统绪”,“要使本末兼修,古今同化”。全书三十二则。首倡“学有本原”之说,“初学作词,当从诗入手”。因为“诗词实同源异派,皆风雅之流别”。“词以沉着浑厚为贵,非积学不能至”,学词者应“上探骚辨,下究徐庾,精思熟虑,一以贯之”。本风骚,重学养,贵沉着浑厚,与陈廷焯、况周颐主张相同。他反对诗馀之名,认为词也是立言之道,本于兴观群怨之旨,不能“以词为秽墟,寄其馀兴”,谓之“诗馀”。提倡婉约为词家正轨,以周清真、姜白石为宗,盛赞清真为“词中之圣”,白石为“别树一帜”。至于选本,则谓张惠言《词选》“导源风雅,屏去杂流,途轨最正”;周济《宋四家词选》“议论透辟,步骤井然,洵乎暗室之明灯,迷津之宝筏也”。宋人选本则以周密《绝妙好词》最为精粹。填词之法,首重炼意,次曰布局,三曰炼句,四曰炼字。此书所论,言皆入理,义多精当。有甲戌丛编本,民国十五年铅印本,收入《词话丛编》。

马鸣菩萨大神力无比验法念诵轨仪

马鸣菩萨大神力无比验法念诵轨仪

一卷,唐金刚智译。释迦如来坐菩提树下马鸣菩萨白佛自说大神咒,使像末之贫穷获大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