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谭

- 姓名:桓谭
- 别名:字君山
- 性别:男
- 朝代:汉代
- 出生地:沛国相(今安徽淮北相山)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公元56年
- 民族族群:
桓谭(?—公元56年)字君山,沛国相(今安徽淮北相山)人,是两汉之际承先启后的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天文学家和音乐家,代表作为《新论》。其父于汉成帝时为大乐令。桓谭17岁时以父任为奉车郎中。“好音律,善鼓琴”,一生“性嗜倡乐,简易不修威仪,而喜诽毁俗儒”,故在仕途中多受诋毁和排挤。哀帝、平帝在位期间始终为郎中。时外戚董贤专政,闻其名,欲与交往,桓氏抢先上书董贤,对以辅国保身之术,董氏不能行,遂不与交。王莽在位时,天下之士多求媚,桓氏独自守,默然无言,为掌乐大夫。淮阳王刘玄时召拜为太中大夫。刘秀即位后,上书言事失旨,不为用,后被荐为议郎给事中。又上疏言治国之道,言辞颇激。又抨击光武帝的谶讳之议,刘秀悦,问曰:“吾欲以谶决之,何如?”桓氏默然良久,对曰:“臣不读谶。”问其故,桓氏极言谶之非经。刘秀大怒,欲斩之,后贬为六安郡丞,卒于上任途中。桓谭“博学多通,遍习《五经》,皆训诂大意。能文章,尤好古学”,自谓“余少时学,好《离骚》,博观他书,辄欲反学”。著书言当世行事二十九篇,号曰《新论》。其中《缪道》一篇未成,班固奉敕续成。还有赋、诔、书、奏等共二十六篇,然其思想主要体现在《新论》之中。桓氏的人学思想亦首先确定人是“有生之最灵者”。他以五行之性解释人的性行,以为人抱天地之体,怀纯粹之精,貌动于木,言信于金,视明于火,听聪于水,思睿于土,极尽五行之用,动静遂与神通。人在耳目闻见,认识能力,性情好恶趋向,利害的去就等方面有共同的意向,但在材能、智略、判断力和行为等方面却存在着差别。他肯定金玉是贱,以人为宝,但对人性却无断言,只是说:“凡人性难极也,难知也;故其绝异者,常为世俗所遗失焉。”可见他只是承认人性有绝异者,但善恶如何却难以断定。总之,桓谭的思想,承扬雄之后,代表了一种理智思维的继续,是对前一时期以天人感应为主流的哲学思想的反动。桓谭所著《新论》,原书早已散佚。严可均《全后汉文》有辑文,亦仅辑十六篇。近刊有黄霖和李力的校点本。
(1)论天人灾异 桓谭认为人应则天,而君王则应承天行化,上圆法天,下方法地,四达法四时。但是,对于灾异,桓谭并不怎样看重。他认为,“灾异变怪者,天下所常有,无世而不然”。这是一种自然灾害,如果逢明主贤臣智士仁人在世,修德善政,省职慎行,则灾害就会转化为福祉。因此,他认为德义精诚乃是至善之关键。如果灾害来时,君臣多淫骄失政,士庶多邪心恶行,不能因天戒而反省,则会使灾害泛滥。显然,天灾并不是因人才出现的。虽然它有诫告人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是其本身具有的,而不是响应人的行为的。作为人,只是应天之数,而不能感应天道之行事。并且,决定世间兴衰的只是人事。桓谭的这种天人之论,虽然没有完全摆脱天人之间的对应,但与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天人感应论已明显不同,主要之点是自然现象并不有意响应人事。
(2)论生死形神 形神关系与生死问题极有关联。桓谭认为,精神居于形体之中,好比点着蜡烛的火。如果没有蜡烛,火便不能独行于虚空。如果善于扶持,随火侧转之,只可使其燃至烛尽,不至于中途而灭。人到晚年,气尽而死,如光与烛俱至尽头。人既禀形体而生,犹如一支燃烧的蜡烛,到极处自然形神皆无,没有能力更新,即不能像蜡烛那样再增添油脂。人生的长短一定程度上决定于先天,如先天体格强壮,则寿可长,否则寿短,好像蜡烛有长有短。对那个时代的求神仙长寿的做法,桓氏的看法是,养性可能会使堕落的牙齿再生,白发变黑,肌颜光泽,好像使烛光侧转尽燃一样,但到寿尽时亦得死亡。他认为,人生之有长,长之有老,老之有死,譬如四时之代谢,“如贪利长生,多求延寿益年,则惑之不解者也。所以,他断言圣人不学养性却老之术,不求成仙。形尽神灭,生死自然,这种观点对后世的影响极大。
桓谭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卜多力的一生
《卜多力的一生》将宫泽贤治经典的7篇童话和3篇诗作收于一册。从《猫咪事务所》到《夜鹰之星》,弱小低微的动物们受尽欺侮仍努力生存;从《卜多力的一生》到《银河铁道之夜》,少年们为了所有人的幸福而不畏牺牲。宫泽贤治以童话之笔讽喻现实,唤起心中柔软,赋予人生存的勇气。 对你来说,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 为了你得到幸福,我也愿意贡献自己的所有。 日本的安徒生、国民童话诗人、宫崎骏动画的灵感来源——宫泽贤治 十篇无惧风雨的童话与诗,在此相聚。
云阜山申仙翁传
不题撰人。有“大元崇祀”语,盖元人所撰。本书鲜见其他传本。申仙翁,名泰芝,字广祥,唐道士。
杨柳青青
《杨柳青青》以北京海淀姑娘杨桂枝与青年军官赵自强及官家子弟甘积之三人的爱情纠葛为主线,描绘了一出悲喜剧。歌颂了下层军官和普通民众的忠贞爱国,鞭挞了某些中上层军官和士大夫的自私虚伪,误国欺民。
野记
明代文言轶事小说集,祝允明撰, 四卷。今存版本有明刊本、同治十三年元和祝氏刻本、宣统三年时中书局排印本、 《申报馆丛书续集》本,以下为一卷本:有《历代小史》本、 《丛书集成初编》本、 《续说郛》本等。所谓“九朝”,据本书李文楷序解释,是“自有明开国,逮嘉靖之季”,而“野记”含义有二: “九朝往迹,史不具列者”,一也; “并及闾巷琐屑事”,二也。二者均非正史, 故以“野记”作为书名。是书记明洪武至嘉靖九朝事,故《续说郛》又题作《九朝野记》。《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小说家类存目谓“多委巷之谈”,以史实乖违责之。但本书题名“野记”,即已无意以信史标榜。书中虽兼及典章国故,而大多采自里巷传闻,具备故事性。作者身当嘉靖之世,文网渐弛,又生性磊落,放任不羁,故能对列朝史事秉笔直录。尤其是明初洪武残暴猜忌,滥杀无辜的事件,书中反复叙及。
伍子胥变文
变文。共四卷,甲卷存故事开端处,乙卷只存十二行,有六行断行,丙卷存故事主要内容,丁卷仅存两节,俱在丙卷所存部分中,文句稍有异同。王重民校录。变文讲唱春秋时伍子胥为父兄报仇的故事。楚国平王在位,天下大治。上相伍奢,勤恤国事,忠贞耿直,敢于犯颜直谏。平王听从大夫魏陵意见,为太子娶秦穆公之女。秦女至,平王见其貌美,自纳为妃。伍奢闻之,谏责平王,获罪下狱。伍奢有二子,长子子尚在郑国为官,次子子胥在魏国为官。平王用魏陵计,诈伍奢之名,投书郑、魏,召子尚、子胥。结果子尚入楚,与父俱被处死。子胥独自逃难,辗转流离,备尝苦辛。最后入吴,为吴王所用,拜为宰辅大臣。子胥治吴五年,吴国大治,遂兴兵伐楚。时楚平王已死,子昭王在位。吴楚交战,楚兵大败,子胥执昭王,兵入楚都,掘平王墓,以剑击尸,并杀昭王、魏陵,终报父兄之仇。子胥为吴国大相,后越王勾践兴兵伐吴,子胥领兵击败之。吴王死,子夫差立。子胥为吴差解梦,直言凶兆,触怒夫差,以剑剔死。后五年,勾践兴兵伐吴,吴军无力应战。变文以下缺失。变文着重刻画伍子胥立志为父报仇的决心和恩怨分明的性格。全文重点描绘了伍子胥逃难途中的经历,他与浣纱女、外甥、妻子、鱼人的遭遇及恩怨,情节生动,有自然景色的铺叙,气氛的渲染,人物的对话及心理刻画,浓郁的抒情(子胥的仗剑悲歌),是文中最精彩的部分。后来子胥功成名就,对昔日逃难途中遭遇的人物,一一将恩报恩,以怨报怨。
白伞盖大佛顶王最胜无比大威德金刚无碍大道场陀罗尼念诵法要
白伞盖大佛顶王最胜无比大威德金刚无碍大道场陀罗尼念诵法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