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庄子
  • 姓名:庄子
  • 别名:名周
  • 性别:
  • 朝代:春秋
  • 出生地: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一说为山东曹县)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庄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一说为山东曹县)人。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曾做过漆园吏。他也曾来往于楚、赵、魏之间,但无人识其才,后归隐。他的生活非常贫困,曾向监河侯贷米度日,有时也靠织履为生。后楚威王慕其名,以厚币相聘,许以为相,庄子表示终身不仕,甘愿逍遥物外。


庄子从唯心主义方面发展了老子、杨朱的学说,从老子“道法自然”出发,认为道是无限的、超越时空的、不可感知的。他把“道”看成了“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的东西。他认为天人之间、物我之间、生死之间,以至一切现象与本质之间,只存在着无条件的同一,最终归结为“道”、“我”的天然合一。在谈到人君南面术时,强调“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莫若无为”,“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在政治上,他鄙视权贵,对现实极为不满,不愿出仕为官,只求自身的安适而不受外界的束缚。在心性哲理修养上,他认为世俗所谓贵贱、寿夭、是非、荣辱、毁誉、得失、成败、穷达乃至长短大小,都是人为的,而不是万物所本有的,不值得计较,而只有通过“无为”、“坐志”的办法,才能达到“万物皆一”、“齐万物”的理想的修养标准。这一思想反映了奴隶主贵族在强大封建势力下的悲观失望。《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52篇,今存33篇。该书在我国学术思想史上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在古代文学史上也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在艺术成就上,该书文笔优美,想象丰富,比喻生动,善于以讲故事的形式来阐明深刻的道理,是古典文学中的精品。不修边幅、放浪形骸的六朝文士习气,主要受《庄子》思想的影响。《庄子》33篇,“内篇”7篇传统认为是庄子所作,其余为其弟子或后学所作。

庄子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象山集

南宋陆持之编纂的陆九渊的著作集。28卷,《外集》4卷,另附《语录》4卷,共36卷,九渊号 “象山” ,故名。成书于开禧元年 (1205年) ,嘉定五年 (1212年) 由袁燮刊行。前28卷,皆书、表、奏、记、杂著、行状、墓志、墓碣等。《外集》 4卷皆程式之文。《语录》 4卷,本于集外别行,后重刻时乃附于集末,以成全书。集中的书信、杂著和语录互相发明,合而观之,更能清楚地反映出陆九渊的哲学观点。认为“天下有不易之理,是理有不穷之变,诚得其理则变之,不穷者皆理之”(《象山集》卷21) 。提倡心学,强调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千万世同此心此理” (同书卷22) 。认为 “人心至灵,此理至明,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同上) 。九渊之学以悟为宗,认为只要悟得本心,不必多读书,就能确然有得。此书是研究陆九渊理学思想体系的重要著作。《四库全书》收录。《四部丛刊》收录《象山先生全集》。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有《陆九渊集》。

异域图志

《异域图志》·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不著撰人名氏。后有明广信府知府金铣序,谓宋亦有应天府,疑是宋书。然书中载明初封元梁王子於耽罗,则为明人所作无疑。其书摭拾诸史及诸小说而成,颇多疏舛。如占城役属於安南,乃云安南为“占城役属”,殊不足据。其他叙述,亦太寥寥。

武侯八阵兵法辑略

汪宗沂辑。一卷。汪氏从《水经注》《环宇记》《晋书》《文选》《通典》《北堂书钞》、杜牧《注孙子》《玉海》《御览》等史籍中辑录出关于诸葛亮八阵战法的资料,内容涉及八阵图遗迹,八阵布列及各部分的名称。后附《用阵杂谈》,是从有关史书上辑录运用阵法的资料,共十四则。《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所载《诸葛亮集》无《八阵兵法》。后人伪托诸葛亮之书甚多。汪宗沂所辑不一定都是属于诸葛亮的,汪氏亦未考证,但所辑资料肯定都是宋代以前的阵法。中国古代兵学中,“阵法”是一个重要门类,但文献大都散佚,很少有人研究。汪氏所辑《武侯八阵兵法辑略》,有比较重要的价值。此书现存有光绪己卯刻本。

浣纱记

传奇剧本。原名《吴越春秋》。明梁辰鱼作。写赵国上大夫范螽与诸暨苎萝西村施夷光在溪水边定情。吴灭越,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图谋复国雪仇。范蠡献计将西施(施夷光)进吴王夫差。西施以国家为重,毅然牺牲青春入吴。夫差果然沉溺酒色,荒废政事,后被越军围困而自刎。灭吴功成,范蠡即携西施泛湖归隐。剧本着力表现西施的爱国感情和范蠡的谋士风度。其写作与魏良辅整理加工昆腔约在同一时期,音律谨严,曲文华美,一向被认为是昆腔登上戏曲音乐宝座的奠基石,对昆腔的发展和传播起过较大作用。

兰丛诗话

诗话著作。清方世举撰。方世举(1675—1759),字扶南,号息翁,安徽桐城人。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科,不就。有《春及堂集》。方世举为方苞之弟,少从朱彝尊游,“泛览唐诗”,即作有诗话,未及成而弃去。中年在都下与翰苑诸同事“谈诗为事”,复录有《梁园诗话》,后亦亡佚。又在扬州与其侄方观承谈诗,观承录成诗话一册,未刊。《兰丛诗话》系其八十五岁时所作,凡一卷。桐城方氏,世习杜诗,方世举亦承此家法,篇中言及用韵、章句等法,大多取义于杜诗。其论诗先归于唐:“诗屡变而至唐,变止矣,格局备,音节谐,界画定,时俗准。今日学诗,惟有学唐。”再归于杜:“唐诗亦有变,今日学唐,惟当学杜,元微之断之于前,王半山言之于后,不易之论矣。”杜诗如一峰高峙,学者往往“登高自卑”,故“宜先求其次者”,“五古五律先求王、孟、韦、柳,七言歌行先求元、白、张、王”,七律则先求“白香山之疏以达,刘梦得之圜以闳,李义山之刻至,温飞卿之轻俊”等,杜甫举而众家皆各定其位。方世举虽崇杜,但其论杜诗亦偶有误,如谓杜诗七古无通韵者,即遭汪师韩《诗学纂闻》驳正。有《清诗话续编》本。

见闻录

佛教著述。明智旭撰。一卷。约撰于清顺治三年至十一年(1646—1654)间。是宣扬佛教善恶报应说为主要内容的著作,共收录以明代末年为背景的故事七十九则,其中善报事例三十条。多为作者本人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