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德洪

- 姓名:钱德洪
- 别名:名宽,字洪甫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浙江余姚人
- 出生日期:1496年
- 逝世日期:1574年
- 民族族群:
钱德洪(1496年—1574年),明哲学家。名宽,字洪甫,号绪山。浙江余姚人。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授刑部郎中之职。后历任苏学教授、国子监丞、刑部主事、员外郎、陕西司事等。在学术上,钱德洪师事王守仁,是王学主要传人之一。去职后30年中,他潜心传播王学,在江、浙、宣、歙、楚、广等地均有讲舍。他认为“王门四句教”是“定本,不可移易”。他从各个角度给王守仁的“良知”以种种规定,其中有的符合王学本旨,有的则流于禅学。首先,他认为“良知”是最高的道德原则,它等同于“至善”“天理”。“良知即至善也”(《绪山会语》),“良知,天理原非二义”(《上甘泉》),这与王守仁的良知本旨相一致。其次,他认为“良知”既是最高的道德原则,又是道德修养的工夫,提出“戒惧即是良知”(《绪山会语》),这层含义的“良知”相当于王守仁的“致良知”。再次,他强调了“良知”的虚灵、非物的特点,说“吾心良知,虚灵也,虚灵非物也,非物则斑垢驳杂停于吾心何所?而磨之之功又于何所乎?”(《答聂双江》)这与王守仁的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最后,他由“良知”的“虚灵非物”性推导出“良知”是虚无不动之本体的结论,说“圣人于纷纭交错之中,而指其不动之真体,良知是也”,“至变而无方,至神而无迹者,良知之体也”(《绪山会语》)。他进而认为“良知”就产生于虚无(“无始”),是一种非有非无的幻象。他说:“此心从无始中来,原是止的,虽百思千虑,只是天机自然,万感万应,原来本体常寂”,“千感万应,莫知端倪,此体常寂,未尝染著于物,虽曰发而实无所发也”(同上)。这样理解“良知”,便与王守仁的良知本旨相去甚远,而与禅宗的真如佛性说相仿佛。从“良知”的虚无性出发,钱德洪指出“良知”虽是“至善”,但从其本体上说,它又是超越善恶之分的,就是说,本体意义上的“良知”既非善亦非恶,因而他又提出了“良知无善恶”的命题,说“良知之体本无善恶也”(同上),“至善之体,恶固非其所有,善亦不得而有也。至善之体,虚灵也”(《复杨斛山》)。无善无恶意义上的“良知”与王守仁“无善无恶是心之体”中的“心之体”相同,是一种本原意义上的抽象观念。钱德洪还将这种本原意义上的“良知”上升到宇宙本体的高度,提出了良知本体论,将“良知”从其主体(吾心)或其他事物中独立出来,视为宇宙的本体,天地万物,四时日月,鬼神人物等均是由“良知”派生的,均是“良知”作用的不同表现形态,不同表现方式。他说:“充塞天地间,只有此知(良知)。天只此知之虚明,地只此知之凝聚,鬼神只此知之妙用,四时日月只此知之流行,人与万物只此知之合数,而人只此知之精粹也。此知运行,万古有定体,故曰太极。原无声无臭可即,故曰无极。”(同上)钱德洪在这里将“良知”说成是“太极”“无极”,这与王守仁的良知本旨不符,而与程朱理学所说的“太极”“无极”或“理”相似,它脱离了主体而变成了客观精神。他还着重强调了“良知”作为客观精神而具有的独立性,认为它既不会随外界事物的运动而发生变化,也不会因主观意念的动静而受到影响,它总是处于一种主宰者的地位。他说:“而知则主宰乎事物是非之则也。意有动静,此知之体不因意之动静有明暗也,物有去来,此知之体不因物之去来为有无也。”(同上)著作有《绪山会语》二十五卷,《平濠记》一卷。
钱德洪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青山集
八卷。元赵文(1239—1315)撰。文字仪可,一字惟恭,号青山。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亡入闽,依文天祥。元兵破河州,与天祥相失,遁归故里。后为东湖书院山长,授南雄路儒学教授。著有《青山稿》。据明焦竑《国史经籍志》载赵文有《青山集》三十一卷,但久已散佚,清初已无传本。此本系由《永乐大典》中辑出。共八卷。卷一、二为序,卷三、四为记,卷五为碑记、赞、跋、书后之属,卷六为墓志铭,卷七为古体诗,卷八为近体诗、词。今观其诗文,皆自抒胸臆,绝无粉饰。有《四库全书》本(自《永乐大典》中辑出)、《四库珍本丛刊》本,另有清乾隆翰林院钞本,藏于北京图书馆;清抄本,藏于南京图书馆。
学林
宋代笔记。10卷。王观国著。《学林》书名,系取《汉书·叙传》“正文字惟学林”之语。宋人引述此书,或称《学林》,或称《学林新编》,后世传本则通称《学林》。本书是较为专门的学术笔记,以考辨文字的形体、音韵和字义为主,博引《十三经》、《史记》、《汉书》及前人诗文,广采《说文解字》、《玉篇》、《广韵》、《经典释文》等注疏笺释之说,资料搜集详备,论述得失,考证异同,往往有独创的见解。本书虽然大致属文字学著作,然所引例句例字,往往出自前代诗文名篇,其中有不少条目,已越出文字训诂的范畴,具有鉴赏评论性质。故对今人理解、赏析这些作品,具有参考价值,也有许多可以作为诗话的补充材料。中华书局“学术笔记丛刊”1988年出版田瑞娟的点校本,以《湖海楼丛书》本为底本,校以武英殿聚珍本,并把每则加上编码标目置于卷首。
观我生赋
辞赋名篇。北朝齐颜之推作。《北齐书》见载。颜之推在“予一生而三化”句下注云:“在扬都,值侯景杀简文而篡位;于江陵,逢孝元覆灭,至此(按指北周灭北齐)而三为亡国之人。”知此赋当作于577年北齐灭亡之时。这是一篇自传性的长篇大赋,历叙自己仕梁、入齐及屈身事周的身世。文章首先揭举“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民族大义,叙述东晋以来中原沦亡,颜氏家族亦随之南渡的过程。并称美祖先“传清白”、“守法度”的节操。次叙身值侯景之乱,建康被攻陷,在萧氏兄弟争权夺利的争斗中,萧绎称帝于江陵,而自己出仕于梁元帝。次叙西魏破江陵,自己亦被俘北去,遂投奔北齐的经过。次叙出仕北齐,又值北齐灭亡的史实。末以悲叹自己一生穷愁作结。赋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线索,叙述了作者由梁入北齐又入北周的经历,记述了他亲目所见的侯景篡弑、梁元帝与北齐后主覆亡的历史事变,反映了当时政治现实的风云变幻。所记史实虽不及庾信《哀江南赋》之丰富,但同样具有史诗的价值。更为可贵的是,赋作一开始就揭举民族大义,不纯从个人恩怨出发来观察历史事变,立足点也更高。此赋艺术上虽材料组织得不够集中,结构也略嫌平直松散,但疏朗的文辞,遒劲的骨气,亦自成一种风格。《北齐书》本传称其“文致清远”,不为过誉。
吕蒙正风雪破窑记
元代杂剧剧本。简名《破窑记》。王实甫撰。旦本。剧叙宋代故事:洛阳员外刘仲贤,颇富家资,令女儿刘月娥抛绣球招婿。寇准、吕蒙正住城南破窑,意待刘员外招婿后献诗求钞。不料绣球打中吕蒙正,刘员外嫌蒙正家贫,将其夫妻赶出。白马寺僧人撞钟开斋,蒙正每日去赶斋就食。后寺僧改为斋后撞钟,蒙正再至,斋饭已无。蒙正知是辱己,题诗于壁,含恨而去。至破窑,见锅碗尽碎。月娥道是适才其父怒而为之。寇准借得两锭银子,与蒙正赴京应举。二人俱中。蒙正授洛阳县令,未至其家,先遣媒婆劝月娥改嫁,为月娥所拒。蒙正又扮寒儒归,月娥亦无怨言。蒙正叹为贞节。夫妻同至白马寺烧香,刘员外牵羊担酒,前来认亲,蒙正拒不相认。适寇准奉命前来进香,道昔日斋后撞钟,打破锅碗,均是刘员外为激其上进所用苦心。蒙正始悟,拜认岳丈。按,吕蒙正妻姓宋,蒙正无住破窑事,亦无斋后撞钟事。此剧内容当为作者所虚构。现存主要版本有脉望馆钞校本,《孤本元明杂剧》据以校印。
法华经疏义缵
法华经疏义缵,六卷,唐智度述,日本元政题记。
五灯会元续略
凡四卷或八卷。另有卷首一卷。明代远门净柱撰于崇祯十七年(1644)。略称五灯续略。收于卍续藏第一三八册。本书集录五灯会元以后禅门诸大德之语录。所收录者,曹洞宗自华藏慧祚、天童如净至觉浪道盛;临济宗自慈化印肃至天隐圆修派下诸大德,总计四百余人;其中临济宗之人数虽占压倒性,然编者净柱乃曹洞宗石雨明方之法嗣,由其自序及凡例中,可知本书编撰之目的,乃在确定宋、元、明三代曹洞宗之系谱,并搜集该宗诸大德之语录。于各种传灯录等禅宗典籍中,本书乃提供研究宋代以后禅宗史之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