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德舆

- 姓名:权德舆
- 别名:字载之
- 性别:男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天水略阳
- 出生日期:759年
- 逝世日期:818年
- 民族族群:
权德舆(759年~818年),唐朝宰相、文学家,前秦司徒权翼之后,起居舍人权皋之子。
生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祖籍天水略阳(今甘肃天水),小时候,父亲权皋便给他择字为“载之”。他天赋过人,3岁就能辨别各种声音,4岁就会做诗,7岁那年父亲过世,他哭得像成年人一样悲痛伤心,被誉为大孝子。
权德舆自幼酷爱读书,经常手不释卷,到15岁时已经写出几百篇诗文,编辑成《童蒙集》10卷就教于方家,深受学界名流的称赞。德宗建中初年,他被河南黜陟使韩洄招纳为秘书官,后考取秘书省校书郎。对他来说,这份工作枯燥无味,私毫提不起兴趣,文学特长也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只好另寻出路,投奔到江西观察使李兼的名下担任副官,后来转升为监察御史。这个官衔虽然品位不高,但是权限非常广泛,监察百官,巡视郡县,过问司法审判等等,他都运用自如,干得非常出色。地方官杜佑和裴胄分别上表举荐,德宗皇帝在同一天接到这两份举荐信,遂提拔权德舆为太常博士,后转升为左补缺,隶属门下省,负责进谏和举荐人才。
贞元八年(792),潼关以东的河南、河北以及江淮地区的40多个州发生水灾,死伤颇众,二万多人无家可归。针对这种情况,权德舆及时向德宗皇帝提出建议,他说:“江淮一带是国家的重点产粮区,也是主要的赋税供应地。现在遭受水灾,大量的农田都被淹没,老百姓流离失所,形势非常严峻。陛下应该火速派使臣前去慰问,发放救济粮款,减免租税,这样可以稳定民心,抗灾自救。”德宗皇帝认为他言之有理,于是派遣奚陟等四位特使前往灾区组织救灾。
权德舆深知德宗皇帝并非喜好纳谏的贤明君主,但做为臣下,他仍不计个人得失,尽职尽责。司农少卿裴延龄以判度支的身份掌管国家财政期间,利用国库的正额税收四处进献,攀结私情,影响极坏,可是提升户部侍郎以后仍然兼管财政。权德舆直接上书反驳,他说:“裴延龄用国库的正常收入大肆进献,夸耀己功,欺上瞒下,实际上军粮匮乏,边疆空虚,根本没什么功绩可言,应该改由别人主管财政”。可惜权德舆的上书如石沉大海,没有引起任何反响。
贞元十年(794),他迁升为起居舍人,兼知制诰,有权为皇帝起草诏令,深受重用。门下给事中徐岱死后,朝廷没有及时派人接替此职,后来中书舍人高郢又被调去主管礼部贡举之务,权德舆继袭该位。他有极强的责任心,昼夜在中书、门下二省值班,二三个月才回了一次家门。他建议皇帝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德宗说:“不是朕不知道爱卿的劳苦,只是暂时还没有发现像爱卿这样可以重用的人。”就这样,权德舆在中书省任职8年,成绩有目共睹。贞元十七年(801),他以中书舍人的身份代理礼部贡举之事,第二年正式就任礼部侍郎。他对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尤其是他分管的科举考试选拔上来的人才,日后有相当一部分成为公卿、宰相,所以人们都称赞他知人善任。
贞元十九年(803)初,权德舆转任户部侍郎。当年关中一带遭受旱灾,出现大量饥民。他建议德宗皇帝减免租税,整饬地方官吏为非作歹、欺压百姓的恶习,主张把江淮的粮米通过漕运直接发到关中,以低于市场价格卖给灾民,稳定社会秩序,并指出国家税收应轻重适当,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让老百姓能够承受得了,这才是长久之计。他的这些主张,或多或少地得到了采纳。
唐宪宗元和初年,权德舆迁任兵部侍郎,随后又转为吏部侍郎。这期间,他因为选补官吏不当而被弹劾,降职为太子宾客。时隔不久,他被重新启用为兵部侍郎。当时泽潞(今山西长治)节度使卢从史桀骜不驯,企图索取魏博(今河北大名)和恒冀(今河北正定至冀县)一带的统治权,大臣们对此议论纷纷;成德军(今河北石家庄)节度使王士真死后,其子王承宗自称留后,朝廷一时不知所措。权德舆全面分析了形势,认为对卢从史不可姑息相让,而对王承宗应谨慎从事。可惜他的建议没有得到采纳,而事态的发展基本上没出他的预料。
元和五年(810)九月,宰相裴身患重病不能理政,权德舆从太常卿的官职升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堂堂正正的宰相,肩负着治国安邦的重任。河中(今山西永济)节度使王锷到朝廷拜谒皇帝,直言不讳地索要宰相官衔,有些权贵人物随声附合,但宰相李藩坚决反对,权德舆也不同意,他说:“任免宰相是件极其严肃而又务必慎重的事情。以前倒是有几位节度使挂宰相官衔的,不过他们都是战功显赫的忠臣。至于代宗以后那些专横跋扈的节度使兼领宰相,那是朝廷实在没有能力控制他们,不得已才这样做的。现在这两种情况都不存在,王锷既非大功臣,又不是朝廷管不了他,不应该轻易地封他为宰相。”宪宗皇帝听从了他的劝谏。
运粮使董溪和于皋谟在主管军队粮料期间监守自盗,影响很坏,宪宗皇帝下诏将他们流放到岭南(今广东广州)。诏书下达后,唐宪宗有些后悔,觉得处罚太轻,又秘密派遣使者把他们杀死在途中。过了几天,权德舆知道这件事以后上奏宪宗皇帝:“董溪和于皋谟之流不识抬举,辜负了圣上的恩典,盗窃军用钱财,罪该万死。陛下既然觉得对他们处以流刑太轻,就应该重新更正罪名,告示天下。现在诏令早已下达,天下百姓都知道处罚的结果,再派人暗杀他们,恐怕影响不好。小臣知道这件事已经是马后炮,来不及更改了,但日后如果遇到这类事情可以名正言顺地让有关部门处理裁断,杀一警百,事半功倍。”唐宪宗听得连连点头。
权德舆擅长思辨,经常分析古今君臣治国的成败得失以提醒皇帝。唐宪宗曾经问他,治国应当注重仁政还是推行酷法?他说:“隋炀帝暴虐无度,流毒深远。高祖建立大唐后推行仁政,太宗皇帝进一步崇尚德教,废除了用皮鞭抽打后背的刑罚,创立的一系列政策深得人心,所以像安史之乱那样大的祸患也被很快平定下去。”唐宪宗说:“爱卿讲得很有道理。”元和六年(811)正月,李吉甫从淮南(今江苏扬州)被征召入朝重新担任宰相,十二月,李绛又被提升为宰相。当时宪宗皇帝励精图治,所有军国大事都要征求宰相们的意见。可是李吉甫和李绛的观点主张往往针锋相对,经常在皇帝面前争吵辩论,唐宪宗比较为难,想借助宰相权德舆的观点做出选择。可气的是,每逢这种关头,权德舆守口如瓶,不发表任何意见,生怕得罪于人,由此遭到朝臣的讥讽。宪宗皇帝大失所望,罢免了他的相位,让他仍做礼部尚书。元和八年(813)初,前任宰相于頔的儿子于敏想通过熟人梁正言向宪宗宠幸的宦官梁守谦行贿,为父求情。可是梁正言从于敏家拿走了大量财物却不见结果,于敏一气之下诱杀了梁正言的家奴。这件事败露后于頔主动将自己捆绑起来到朝廷自首,没有人替他求情。这回权德舆不知哪来了一股勇气,直接劝谏宪宗酌情减轻处罚,贬于頔为恩王傅。当年七月,权德舆以吏部尚书的身份出任东都(今河南洛阳)留守,赐爵为扶风(今属陕西)郡公。不久改任太常卿和刑部尚书等职。他留心法令,当初许孟容和蒋乂等大臣奉宪宗皇帝之命编定格敕,尚未完工许孟容就被调离,蒋乂独自编成30卷进献皇帝,但一直被搁置不用。权德舆主管刑部时请求继续完善这部法令,与刑部侍郎刘伯刍一起完成了这项使命。元和十一年(816),他又以检校吏部尚书的身份出任山南西道(今陕西汉中)节度使。任职二年,健康状况日趋恶化,请求回京城养病,获得宪宗皇帝的恩准。元和十三年(818)八月,权德舆在回返途中不幸病故,终年60岁。朝廷追封他为尚书左仆射,谥号为文。
权德舆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自然政治论
霍尔巴赫著。作者在《自然政治论》中从所谓的“自然法”的理论出发,对当时的国家制度、政府、社会、司法行政、外交政策和伦理道德诸方面,都进行了最无情的批判,同时也根据唯理论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治国安邦的原则,企图建立起一个“理性的王国”。
长春真人西游记校注
一卷。近人王国维撰。《长春西游记》为元代丘处机弟子李志常所述。《元史·宪宗本纪》载,元宪宗元年(1254)道士李真常掌道教事,即李志常。长春在元世祖十八年(1281)二月八日,自宣德州启程,赴成吉思汗的西域之召,至二十年(1283)七月回到云中,往返历时三年。李志常从行,将其亲身经历的山川道里,于元初著成《长春真人西游记》。此书可与移敕楚材《西游录》相题并论。乾隆末年钱大昕于苏州元妙观读是书,始表彰此书并为其作跋。阮文达遂写此于内府,著录于委宛别藏。嗣后徐星伯、程春庐、沈子敦迭有考订,然诸氏考地理通病,疏史事则伤漏略。嘉庆十一年 (1806),王国维以辽金元三朝史事,以此书于蒙古史事有特发之复,不独为全真教史留一奇迹,创为之注。其中地理人物,颇有创获。如《至元辨伪录》称刘仲禄即刘温,也即《元史·河渠志》的刘仲禄。阅者如将王国维《耶律文正公年谱》、《黑鞑事略》、《蒙鞑备录笺证》与此注对照参读,则金元间史事思过半。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研究司马迁及其巨著《史记》的专著。李长之(1910~1978)著,1948开明书店出版,1984年三联书店再版。本书以优美而富于情意的笔调,从分析司马迁所处的伟大时代入手,追溯了他的家学渊源,讨论了他和孔子在精神和性格上的契合共鸣及距离,详尽地分析了司马迁的经历和这些经历对他的作品的影响。作者认为,司马迁虽然在本质上是浪漫的,但他那种彻头彻尾的反功利精神,反现实精神,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态度,都有深深的孔子的影子。司马迁的渊博学识、丰富经历是他创作《史记》的重要条件,而他那种情感浓烈的性格、好奇与爱才,在汉武帝那个严刑峻法的时代,又导致了必然的悲剧,最终因李陵案而遭受腐刑,这一奇耻大辱又使他对社会的黑暗、人世的艰辛有了更深的理解。本书尤其侧重于对《史记》艺术成就的分析,作者早年受德国古典美学的影响较深,从美学的角度对《史记》的风格、结构、语言、韵律都作了详尽的分析,比较强调司马迁的浪漫的自然主义。在全面分析《史记》的思想成就和艺术成就的基础上,作者得出结论,《史记》是中国的史诗,对后世的文学发生过巨大的影响。此外,本书对司马迁的生平、《史记》各篇著作的先后,散佚和补缺,都有不少考证和推断,提出许多发人深思的见解,是一部研究司马迁和《史记》的重要参考书。
常谈
一卷,南宋吴箕撰。是书大抵皆评论史事,而间及于考证。分条记事,现存一百多条。《徽州志》称吴箕在临川时,与陆九渊相合,如陆九渊《经德堂记》论汉高祖为义帝讨项羽一事,谓新城三老深知天下大计;而箕亦谓新城老人独知而言之,汉有天下,遂定于此。又陆九渊《语录》论曹参相汉,谓其能师盖公,用黄老术,汉家之治,血脉在此;而吴箕亦谓曹参得安静之体,盖公清心之言,有以先人之。两人说法,完全相合。吴箕虽然有取于陆九渊,但并非墨守不变者,如论汲黯一条,《陆九渊集》中称汲黯仗节守义,虽曰未学,必谓之学;而箕乃以谓汲黯之直谏,本于气质,非学而得,故昧于大道。尤袤《遂初堂书目》已列有《常谈》之名,《宋史·艺文志》著录《常谈》一卷。后全书散佚。清人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各韵中抄出,荟萃一百多条,重新编辑成书。版本还有《函海》本、《丛书集成初编》等。
六祖坛经译注
中国人唯一被尊 为经的佛教著作。全称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 《坛经》。据佛教传统,释迦牟尼所说才是经,那么将中国人所说尊为经,就难免有 “僭越” 之嫌。六祖是禅宗第六代传人慧能。慧能是一字不识的文盲,主张 “不立文字”、“见性成佛”,这部禅宗的经典当然不可能出自慧能之手。据 《坛经·序品》称,慧能在曹溪东林寺传教,韶州刺史 (当地最高长官)韦据特意请他在城内大梵寺的法坛宣讲“以般若智慧到达涅槃彼岸” 的妙义,听众包括官员、儒士、道士及百姓,多达万人,门人法海记录其说,故称 《六祖坛经》。《坛经》 以慧能自报家门开始,详细叙述了他皈依五祖弘忍的因缘及获得法衣的前后经过,然后就是慧能宣讲阐发 “顿悟成佛”的法门。《坛经》传世的版本有多种,一般分为十篇: 行由第一、般若第二、疑问第三、定慧第四、坐禅第五、忏悔第六、机缘第七、顿渐第八、宣诏第九、付嘱第十。据 《坛经·付嘱》,慧能弥留之际,法海问: “衣法应该传给谁?”慧能回答: “我在大梵寺说法,现在抄录流行,叫作《法宝坛经》,你们守护,递相传受,超度芸芸众生,只要依照此说,就是正法。”其实,《坛经》并非一时一地的说教,而是慧能生平言行的记录,包括他平时与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等弟子的答问,类似孔门的《论语》。《坛经》全文仅一万二千余字 (后增至两万余字),却给后人留下无穷的启迪,如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真心是净土”、“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 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等。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凡三十卷。略称大慧语录。南宋大慧宗杲禅师(1089~1163)语,雪峰蕴闻编。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内容分为语录(卷一─九)、颂古(卷十)、偈颂(卷十一)、赞佛祖(卷十二)、普说(卷十三─十八)、法语(卷十九─二十四)、书(卷二十五─三十)等七部。本语录之异本中,大慧普觉禅师书系由黄文昌重编(此为语录中之部分),略称大慧书,以书信体答门下缙绅居士所问,藉之说示宗门要旨,计收五十三篇书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