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士藻

- 姓名:潘士藻
- 别名:字去华,号雪松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潘士藻,生卒年不详,明学者。字去华,号雪松。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万历癸未(1583)进士。司理温州,入为监察御史。晋南京吏部主事,改尚宝司丞,升少卿。卒年64岁。学于耿定向、李贽。经耿定向指点,又拜见了王襞、焦竑等人,后“始觉宇宙之无穷,从前真陷井之龟也”(《明儒学案》卷三十五)。为学提出“须从大处悟入,却细细从日用琐屑,一一不放过”(《闇然堂日录》)。欣赏“默识”,认为“默识二字,终身味之不尽”(同上)。其做人宗旨是:“不患无位,患所以立。立者四无倚附,屹然是非毁誉之中,所谓入风吹不动也。非一点灵明,自作主张,鲜有不仆着矣。”做人就要“能常常挺然竖立”(同上)。至于“喜怒哀乐,纯是天机流行,不着己,不着人,便是达天德”(同上)。因而也就不必分辨出良莠或存或去。著作有《闇然堂日录》等。
潘士藻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养蒙集
元代诗文别集。10卷。张伯淳撰。《四库全书》曾据两江总督采进本编入别集类。卷首有至顺三年(1332)虞集序、泰定三年(1326)邓文原序、《谥文》、至正六年(1346)张采题识。据邓文原序,张伯淳“不喜以藻翰自名,殁后无成稿”,由他的儿子河东宣慰副使张采和长孙张炯访求遗逸,编次为10卷。卷1为册、诏、制、表,卷2为序,卷3为记,卷4为碑铭,卷5为铭、赞、箴、说、题跋、卷6为祭文、疏,卷7为古诗,卷8为绝句、五言律诗,卷9为七言律诗,卷10为词。张伯淳的文章颇受重视,邓文原在《养蒙集序》中说其为文“耻尚钩棘,而春容纡徐”。《四库全书总目》不赞成此说,指出张伯淳之文与此“不甚相似”,但认为“其文源出韩愈,多谨严峭健,得立言之体”;张伯淳的诗却被评作“鄙拙殊甚,古体尤劣”。他的集中有《题鲜于伯机所藏黄庭经》一诗,比较古健,但这首诗是赵孟頫所作,被误收入《养蒙集》中。顾嗣立、王士禛都曾对张伯淳诗提出过尖锐的批评。本集刊本久佚,靠辗转传抄流传到清乾隆年间,《四库全书》底本残缺颇甚,虽经清人厉鹗校正,但仍存在很多问题。
鹿皮子集
别集名。元代陈樵(号鹿皮子)作。本集有两种,一为杜储编,有元大德丙寅庞龙序。一为卢联编,比前一种多诗37首。四库馆臣即据以收入《四库全书》。共4卷。卷一有赋15篇,酷似《楚辞》。卷二为乐府、七言古诗、五言古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近体、五言排律。卷三、卷四为七言近体。有《四库全书》本。清乾隆董肇勋所刊亦为卢联所编之本。(牛贵琥)【渊颖文集】 别集名。元代吴莱(私谥渊颖先生)作。吴莱受业于宋方凤,再传于宋濂,遂开明代文章之派,在元人中有重要地位。遗稿甚多,宋濂摘其有关学术议论之大者编为本集。刘基为之作序。共12卷,另有碑文谥议一卷作为附录。卷一有赋10篇,其中《大游赋》、《海东洲盘陀石上观日赋》雄深卓绝,《定命》、《索居》、《贫女》等赋抑郁醇厚,绝类先秦两汉之作。《狙赋》、《罗浮凤赋》,咏物言志,寓意独特。卷二至卷四为诗。卷五至卷十二为各体散文,其中卷六有骚体句的《哀辞》数篇,卷八卷九有《琴操》歌辞数篇。卷十有《诘玉灵辞》等辞体数篇。本集元至正年间曾刊刻。明洪武刊本为宋璲写刻,嘉靖元年重刊,四库馆臣据以收入《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初版据嘉靖本影印,再版时以元至正本代之。
洞神三皇七十二君斋方忏仪
洞神三皇七十二君斋方忏仪。唐末道士杜光庭编。醮祭天地诸神齐仪。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威仪类。唐末杜光庭删定。述皇帝依科式向四方九天帝君、九地和太一元君普忏一切罪过。
中国历史的看法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开风气之先的学者,胡适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和看法以及“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研究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现代新史学的发展。《中国历史的看法》汇编了胡适主要史学论文,如《研究国故的方法》《中国历史的一个看法》《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一个看法》等,可以看到胡适将中国历史置于中西文化冲突和交流背景下,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和观点;可以看到胡适在严密考据的前提下,同时作为一个思想家所闪耀的智慧的光芒。他的观点成就了他自己,不仅惠及史林,也惠及百年来亿万中国人。
淡新档案选录行政编初集
淡新档案为台湾清朝淡水厅、新竹县与台北府城三行政单位的行政与司法档案。所涵盖的时间起自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至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事实上,1776年-1875年间,淡水厅统辖苗栗以北的北台湾,1875年之后,清朝废淡水厅后,再由新竹县与台北府统辖北台湾。而淡新档案则是这期间的清朝县级行政纪录文献。汇整后,淡新档案涵盖了该时段台湾大甲溪以北的地方政府行政及司法档案。
谛义证得经
亦译《入谛义经》。印度耆那教经典。作者*乌玛斯伐蒂。全书共10章339节。全面系统地阐明耆那教的基本教义和学说,包括伦理观、逻辑学、心理学、宇宙结构学和本体论,是最优秀的概论性代表作。得到白衣, 天衣两派教徒的共同承认。各章内容:(1)正见,正智、正行是为解脱道,正见即是对七谛义的信仰,包括命、非命、漏、缚、遮、灭、解脱。正智有五种,即感官智、圣典智、直观智、他心智、完全智,此由直接和间接所得。(2)命有两种:轮回者和解脱者。轮回者分动者和不动者,不动者是地、水、植物,动者是火、风和具有2个以上根者。(3)宇宙之结构:立于水、风和虚空之上的是7层大地;大地中心为赡部洲;四面环以大海;赡部洲内部有6座大山, 将大洲分为7个区域。(4)诸天与神、人的产生过程。(5)非命由法、非法、虚空和补特伽罗组成,并分别阐明4个范畴的内涵。(6)业与漏、缚、遮的关系,善恶的内涵。(7)出家与在家信徒应修的禁戒。(8)业的种类。(9)对漏的控制方法。(10)总述解脱的获得。此后悉檀舍那·迪伐迦罗(Siddhasena Divakara)对此经加以注释, 同样得到两派信徒的承认。该经有英、德、日等文字多种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