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阆

潘阆
  • 姓名:潘阆
  • 别名:字逍遥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大名(今属河北)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1009
  • 民族族群:

潘阆[làng](?—1009),宋代诗人。字逍遥,自号逍遥子,大名(今属河北)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或云广陵(今江苏扬州)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卖药于京师,又尝居钱塘。至道元年,以宦者王继恩荐召对,赐进士及第,授国子四门助教。未几,因举止狂妄而追还诏书(《宋史》四六六《王继恩传》),或云坐卢多逊党,追捕急,变姓名,改着僧服,藏匿于中条山寺院(沈括《梦溪笔谈》卷二五“潘阆”条)。至其平生仕宦,有云尝为秦王记室参军者(叶绍翁《四朝闻见录》甲集“潘阆不与先贤祠”条),有云曾移太平州散参军者(《能改斋漫录》卷一一),有云咸平间返京师,府尹收系之,真宗释其罪,以为滁州参军者(《咸淳临安志》卷六五)。后卒于泗州。潘阆诗承袭五代馀风,其孤峭处复得晚唐作者之遗,词翰飘洒,颇为时人所重。苏轼以为不在石延年、苏舜钦下(《能改斋漫录》卷一一)。王禹偁称赏其《自序吟》诗“发任茎茎白,诗须字字清”,《贫居》诗“长喜诗无病,不忧家更贫”,《哭高舍人锡》诗“生前是客曾投卷,死后何人与撰碑”,《寄张詠》诗“莫嗟黑鬓从头白,终见黄河到底清”,皆“寒苦清奇”,“然趣尚自远,交游不群”(《潘阆咏潮图赞》)。刘攽评其《岁暮自桐庐归钱塘》诗,亦称“不减唐人刘长卿”(《中山诗话》)。词现存有《酒泉子》十首,描绘杭州风物之美与游赏之乐,石延年尝令画工据词绘为图画,宋人黄静以为“放怀湖山,随意吟咏,词翰飘洒,非俗子所可仰望”(《潘阆酒泉子跋》)。《宋史·艺文志》七著录其诗集一卷,久已佚,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出佚文,编为《逍遥集》一卷,现存《四库全书》本、《知不足斋丛书》本。《全宋词》第一册收其词十一首。《全宋诗》卷五六至五七录其诗二卷。《全宋文》卷一五九收其文一篇。事迹见沈括《梦溪笔谈》卷一五、《郡斋读书志》卷一九、《咸淳临安志》卷六五。

潘阆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

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

论文。今人陈寅恪著。本篇前半部分略论魏晋两朝清谈之发展演变,后半部分由两晋、南北朝世奉天师道之士大夫对于儒学及佛教之不同态度,论及陶渊明之思想。著者认为,魏末与西晋即清谈之前期,老庄“自然”与周孔“名教”之异同为当时清谈主旨所在,清谈与政治关系极为密切。东晋一朝为清谈后期,清谈只是士大夫口中或纸上的玄言,已完全失去政治上的实际性质,演变为名士身份的装饰品。认为陶渊明终生保持陶氏世传之天师道信仰,虽服膺儒学,却绝不受佛教影响。究其原因,乃在于他能自创一新自然说,自有其安身立命之所。其新自然说既是承袭魏晋清谈演变而来,又是依据其家世信仰道教之旧自然说而加以创改。它虽主张“自然”而反对“名教”,但其非“名教”之意,仅限于不与当时政治势力合作,而不似阮籍、刘伶等人之佯狂任诞;亦不似旧自然说过于看重有形的生命,唯求融合精神于运化之中,与大自然合为一体。渊明之思想,实为“外儒内道”。在此以前,历代论陶者,多着眼于文学的批评,而较少侧重于其思想的探讨。本篇就魏晋时代之学术思潮的广度作探讨,从清谈内容的演变与陶氏家传之信仰立论,成一家之言,别开生面。但著者把渊明之思想归结为“外儒内道”,并誉之为中古时代之大思想家,有的学者对此持有不同看法。本文有1945年9月燕京大学哈佛燕京学社所出单行本,今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陈寅恪史学论文选集》。

隶续

隶续

二十一卷。宋洪适撰。洪适编撰了《隶释》以后,又陆续得了很多碑文,于是又仿照《隶释》体例,编撰成篇,名曰 《隶续》。宋乾道四年 (1168) 先刻十卷; 淳熙四年(1177)范成大又为其刻四卷;其后二年李彦颖又为增刻五卷;淳熙七年(1180)尤袤又为其刻二卷,并连其版,前后合为一书,共二十一卷,洪氏写了自跋。淳熙八年(1181),洪适把《隶释》和《隶续》合印为一书,洪氏又写了跋语。然这本合编本,世无传本。《隶释》有明万历王鹭刻本,保存完整。《隶续》则几乎佚散。朱彝尊在《曝书亭集》中说:关于《隶续》一书,范氏天一阁、曹氏古林、徐氏传是楼、含经堂所藏,只有七卷。他后来又访得琴川毛氏旧钞本,虽残缺过半,但于七卷之外,又增得一百一十七页。朱彝尊参合两家之残帙,参校成编,刻本于扬州。喻良能在跋中说:“续有得者,编为十卷;又复冥搜旁取,编成九卷”,即当时所刻实际上只有十九卷。此本第五、六卷载碑图,第七卷载碑式,第八卷又为碑图,第九、十两卷缺,第十一至二十卷载碑文,第二十一卷残缺不全。洪适的自跋,载在第二十卷尾。前后参差错乱,已非原书之旧貌。朱彝尊所说的七卷本,乃元泰定二年(1325)宁国路儒学所刻,较扬州本讹误为少,但缺损太多。清代编《四库全书》时,采用扬州本,而以泰定本详校异同。至于残缺的部分,至今无可考补。

坡门酬唱集

坡门酬唱集

二十三卷。宋邵浩编。邵浩字叔义,浙江金华人。生平仕履均不详。前有张叔椿序云:岁己酉,朅来豫章。机幕邵君实隆兴同升,出示巨编,目曰 “坡门酬唱”,总成六百六十篇。命工锓木,以广其传。末题绍兴元年 (1131)五月二十四日。又有邵浩自作引云:绍兴戊寅(1158),浩年未冠,肄业成均。隆兴癸未(1163),始得第以归。因取两苏公兄唱弟和,及门下六君子平日属和两公之诗,摭而录之,曰“苏门酬唱”。淳熙己酉 (1689),浩官豫章,临江 (今四川忠县)谢公为之作序,且更曰 “坡门酬唱”,末题绍兴庚戌四月一日。考癸未为孝宗隆兴元年 (1163),己酉为淳熙十六年(1689),上距高宗绍兴元年辛亥(1131)已五十九年。且庚戌为建炎四年(1130),亦不得题绍兴。二序纪年显然有误。案淳熙己酉,孝宗为禅,次年庚戌,即光宗绍熙元年。则序内绍兴必绍熙之讹。特据浩引所言,叔椿序当先成,乃浩引题四月,叔椿序反题五月,亦为舛误未合。殆传写既久,或经后人所妄改。前十六卷为轼诗,而辙及诸人和之者。次辙诗四卷。次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陈师道等诗三卷。亦录轼及诸人和作,惟李廌为缺。其不在八人之数,而别有继和者,亦皆附入,为注以别之。其诗大抵同题共韵之作,比而观之,可以知其才力之强弱,与意旨之异同。较之散见诸集,易于互勘,谈艺者亦深有裨益。至于本集所有,《山谷外集》所载次韵子瞻书黄庭经尾付蹇道士,次韵晁补之、廖正一赠答诗,补之又有和子瞻种松、赠杜舆秀才三首,今坡集载坡诗止二首,而此集均未编入。是为小疵。有 《四库全书》 本。

晋书

晋书

这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为唐代房玄龄主编,共有130卷。起自晋泰始元年(262年),讫于晋元熙二年(419年),记载了157年两晋的历史事实。在两晋南北朝,撰编晋书的有20余家,到唐代初期存有18家,唐贞观十八年(644年),房玄龄、诸遂良、令孤德芬、李延寿等奉诏重修。以南齐臧荣绪的《晋书》为底本,参诸家晋书及晋人文集, 于贞观二十年(648年)修成。计帝纪10卷,志20卷,列传70卷,载记30卷。原称《新晋书》,后臧氏书佚,遂简称《晋书》。因宣武、武帝两纪及陆机、王羲之两传由太宗世民撰“论”,故旧题“唐太宗文皇帝御撰”。是书既成,旧本皆弃,一代史料由是书而存。其中,《束晰传》所载《汲冢书》发现经过,《裴秀传》所载《禹贡地域图》之制图六法,均为珍贵资料。注释者,有唐代何超的《晋书音义》3卷。清朝乾隆殿本及同治金陵书局本,均将何超的书刊于全书之后。清朝吴士鉴集各家之说,并广为补证,撰成《晋书校注》,附注文于正文之下,以方便后人。中华书局校点本以金陵书局本为本,并参照百衲本之影印宋本及武英殿本,为今通行最佳之本。

菩萨戒疏随见录

菩萨戒疏随见录

菩萨戒疏随见录,一卷,明今释造,出遍行堂集卷四十九,今本编行堂集已佚,参见新编续藏。

阿毗昙毗婆沙论

阿毗昙毗婆沙论

凡六十卷。北凉浮陀跋摩、道泰等共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八册。为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之异译本。依道挻所作之序载,本论旨在注释八犍度,初译成百卷,惟以北魏太武帝攻破北凉之故,经书、什物皆烧毁,其后零落收拾而仅得六十卷。六十卷中唯注释杂、使、智等三犍度,其余五犍度均已逸失。后世称此论为旧婆沙。新译本则为唐玄奘之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二百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