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蕴

庞蕴
  • 姓名:庞蕴
  • 别名:字德玄
  • 性别: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衡州衡阳(今属湖南)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808
  • 民族族群:

庞蕴(?~808),字德玄,唐代著名在家禅者。世称庞居士、庞翁。衡州衡阳(今属湖南)人。世代业儒,独蕴慕内法。少小笃信佛教。贞元初,谒石头希迁、丹霞天然,后至江西,谒马祖道一,与谈禅法相契,遂为其在俗弟子,世称庞居士。元和初(一说为贞元间)北行至襄阳,住东岩,后迁郭西小舍。有一女相随,常制竹漉篱,令女售之以供日用。山南东道节度使于頔颇加礼敬。约卒于元和三年前。庞蕴平生作诗偈三百余篇,内容多宣扬佛理禅机,以规诫世人,文字较通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庞蕴诗偈》三卷,今不存。传世有《庞居士语录》三卷,有于頔序,除收其语录行事外,存诗偈一卷,凡二百余首。有《续藏经》本、金陵刻经处本。《全唐诗》卷八一○收诗偈七首,《全唐诗补编·续拾》卷二○、二一补录一九七首。《祖堂集》卷一五、《景德传灯录》卷八有传,《唐诗纪事》卷四九亦载其事迹。


贞元(785~804)初年,参谒石头希迁,颇有领悟。复爱丹霞天然(739~824)风采,与之终生为友。此外,亦与药山惟俨、齐峰、百灵、松山、大梅法常、洛浦、仰山等禅林硕德频相往来。


一日,石头问云(大五一·二六三中):‘子自见老僧以来,日用事作么生?’庞蕴对曰:‘若问日用事,即无开口处。’并呈一偈,末二句云:‘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石头然之,复问曰:‘子以缁耶?素耶?’对曰:‘愿从所慕。’遂不剃染,而终其生以在家之身分举扬方外之风。


后至江西参礼马祖道一,问:‘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祖云:‘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庞蕴于言下领旨,顿悟玄机,乃留驻两年。其后,以机辩迅捷,为诸方所瞩目。元和(806~820)年间,北游襄阳,因爱其风土,遂以舟沈其资财于江,偕其妻、子躬耕于鹿门山下。访道者日至,所谈皆机锋语,其妻、子均因之彻悟。元和三年殁(一说元和十年,或谓太和年间)。后世誉称为襄阳庞大士、东土维摩;与梁代之傅大士并称。遗有庞居士语录,系其生前好友节度使于頔所编,该书于历代禅林颇受重视,如五代之祖堂集、宋初之宗镜录、景德传灯录等皆曾引用部分内容。现存本为明崇祯十年(1637)所重新刊行者,共分三卷。


又庞蕴于入寂之际,令其女灵照出视时日之早晚,灵照回报(大五一·二六三下):‘日已中矣,而有蚀也。’庞蕴乃出户观看,灵照随即登父座合掌坐亡。庞蕴笑曰:‘我女锋捷矣!’遂更延七日入寂。此一记实,载于祖堂集卷十五、景德传灯录卷八等诸禅籍中;其所表现之独特机锋与謦欬笑谈之间坐脱立亡之禅境,与其他禅林中之同类故实,共为传诵千古之美谭。[佛祖纲目卷三十二、居士传卷十七、碧岩录第四十二则、拈八方珠玉集卷上]

庞蕴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方壶存稿

方壶存稿

宋代诗文别集。4卷。汪莘著。全书以诗词为主。诗风飘逸,颇有气势。《水天月歌》、《击鼓行》、《放歌行》等三首长篇歌行,均能抒发豪放跌宕的情感。近体诗如《秋怀》“四野秋风交敝庐,时平不用蔺相如。有人来问生涯事,指点蓑衣学钩鱼”,则又表现恬淡闲适的情趣。词作崇尚苏轼、朱敦儒和辛弃疾。《四库全书总目》说:“其中〔水调歌头〕二首,至以持志存心为题,则自有诗余,从无此例。苟欲讲学,何不竟作语录乎?”由此也可看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对他的影响。但〔沁园春〕《忆黄山》 一阕,写黄山的奇丽风光,在宋词中足可与名家媲美。

江城名迹记

江城名迹记

名胜志。明末清初陈弘绪撰。二卷,末一卷。弘绪字士业,号石庄,新建(今属江西南昌)人。在明官经历、知县,入清不仕。著有《恒山存稿》等。是记成于清顺治末,记事止于顺治十一年(1654)。凡五万余字。卷上为考古,含江城(今南昌)概述、松阳门、南浦亭、洪州、宁王府、乌遮塔、彭真观、豫章台等一百四十四条。卷下为证今,含洪都、章江堤、滕王阁等七十九条。卷末有征刻遗书引、同辑后学姓氏。

鹤林玉露

鹤林玉露

宋代笔记。18卷。罗大经著。此书为其退居林下所作。自序写于宋淳祐八年(1248),当为成书之时。“鹤林”是他与门客清谈之所,“玉露”则本杜甫《赠虞十五司马》“爽气金天豁,清谈玉露繁”之句。全书分甲、乙、丙三编,每编各6卷。主要记载南宋中期的历史掌故和文坛轶闻。《四库全书总目》称:“其体制在诗话、语录、小说之间;其宗旨亦在文士、道学、山人之间。大抵详于议论而略于考证。”书中提供了不少重要的史料。如甲编卷4“绍熙内禅”条,记载群臣逼宋光宗逊位、拥立宋宁宗的始末;同卷“邓友龙使虏”条,揭示了韩侂胄北伐的直接起因;乙编卷3“白羊先生”条,记载了宋光宗时一次未遂政变;丙编卷1“高宗眷紫岩”及卷4“中兴讲和”条,有助于了解当时和战两派斗争的内幕。诸如此类,或可与史乘互参,或可补阙订误,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书中涉及文人交往、诗文本事及评述资料极多,明代叶廷秀从中辑出近40条诗话,编成《诗谭续集》,其实本书谈诗者远不止此数。现存版本较多,主要可分为两个系统,一为18卷本,一为16卷本。18卷本较16卷本多出40条。经考证,18卷本较为接近此书原貌,今存《永乐大典》残卷中引此书19条,均未超出现存18卷本。中华书局将此书纳入“唐宋史料笔记丛刊”,1983年出版,由王瑞来以18卷系统中刊行较早的庆安本为底本点校。书后附有关于罗大经生平事迹及《鹤林玉露》版本源流的考证及诸书题跋。

洞真太上太霄琅书

洞真太上太霄琅书

洞真太上太霄琅书。撰人不详,约出於南北朝。原本十卷,现存九卷。卷一为经文,卷二缺,卷三至十为注诀、科仪及修持法术。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正一部。缺第2卷。为早期上清经。福永光司《道教と日本文化》推 断其为5世纪作品。曾召南《尹轨和 <楼观先师传>考辨》认为 第1卷出于北周武帝建德(572~577年)末,其余诸卷则出自南 朝刘宋以后。卷1与《高上太霄琅书琼文帝章经》同。后九卷为 科诫、求师、仙界百僚官属名号、斋醮仪、劝善、颂章等,当为后人增益。

十方千五百佛名经

十方千五百佛名经

又名《贤劫十方千五百佛名经》。印度大乘佛教经典。译者不详。原著上、下两卷,或合为一卷。北图有闰75等十号,英、法、俄、日等亦有收藏,共约十八号。有的卷子佛名前无“南无”字样。上述诸卷除北闰75首尾完具外,大多有残损,但有些可相互缀合,尚可缀成全经。此经谓现在东南西北四维上下等十方各有一百五十佛,十方共计一千五百佛。叙述十方佛时,次序是: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上、下。谓持诵这些佛名,各可得种种功德。历代大藏经均未收入。日本《大正藏》将日本中村不折藏本收入第八十五卷。该卷首部缺失东、东南佛名约二百八十个,可据北闰75补齐。据历代经录记载,竺法护曾翻译《十方佛名经》,后佚。或即此经,待考。

入楞伽经

入楞伽经

十卷,元魏菩提留支译。复有旧译四卷,题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新译有七卷,楞伽为师子国之山名,佛入彼山所说之经故名入楞伽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