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庵普宁

- 姓名:兀庵普宁
- 别名:
- 性别:
- 朝代:南宋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197
- 逝世日期:1276
- 民族族群:
兀庵普宁(1197~1276),南宋临济宗杨岐派僧。日本临济宗兀庵派之祖。兀庵,又作兀庵。西蜀(四川成都)人。自幼出家,初习唯识,后南游,遍访禅林诸老。登四明阿育王山,依止无准师范,体证玄旨,师范特书‘兀庵’二字赠之,因以为号。于当时,与祖智、妙伦、了慧等三人共称师范门下之四哲。其后,迁移杭州灵隐山、四明天童山,为第一座。出世后,弘法于象山灵岩寺。理宗景定元年(1260,一说二年,或开庆元年)东渡日本,寓止博多圣福寺。未久,至京都,受到当时幕府北条时赖之器重,延请住持镰仓建长寺,缁素风从。时赖逝后未久,师即于咸淳元年(1265,一说景定四年)渡海返宋,住于婺州双林寺。晚年移住温州江心龙翔寺。端宗景炎元年示寂,年寿八十。谥号‘宗觉禅师’。遗有语录三卷行世。其门流称兀庵派,或宗觉门徒,为日本禅宗二十四派之一。[元亨释书卷六、延宝传灯录卷二、东岩安禅师行实]
兀庵普宁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事类赋
初名《一字题赋》。类书。北宋吴淑编撰。三十卷。淑字正仪,丹阳(今属江苏)人。初仕南唐,为内使,入宋后官至起居舍人,职方员外郎。与修《太平御览》、《广记》、《文苑英华》等。著有《字义》、《江淮异人录》、《秘图闲谈》等。遵当时取士之制,以为吟诵科试之备,撰是书。初进时名《一字题赋》,二十卷,无注。太宗命其附加注释。复自注广为三十卷,改今名。分天、岁时、地、宝货、乐、服用、什物、饮食、禽、兽、草木、果、鳞介、虫等十四部,又一百目。每目为一字,每字作赋一首,叙古往今来之事,论天、地、人、物之理。逐句引文,加以注释,并详注引用书名。《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联而为赋者,则自淑始。”本为徐铉之婿,与修类书,见闻尤博。“故赋既工雅,又注与赋出自一手,事无舛误,传诵至今。”其所征引之事文,今多不传,“一字之存,当同一珠”,世颇珍之。有南宋绍兴十六年(1146)两浙东路茶盐司刻本,明清各有刻本,以乾隆二十九年(1764)华希閎剑光图刊本最为流行。台湾有影印明嘉靖十一年(1532)无锡华麟祥刊本,《四库全书》本。
翰苑新书
类书。不著撰人名氏。一题宋谢枋得撰。清人怀疑未必出一人之手。今人余嘉锡则据明《天一阁书目》卷三之二考定为“进士刘子实茂夫著”。有前集70卷,后集上26卷,后集下6卷,别集12卷,续集42卷。前集备书启之用,其中卷一至卷六十皆以职官分目;卷六十一至卷七十则以家世、阀阅、座主、门生、故吏、同年等分目。每门之中,首冠以“历代事实”,依次分别为“皇朝事实”、“自叙”、“旁引”、“群书精语”、“名贤诗词”、“四六警语”。据明代陈文烛序文也只称为宋人。也有的刊本题为宋谢枋得撰,可能为书贾所伪托。陈文烛序中说:此书原来没有传本。慈溪的袁炜做大学士时,才从内阁的书中录出。后来时间长了,其首卷又佚失。后来又得到了华亭徐阶所录本才又补足。此书分前、后、别、续四集,也可能并不是出自一人之手。
雁山十记
一卷。元李孝光撰。《雁山十记》秀野草堂刻本,共一卷。分为十记,依次如下:一曰《始于雁山观石梁记》,二曰《游灵峰洞记》,三曰《暮入灵岩记》,四曰《灵岩二奇记》,五曰《访钦禅师过马鞍岭记》,六曰《大龙湫记》,七曰《宿能仁东庵记》,八曰《游惠上人开西谷记》,九曰《雁名山记》,十曰《秋游雁荡记》。雁荡山古无称。明朱谏撰《雁山志》云,宋太平兴国中,雁荡山始有僧居住。而李氏此书则云,宋英宗时,有居人行湫水上,见一位老人手弄药一丸,大如橡栗,语之曰,尔为我持此献天子,言毕忽然不见。居人诣郡言状,驿上之,天子遣中使持香来。于是雁山名始于天下。据此,则雁山显于英宗时也。此书列于清四库总目中。清人有言明初僧永升始辑成《雁山集》者,盖其未见李氏此书。此书尚收入《闾丘辩囿》。
凤城琐录
边疆地理著作。清博明撰。一卷。博明字希哲,一字晰斋,蒙古镶蓝旗人,姓博尔济古特氏。乾隆进士。历官兵备道、兵部员外郎。著有《西斋偶得》等。是书为博明乾隆间任官凤凰城(今属辽宁)时所作,约八千七百字。记事止于乾隆十一年(1746)。全书不分门目,对凤凰城清代所设边栅及边门台站的记载,中、朝人民在鸭绿江友好贸易的记载较他书翔实。另外,对鸭绿江特产哈什蚂、拉蛄等乃至山中虎鹿禽鸟、野果山蒿等均有记述。书末附“朝鲜轶事”,主记朝鲜府州县设置、王位承袭以及中朝使者往来。是为凤城传世最早的方志。有《西斋三种》本, 《辽海丛书》本。
中国神话史
本书是袁珂先生阐述广义神话思想以解决神话研究考察对象范围问题的专著,是研究中国神话基础理论的一部开山之作。袁珂先生在数十年整理和研究中国神话的过程中,逐渐认为中国神话的范围要从狭隘的圈子里跳出来,扩大视野,才能见到中国神话的真正丰美。在本书中,他以广义神话思想为基本认识,引经据典,考察了中国神话在流传中的演变,和它对后世文学艺术的影响,以及历代神话整理者、研究者在整理、研究工作中的一些问题,是对中国神话发展形成整体概念的必读经典。
神鼎一揆禅师语录
十二卷,清元揆說,成炯等編,車萬育序,柴蓁序,有行實、塔銘成炯等编。卷首收序;卷一收住郢州月掌山寿圣禅寺语录、住安陆京山县永隆禅寺语录;卷二至卷五收住潭州神鼎资圣禅寺语录;卷六收住明州瑞岩首座寮秉拂小参。住明州西堂寮秉拂小参;卷七收拈颂古上;卷八收拈颂古下、像赞;卷九收佛事、机缘;卷十收诗偈;卷十一收书复;卷十二收行实。寿塔铭、法语、杂著(原书未标出)。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七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