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梅彪
梅彪,唐炼丹家。西蜀江源(治今四川松潘)人。少攻丹术,穷究经方。尝疏注唐以前道家炼丹书中所用药物、丹方之各种隐名,撰成《石药尔雅》(又作《百药尔雅》)两卷(806年),使习者易诵。
-
毛应龙
毛应龙,元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人。字介石。大德(公元1297—1307年)间官澧州教授。著有《周官集传》二十四卷,综以诸家训释,而断以己意。另有《周官或问》五卷。(事迹见《新元史》卷二百三十五,《元史类编》卷三十四,《元书》卷八十八。)《周官或问》今未见传本。
-
马明衡
马明衡(1491-1557年),明代书法家、经学家。字子萃,号师山。兴化军莆田(今福建莆田)人。马思聪子。登正德九年(1514)进士第,授南京太常博士,嘉靖三年(1524)升任监察御史。昭圣皇太后生辰,有旨免命妇朝贺,他上疏言不可,与朱淛同得罪,削职为民。受业于王守仁,闽中有王氏学自此始。
正德年间在黄石创办“明衡学馆”。嘉靖初授湖广道监察御史。嘉靖三年(1524),兴国太后诞辰,朝贺既已。举行慈寿皇太后诞辰,按例需命妇朝贺,忽有旨:“免朝”。明衡上言:“暂免朝贺若出皇太后,中间必有因事拂抑之怀,往来存殁之感;若出圣意,则母子之情有隆无已岂忍辍此盛礼哉?”时朱淛亦上言:“皇太后亲挈神器以授陛下。母子之情,天日在照。今乃旬月之间一举一罢,彼此相较,形迹太分,何以慰母心而隆孝治。”疏入永陵震怒,命捽二人至庭诘问,命中贵诘以:“免贺乃皇太后意,如何辄敢讪上?”遂以离间宫闱,归过于上,俱下诏狱。侍郎何孟春、御史萧一中论救,均不被听从。御史陈逅、季本,员外郎林应骢继续上谏,世宗更怒,一并将数人下诏狱并谪边。既而镇抚司请旨,世宗召辅臣蒋冕曰:“此曹以不孝诬朕,法当反坐论死。”将置之死。内阁大臣蒋冕称道:“涮等愚昧固可罪,然中心实匪他。陛下方隆尧舜之治,不可有杀谏臣名。”久之,明世宗稍微解气,遂欲戍之。蒋冕继续请奏,并为之哭泣。于是改杖刑八十,除名为民,两人遂废。廷臣虽多有论荐,不复召用。嘉靖三十六年(1557)二月十四日卒。卒后入祀莆田乡贤祠。
其以刚正敢言有名,因其父死宸濠之变,称双忠云。其《初春即事》诗云:“疏谬自甘明主弃,孤狂宁受世人怜?”可以见其志矣。佘翔称其诗“如黄金在镕,芒采百道,目瞬不得正视。”著有《尚书疑义》六卷、《马忠节父子合集》等。《尚书疑义》收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2,博采众说,不专主一家,自序称“凡于所明而无疑者,从蔡氏;其有所疑于心而不敢苟从者,辄录为篇。”其驳正蔡沈《书集传》,见解时有精当者,然偏颇之处,亦在所难免。明人解经,多失之于冗滥,而此书尚能研求古义,直陈己见而不肯苟从前人,其学风亦属可贵。该书版本除四库采浙江范懋注家天一阁藏本之外,未见他本。与父马思聪作诗文合集《马忠节父子合集》此集万历十年(1582)成书,清康熙、光绪年间重刻。此本为光绪二十四年(1898)刻本,近三万字。首冠明万历间佘翔序,清郑泰枢、张僖、刘尚文等序。附明史马氏二公本传。正文含忠节马光禄先生轶诗二十余首,侍御马师山先生轶诗、轶文近八十篇。末附黄巩、林俊、詹仰庇等人撰马氏二公行状、墓志铭及王守仁《与马子莘书》;清江葆熙跋。马氏父子以忠君节烈著称,其诗文词练调雅,风烈慷慨。有万历间刊本,清康熙、光绪间刊本。据《武夷山志》载:武夷山大藏峰藏满悬棺的峰麓,有一处奇特的摩崖石刻。文曰:“师山道人马明衡奏清乐于此。”据称是其途经武夷山,面对生死未卜的恶境,遂在悬棺岩下奏清乐。《明史》有传。
-
扈蒙
扈蒙(915―986年),宋初史学家。北宋大臣,内园使扈曾的儿子。字日用,幽州安次(今属河北)人。少时即能为文,后晋天福中举进士,为汉鄠县主簿。后周广顺中,为归德军掌书记,召入朝,为右拾遗、直史馆、知制诰。与从弟扈载并掌内外制,时称“二扈”。宋初,由中书舍人迁翰林学士,坐请托事贬官为太子左赞善大夫,迁左补阙。乾德六年,复知制诰,充史馆修撰。开宝中,与李穆等同修《五代史》,详定《古今本草》。五年,知贡举。九年正月,太祖御乾元殿受降王朝觐,扈蒙上《圣功颂》,称述太祖平一天下之功,其词富丽,有诏褒奖。为卢多逊所恶,出知江陵府。太宗即位,召拜中书舍人,复翰林学士,与李昉同修《太祖实录》。太平兴国四年,转户部侍郎,加翰林承旨。雍熙三年,以工部尚书致仕,卒年七十二。扈蒙性沉厚,好释学典籍,多所著述,时称“文学名流”。曾参与编修《文苑英华》、《太平广记》,影响颇著。有《鳌山集》二十卷(《通志·艺文略八》),今佚。《全宋诗》卷三录其诗一首。《全宋文》卷三六收其文八篇。事迹见《东都事略》卷三○、《宋史》卷二六九本传。
-
明周玺
周玺,字天章,庐州卫(今安徽合肥) 人。弘治九年 (1496) 进士。授吏科给事中。三迁至礼科都给事中。慷慨好言事。正德二年 (1507) 升顺天府丞。论谏深切,率与中官抵牾,刘瑾等人不能容忍。命勘察近县皇庄,瑾党杨玉告他侮慢敕使,瑾即矫旨逮他下狱,被拷打死。
-
马中锡
马中锡(1446~1512),明代诗文作家。字天禄,号东田。故城(今属河北)人。成化十一年(1475)进士,拜刑科给事中,曾两劾万贵妃之弟,因而两次受杖,濒死不悔。后出为云南按察佥事,改陕西。入为大理少卿,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宣府,引疾归。正德初、起抚辽东,召拜兵部侍郎,因劾罢刘瑾党中冒功传升者,得罪刘瑾,矫诏改为南工部,不久被迫致仕。后械系辽东,尽鬻田庐,以偿辽东刍粮,乃得革职为民。刘谨诛、起抚大同,迁右都御史,统兵镇压刘六、刘七起义。以诸将怯弱,改用诱降手段。但所计不成,为朝廷论罪,下狱死。他7岁即能赋诗。在诸体诗作中,七律较优。他的诗情景交融,写景寓情。如《德胜寺》:“山寺楼台带晚霞,从来车马不闻哗。青松树下盘陀石,绿水桥边踯躅花。老宿残径犹在案,前朝断础半沉沙。行人不解悲遗事,争向村中问酒家。”他的抒情诗,也是情在景中,如《秋夜不寐感而有作》:“白头搔短对残缸,寒鼓声沉月到窗。为客不逢牛渚谢,携妻欲学鹿门庞。愁凭酒破须频酌,病与诗鏖未即降。却忆扁舟归去者,芦花今夜卧秋江。”他还以闺怨幽思、旅怀宫怨自况,诗意往往在讽诵之外,如《闺怨》:“羞把高楼玉笛吹,玉人心不似当时。归期屡负金钱卜,别恨虚劳锦字诗。醒后酒痕犹的历,病中花事已离披。口脂面药无消息,纨扇秋风冷汉姬。”他注意律体的圆润流美,不受格律的种种限制,如《过分水祠》:“此地残年又一经,掀篷垂柳正青青。云烟断处山光出,鸥鹭来时水气腥。市酒一旗风外袅,渔歌双浆月中听。同来谁道贞元客,万虑全灰双鬓星。”他运用七律得心应手,陈田《明诗纪事》评论说:“《东田集》句律浑成,有明珠走盘、弹丸脱手之妙,是时茶陵执盟诗坛,东田别派孤行,可谓特立之士。”
他也善文。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评论他的文章时称他“为文有隽才”。《中山狼传》叙述一位东郭先生遵循“兼爱为本”的墨道,拯救了恶狼,却险些被恶狼所吃的故事。传中杏树、老牛皆开口说话,饶有童话色彩。此传文笔疏荡流畅,颇见功力。有人认为,此为唐姚合、宋谢良、明叶藿所作,但《东田集》所载《中山狼传》至少可以肯定,是经过马中锡加工改写过的。著有《东田集》。
-
苗善时
苗善时,字实庵,号太素,元代全真教道士,师从李道纯。赐金襴紫衣,并「玄一高士」之称。著有《玄教大公案》二卷、《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七卷,汇集一百零八化故事,无不以劝人尽忠行孝、积善除邪为本。门人有王志道、唐道麟、王主敬等。
-
妙叶
妙叶,又作妙协,元明之际高僧,明州(以境内四明山得名)鄞县(今浙江鄞州)人,生卒年及生平不详。妙叶出家为僧,精研台教。专修念佛三昧,著《宝王三昧念佛直指》上下卷,据圣严法师考证,其著作年代为明洪武乙亥(公元1395)年。所集《宝王三昧论》,指出对待逆境、挫折的正确态度,充满辩证法思想,对现实生活具有积极指导意义,对出世修行起到相当鼓舞作用,所以被历代僧俗大众抄写、传诵,历六百年岁月而经久不衰;其《直指心要》一篇,斥妄显真,最为精造。
-
马令
马令,北宋学者。宜兴人。其祖元康,世家金陵,多知南唐旧事,未及撰次。令承先志,于崇宁四年撰成《南唐书》三十卷,记五代南唐史事。
-
毛居正
毛居正,南宋音韵学家、校勘学家。字谊父(一作义甫),号柯山。衢州江山(今属浙江)人,毛晃之子。少承家学,研究六书,绍兴末免解进士。嘉定十六年(1223),诏国子监刊正经籍,专司校雠之职。厘定四经,会目疾,罢归返乡,《礼记》及《春秋三传》未及厘正。其所校四经,因刻工惮烦,诡窜墨本以绐有司,误字未改者犹十之二三。他有鉴于此,乃搜录所校之字,补校所缺二经,并前所校四经为《六经正误》。其“取六经三传诸本,参以子、史、字书、选粹、文集,研究异同,凡字义音切,毫厘必校”的校勘方法在校勘学史上颇有价值。复承父业,修校增补音韵字典《礼部韵略》,校勘后又增注1402字,为《增修互注礼部韵略》,是书在音韵学史及辞书编纂史上均有一定的地位。
-
妙声
妙声,明代诗僧。约公元一三三八年前后在世,俗姓不详,字九皋。吴县(今属江苏)人。元末居景德寺,后迁常熟慧日寺,又主平江北禅寺。在元末战乱中比较活跃,与文坛联系颇密切。明洪武三年(1370),与释子万金同被召入京,莅天下释教。卒于洪武十七年(1384)以前。《四库全书总目》谓:“妙声与袁桷、张翥、危素等俱相友善,故所作颇有士风。当元季扰攘之时,感事抒怀,往往激昂可诵。杂文体裁清整,四六俪语亦具有南宋遗风,在缁流之内,虽未能语带烟霞,固犹非气含蔬笋者也。”著有诗文集《东皋录》。生平事迹见《嘉靖常熟县志》卷九、《吴中人物志》卷一二。
-
慕容彦逢
慕容彦逢(1067-1117),字叔遇,宜兴(今属江苏)人。少时锐志于学,登元祐三年进士第,调铜陵、金华主簿,改瀛州防御推官,知鄂州崇阳县。应宏词科试中第,迁淮南节度推官、赵州州学教授。元符元年,为国子监簿,迁太学博士。崇宁初,除秘书省校书郎,擢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任左正言,迁左司谏。徽宗即位,除起居舍人,擢为中书舍人,预编修哲宗御集。大观元年,权翰林学士,数月后除兵部侍郎,改吏部侍郎,兼侍读。求补外,出知汝州。政和元年,以吏部侍郎召,兼侍讲。次年,擢刑部尚书。六年,知贡举。七年卒,年五十一,谥文友。慕容彦逢博学,通经史诸子百家之书,又久司文翰,蒋瑎称其文章“浑雄深博,发为词章,雅丽简古,无世俗气”(《慕容彦逢墓志铭》),四库馆臣亦谓其“文章雅丽,制词典重温厚,尤为得体”。但其文章内容多为逢迎旨意、文饰太平之作,故四库馆臣又讥云“检核所作,希睹谠言,惟多以献媚贡谀,荧惑主听”(《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五)。现存诗多为奉和、次韵之作,文也多为制诏、表启、墓铭等,以应制之作为主,尽管文字华丽,但内容空乏,格调不高,仅有《投献书》、《论文书》略有己意。著有文集二十卷、外制二十卷、内制十卷、奏议五卷、讲解五卷(蒋瑎《慕容彦逢墓志铭》),后经兵火,散失殆尽。淳熙间其孙慕容纶重编为《摛文堂集》三十卷,刊于象州(《摛文堂集跋》)。原集今已佚,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出诗文,编为十五卷,有《四库全书》本、《常州先哲遗书》本。《全宋诗》卷一二九三至一二九四录其诗二卷。《全宋文》卷二九二二至二九三五收其文十四卷。事迹见蒋瑎《慕容彦逢墓志铭》(《摛文堂集》附录)、《宋史翼》卷二七。
-
马廷鸾
马廷鸾(1222年—1289年),字翔仲,晚年号玩芳病叟,饶州乐平(今属江西)人,端临父。家贫力学,登淳祐七年进士,调池州教授。宝祐二年,主管户部架阁。三年,迁太学录,召试馆职,为秘书省正字。四年,任史馆校勘,为御史劾罢。开庆元年,吴潜入相,召为校书郎。景定元年,兼沂靖惠王府教授,继兼枢密院编修官、权仓部郎官。二年,进著作佐郎兼右司,迁将作少监。三年,兼翰林权直,擢秘书少监,权直学士院。四年,擢起居舍人,兼太子右庶子,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进中书舍人。五年,迁礼部侍郎,兼侍读,升直学士院。咸淳元年,签书枢密院事,丁母忧。三年,权参知政事。五年,进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继进右丞相兼枢密使。八年,因与贾似道不合,九疏乞罢政。九年,出知绍兴府、浙东安抚大使。十年,辞免,奉祠。宋亡不仕,元至元二十六年卒,年六十八。其文以骈体最工,理宗末年制诏,多出其手,“其他诗文亦皆典赡秀润,盎然有卷轴之味”(《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五)。胡思敬谓其“散文、诗歌,则暮年身际沧桑,感时抚事,文境渐变为苍凉。《老学道院》一记,已觉其遇之穷而志之可哀”(《碧梧玩芳集跋》)。著有《六经集传》、《语孟会编》、《楚辞补记》、《洙泗裔编》、《读庄笔记》、《张氏祝氏皇极观物外篇》、《玩芳集》、《木心集》(《弘治徽州府志》卷一○),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碧梧玩芳集》二十四卷,今人续辑《碧梧玩芳诗馀》一卷,有清乾隆翰林院抄本、《四库全书》本、《豫章丛书》本。《全宋词》第五册录其词四首。《全宋诗》卷三四六一至三四六四录其诗四卷。《全宋文》卷八一七七至八一九○收其文十四卷。事迹见《宋史》卷四一四本传。
-
迈柱
迈柱(1670—1738),清朝大臣。满洲镶蓝旗人。姓喜塔拉氏。康熙四十八年(1709),由笔帖式授国子监助教。后历官工部主事、户部员外郎、监察御史。五十五年(1716),巡视福建盐课。雍正元年(1723),巡视宁古塔。三年底,赴荆州,同将军武纳哈查处原任将军阿鲁侵蚀兵饷事。疏请在荆州附近购地,给兵丁耕种或招佃起租,以补粮饷,账济贫困兵丁。擢工部右侍郎,调吏部至江西审理德安知县萧彬、武宁知县廖科龄亏空事,并清查全省钱粮诸弊。署江西巡抚,任内秉公持正,多所建言。五年(1727),任湖广总督。六年初,奏堤工八事。七年,于永顺、保靖、桑植土司行改土归流,设府县。疏奏苗疆事宜四条:民人往苗土贸易者给予印照;苗疆分界处设市场;设立苗长;每处选土苗一、二十人充当民壮。九年,因黔苗不靖,请停止湖南醴陵、桂东等12州县矿石开采。十年底,给价收缴六里镇筆土司藏用鸟枪。十三年,奏准收容美土司设鹤峰州,改彝陵州为宜昌府,改永定卫为县等。督湖广数年,政绩显著,封疆宣力有年,著授大学士入京办事。寻授武英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命暂管湖广总督事。乾隆元年(1736),兼管工部。次年,以病解任。卒,谥文恭。
-
毛大瀛
毛大瀛,原名师正,字又苌,江苏宝山(今属上海)人。诸生。工于诗赋,擅长书法。屡试不第。家贫落拓,与同乡许灿游览京师。曾到给事中印宪宅邸,按主人邀请以诗相唱和,名噪一时。后任四库馆誊录一职,为湖广总督毕沅幕僚。时正值乱匪滋事,其历任军务至四川简州知州,赏花翎。1800年3月,乱贼偷渡嘉陵江,其奋勇截击,终因失援遇害。撰有《戏鸥居词话》等。
-
马骕
马骕[sù](1621—1673),清初学者。字宛斯,一字聪御。山东邹平人。顺治进士,曾为顺天乡试同考官,后改灵壁知县。年少而孤,事母以孝。颖悟强记,博学好古,于书无不精研,长于史学,尤癖《左氏春秋》。治学以精于考证,搜罗繁富见长。所著《左传事纬》,以叙事体取代编年体,记事论理,条贯如一,图表亦考证精详,自成专门之学。又撰《绎史》,录上古至秦末之事,博引经史诸子,统贯审裁,佐以图考,考以补录,纪事则详其本末,纪人则备其始终,诸如君臣之迹、治乱之道、名法儒墨之殊途,纵横分合之异势,无不详备,对文献所载,并不全部照录,对涉及太古的传疑之说,并不全盘否定,而对真伪错杂的书传,仅取其真实部分,至于纯属伪造之人事,则仅存要略。顾炎武读该书评价说:“必传之作也。”其史学成就在清代便颇受人推重,时人称他为“马三代”。著有《左传事纬》、《绎史》等。
-
马总
马总(?-823年),总一作摠,字会元,行十二,岐州扶风(今属陕西)人。约于贞元初为江西观察从事。三年为岭南节度使李复从事,八年府罢。十年李复镇滑州,总仍为从事。十三年复卒,姚南仲继任,总又为从事。十六年为监军使所诬,贬泉州别驾。福建观察使柳冕欲希旨害之,为从事薛戎、刺史穆质救免。二十年日僧空海至泉州,总与之过往。约永贞元年移恩王傅。元和二年授泉州刺史,约三年改虔州刺史。五年任安南都护,政事嘉美,夷人立铜柱颂之。八年改桂管观察使,十二月迁岭南节度使。十一年征为刑部侍郎。十二年裴度征淮西,署为制置副使。十一月吴元济就擒,授彰义军节度留后,十二月正拜节度使。十三年移镇许州,又移镇华州。十四年改镇郓州。长庆元年征为户部尚书,三年卒,谥懿。《新唐书》本传称其“笃学,虽吏事倥偬,书不去前,论著颇多”。《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所著《奏议集》三○卷,《通历》一○卷,《唐年小录》八卷,《意林》三卷。今存《意林》五卷,余并佚。《全唐诗逸》卷中存其诗一首,《全唐文》卷四八一存其文五篇。生平见李宗闵《马公家庙碑》、韩愈《祭马仆射文》、《旧唐书》卷一五七、《新唐书》卷一六三本传。
-
马纯
马纯,字子约,自号朴樕翁,生卒年不详,单州武城(今属山东)人,默孙,南渡后,寓居永嘉(今浙江温州)。绍兴中,为江西转运副使。隆兴初,以太中大夫致仕。有“智术甚优,博识多闻”之称(《苕溪集》卷四六《马纯江西运副制》)。后退居越之陶朱乡,采当时杂事,著《陶朱新录》,多涉怪异,论者比之于洪迈《夷坚志》(《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二),今存清抄本、《四库全书》本。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载:僧宗昂被敕住持能仁寺,郎官马纯题诗法堂壁,有“黄纸除书犹到汝,固知清世不遗贤”之句,传诵一时。《全宋诗》卷一四七八录其诗一首一联。事迹见《挥麈馀话》卷二、《宋诗纪事》卷四六。
-
蒙正发
蒙正发,明末清初湖广崇阳(今属湖北)人,字圣功,别号樵云。生卒年不详,少颖悟,喜游侠驰射。明崇祯十六年(1643),曾纠乡勇守城,抵抗张献忠农民军。隆武元年(顺治二年,1645),起兵抗清,复崇阳。旋兵败,至湖南依何腾蛟,参章旷军幕。永历帝立,官户科给事中兼掌兵科都给事,与袁彭年、金堡、丁时魁、刘湘客等并称“五虎”,彼此互援,参劾官吏,结成“楚党”。永历四年(顺治七年,1650),为吴贞毓等所倾下狱,赎配为民。后流寓衡阳斗岭,深匿山间,读书以终。
崇祯末年纠集地主武装与张献忠起义军对垒,逐走义军设置的崇阳知县。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占江夏(武昌)后,赴长沙依何腾蛟,任推官,奉命随章旷驻军湘阴,后官进兵部司务、户科给事中。南明永历帝奔南宁后,他与留守瞿式耜守桂林。清兵占桂林时,投水被救,后隐衡阳(一说后降清于衡阳),闭户屏迹以终,年六十二,葬于斗山(今衡南县茅市镇斗山白木村茶叶组)。著有《三湘从事录》、《漆园放言》、《芦草龙壁吟》等书,王夫之为之作序,并为之撰写墓志铭。
-
梅纯
梅纯,生卒年不详,字一之,夏邑 (今河南省夏邑县)人,明成化十七年(1481)进士,洪武中驸马都尉梅殷之玄孙。初为定远县知县,因忤上官,弃归。遂袭武阶,为中都副留守。
-
马致远
马致远,元曲家。号东篱。大都(北京)人。生卒年不详。他的年辈晚于著名杂剧作家庾吉甫、白朴、关汉卿、而声名与之相埒。马致远虽然没有直接经历过金末元初的大动乱,也不可能有遗民思想,但是他却不断地思索着兴亡演变的历史。他既是一个感情丰富的诗人,又是一个冥思苦想的哲人。与元初其他一些有才华的作家一样,在没有出路的情况下,他把自己的艺术才能贡献给了杂剧创作事业,成为“梨园”中一个知名人物。他度过“二十年漂泊生涯”(〔大石调·青杏子〕《悟迷》套)。元贞时期,他参加了书会,并与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以及李时中合撰《黄粱梦》。这时马致远对历史上的兴亡、人世间的荣辱,日益看破,他向往着归隐的生活。此后他到杭州,曾任“江浙行省务官”(《录鬼簿》),后来退隐田园,过着寄情山水的生活。他的〔中吕·粉蝶儿〕《至治华夷》套曲,可能写于元英宗至治改元(1321)时,周德清在泰定元年(1324)写的《中原音韵自序》中,说马致远已去世,推知马致远卒年约在至治年间。
马致远的杂剧,现存有《半夜雷轰荐福碑》、《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开坛阐教黄粱梦》、《马丹阳三度任风子》、《西华山陈抟高卧》等7种。此外,还有《刘阮误入桃源洞》第四折残曲。散曲现存辑本《东篱乐府》,计有小令104首(《全元散曲》所收略多于此),套数17套,是前期保存作品较多、影响最大的作家。
《汉宫秋》是在长期流传的“昭君出塞”故事的基础上,经过加工再创作而成的。故事内容有很大变动首先,历史上的王昭君本是汉元帝的宫女,当时匈奴王呼韩邪单于来汉求婚,王昭君因不满汉宫生活,自愿请行。西汉元帝竟宁元年,昭君出塞。入匈奴后,与呼韩邪单于生一子。呼韩邪单于死后,根据当时匈奴习俗。她又嫁给新立的单于(呼韩邪单于前妻大阏氏的儿)子),又生2女。马致远不拘泥于史实,将昭君出塞放在匈奴武力胁迫下进行,把王昭君改为汉元帝的爱妃。为了汉室江山,昭君不得不出塞和番,最后在汉匈交界处,投江而死。从而塑造了一个热爱祖国,并在民族矛盾中保持崇高气节的光辉动人的妇女形象。次,马致远将毛延寿写成一个叛国的逆贼,作为戏剧中被谴责的主要对象。最早把毛延寿与昭君出塞故事联系起来的记载见于《西京杂记》,但只是说毛延寿是当时被杀的画工之一,并没有明确说明向昭君索贿的就是毛延寿,更没有毛延寿将昭君画像献给匈奴单于,并唆使单于攻汉的记载。马致远经过加工创作,把矛头指向毛延寿和不能保卫国家的文臣武将,从而寄寓了作者对历史上亡国之臣的批判。
《青衫泪》通过妓女、士子、商人间三角关系的爱情纠葛,反映了元代社会中妓女的生活及其悲惨遭遇《荐福碑》通过剧中主人公的坎坷遭遇,抨击了现实社会中是非颠倒,贤愚不分的黑暗现象,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反映了元代知识阶层的愤懑不平。《岳阳楼》写吕洞宾在岳阳楼度脱柳树精的故事。它和《汉宫秋》都颇为流行。
《黄粱梦》是马致远的重要作品。《黄粱梦》故事。唐代有沈既济所著传奇小说《枕中记》,写吕翁与事,至金元则附会为钟离权度脱吕洞宾教教祖的神圣事迹,流传很广。马致远等梦》与《枕中记》相比较,《枕中记》只是表现“富贵如眼烟云”的虚幻思想,而《黄粱梦》则揭示了统治阶级的丑恶,表现出作者对现实的否定。
《陈抟高卧》、《任风子》也是作者晚年时所写的作品。《任风子》写马丹阳度任屠事,进一步表现了作者与现实生活的决绝态度。
他的散曲表现了愤世厌世的思想,但曲词老健疏放、宏丽,成为豪放派的代表。〔双调·夜行船〕《秋思》和〔越调·天净沙〕《秋思》都是元散曲中最著名的篇章。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中说:“〔天净沙〕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
元人周德清《中原音韵·自序》斋丛说》均称马致远为“元曲四大家”之一。和正音谱》将其“列群英之上”,称“其词典雅清丽人王世贞称其《秋思》套“放逸宏丽,而不离本色国维以其比诗中李商隐,词中欧阳修,“白篱,高华雄浑,情深文明”(《宋元戏曲史》)以为元杂剧中王实甫、关汉卿、马致远“三家鼎立”(《曲学通论》),“东篱又以清俊开宗”。总之,马致远是以其艺术风格领袖一种流派的作家,对明清戏曲有着重要的影响。
-
孟汉卿
孟汉卿,一作益汉卿,毫州(今安徽亳县)人。元代杂剧作家。生平事迹已不可考。《录鬼簿》将其列为“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则知其为元前期作家。贾仲明为其所撰吊词称:“有黄钟,商调新声。諠燕赵,响玉声,广做多行。”可见他尚兼擅散曲,并曾至大都等北方地区从事杂剧创作。所作杂剧今知有《张鼎勘魔合罗》一种,幸存于世。《太和正音谱》列其于杰作之中。其《魔合罗》乃元杂剧中公案剧之优秀作品,尤以情节合理称,颇有后世推理小说之特点,可谓典型之推理断案剧,在公案剧中别具一格。生平材料见钟嗣成《录鬼簿》、朱权《太和正音谱》、臧懋循《元曲选》。
-
梅鼎祚
梅鼎祚(1553—1619)明代戏曲作家,诗文作家。字禹金,号胜乐道人。宣城(今属安徽)人。国子监生,与汤显祖友善。少即以诗称,长而与同县沈懋学齐名。懋学取上第,禹金遂弃举子业,肆力诗文。其诗宗法李梦阳、何景明。五言近体较长。撰述甚富。万历时,大学士申时行曾推荐他作官,但他隐居不就。平生好聚书,与焦竑、冯梦祯、赵琦美订约搜访,期3年一会于金陵,各出其所得异书,互相抄写。著有诗文集《鹿裘石室集》65卷,杂剧《昆仑奴剑侠成仙》,传奇《玉合记》、《长命缕》。辑有《古乐苑》、《唐乐苑》、《书记洞铨》、《青泥莲花记》、《才鬼记》等。
杂剧《昆仑奴剑侠成仙》,根据唐人裴铏《传奇》中的《昆仑奴传》改编。《长命缕》是写符郎、春娘少小青梅竹马,后来春娘沦为娼妓,而符郎仍然与其结合。《玉合记》写唐诗人韩翊与妻柳氏重圆的故事。汤显祖曾为此剧题词,甚为推重。其剧曲词华丽,有时宾白也用骈语,实是案头之作。
梅鼎祚亦有诗名,王世贞将其列入“四十子”之中。其五言律诗写得清丽和粹,如《溪上同李山人步月》:“偶乘流水往,似与碧云期。为兴吾不浅,有怀君自知。青林含月动,白帻受风欹。共卜双溪钓,高天见一丝。”其七言绝句,善于描画“特写镜头”,如《夜雨》:“孤怀梦里三更雨,双鬓愁来一日秋。却笑寒灯解相识,照人疏影到西楼。”其诗虽然富有才情,但缺乏鲜明的个性特色,有时显得较为甜俗、软靡。
-
毛祥麟
毛祥麟,生卒年不详,清医家。名对山。上海(今属上海市)人。生活于十九世纪。幼年病弱,后以习方书消遣,略有领会。父疾,杜门不出者数年,遂搜采群书,究心《内经》,于切脉调剂之法亦渐贯通,嗣是偶有所得,辄笔录之,积为《事亲一得》十二卷(已佚)及《对山医话》四卷(1902年)。于医理颇有发挥,如以虚损一症,认为朱丹溪之“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即《金匮要略》所言脉“极虚亦为劳”之义;而李东垣以脾胃为本,乃“脉大为劳”之义等。尚撰有《墨余录》、《达生篇详注》等。
毛祥麟,清上海人,祖籍吴县(今江苏苏州)洞庭东山。字瑞文,号对山。监生。授浙江候补盐大使。设捐局蕊珠书院延为襄办。咸丰三年(1853年)上海小刀会起义后,数迁其家,以行医为业。同治三年(1864 年)倡赈常州、镇江难民。六年寓居上海南门,与友齐学裘 以文字交二十余年如一日,称三益友。光绪初仍在世。通 经史,晓音律,工诗善画,书得文徵明笔意。与修《上海县 志》。辑有《内经辑要》,著有《对山书屋墨余录》《诗画闲 评》《养性格言》《亦可诗话》《亦可居吟草》《三略类编》 《对山医话》等。
-
梦花馆主
梦花馆主,真实名姓应为江荫香,其生平事迹、乡籍里贯及其他著述均不详。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
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玡郡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年幼时父母皆丧,跟随叔父诸葛玄至荆州襄阳(今湖北襄阳)避难,后叔父去世,遂定居襄阳城南卧龙岗,躬耕田野,博览群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