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明衡

马明衡
  • 姓名:马明衡
  • 别名:字子萃,号师山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兴化军莆田(今福建莆田)人
  • 出生日期:1491
  • 逝世日期:1557年
  • 民族族群:

马明衡(1491-1557年),明代书法家、经学家。字子萃,号师山。兴化军莆田(今福建莆田)人。马思聪子。登正德九年(1514)进士第,授南京太常博士,嘉靖三年(1524)升任监察御史。昭圣皇太后生辰,有旨免命妇朝贺,他上疏言不可,与朱淛同得罪,削职为民。受业于王守仁,闽中有王氏学自此始。


正德年间在黄石创办“明衡学馆”。嘉靖初授湖广道监察御史。嘉靖三年(1524),兴国太后诞辰,朝贺既已。举行慈寿皇太后诞辰,按例需命妇朝贺,忽有旨:“免朝”。明衡上言:“暂免朝贺若出皇太后,中间必有因事拂抑之怀,往来存殁之感;若出圣意,则母子之情有隆无已岂忍辍此盛礼哉?”时朱淛亦上言:“皇太后亲挈神器以授陛下。母子之情,天日在照。今乃旬月之间一举一罢,彼此相较,形迹太分,何以慰母心而隆孝治。”疏入永陵震怒,命捽二人至庭诘问,命中贵诘以:“免贺乃皇太后意,如何辄敢讪上?”遂以离间宫闱,归过于上,俱下诏狱。侍郎何孟春、御史萧一中论救,均不被听从。御史陈逅、季本,员外郎林应骢继续上谏,世宗更怒,一并将数人下诏狱并谪边。既而镇抚司请旨,世宗召辅臣蒋冕曰:“此曹以不孝诬朕,法当反坐论死。”将置之死。内阁大臣蒋冕称道:“涮等愚昧固可罪,然中心实匪他。陛下方隆尧舜之治,不可有杀谏臣名。”久之,明世宗稍微解气,遂欲戍之。蒋冕继续请奏,并为之哭泣。于是改杖刑八十,除名为民,两人遂废。廷臣虽多有论荐,不复召用。嘉靖三十六年(1557)二月十四日卒。卒后入祀莆田乡贤祠。


其以刚正敢言有名,因其父死宸濠之变,称双忠云。其《初春即事》诗云:“疏谬自甘明主弃,孤狂宁受世人怜?”可以见其志矣。佘翔称其诗“如黄金在镕,芒采百道,目瞬不得正视。”著有《尚书疑义》六卷、《马忠节父子合集》等。《尚书疑义》收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2,博采众说,不专主一家,自序称“凡于所明而无疑者,从蔡氏;其有所疑于心而不敢苟从者,辄录为篇。”其驳正蔡沈《书集传》,见解时有精当者,然偏颇之处,亦在所难免。明人解经,多失之于冗滥,而此书尚能研求古义,直陈己见而不肯苟从前人,其学风亦属可贵。该书版本除四库采浙江范懋注家天一阁藏本之外,未见他本。与父马思聪作诗文合集《马忠节父子合集》此集万历十年(1582)成书,清康熙、光绪年间重刻。此本为光绪二十四年(1898)刻本,近三万字。首冠明万历间佘翔序,清郑泰枢、张僖、刘尚文等序。附明史马氏二公本传。正文含忠节马光禄先生轶诗二十余首,侍御马师山先生轶诗、轶文近八十篇。末附黄巩、林俊、詹仰庇等人撰马氏二公行状、墓志铭及王守仁《与马子莘书》;清江葆熙跋。马氏父子以忠君节烈著称,其诗文词练调雅,风烈慷慨。有万历间刊本,清康熙、光绪间刊本。据《武夷山志》载:武夷山大藏峰藏满悬棺的峰麓,有一处奇特的摩崖石刻。文曰:“师山道人马明衡奏清乐于此。”据称是其途经武夷山,面对生死未卜的恶境,遂在悬棺岩下奏清乐。《明史》有传。

马明衡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雪莱政治论文选

雪莱政治论文选

英国雪莱(Shelley.P.B.)著,杨熙龄编译,1981年4月1日由商务印书馆出版,《雪莱政治论文选》致力于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古典学术著作,同时适当介绍当代具有定评的各派代表作品。主要内容包括:论无神论的必然性、告爱尔兰人民书、关于建立慈善家协会的倡议、人权宣言、致艾棱巴罗勋爵的信、驳自然神论(对话录)、关于道德观念的思辨(断片)、关于在整个王国实行选举制度改革的建议、为夏洛蒂公主去世告人民书。

艺境

艺境

宗白华著。1987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初版。分“意境”、“流云”两集。“意境”收作者自1920年起发表在报刊上的论艺文章、书信等55篇,论及中国艺术的审美特征、艺术的价值结构、文艺的空灵与充实、意境、诗歌和书法的空间意识等问题;“流云”收作者早年诗作60首,是作者对宇宙、人生的自觉探索和对艺境的哲理性在艺术上的体现。作者认为审美理想是理想的人格,把美与形象、心灵、世界、真善紧密结合在一起。“哲学求真,道德或宗教求善,介乎二者之间表达我们情绪中的深境和实现人格的谐和的是‘美’。”美的源泉是人类最深心灵与他的环境世界接触相感时的波动。美的踪迹要到自然、人生和社会的具体形象中去寻找。指出艺术是人类文化创造生活的一部分,其价值在美。艺术是形式价值(即美的价值)、描象价值(即真的价值和生命的价值)、启示价值(即心灵的价值)这三种主要价值的结合。形、情、景构成了艺术的三层结构。强调意境与人格涵养、禅境表现的关系,揭示中华民族审美过程的意象境界的秘密在于“化景为情,融情于景,境与神会,美在神韵”。艺术境界是人与世界的接触,以宇宙人生为对象,观赏其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心灵。“空白”是艺术意境的最高表现,是艺术意境的虚空要素所形成的结构。

太玄朗然子进道诗

太玄朗然子进道诗

太玄朗然子进道诗,北宋道士刘希岳撰。《宋史‧艺文志》着录作「朗然子诗一卷」。今《正统道藏》本收入洞真部众术类。卷首有端拱戊子年(988)作者自序。书中载七律诗三十首。其诗歌咏内丹长生之道,指斥世人追逐名利、念恋财色之迷惑。所述内丹之道,大略以存精保气,致三田气贯、泥丸穴通为要。诗云:「夹脊双关至顶门,修行径此为根。华池玉液频须炼,紫府元君遣上奔。常使气冲关节透,自然精满谷神存。」篇末有短跋,略述朗然子生平。

圣武记

圣武记

清魏源撰。湖南邵阳人。该书写于鸦片战争的炮火中,于道光二十二年 (1842)初稿完成,后几经修订,于道光二十六年正式成书。全书14卷,40余万字。前10卷分开创 (第1卷5篇)、藩镇 (第二卷2篇)、外藩 (第三至第6卷21篇)、土司苗瑶回民 (第7卷8篇)、海寇民变兵变 (第8卷8篇)、教匪 (第9、10卷9篇) 6个专题,叙述爱新觉罗氏的崛起、统一东北、进攻明朝、进关、道光年间的对内对外的主要战争。后四卷为武事余记,分兵制兵饷、掌故考证、事功杂述、议武四个专题,发表作者对有关军事问题的议论。该书取材广泛,一些问题又经实地考察和作者的分析研究,其成果为后来的许多关于清史的撰述所利用。书中第3卷至第6卷,记录了蒙古、新疆、西藏及中国与俄罗斯的关系; 第七卷至第十卷记录了历次反抗清统治者的起义斗争,均为宝贵的历史资料。其议论部分对人、事进行褒贬,直接了当,毫不含混,鲜明体现了魏源的立场、思想和风格。另外,书中在叙述战争的前后过程中,也记有太祖至宣宗在宫中有关的言行,可为参考。是书出版前未及精审,其中一些二手三手的材料,出处、年代、史实常有舛误。在其问世以后,先有道光二十二年、二十四年、二十六年三种版本,以后翻刻印的本子很多。道光二十六年的本子经过两次修订,已比初稿增加了篇幅,改写了文字。上海申报馆根据此本翻印时,又增加了 《道光洋艘征抚记》上下篇。1984年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排印本,也是以道光二十六年此本为底本,并参校他本校勘而成。

悔过自新说

悔过自新说

明清之际李颙著,收入《二曲集》卷一。反映李颙“倡道救世”和“反身躬行”的社会政治和道德伦理思想。李颙认为人是天地之精华,人的本性即具备“至善无恶,至粹无瑕”的“天地之理”,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到种种玷污,而失去本性,陷入邪恶。悔过自新就是要拯救人的精神,使回复本性。

止学

止学

《止学》是隋朝大儒王通以道家思想论处世之道的典范之作。《大学》中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能够知其所止,止于至善,然后意志才有定力;意志有了定力,然后心才能静下来,不会妄动;能做到心不妄动,然后才能安于处境随遇而安;能够随遇而安,然后才能处事精当思虑周祥;能够思虑周祥,才能得到至善的境界。这也是中庸的道理。本书不仅是传统文化关于“止”之思想集大成者,而且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千万不要小瞧一个“止”字,墨曰:知止,则日进无疆,反者,道之动。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持盈保泰、长生久视之道。“谦受益,满招损”,《止学》更多的是告诫做人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