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李鼎祚

    李鼎祚

    李鼎祚,唐资州(今四川资中)人。官至秘书省著作郎。或谓官秘阁学士。在位期间积极为统治者献计献策。安史之乱,他进《平胡论》,为讨伐安禄山等人出谋划策。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统治,防止叛乱,又上奏在泸、晋、渝、合、资、荣等六州界险要之地置昌州。学术上精于经学,尤通象数易学,擅筮占。通《易》,采辑两汉至唐初凡三十五家《易》说,撰为《周易集解》,流传至今。其书是后人考索汉《易》象数学流派的最重要参考资料。朱彝尊《经义考》引朱睦㮮《周易集解序》云:“鼎祚资州人,仕唐为秘阁学士,以经术称于时。及阅《唐列传》与《蜀志》,俱不见其人,岂遗之耶?抑别有所戴耶?”彝尊谓:“资州有李鼎祚读书台,见袁桷《清容居士集》。”《四库全书总目》云:“鼎祚,《唐书》无传,始末未详。惟据《序》末结衔,知其官为秘书省著作郎。据袁桷《清容居士集》载,资州有鼎祚读书台,知为资州人耳。朱睦㮮《序》称为‘秘阁学土’,不知何据也。其时代亦不可考。”

  • 穆世锡

    穆世锡

    穆世锡,明医家。字云谷,江苏省太仓州人。履贯及生平事迹不详。纂《食物辑要》八卷,刊于万历(1513—1620)年间。另有《痧疹辨疑》一卷,今佚。

  • 孟继孔

    孟继孔

    孟继孔,明儿科医学家。字春沂。山东人。系孟子后裔。其先自宋南渡后,以医名显,世居吴门(今江苏苏州)。幼颖慧,先习儒,游焦澹园之门。父病危之际,命习医业,遂继家学,以治小儿痘疹闻名。曾任南京太医院吏目。后据其专研儿科著作之心得,结合自身临床经验,编成《幼幼集》四卷(1593年)。此书包括《孟春沂治痘详说》、《孟氏杂证良方》、《钱氏经验良方》、《上用方》各一卷。于儿科杂证重视虎口指纹观察,并注意配合四时用药;于疳症证治亦颇有心得,对后世有一定影响。为人通脱不羁,性好施予,以致临终时囊无余物。子三人,皆世其业。次子景沂,以大方脉著名。

  • 马宗元

    马宗元

    马宗元,生卒年不详。清代医家、算学家。字清儒。江苏丹徒县人。回族。曾随同乡杨履泰学医。天资颖慧,精通脉理,性恬淡,精周髀、黄岐之学。算学、医理均精深。藏书甚富,于医书服膺吴中叶天士,谓其为温病能“辨入毫厘,厥功独大”。行医辅翼叶氏,对他们的医学著作,皆精心研究,细心剖析,以纠正时医之误。著有《温病辨证》13篇,邑人李思绞为之序。门人有杨奇珩,戴以松等。

  • 孟文瑞

    孟文瑞

    孟文瑞,清代医家。字荇洲。泃阳(今河北三河)人。 庠生。嗜岐黄术,凡遇得心应手之方必录,或系家传,或采群书,要在试之有验。历三十余年,累积成册,复采谢金声(玉堂)新录《回生录》、《经验集》两书之精粹,合辑为《春脚集》四卷(1846年),按人身部位类列方,并附内、外、妇、幼科选方。

  • 莫熺

    莫熺

    莫熺, 清初医家。字丹子,号皋亭。武林(今浙江杭州)人。居长安,求诊者日满其户。治病不拘古法,言“脉得而病知,病却而方见”。深于医理,且好谈易理、佛经。谓“医书法繁,厥理难悉”,遂以运气、阴阳、气血经络、汤液治则为医之“约理”,纂《医门约理》(一称《医门法律约理全书》,1669年)。1672年注医经及脉学著作,如《难经直解》、《四言举要》、《濒湖脉学》、《脉诀考证》等。又著《脉诀会辨》(1656年),录其医论二十余则;纂《本草纲目摘要》。另注释《心经悟解》、《黄帝阴符经》、《月令广义》、《性命圭旨约说》、《黄庭经》。以上诸书汇刊而成《莫氏锦囊十二种》。

  • 曼尼利乌斯

    曼尼利乌斯

    曼尼利乌斯(Marcus Manilius,公元1世纪)最初来自叙利亚,是一位罗马诗人、占星家,古罗马诗人之一,生平不详。他著有五卷本的说教诗作《罗马星经》,以六音步格律写成,该书试图对占星术进行阐述。

  • 莫里斯

    莫里斯

    威廉·奥康纳·莫里斯(William O"Connor Morris,1824年11月26日-1904年8月3日)爱尔兰县法院法官和历史学家。


    莫里斯在萨里郡的埃普索姆学院和威尔士的拉法恩学院接受教育,1843年进入牛津大学奥里尔学院。1846年至1847年,由于家庭因大饥荒而陷入经济困难,他请假一年半,于1848年毕业。离开牛津大学三年后,他进入都柏林的国王学院攻读法律。1852年,他被林肯律师学院录取,并于1854年被授予爱尔兰律师资格。1862年,他成为国王学院普通法和刑法的教授。1863年,他被任命为爱尔兰渔业特别专员,但由于与罗伯特·皮尔爵士意见分歧而被迫辞职。


    莫里斯于1858年结婚,并通过妻子的遗产成为加特纳莫纳庄园的主人。莫里斯是亨利·里夫的熟人,曾为《爱丁堡评论》撰写历史和其他主题的文章,偶尔也为《英国历史评论》撰稿。他还为《泰晤士报》评论过军事史方面的书籍。作为地主,他对爱尔兰的土地所有权非常感兴趣,1870年的《地主和租户(爱尔兰)法案》纳入了他的许多想法。1872年,他被任命为劳斯郡的郡法院法官,6年后被调任到凯里郡。1886年,他应自己的要求被调任为斯莱戈和罗斯康芒联合郡的郡法官,此后他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文学作品中。


    1858年3月16日,他与乔治亚娜·凯瑟琳·林赛结婚,婚后育有五个女儿和一个儿子。

  • 明昆

    明昆

    明昆长老(mingun sayadaw 1911-1993)是1956年佛教第六集结中两尊长老阿拉汉之一,(另一位阿拉汉为大长老 马哈希西亚多 1904 - 1982 )缅甸明昆三藏持者大长老于1911年11月11日出生于thaibyuwa。八岁时,他被送去min-gyaung寺读基本佛学。十岁时,他在那间寺院出家为沙马内拉,授戒师是u sobhita大长老。十年后,他去到sagaing,明昆山的法流寺深造。在1930年时,他受了具足戒。当他的授戒师,即第一代法流寺住持在1937年去世时,他成了该寺的住持。老在1953年成了缅甸有史以来的第一位三藏持者(tipitakadhara)。他花了四年的时间通过了在缅甸最艰难的佛学考试经典结集结束之后,在当时缅甸首相乌努(u nu)多次恳求之下。大长老从1956年至1969年期间,一共花了十三年的时间编撰了《大佛史》。这套《大佛史》一共有六集八册。本生、佛陀降生人间至证入般涅槃期间的事迹、法宝、佛陀诸大弟子的事迹,包括比库、比库尼及在家男女居士。除此之外,大长老也成立了三藏协会以训练年轻一代的比库成为三藏持者。他也协助推动成立佛教大学与为僧团特设的佛教命施专科医院。一九九三年二月九日,大长老在明昆山法流寺病逝,享年八十一岁。

  • 马莳

    马莳

    马莳,明代医家。字玄台或作元台,又字仲化,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庠生,后任职太医院。马氏据《汉书·艺文志》记载《黄帝内经》18卷以及《素问·离合真邪论》载“九针九篇”之说,认为《内经》应分为《素问》、《灵枢》各九卷,并认为唐代王冰分24卷为误;又认为《灵枢》从前无注,文字古奥,阅而难明,于是对《素问》、《灵枢》重新分卷、注释,编注成《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及《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各9卷,刊于1586年。前者之注无所发明,后者注释较好,尤以经络穴道方面较为详明,且属《灵枢》最早之全注本,多为后世医家所参考。此外著有《难经正义》9卷、《脉诀正义》3卷,已佚。

  • 梦窗疏石

    梦窗疏石

    梦窗疏石(1275~1351)日本临济宗僧。伊势人,俗姓源。字梦窗。为宇多天皇后裔。九岁,投平盐山寺空阿之室,学内外典籍。正应五年(1292)出家,从戒坛院凝然受戒,并巡游诸国,修学显密二教。后悟佛法本非义学,乃参禅于镰仓诸寺,师事一山一宁、高峰显日诸师,受显日印可。正中二年(1325),应后醍醐天皇之召请,住于京都南禅寺、镰仓圆觉寺,大扬禅风。北条氏灭亡后,为避乱移住京都,受足利尊氏之尊信,协力建造安国寺利生塔。为追悼后醍醐天皇,创建天龙寺,为开山第一世,对促进派遣天龙船至我国贸易,居功厥伟。贞和二年(1346),弟子无极志玄继天龙寺法席,师退隐云居庵。观应二年九月示寂,世寿七十七。嗣法弟子五十余人,其中以无极志玄、春屋妙葩、龙湫周泽、义堂周信、古剑妙快、观中中谛等人最为著名。其法系形成梦窗派(一称嵯峨门派),并缔造五山文学之最盛时期。又其法系并非单纯之禅风,尚带有密教色彩。此外,师对造园之指导亦发挥其卓越才能,尤以西芳寺、天龙寺、永保寺(美浓)、吸江寺(高知)、瑞泉寺(镰仓)、惠林寺(甲斐)等最享盛名。著作有梦中问答集三卷、临川寺家训、语录三卷。生前敕赐‘梦窗’、‘正觉’、‘心宗’等国师号,后世并追赠‘普济’、‘玄猷’、‘佛统’,‘大圆’等国师号,亦称七朝帝师。[天龙开山梦窗正觉心宗普济国师年谱、梦窗正觉心宗国师塔铭并序、延宝传灯录卷十九]

  • 毛凌云

    毛凌云

    毛凌云(1910~2000年)湖北通城人。号惕园。北平民国大学法律系毕业。历任军事委员会处长、国防部秘书、主任,国家安全局副主任及委员等职。曾任中国佛教会第二届监事,第三届至第八届理事、常务理事。协办佛学讲座及影印大藏经等弘法利生事业。曾编述净土丛书、续净土十要、净土圣贤录四编、观音灵感录续编、念佛法要、念佛三要、在家戒仪录要、苦海梦等书。

  • 妙莲

    妙莲

    妙莲(1824~1907)清代僧。福建归化人,俗姓冯。名地华,别号云池。年二十一礼鼓山量公和尚出家。咸丰四年(1854)任鼓山寺住持,其后远赴南洋行化,筹资重建寺宇,并助监院达本、觉空、古月诸师兴建雪峰、崇福、林阳各寺,又创建槟城极乐寺、漳州南山寺等。师道德感人,深得侨胞皈信,不特使祖国佛教事业因侨胞之经济支援,得以顺利开展,更促使闽省教内人士相继前往南洋弘法,传播中华文化,为拓展南洋佛教之先驱。光绪三十年(1904),师请得龙藏二部,分别供奉于漳州南山寺、槟城极乐寺,为中文藏经流通南洋之始。三十三年,于念佛声中示寂,面色如生,体出异香。

  • 孟煦

    孟煦

    孟煦,南宋宁宗、理宗时西蜀(今属四川省)人。寓居峨嵋山西峰,宋宁宗嘉定十一年(1218年),游福州参访彭耜。得白玉蟾传授《金华冲碧丹经》。嘉定十三年(1220年)云游白鹤洞天,遇兰元白真人,授以九转金丹秘要,后修炼功成,撰著《金华冲碧丹经秘旨》二卷。

  • 牟子

    牟子

    牟子,生卒年不详。东汉末佛教学者、思想家。名不详,一说名牟子博,后世误传为牟融。苍梧郡(今广西梧州)人。原为儒生,博通经史诸子。汉中平六年(189),灵帝死,携母避乱至交阯(今越南北部)。其时,以正统儒家立场与方士辩论,“道教术士莫敢对焉,比之孟轲距杨朱、墨翟。”(《牟子·序传》)后回故乡娶妻。无意仕宦,太守曾辟为佐吏、州吏之任,皆坚辞不就。以为“方世扰扰,非显己之秋”(同上书),遂隐居遁世,由儒入佛,兼修《老子》。曾遭当时儒者的非难,认为他“背《五经》而向异道”,乃作《理惑论》答辩。广引《老子》及儒家经书,从中国传统观点理解佛教,认为二者并无根本对立,其总的思想倾向有鲜明的佛、道、儒一致,特别是佛教、道家一致的观点。在伦理思想方面认为佛、道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指导个人道德修养是有效的,遵循佛道以识天道,知人道,则“居家可以事亲、宰国可以治民,独立可以治身”(《牟子》四章);论证佛教的善恶标准与儒家的伦理规范是一致的,如“人道法五常”、“怀善者应之以祚,挟恶者报之以殃”(《牟子》十七章),即是此一思想的反映。著作《理惑论》(亦称《牟子》),收入《弘明集》。

  • 马西

    马西

    约瑟夫·马西(1700—1784),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当时经济文献搜集家著称。曾写作经济和社会问题小册子,主要著作是《论决定自然利息率的原因》。这一著作以匿名的方式于1750年出版,比休谟的《论利息》早两年问世。休谟就是从马西这部著作中得出其利息理论的。马克思认为马西匿名出版的这本著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在书中,马西比休谟更坚决地宣称,利息只不过是利润的一部分。马西的利息学说包括利息的性质、决定利率的因素、利率决定于平均利润率、不存在自然利率、利率有下降的趋势等内容。马西对利息性质的分析不是从贷出者有所失因而应当有所得来认识问题,而是从利息的来源认识问题,也就是说,认为利息的性质决定于利息的来源。这样来说明利息的性质,是利息学说史上的一大进步,是完全正确的。马西认为利息率取决于利润率,取决于总利润在贷款人和借款人之间进行分割的比率。因为人们为了使用他们所借的东西而作为利息支付的,是借的东西所能够生产的利润的一部分,所以这个利息总是由利润调节,也就是说,利息率会随着利润率的变化而变化,还会随着总利润在贷款人和借款人之间分割的比例变化而变化。在马西看来,利息率决定于平均利润率,作为利息来分割的利润,不是特殊个人或特殊部门所获得的利润,而是平均利润。马克思对马西的这一见解也是肯定的。但马西没有进一步指出平均利息率为什么能够以平均利润率为基础。马西认为不存在什么自然利息率,利息率的高低完全由借入者和贷出者的意见决定。他说:“在这里唯一会产生的疑问是,在这个利润中多大部分归借入者,多大部分归贷出者,才算合理。一般地说,这只能由所有的借入者和贷出者的意见来决定:因为,在这一点上,合理还是不合理,只是双方同意的结果”(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406页)。马西的这一见解,马克思也是肯定的,他说:“在这个领域中,像经济学家所说的自然利润率和自然工资率那样的自然利息率,是没有的。关于这一点,马西就已经完全正确的说过”(同上)。但是马西未进一步指出不存在自然利息率的原因。在马西看来,只要是借货币经营企业,其利息率都以利润为基础,付给放债人的利息不会超过利润的界限。反之,如借货币不是经营企业而是满足某种需要,其利息率就不以利润为基础,付给放债人的利息就会超过利润的界限,其利息率的高低由需要货币的程度而定。马西从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这一观点出发,认为一个国家的利息率高是因为它的商业利润高,相反,一个国家的利息率低是因为它的商业利润低。马西认为由于利润率下降,利息率就跟着下降,而利润下降的原因在于国内外的竞争。马西认为商业的动机主要是人的需要。由于不同的国家气温不同,因而对生活资料的需要不同;由于不同的国家人口不同,因而维持一个人生存耗费的劳动量不同;又由于不同的国家地理条件不同,因而生活的环境不同。这些使得不同国家的居民必须经营的商业规模有差别,如果从事商业的人口多,商业的规模大,商业的利润就要降低,从而导致利息率的降低。

  • 茂林性祗

    茂林性祗

    茂林性祗(1569年-1636年),明长兴(今属浙江)人。俗姓沈,字茂林,号力果。自幼喜诵佛号,绝不茹荤。年十七父母卒,出家于县弥陀庵。为云栖大师入室弟子,偕至弁山圆证寺,随至天台见闻谷大师。年三十八受具足戒于灵谷古心大和尚,命为阇黎。复诣江西云居山阅藏三年,学充道尊又复十年。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苏州报国禅寺请为住持大律师,重修禅寺,大振宗风。尊重师传,密证潜修。称持戒第一。临寂将祖衣传与弟子海勗,葬于西园戒幢禅院。临终告众曰:“凡我弟子,严持戒律。宗主念佛,深信因果。有不道者,摈之出寺”。表达了其一生宗旨及严格风范。著有《四分摭略》、《五百问略解》。

  • 明昱

    明昱

    明昱,明代法相宗僧。据《成唯识论俗诠》王肯堂等序载,字高原,自称“西蜀辅慈沙门”。吴地人。万历年间(1573—1619)为居士王肯堂讲法相唯识学,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其讲义集为《成唯识论俗诠》十卷,流行于世,人皆争相传习,促使了明末法相唯识学的复兴。另著有相宗八要解,凡八卷,内容分别为:百法明门论赘言、唯识三十论约意、观所缘缘论会释、六离合释法式通关、观所缘缘论释记,因明入正理论直疏,三支比量义钞、八识规矩补注证义等各一卷。同时代之同类著作有智旭之相宗八要直解。由此可窥知当时法相宗之研究状况。其后,师示寂于闽中,生卒年不详。

  • 蒙润

    蒙润

    蒙润(1275~1342)元代僧。嘉禾(浙江嘉兴)人,俗姓顾。号玉冈。十四岁于白莲华寺从古源永清出家。就永清学止观、金刚錍论、十不二门论等,能了大义。永清示寂后,侍竹堂传公,刻苦精勤。后于南天竺演福寺大振宗风。居六年后辞去,至龙井风篁岭白莲庵,专修念佛三昧。闻风来集者日众,仍讲说止观之妙旨。后依宣政院之命,继下天竺灵山寺之席,经三年复归白莲庵养老。至正二年示寂,世寿六十八。著有四教仪集注三卷、四教仪集注科文一卷。嗣法弟子有大用必才、印海子实、雪林延瑞等。[续佛祖统记卷上、往生集卷一、大明高僧传卷一、释鉴稽古略续集卷一、高僧摘要卷四]

  • 妙空

    妙空

    妙空(1826~1880)清代僧。江苏江都人,俗姓郑。名学川,字书海。号刻经僧。初治儒学,后学佛于红螺山瑞安。四十一岁始出家。同年,有感于明代方册藏经板因太平天国之乱而散失,乃与杨文会等擘划刊行,于杨州砖桥、苏州、常熟、浙江、如皋等五处设刻经处。前后十五年间,刊行佛典近三千卷。并于砖桥创建接引禅院,作为贮藏经板与习禅之所。著述有求生捷径、莲邦消息、地藏宝忏、华严大忏、虚空楼阁等二十余部,均收录于楼阁丛书。太平天国之乱后,因概叹明代方册大藏经板的湮灭,乃于同治五年(1866),与杭州许云虚、石埭杨文会、扬州藏经院的贯如等人发愿刻经。同年出家,持律甚严,过午不食,专心从事著述及刻经。曾在扬州东乡的砖桥建接引禅院,作为贮藏经板和习静之所。另于苏州、常熟、浙江、如皋四地创刻经处。前后历经十五年,刻板达三千卷。光绪六年(1880)将未完成的《大般若经》托付弟子,跏趺而寂,年五十五。

  • 穆庵文康

    穆庵文康

    穆庵文康,元末明初僧,了庵清欲(1288—1363)之徒。明南石文琇编《增集续传灯録》卷六载:镇江金山穆庵文康禅师 , 慈溪人。僧问:“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师云:“头上着枷,脚下着杻。”僧云:“见后如何?”师云:“要坐即坐,要行即行。” 师室中垂语云:“威音王已前与你日用现行相去多少?”又云:“打破髑髅,向什么处见释迦老子?”又云:“来时因甚无口。” 上堂:“身心清净,诸境清净;诸境清净,身心清净。僧问云门:‘如何是云门一曲?’门云:‘腊月二十五。’摩诃般若波罗蜜,甚深般若波罗蜜。”卓拄杖,下座。上堂,举“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师云:“狗子无佛性,头正尾亦正;跳出向上关,急急如律令。”

  • 毛宗岗

    毛宗岗

    毛宗岗,明清间小说评点家。字序始,号子庵,长洲(今江苏吴县)人。生卒不详。其父毛纶,与金人瑞同时。一生穷困不仕,中年以后,乃与其子毛宗岗共同评点改定《三国演义》,题名为《第一才子书》。我们今天见到的百二十回《三国演义》,即为其改定本。是书卷首有署名金圣叹序文一,当为毛氏自作。又有《凡例十条,说明他们修订《三国演义》的原则。毛宗岗的小说理论和他对《三国演义》的批评,则主要见于《读三国志法》和各回的总评、夹批。毛宗岗评《三国演义》,首先强调正统思想,尊刘抑曹,这自然是一种偏见。但他在评点中所表现出来的儒家民本思想,却不无可取。从小说理论的角度说,毛宗岗注意到了历史小说与历史的区别与联系。一方面,他认为《三国演义》是“据实指陈,非属臆造”,“堪与经史相表时”(《序》);“实叙帝王之实,真而可考也”(《读三国志法》)。也就是说,毛宗岗是把《三国演义》当作历史来看的。另一方面,他又看到《三国演义》叙事曲折。极尽变化,波澜迭出。本来,这应归因于作者的匠心,但毛宗岗却理解为历史事件本身的奇妙。显然,毛宗岗更多地看到了历史小说和历史著作相同的一面,而对艺术虚构、艺术想象和创造的作用认识不足。在人物形象塑造问题上,受金圣叹影响,他也非常重视典型人物的塑造,但对典型人物的理解存在着类型化的倾向。例如他将诸葛亮、关羽、曹操称为“三奇”,“三绝”,是“古今来贤相”、“古今来名将”、“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便是将他们看作是贤相、名将、奸雄的代表,其性格特点也就表现为某种抽象的道德品格。在《三国演义》各回的总批和夹批中,有不少批语切中肯綮,一语破的,颇能启人思路,道出了不少作者的匠心,对作者塑造人物的手法和结构文章的手法作了理论上的总结。例如重视典型事件对于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作用,“用衬”、“用逆”、“用虚”的提出以及所总结的十二条叙事方法等,都不乏可取之处。不过总的说来,毛宗岗的小说理论基本上是对金圣叹观点的继承和发挥。

  • 梅溪福度

    梅溪福度

    梅溪福度(1637—1699年),明末清初临济宗僧。西蜀(四川)永川人,俗姓张。号梅溪。十六岁,从东山之知如出家受业。二十岁,在阔浪门下受具足戒,翌年,参谒滇城(云南)新兴云集寺之灵隐印文。二十五岁,至窦宝观音寺受灵隐付嘱大法,而初于蓬莱永兴院弘法。康熙七年(1668)以降,历住忠义院、安龙华光寺、云南蒙化府等觉寺、玉阁院、宗州观音阁、普安县(四川)圆通寺、安龙吉祥庵等寺刹。师之示寂年代不详,唯于所撰十卷‘东山梅溪禅师语录’卷四载有‘六旬诞日上堂’之文,时当康熙三十五年(1696)。

  • 密印真传

    密印真传

    密印真传(1625~1678)明末清初临济宗僧。叙州(四川省)人,俗姓李。号密印。灵隐印文之法嗣。自幼出家,闻一老僧言教外别传之宗旨而归禅,后师事灵隐。住湖南黔阳县广福山胜觉寺,举扬宗风。康熙十七年示寂,享年五十四。著有密印禅师语录。

  • 密行寂忍

    密行寂忍

    密行寂忍,清代临济宗僧。云南宜良人,俗姓谷。号密行。生卒年不详。十四岁从竹子山竹林寺之顺语剃发,十九岁于来自鸡足之德海座下参学五年。又往澄江府(云南澄江),于罗藏山念佛,亦曾参访燕居等诸师。至四川梁山县双桂,参礼破山海明;顺治十三年(1656)得其法。其后曾住叙州府(四川宜宾)喜狱院、澄江府华藏院、衡州(湖南衡阳)开峰南云寺、宝庆大悲林、北京(河北)慈献寺。着有语录三卷,卷末附有嗣法门人嗣灯圆胤之语录一卷。[五灯全书卷七十]

推荐作家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李达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

诸葛亮

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玡郡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年幼时父母皆丧,跟随叔父诸葛玄至荆州襄阳(今湖北襄阳)避难,后叔父去世,遂定居襄阳城南卧龙岗,躬耕田野,博览群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

李怀民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