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

- 姓名:黄帝
- 别名:轩辕氏、有熊氏
- 性别:男
- 朝代:上古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约公元前2717年
- 逝世日期:约公元前2599年
- 民族族群:
黄帝(约公元前2717年-约公元前2599年)亦称轩辕氏、有熊氏。又号帝鸿氏、归藏氏。古人以之为“五帝”之首。传说时代之部落联盟首领。有熊国君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母曰附宝。生于寿丘(今山东曲阜东北)而长于姬水(同前),故改姓姬。一说黄帝“受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居轩辕之丘(在新郑南)”。一说黄帝生于天水轩辕谷(在今甘肃天水),故以“有熊”、“轩辕”为名号。当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炎帝欲侵凌诸侯,诸侯咸归轩辕”。于是轩辕联合各部落,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之野”打败炎帝神农氏,又在涿鹿攻杀“作乱不用命”之九黎族首领蚩尤,“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褚少孙补《史记·五帝纪》)。“号曰‘黄’者,中和之色,德四季同功,故先王以别之也”(《风俗通》引《大传》)。据说黄帝在位百年而崩,葬桥山。其地有黄帝陵,在今陕西黄陵县。此外,今河南阌乡县南铸鼎原又有轩辕陵。古人以黄帝(还有炎帝)为“人文初祖”,认为黄帝乃是华夏各民族之共同祖先,并把许多典章制度及器物之发明创造都集中于黄帝时期,都归功于黄帝。
据说,黄帝“始制冠冕,垂衣裳,上栋下宇,以避风雨”(《风俗通》引《大传》)。又“作为君臣上下之义、夫妇妃匹之合,内行刀锯(指刑律),外用甲兵”(《商君书·画策》),创为战阵进退指麾之法。“始受《河图》《斗苞》,授规日月星辰之象,故星官之书自黄帝始”(《后汉书·天文志》)。又“作舟车以济不通。旁行天下,方制万里,画野分州,得百里之国万区”(《汉书·地理志》)。立井田之制。又命其妻嫘祖养蚕,其臣胡曹作衣,仓颉造字,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容成造历法,大挠作甲子,隶首作算数,仪狄作酒,伶伦、荣将(一作荣猨)制律吕、铸十二钟以和五音,共鼓、化狄作船,等等。战国时期,齐人邹衍创“五德终始”之说,以黄帝为古史的开端,战国至秦汉间人以黄帝与老子并称,同尊为道家学派之祖。后人著述而假黄帝之名以行者亦极多,仅《汉书·艺文志》所录,就有:《黄帝四经》、《黄帝铭》、《黄帝君臣》、《黄帝泰素》、《黄帝说》(以上《诸子略》),《黄帝》(《兵书略》),《黄帝杂子星》、《黄帝五家历》、《黄帝阴阳》、《黄帝诸子论阴阳》、《黄帝长柳占梦》(以上《数术略》),《黄帝内经》及《外经》、《泰始黄帝扁鹊俞拊方》、《神农黄帝食禁》、《黄帝三王养阳方》、《黄帝杂子步引》、《黄帝岐伯按摩》、《黄帝杂子芝菌》、《黄帝杂子十九家方》(以上《方技略》),等等。这些书后世大多亡佚。
猜你喜欢的书
胡适传统文学研究
《胡适传统文学研究》共6卷,收录了胡适在文学方面的研究论著。胡适对文学的研究范畴相当广泛,从诗词歌赋,到小说话本,无一不具。他对《红楼梦》研究、《水浒传》《西游记》等研究材料至今仍是解读这些名著的宝贵资料;此外,他对唐诗宋词元曲的鉴赏分析,对明清时期的小说、话本的分析论证,至今仍是国学经典教材。
古城春色
《古城春色》是一部以平津战役为背景,反映北平解放这一重大历史题材的小说。一九四九年春天,北京这座庄严雄伟的古城,在党中央和毛主席所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进攻形势下,终于获得了解放,结束了几千年来的反动统治,迎来了永恒的春天。小说洋溢着革命主义和乐观主义的精神,围绕第四野战军的一个连队展开了描写,以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
五虎平西
长篇传统评书、评话。又名《五虎平西前传》、《五虎平西珍珠旗演义狄青全传》,与小说《万花楼全传》的故事基本相同。小说叙述狄青奉旨西征的途中,由于鲁莽的先锋官焦廷贵探错了路,宋军误入单单国境,与单单固定守关将士发生激战。单单玉的女儿双阳公主色艺双全,施展法术捉拿了狄青等五虎大将,迫使狄青投降并与双阳公主结为夫妻。可是狄青久念宋君厚恩,为全大义,他悄然离妻逃归。双阳公主发觉后追上狄青,狄青向她言明心迹,这才离别妻子,带领众将士,踏上了伐辽的征途。后来在朝中包拯等忠臣谋士的保护下,狄青冲破奸臣庞洪等设置的重重阻力,经历了许多艰辛的杀伐征战,终于迫使辽主称臣纳贡,向仁宗献出了避火分水的珍珠旗,同时屡屡陷害朝中良将的庞洪也受到了惩罚。
曲藻
明·王世贞撰。一卷。此书系后人从其所著《艺苑卮言》附录中摘出有关评论戏曲部分,辑录而成。全书凡四十一条,其中一部分谈论元杂剧曲文,兼及一些作家的简历和轶事,另一部分是引述前人的曲论,或加赞扬,或作驳难。其论述戏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特点,是从文学发展的角度入手的,认为“《三百篇》亡而后有骚、赋、骚赋难入乐而后有古乐府,古乐府不入俗而后以唐绝句为乐府,绝句少宛转而后有词,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这是看到了戏曲与词、绝句、古乐府以至诗、骚之间的渊源关系,看到了音乐、观众的欣赏习惯、南北方语言差别对于戏曲发展的深刻影响。比较重视戏曲创作的艺术魅力,要求作品必须“动人”,并以此作为衡量作品的标准。在批评方法上,主张“当精思以求诣,不当执末以议本”,反对以偏概全,武断草率,要求在评价作品的成败得失时,应该根据整个作品进行全面的分析衡量。此书对后来的戏曲批评和创作发生过一定影响。有明刻《欣赏续编》本,《新曲苑》本,《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
四朝闻见录
宋叶绍翁著。五卷。全书分甲、乙、丙、丁、戊五集,凡二百零九条,每条各有标题。记叙了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的朝章国政、名物制度以及时人轶事,尤其是对韩侂胄由得幸到被诛的缘由经过,记述颇详,为他书所不及。书中还记载了南宋著名文学家洪迈、陆游、杨万里、张孝祥、吕祖谦、辛弃疾、陈亮、叶適、刘克庄等人的一些事迹。此书成于南宋理学盛行之时,叶绍翁师承叶適,又与真德秀善。然《四库全书总目》称其“非攀援门户者比”,“所论颇属持平”。清周中孚《郑堂读书记》亦云“足知其是非之公”。今有《知不足斋丛书》、《浦城遗书》、《丛书集成初编》、《四库全书》等本以及中华书局1989年出版的点校本。
春秋或问
十卷。元程端学撰。程氏撰《春秋本义》后,又历举前人诸说得失,以明《本义》去取之意,成《春秋或问》。可见此书是与《本义》相辅而行的,此书是一部通论性着作,其中掊击诸儒之说,多否少可,尤其力攻张洽《春秋集注》。其论《春秋》不当以一字为褒贬,论《春秋》多笔削以后之阙文,论《春秋》不书祥瑞,论《春秋》灾异不当强举其事应,多有可取。但其谓《左传》史实多出伪撰,力主《春秋》用夏正,则又臆说妄断。此书最着力之处是承刘知几、程颐之说,力辩《春秋》用夏正,洋洋万言,广征博引,可与专门性研究媲美,但其中引据之一乃为伪古文《尚书》。现存元至正渐东官刻本、清《通志堂经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