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

黄帝
  • 姓名:黄帝
  • 别名:轩辕氏、有熊氏
  • 性别:
  • 朝代:上古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约公元前2717年
  • 逝世日期:约公元前2599年
  • 民族族群:

黄帝(约公元前2717年-约公元前2599年)亦称轩辕氏、有熊氏。又号帝鸿氏、归藏氏。古人以之为“五帝”之首。传说时代之部落联盟首领。有熊国君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母曰附宝。生于寿丘(今山东曲阜东北)而长于姬水(同前),故改姓姬。一说黄帝“受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居轩辕之丘(在新郑南)”。一说黄帝生于天水轩辕谷(在今甘肃天水),故以“有熊”、“轩辕”为名号。当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炎帝欲侵凌诸侯,诸侯咸归轩辕”。于是轩辕联合各部落,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之野”打败炎帝神农氏,又在涿鹿攻杀“作乱不用命”之九黎族首领蚩尤,“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褚少孙补《史记·五帝纪》)。“号曰‘黄’者,中和之色,德四季同功,故先王以别之也”(《风俗通》引《大传》)。据说黄帝在位百年而崩,葬桥山。其地有黄帝陵,在今陕西黄陵县。此外,今河南阌乡县南铸鼎原又有轩辕陵。古人以黄帝(还有炎帝)为“人文初祖”,认为黄帝乃是华夏各民族之共同祖先,并把许多典章制度及器物之发明创造都集中于黄帝时期,都归功于黄帝。


据说,黄帝“始制冠冕,垂衣裳,上栋下宇,以避风雨”(《风俗通》引《大传》)。又“作为君臣上下之义、夫妇妃匹之合,内行刀锯(指刑律),外用甲兵”(《商君书·画策》),创为战阵进退指麾之法。“始受《河图》《斗苞》,授规日月星辰之象,故星官之书自黄帝始”(《后汉书·天文志》)。又“作舟车以济不通。旁行天下,方制万里,画野分州,得百里之国万区”(《汉书·地理志》)。立井田之制。又命其妻嫘祖养蚕,其臣胡曹作衣,仓颉造字,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容成造历法,大挠作甲子,隶首作算数,仪狄作酒,伶伦、荣将(一作荣猨)制律吕、铸十二钟以和五音,共鼓、化狄作船,等等。战国时期,齐人邹衍创“五德终始”之说,以黄帝为古史的开端,战国至秦汉间人以黄帝与老子并称,同尊为道家学派之祖。后人著述而假黄帝之名以行者亦极多,仅《汉书·艺文志》所录,就有:《黄帝四经》、《黄帝铭》、《黄帝君臣》、《黄帝泰素》、《黄帝说》(以上《诸子略》),《黄帝》(《兵书略》),《黄帝杂子星》、《黄帝五家历》、《黄帝阴阳》、《黄帝诸子论阴阳》、《黄帝长柳占梦》(以上《数术略》),《黄帝内经》及《外经》、《泰始黄帝扁鹊俞拊方》、《神农黄帝食禁》、《黄帝三王养阳方》、《黄帝杂子步引》、《黄帝岐伯按摩》、《黄帝杂子芝菌》、《黄帝杂子十九家方》(以上《方技略》),等等。这些书后世大多亡佚。

黄帝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天涯过客

天涯过客

《天涯过客》是克里斯蒂创作的小说,首版英国Collins发布于1970年09月,这一天斯塔福德刚从马来西亚出使归来,在法兰克福转机时,很偶然的一位陌生的女客请他帮忙。她不光看中他身上那件招摇的斗篷,还想要借用他的机票和护照;并且说如果斯塔福德不出手相救的话她会有生命危险。好奇心终究占了上风,斯塔福德喝下神秘女客的迷药,让她取代自己登机。回到伦敦后,斯塔福德在法兰克福的遭遇一下子传了开来,有人认为他是遇着小偷,有人认为是他一贯的吊儿郎当作风,也有人开始怀疑他的忠诚。外交部的高级官员担心这不是单纯的普通盗窃,安全部门也开始严密调查他的行踪。斯塔福德发现自己的公寓被搜查,衣物被人盗去;走在路上几次被人跟踪、并险被行刺。这种种反而教他亦发得意自己当时的决定。

燕郊集

燕郊集

散文杂论集。俞平伯著。1936年8月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被列为“良友文学丛书”之一。收文章31篇,没有序跋文字,书末附译稿《长方箱》(美国爱伦·坡作)。收入集中的杂论性文字不少,如《读〈毁灭〉》、《论教育》、《〈东京梦华录〉所载说话人的姓名问题》、《论作曲》、《论研究保存昆曲之不易》等等。但也有《春来》、《赋得早春》、《进城》、《元旦试笔》、《秋荔亭记》、《人力车》一类的散文。序跋文字则有《秋兴散套依纳书楹谱跋》、《脂砚斋评石头记残本跋》、《葺芷缭衡室读诗札记序》、《三槐序》、《积木词序》等等。此书为俞平伯散文中论的成分加强之开始,所以写于1923年的《读〈毁灭〉》便为全书第一篇,其他则多写于20年代末及30年代初,较长的几篇议论性文字,均在书中。俞平伯的抒情、叙事、描写的散文,往往加入议论,这种笔调,造成了特有的涩味,很耐咀嚼。用这种笔调写成杂文,写成议论文,写成学术性的杂论,自然能别具一格。在《燕郊集》中,论的成份加强,学术性文字加多,开后来鲜俞平伯古典文学研究论文撰写之先河,是有成就的。当年,周作人为俞平伯的《杂拌儿之二》写的序言中,曾说:“平伯那本集子里所收的文章大旨仍旧是‘杂’的,有些是考据的,其文词气味的雅致与前编无异,有些是抒情说理的,如《中年》等,这里边兼有思想之美,是一般文士之文所万不能及的。”恐怕这用来说《燕知草》中的文字,依然合适。用雅致的文词撰写考据的、议论的文字,是俞平伯杂论的特色,加以他知识渊博,学有家传,成功是不待言的。后来,俞平伯专心去写《红楼梦》及其他古典文学的学术论文,取得突出成就,正是俞平伯散文发展的必然趋向。《燕郊集》是俞平伯30年代一个重要的、有代表性的文集,抗战期间在后方曾重印,可惜流传不多。解放后一直没有再印过;

黄华集

黄华集

金代诗文别集。8卷。王庭筠撰。王庭筠喜爱黄华山景物,居于此地10年之久,自号“黄华山主”。据《金史》本传,他有文集40卷,但原本久佚。近人金毓黻辑录王庭筠佚文,重新编次为《黄华集》,并将其刊入《辽海丛书》之中。本集卷首有《黄华集叙目》,目录之后有金毓黻写于甲戌(1934)十月的识语。卷1为文6篇,卷2为诗(包括断句4则),卷3为词,卷4为家集(收有王遵古、王万庆的诗文8篇),卷5为记事,收录有王庭筠及其祖父、父子等亲属的传记资料,卷6为题识,卷7为杂记,卷8为年谱。书后附有亡佚诗文篇目、引用书目。本集虽为8卷,但仅卷1—3为王庭筠作品,其余5卷均为附录。本集是现在传世的王庭筠诗文及有关研究资料的汇辑,内容颇为丰富完备。卷8的王庭筠年谱是金毓黻所撰,系年精确,考辨详明,比如元好问《中州集》说王庭筠享年47岁,《金史》从之;但元好问在《王黄华墓碑》中又说享年为52岁。对此,金氏取52岁之说,并就两说作了考证。

西游录注

西游录注

地理文献考证。元耶律楚材撰,清李文田注。一卷。蒙古太祖十三年(1218),楚材扈从西行五、六万里,留西域六、七年。以所见闻著《西游录》。元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曾节录其纪程部分。文田有《朔方备乘札记》已著录。原文并注约一万字。对书中所记楚材于元太祖十三年春三月,出云中、抵天山(阴山)、涉大碛、踰沙漠、达和林(哈尔和林)以及西行过金山(阿尔泰山)所见,回鹘城、唐碑、瀚海、不剌城、阿里马城、芭榄城等地山川、道路、物产、民俗等均一一注释。对研究《西游录》内容,和十三世纪我国新疆、蒙古高原和中亚等地交通、物产、城镇分布、风土民情有重要参考价值。有《灵鹣阁丛书》本, 《丛书集成初编》本。

中国乡约制度

中国乡约制度

社会学家杨开道著。1937年首印于山东省乡村服务人员训练处。在书中,作者将中国农村组织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①周以前的传说时期;②秦汉以后的破坏时期;③北宋熙宁以后的补救时期。乡约产生于中国农村组织发展的第三个时期。通过对乡约在宋明以来的理论和实践的流变分析,作者明确指出:赞赏吕氏乡约那种民约民治精神和朱熹对乡约的增补和完善,尤其是明代晚期通过陆世仪等人将乡约、保甲、社仓、社学四者结合,乡约为纲而虚,保甲、社仓、社学为目而实的设想;反对明清乡约由王阳明开启的那种官方主导,自上而下,强迫民众参加的做法,这种做法打掉士绅在乡约中主导地位,直接割裂了乡约、保甲、社仓、社学,各行其是,将乡约变成了宣讲圣谕的御用工具。 在《中国乡约制度》之前,杨开道发表了《中国农村组织史略》《乡约制度的研究》《吕新吾的乡甲约制度》等文,力图从对中国乡约传统的解读中,分析出民治的因素。他认为中国古代的乡约是可以被现代农村组织借鉴的,“乡约发起的动机,完全合于现代地方共同社会的原理”,进而“由村自治而区自治,由区自治而县自治,由县自治而省自治,一步一步的上升,以完全民治的国家”。杨开道对乡约制度的论述,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但之后,杨开道对乡约制度能否在中国现代农村实施有了疑问,他的农村组织和农村自治理论,越来越多地显现出西方社会自治的特征。

邺中记

邺中记

城镇志。晋陆翙撰,清四库馆臣辑。一卷。邺,三国曹魏时定为都,十六国时后赵、前燕、北朝东魏、北齐沿袭,故址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是书以记后赵石虎事迹为主。书成于南北朝。 《隋书·经籍志》作二卷。原书久佚,清乾隆时修《四库全书》,馆臣辑散见于《永乐大典》诸条,并与其他诸书互证,删除重复,共得七十四条,排比成编。约七千字。正文不分门目,记事仿《世说新语》一事一记,书末附唐人《邺都故事》数条。是书虽篇帙有限,然叙述典核。所记邺都凤阳门、太武殿、金华殿、昆华殿、铜爵台(曹魏时称铜雀台)、华林苑等建筑,皇后公主沐浴、冰井台藏冰、石虎发十六万民筑华林苑、选女尚书、置女骑军、设五色诏等史事颇为重要。记皇后浴室有吸浊水之铜龟,能边行走边舂米之舂车,九龙喷水车以及华林苑中二斤重之勾鼻桃,冬花春熟之春李,秋花冬熟之王母枣等,也是重要的历史资料。唐代王维、李颀等人诗中的典故,多赖此书释解。堪为“罕观之秘籍”。有乾隆四十一年(1776)活字本, 《四库全书》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