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宗岗

毛宗岗
  • 姓名:毛宗岗
  • 别名:字序始,号子庵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长洲(今江苏吴县)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毛宗岗,明清间小说评点家。字序始,号子庵,长洲(今江苏吴县)人。生卒不详。其父毛纶,与金人瑞同时。一生穷困不仕,中年以后,乃与其子毛宗岗共同评点改定《三国演义》,题名为《第一才子书》。我们今天见到的百二十回《三国演义》,即为其改定本。是书卷首有署名金圣叹序文一,当为毛氏自作。又有《凡例十条,说明他们修订《三国演义》的原则。毛宗岗的小说理论和他对《三国演义》的批评,则主要见于《读三国志法》和各回的总评、夹批。毛宗岗评《三国演义》,首先强调正统思想,尊刘抑曹,这自然是一种偏见。但他在评点中所表现出来的儒家民本思想,却不无可取。从小说理论的角度说,毛宗岗注意到了历史小说与历史的区别与联系。一方面,他认为《三国演义》是“据实指陈,非属臆造”,“堪与经史相表时”(《序》);“实叙帝王之实,真而可考也”(《读三国志法》)。也就是说,毛宗岗是把《三国演义》当作历史来看的。另一方面,他又看到《三国演义》叙事曲折。极尽变化,波澜迭出。本来,这应归因于作者的匠心,但毛宗岗却理解为历史事件本身的奇妙。显然,毛宗岗更多地看到了历史小说和历史著作相同的一面,而对艺术虚构、艺术想象和创造的作用认识不足。在人物形象塑造问题上,受金圣叹影响,他也非常重视典型人物的塑造,但对典型人物的理解存在着类型化的倾向。例如他将诸葛亮、关羽、曹操称为“三奇”,“三绝”,是“古今来贤相”、“古今来名将”、“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便是将他们看作是贤相、名将、奸雄的代表,其性格特点也就表现为某种抽象的道德品格。在《三国演义》各回的总批和夹批中,有不少批语切中肯綮,一语破的,颇能启人思路,道出了不少作者的匠心,对作者塑造人物的手法和结构文章的手法作了理论上的总结。例如重视典型事件对于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作用,“用衬”、“用逆”、“用虚”的提出以及所总结的十二条叙事方法等,都不乏可取之处。不过总的说来,毛宗岗的小说理论基本上是对金圣叹观点的继承和发挥。

毛宗岗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嘉庆新安县志

嘉庆新安县志

嘉庆《新安县志》二十四卷、卷首一卷,舒懋官修,王崇熙纂,是一部清代嘉庆年间修纂的广东新安县(即今广东省深圳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地域)县志。分为沿革志、舆地略、山水略、职官志、建置略、经政略、海防略、防省志、宦迹略、选举略、胜迹略、人物志、艺文志等十三个部类。

杜工部年谱

杜工部年谱

一卷。宋赵子栎(?~1137)撰。赵子栎字梦授,天水(今属甘肃)人。宋太祖赵匡胤六世孙。元琇六年(1091)进士,绍兴中官至宝文阁直学士。《杜工部年谱》又作《杜工部草堂诗年谱》,是为唐代大诗人杜甫所编的年谱。宋人为杜甫编纂年谱甚多,先后有吕大防、蔡兴宗、鲁訔、计敏夫、黄鹤、 吕若、鲍彪、梁权道、吴仁杰、徐宅等人著作问世。是谱考杜甫生于开元元年癸丑 (713),卒于大历六年辛亥之冬(771),而古今多数学者已考订杜甫生于睿宗先天元年(712),卒于大历五年(770)。本书现存最早的版本有南宋刊本 (现存北京),以后有元刊本 (现存上海),《四库全书》本,1957年商务印书馆排印本 《杜工部集》附录。

孔子集语

孔子集语

清孙星衍辑。嘉庆二十一年(1816)成 书。全书分类编次,共十四篇,十七卷。篇名为劝学、孝 本、五性、六艺、主德、臣术、交道、论人、论政、博物、事 谱、杂事、遗谶、寓言。均采自百家、传记之书所载孔子 微言大义而成。如两书所载有异,则并录之,另一条则 低一字以为别。宋人薛据曾于《春秋繁露》、《韩诗外传》 及《尚书大传》等书中摘录孔子之言,积成一帙,题曰 《孔子集语》。孙星衍即据薛书而推广之,编成本书,故 仍题《孔子集语》。其自纪云:“尝见宋明人格言,世多辑 录刊刻者,先圣遗训,岂可任其放失。所列篇目,皆儒者 立身行政之要义,不敢杂以墨家释氏之旨也。”又宋人 杨简编有《孔子逸语》,皆不若本书详赅。有平津馆孙氏 自刻本及《二十二子》本。

楞严经势至圆通章科解

楞严经势至圆通章科解

楞严经势至圆通章科解,一卷,明正相解并序。简称《大势至圆通章科解》、《势至圆通章科解》。佛典注疏。明崇祯八年(1635)正相撰。是唐般刺密帝译《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科分及注释之书。作十二分:释名、正释经文、陈请敬仪、明所师、喻、以法合喻、提喻贴合、生佛不隔、喻不假方便、结自利、证后化他、结答等。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礼念弥陀道场忏法

礼念弥陀道场忏法

礼念弥陀道场忏法,十卷,金王子成集,赵秉文序,李纯甫序,日本至道序,元朴免跋,明李克墩跋。总共分为十三门:第一,归依西方三宝,第二,决疑生信,第三,引教比证,第四,往生传录,第五,极乐庄严,第六,礼忏罪障,第七,发菩提心,第八,发愿往生,第九,求生行门,第十,总为礼佛,第十一,自庆,第十二,普皆回向,第十三,嘱累流通。其中每卷都分正文与注释部分,正文为念诵的忏本,而注释阐发礼忏的教理,“广则恐其文繁,略则虑其义阙。如常礼念应赴,只读大字。若推本末因缘,须寻小注。庶得广略两存自他俱益。”在注释中广泛征引各种经论及前代净宗著述,对净土教理做了比较系统的论述,较为全面反映了金代的净土思想与信仰。

华严法界玄镜

华严法界玄镜

凡二卷。唐代澄观撰。又称华严法界观玄镜、法界玄镜、玄镜。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为华严宗初祖杜顺所撰华严法界观门之注释书。本书作于华严大疏之后。书名玄镜,系根据‘一镜摄九镜’之譬喻而来。内容系就杜顺所说之真空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容观等法界三观,而述说四法界,以明示法界之相有三,而总具四种之理。又主张十玄门系出自周遍含容观之十门等。宗密之注华严法界观门即承本书而作之简要注释,而华严法界观门之广为流布,可谓深受此二书之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