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李廌
李廌(zhì)(1059-1109)北宋文学家。字方叔,号德隅斋,又号齐南先生、太华逸民。华州(今陕西华县)人,一说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少孤贫,勤奋力学。元丰中,以文谒苏轼于黄州求教,受苏轼赞赏,誉为有“万人敌”之才。遂为“苏门六君子”之一。苏轼与范祖禹谋荐之于朝,未果。后应举落第,即绝意仕进,定居长社(在今河南长葛县东)。为人豪迈英杰,才气横溢。工诗词,尤善属文。其文喜论古今治乱,条畅曲折,辩而中理,苏轼誉为“笔墨澜翻,有飞砂走石之势”。元祐中曾上《忠谏书》、《忠厚论》、《兵鉴》二万言于朝,议论奇伟。其诗以七古七绝最为出色,诗风雄健奇丽。其词淡远清疏,亦时有佳作。《虞美人》(“玉阑干外清江浦”)一首,怀人念远,能摒除凄抑字面,以清疏之辞写凄婉之情,别饶韵味。亦善品题绘画,著有《德隅斋画品》,多精辟之见。其诗文集名《济南集》,已失传,有清四库馆臣辑本8卷,收入《四库全书》中。又著有《师友谈纪》1卷,记载苏轼、范祖禹、黄庭坚、秦观等人关于治学为文的言论,有《丛书集成》本。
-
刘蒙
刘蒙,字子明 ,渤海 (今山东惠民) 人。举茂才异等第一,知湖阳县。召诸县令议免役法,蒙以为不便,不肯与议,并条上其害,被夺官,归隐乡里,聚徒讲学,从游甚多。门人及朋友称“正思先生”。元丰二年,卒,才年四十。元祐初,赐其家帛五十匹。
-
罗廪
罗廪(1537—1620),字高君,慈溪人。生平不详。儿时性喜茶, 曾周游各名茶产区, 且曾亲自栽植茶树, 采制茶叶, 对茶叶生产技术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撰有《茶解》一卷。罗廪在《茶解总论》中自述:“余自儿时,性喜茶。顾名品不易得,得亦不常有,乃周游产茶之地,采其法制,参互考订,深有所会。遂于中隐山阳,栽植培灌,兹且十年。春夏之交,手为摘制,聊足供斋头烹啜,论其品格,当雁行虎丘。”《茶解》搜集总结明代茶叶采制经验,自有独到见解。罗廪认为,唐宋间制作的研膏蜡面,系挺龙团,把握纤微,弥足珍贵,但茶的制作“碾造愈工,茶性愈失”,不若今人止精于炒焙,不损本真。故屠本畯称“罗高君性嗜茶,于茶理有悬解”。
-
陆友
陆友,元代诗文家、文物鉴赏家。字友仁,号砚北生。吴郡(江苏苏州)人。父亲是商人,他曾因刻苦读书受到邻居的讥笑。他学问广博,精于古器物鉴定,凡上古以来的钟鼎铭刻、书法绘画,一经他过目,真伪便可分辨。只要有他的品题,价值倍增。元文宗至顺年间,他北游京师,并到过上都。奎章阁鉴书博士柯九思、侍书学士虞集佩服其学识,曾荐于元文宗,但不久他们2人便离职了,所以陆友未被留用。至顺二年(1332),他和柯九思一同回归乡里。他把自己所居斗室题为“志雅斋”,一心著述。死时年仅48岁。
他的诗文集《杞菊轩稿》未见传世,《草堂雅集》收有他的诗14首,《元诗选》三集主要据《草堂雅集》收入他的诗15首,也题作《杞菊轩稿》。顾瑛评陆友的诗,说他“作诗必拟古人,不苟下笔。故其诗皆有法度。”(《草堂雅集》卷12)他写有1首《题宋江三十六人画赞》,是有关《水浒传》的资料。由于存诗较少,难于对顾瑛的评语作出判断。他曾写有《砚史》、《印史》、《墨史》,今仅存有《墨史》2卷及《研北杂志》2卷。
-
郎瑛
郎瑛(1487—1566)明笔记作家。字仁宝,号藻泉、草桥先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诸生。博综艺文,肆意探讨。素有疾,淡于进取。有爱之者曰:“如后时何?”瑛曰:“吾已委身载籍矣,尚复与少年竞笔札耶!”督学潮阳盛公惜其才学,欲推挽之,卒谢不出。其先为古董商人,但本人自幼即好读嗜学,家富藏书,因得以博览群籍。入庠后即无意于功名,淡薄仕进,潜心于读书著述,乃得竟终身之力撰成《七修类稿》、《续稿》洋洋数十卷笔记。明陈善《七修续稿序》说他直到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已八旬,“犹日综群籍,参互考订”。惜其缺乏名家指点,“积学待问而不遇”(陈仕贤《七修类稿序》),书中不免有一些记忆和考订失实之误,为人所指摘,但仍不失为一部内容广博的笔记著作。此外尚著有《萃忠录》、《青史哀钺》。生平事迹见明陈仕贤《七修类稿序》、陈善《续稿序》、《国朝献征录》卷一一五。
-
龙正
龙正,生卒年不详。《四库提要》云:正,武都人。正德中,莱阳蓝章巡抚四川,驻兵汉中。遣人至鱼复江图八阵垒石。正时在章幕中,遂推演为 《图说》,刊于蜀中。
-
李攸
李攸,字好德,蜀(今四川)人,官承议郎。学识渊博,尤谙宋代掌故。政和初编辑《西山图经》、《九域志》。绍兴四年,张浚自川陕宣抚使入朝,约与俱,以家事辞。靖康兵燹之后,图籍散佚,乃搜辑旧闻,撰成《宋朝事实》一书,六十卷,记事上起建隆,下迄宣和,一代典章掌故,粲然具备,曾上书秦桧,戒以居宠思危,为桧所忌恨。多可与《东都事略》、《续通鉴长编》、《宋史》参互订正。原书已佚,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辑为二十卷,间有经南宋人附益者。又著《通今集》二十卷(《宋史·艺文志》八),不传。又尝上书戒秦桧居宠思危,持论侃侃不阿(《四库全书总目》卷八一)。《全宋文》卷三○五四录其文一篇。事迹见《宋朝事实》卷末附《江阳谱》、《宋代蜀文辑存作者考》。
-
李肇
李肇,贞元后期历华州参军。元和二年至五年间,为江西观察从事。七年任协律郎,十三年以监察御史充翰林学士。十四年加右补阙,十五年加司勋员外郎,出翰林院。长庆元年坐与李景俭等于史馆饮酒,贬澧州刺史。长庆中历著作郎、左司郎中,撰《唐国史补》。大和初迁中书舍人。三年坐荐柏耆贬将作少监。卒于开成元年前。肇称:“予自开元自长庆撰《国史补》,虑史氏或阙或补之意,续《传记》而有不为。言报应,叙鬼神,征梦卜,近帷箔,悉去之;纪事实,探物理,辨疑惑,示劝戒,采风俗,助谈笑,则书之。”其中保存颇多唐代历史、文学及社会风俗史料,后两《唐书》及《资治通鉴》多所采纳。宋欧阳修撰《归田录》,自言以此书为式。《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国史补》三卷,《翰林志》一卷,《经史释题》二卷。《经史释题》今佚。事迹散见韦执谊《翰林院故事》、丁居晦《重修承旨学士壁记》、李德裕《怀崧楼记》、《新唐书·艺文志二》。
-
李格非
李格非(约1045年—约1105年)宋代学者,作家。字文叔。济南(今属山东)人。女词人李清照之父。少时明敏异常,才智出众。当时官府以诗赋取士,唯独他笃意经学,著《礼记说》数十万言。熙宁九年(1076),登进士第,调补冀州司户参军,并为郓州教授。元祐末,入朝补太学录,转太学博士,以文章受到苏轼的知遇。后通判广信军,召入授校书郎,迁著作佐郎。绍圣初,为礼部员外郎,提点东京刑狱,又因元祐党籍而罢官。年61卒。
李格非学问渊奥,且工于词章,作文要求真实,注重感情,曾经说:“文不可以苟作,诚不著焉则不能工。且晋人能文者多矣,至刘伯信《酒德颂》、陶渊明《归去来辞》,字字如肺肝出。遂高步晋人之上,其诚著也。”(《宋史》本传)又言:“文以意为主,意以诚为主。”此论实质上是对前代文论的发展。他平生也苦心于文章,“陵轹直前,无难易可否,笔力不少滞。”(《宋史》本传)刘克庄《后村诗话》称他的文章“高雅条畅,颇有义味,在晁(补之)、秦(观)诸人之上。”尹少稷称:“李格非之文,自太史公后,一人而已。”(《涧泉日记》卷下引)李格非有《洛阳名园记》,记洛阳名园凡有19处,壮开国以来公卿贵族园囿之盛。并且说天下治乱之候,在洛阳之盛衰;洛阳盛衰之候,在名园之兴废。记事写景当中,寄寓了作者深沉的感慨。他的诗虽“不逮于文”,但也不乏佳作,如《过临淄》诗:“击鼓吹竽七百年,临淄城阙尚依然。如今只有耕耘者,曾得当年九府钱。”江山不改,人事沧桑,吊古伤今之情如在目前。所作《文集》45卷,南宋时已散佚,现仅存《洛阳名园记》1卷。
-
林有年
林有年(1464-1552),字以永,号寒谷。明英宗天顺八年(1464)生于莆田县城里后埭(今属荔城区)的一个贫困家庭。幼年丧父,慈母抚养成人。有年自幼聪颖敏悟,性情直言快语,且能自奋笃学,勤读《四书》、《五经》,深受乡闾夸奖。
林有年弱冠之年,以士子身份参加兴化府试,录为秀才。明孝宗弘治五年(1492),他被举荐赴省垣参加乡试中式,得中举人。主考官阅其文,文章华丽,立论新颖,座师荐予朝廷,授萧山(今浙江杭州东部)县学教谕,主持孔庙祭祀,宣扬儒家经典和皇帝的训谕,教导和管束所属的生徒。因他教学有方,后改任东莞(今广东珠江三角洲东部)县学教谕。不久,因母丧,回家守丧,孝序满赴任。擢升繁昌(今安徽芜湖西南部)知县。任间该地域值岁连饥,他以解民之困为己任,首先割俸以赈,后奏疏朝廷,拨粮赈济灾民,免除课税,缓解庶民无粮之苦。群众受惠,赞声不绝,政绩卓然,被擢升为南京四川道御史。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林有年与世长辞,享年89岁。
林有年著有《寒谷》、《东山》诸录,辑有《东莞》、《武义》诸志。尤其他致仕后,帮助安溪知县黄怿、汪瑀先后两次主纂《安溪县志》,并为其书写序言两篇,都刻印传世。是现存最早的刊行本。该志原存于宁波天一阁。
-
李清馥
李清馥,字根侯,安溪(今属福建)人。清代著名理学家李光地之孙,以荫授兵部员外郎,官至广平府知府。生卒年不详。受家学影响,主要尊奉朱熹理学。著述除本书外,尚有《榕村谱录合考》、《道南讲授》等。闽中 (福建)理学,渊源于二程,始传者为游酢、杨时。游酢早卒,弟子寥寥,未能流传下去。杨时弟子上千,经罗从彦、刘勉之、胡寅、胡宏、陈渊的传授发展,南宋初已成为东南最有影响的学派。之后又经再传弟子李侗特别是三传弟子朱熹的发展总结,终于成为儒学中的大宗。从南宋理宗以后到明代,程朱理学一直作为统治者的官方哲学。
李清馥一生,著述颇丰,专注乙部,著有《闽中理学渊源考》九十二卷、《闽学志略》十七卷、《榕村谱录合考》二卷、《清溪李氏世学考》、《道南讲授》十三卷、《温陵学略》、《清源述志》、《粤东名儒言行录》等书。
-
刘敏中
刘敏中(1243~1318) 元文学家。字端甫,号中庵,章丘(今属山东)人。其先代“世业儒,家范以仁俭嗣守”,祖父刘鼎,金末时曾任历城令、济南路推官等职,后归附元朝,授广威将军、益都路总判兼安慰济南淄德军民劝农使,行左右司郎中事。父景石,曾任济南总府、山东转运经历,然仕途不畅,终以疾自免而去。刘敏中历仕元世祖、成宗、武宗、仁宗四朝。幼卓异不凡。早年受知于乡先生杜仁杰。至元十一年(1274)由中书省掾史擢兵部主事,拜监察御史。权臣桑哥秉政,辞归家乡。后起为燕南肃政廉访副使,累迁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大德七年(1303)以宣抚使巡行辽东、山北诸郡。除东北路总管,擢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大德九年召为集贤学士。元武宗即位,召至上京,庶政多所更定。不久,拜河南行省参知政事,又改授治书侍御史,出为淮西肃政廉访使,转山东宣慰使。在翰林学士承旨任上以疾还归乡里。平生身不怀币,口不论钱,历任要职,每以时事为忧。延祐五年(1318)卒,享年七十六。追封齐国公,谥文简。刘敏中为文理备辞明,有《中庵集》二十五卷,今存。词集《中庵乐府》,有近人赵万里校本。《录鬼簿》列名在“前辈名公”节,《全元散曲》所收二首[黑漆弩],《全金元词》作为词亦编入书中。另有《平宋录》三卷,今存。生平事迹见《元史》卷一七八、《元诗选·癸集》丙集小传、《大明一统志》卷二二。
-
龙衮
龙衮,宋代史学家、画家。字君章。吉州永新(今属江西)人。著有《江南野史》10卷,记南唐史事,足资考证。《能改斋漫录·牛僧孺聪明台》据杜牧所撰僧孺墓志疏其记事之失《挥麈后录·欧阳观》也据欧阳修文辨所记事迹之诬。又善画,著有《〈百马图〉跋》。
-
陆翙
陆翙。翙曾官国子监助教,余不详。
-
刘策成
刘策成(1883-1957),又名刘武,湖南新邵花桥乡人,清光绪九年(1883)三月生。早年治学《庄子》,深受其“疾恶如仇”的影响,后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与孙中山、黄兴交往甚密,与蔡锷是同乡挚友。归国后,历任广西优级师范、湖南第一师范、湖南工业学校教师,邵阳驻省中学校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文史馆馆员。
著作有《夜半案》(戏剧)、《如何作模范县长》、《庄子集解内篇补正》等。他编著的《庄子集解内篇补正》是庄子研究的最权威的著作之一,与王先谦的《庄子集解》一起被收录在中华书局出版的《新编诸子集成》一书里。
刘武是近代最知名的庄子研究学者之一。也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的知识分子。蔡锷称他:“身陷囹囫,而心系风云,时刻思念反帝斗争,有临死不屈之志,爱国热情溢于言表。”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就读期间,文史教员是刘策成。刘策成讲课很对毛泽东的口味。毛泽东听得专心致志,很喜欢上刘策成老师的课。刘策成也很喜欢毛泽东这个学生,他曾在日记本中写道:“润之,该生意气锐,思非凡,天纵奇才也!”
-
李昌龄
李昌龄(937年—1008年)北宋太宗时参知政事。字天锡,宋州楚丘(今属河南)人。太平兴国三年(978),中进士,为大理评事、通判合州(今属四川)。历将作监丞、右赞善大夫、通判银州(今属陕西)。京城开金明池,他献诗百韵,太宗嘉之,擢右拾遗、直史馆。改右补阙,出知滁州(今属安徽)。又起为淮南(治所在今江苏扬州市)转运使,转户部员外郎、知广州(治所在今广州市)。因不能以廉自守,淳化二年(991)召还。后知审刑院事、权判吏部流内铨、右谏议大夫,充户部使。三年,改度支使,拜御史中丞。至道二年(996),拜参知政事,在任无所建树。真宗即位,加户部侍郎。三年五月,坐与王继恩、胡旦等谋立楚王元佐事,贬忠武军(今属河南)节度使。咸平二年(999),起为殿中少监,后知数州。真宗谓其素无清誉,授秘书监致仕。大中祥符元年(1008),卒。
产生于宋代的《太上感应篇》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部劝善书,因其流播广泛、影响深远而被誉为“善书之祖”。《感应篇》包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其范围涉及家庭、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感应篇》中“忠孝友悌”“阴贼良善,暗侮君亲”“轻蔑天民,扰乱国政”“男不忠良”等条目,就具有明显的臣民政治伦理意蕴。《感应篇》原文基本上是简短的条目形式,宋李昌龄注《感应篇》(以下简称李注)则对《感应篇》原文中有关臣民政治伦理的条目进行了详细阐发。
-
黎靖德
黎靖德(生卒年不详),南宋后期人。宋代永嘉县(今属浙江)人。嘉祐年间任沙县(沙县又别名沙阳)县主簿,清廉谨慎。博学能文,主编过《沙阳县志》,景定四年(1263年)以李道传编辑的池州刊《朱子语录》、李性传编辑的饶州刊《朱子语续录》、蔡抗编辑的饶州刊《朱子语后录》、黄士毅编辑的眉州刊《朱子语类》、王佖编辑的徽州刊《朱子语续类》为蓝本,开始编辑朱熹生前的语录,删其文字重复,咸淳六年(1270年)出版《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
黎靖德出身于蜀地导江黎氏家族,他在流寓东南后,借助自身蜀籍理学家族后人的身份,获得李道传、李性传等人编印的朱熹语录之"五录三类",将其综合荟萃,形成了今天朱子语录版本系列中保留最完整、流传最广的《语类大全》,完成对蜀地理学的继承和发扬。黎靖德生卒年为1225年至1276年,其编订《语类大全》的时间在1263年至1270年。该本在宋末及整个元代均流传不广,今成化九年(1473)覆刻本的底本乃景泰六年(1455)临川刊本。
-
李昉
李昉(925年-996年2月22日)字明远,深州饶阳(今属河北)人,后汉乾祐元年进士及第,为秘书郎,改右拾遗、集贤殿修撰。后周时,擢主客员外郎、 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四年,迁屯田郎中、翰林学士。宋初,加中书舍人。建隆三年,罢为给事中。次年,出知衡州。开宝二年,入拜中书舍人。 太宗即位,为户部侍郎,预修《太祖实录》,历工部尚书兼承旨。太平兴国中,改文明殿学士,参知政事,拜平章事,加监修国史。雍熙元年,又加中书侍郎,后罢为右仆射。淳化二 年,复以本官兼中书侍郎、平章事、 监修国史。四年,罢为右仆射。至道 二年卒,年七十二,谥曰文正。昉和 厚多恕,不念旧恶,在位小心循谨, 无显赫之功。为文章慕白居易,尤浅近易晓。《直斋书录解题》卷五著录其《历代年号并宫殿等名》一卷, 已佚。又奉敕领衔编撰《太平御览》 一○○○卷、《太平广记》五○○卷、 《文苑英华》一○○○卷,今存。诸 书收罗浩博,古来奇文秘籍赖此以 存。其中《太平御览》一书,虽多转 引类书,不能一一出自原本,然至今 仍为考据之渊薮;《太平广记》所采 书凡三四五种,实为小说家之渊海; 《文苑英华》“托始梁末,而下迄于 唐。然南北之文十之一而弱,唐代 之文十之九而强,往往全部收入。 唐人诸集,传世日稀,所藉以考见 者,赖此编之存而已”(《四库全书简 明目录》)。《全唐诗》卷七三八录存 其诗一首,《全唐诗补编·补逸》卷 一六补收二首,《续拾》卷四二又补一首。《全唐文》卷八六二收其文一篇。生平事迹见《宋史》卷二六五本传。
-
李筌
李筌,唐代道教学者。生卒不详,大约活动于唐玄宗至肃宗时。新旧《唐书》无传。晚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上载:李筌郎中为荆南节度判官,集《阃外春秋》十卷,后为邓州刺史。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七载李筌撰有《中台志》,称其于唐肃宗上元(760—762)中自进表,故有可能他在此时仍居官职。此后踪迹,或隐或仕,不能考定,或如《神仙感遇传》所说竟入名山访道,不知其所终。李筌的著作见于唐宋人记载的有:《太白阴经》十卷,《中台志》十卷,《阃外春秋》,《六壬大玉帐歌》十卷等。《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李筌《骊山母传阴符玄义》一卷并注称:筌,号少室山达观子,于嵩山虎口岩石壁得《黄帝阴符经》,题“魏道士寇谦之传诸名山”。筌至骊山,老母传其说。《正统道藏》现存题名李筌的《黄帝阴符经疏》三卷,近人刘师培《读道藏记》认为此书之注为李筌所作,疏则不是。用内证法看,《阴符经疏》的注和疏义理一致,当出自李筌一人之手。在《阴符经疏》中,李筌将《阴符经》哲学思想的主题解释为“盗机”。
李筌,唐代哲学家、无神论者。约为唐玄宗时人。本为儒者,隐于嵩山,自称“少室山布衣”。后出仕,历节度判官、州刺史,入为郎中。李筌的无神论及朴素的军事辩证法思想,主要见于其所著《阴符经疏》及《太白阴经》中。《阴符经》乃道教重要经典,含有兵家思想,并杂有宗教神秘主义,筌所作疏,却给予它以唯物主义的解释。关于宇宙的起源,他认为天地乃阴阳二气所构成,五行 (金、木、水、火、土) 乃二气所生,而万物则由 “五行”衍化而来: “天者,阴阳之总名也。阳之精气轻清,上浮为天; 阴之精气重浊,下沉为地,相连而不相离。……故知天地则阴阳之二气,气中有子,名曰五行。五行者天地阴阳之用也,万物从而生焉。万物则五行之子也。” (《阴符经疏》)关于天道自然变化与人事社会治乱的关系,发展了仲长统“人事为本,天道为末” 的思想,认为只要 “君怀廉静,臣效忠贞,……兆人康乐,寰宇宁泰,纵天地灾祥,无能为也”(同上)。批判了关于阴阳五行的迷信思想,认为政治的兴亡、战争的胜败,主要于决人事: “任贤使能,不时日而事利;明法审令,不卜筮而事吉; 贵功赏劳,不禳祀而得福。”(《太白阴经·天无阴阳》) 反之,则只能自取败亡。李筌很重视人在战争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反对地形决定论,认为 “地之险易因人而险” (《太白阴经· 地无险阻》) 。批判了国之强弱不可改变的形而上学的宿命论,认为只要“乘天之时,因地之利,用人之力” (《太白阴经·国有富强》),就可以由弱变强,并打败自己的对手。强调指挥战争必须善于利用有利的形势,掌握和发挥主动权。基本上继承了《孙子兵法》的辩证法和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其贡献不仅限于军事科学本身,而且具有一般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李筌的著作,见于《新唐书 ·艺文志》者,还有《阃外春秋》、《中台志》、《孙子注》、《青囊括》、《六壬大玉帐歌》 等,俱亡佚。
-
陆广微
陆广微,唐苏州(今属江苏)人。乾符三年(876 年)时在世。究心吴地史事,于唐时苏州和属县沿革、山水、城池、坊巷,桥梁、寺观、坛庙、廨署以及物产风土、户口登降、赋税徭役等详悉变迁,开方志之源流。著有《吴地记》。
-
李冲昭
李冲昭。唐道士,生卒不详。《南岳小录》自序称“弱年悟道,近岁依师,洎临岳门,频访灵迹,遍阅古碑及《衡山图经》、 《湘中记》”再“致诘于师资长者,岳下耆年”总成是书。
-
刘恂
刘恂,唐朝河北雄县人,曾任广州司马,后寓居广州。 宋僧赞宁《笋谱》,称恂於唐昭宗朝出为广州司马。官满,上京扰攘,遂居南海,作《岭表录》。历来考据之家,皆资引证,盖不特图经之圭臬,抑亦《苍雅》之支流。有裨小学,非浅鲜也。诸书所引,或称《岭表录》,或称《岭表记》,或称《岭表录异》,或称《岭表录异记》,或称《岭南录异》。核其文句,实皆此书。殆以旧本不存,转相稗贩,故流传讹异,致有数名。惟《永乐大典》所题与《唐志》合。今特从之,以存其真焉。
-
刘熙
刘熙(生卒年不详,约生于160年左右),或称刘熹,字成国,北海(今山东昌乐)人,官至南安太守。东汉经学家,训诂学家。生当汉末桓、灵之世,献帝建安中曾避地交州。据陈寿《三国志》说,吴人程秉、薛综、蜀人许慈都曾从熙问学。曾仿《尔雅》体例,撰成《释名》一书。其书以音同、音近的字解释字义,探求事物命名之由来。刘熙注意到当时语音与古音的异同,系统地运用声训来推求语源、辨证古音和古义,是从语言领域系统研究语源的第一人,对后世语言学、训诂学理论影响颇大。另有《孟子注》一书,今不传,清人有所辑录。
-
刘昫
刘昫(xù)(887年—946年)字耀远,涿州归义(今河北雄县)人。幼居涿州。 天祐间为契丹俘至新州,逃居大宁 山,与吕梦奇、张麟共游,以吟诵自 娱。后梁时为易州节度衙推,改观 察推官。后去而居浮阳,幽州节度 使李存审辟为从事。后唐庄宗即位 后,授太常博士。擢为翰林学士、守 膳部员外郎。同光元年十一月,为 比部郎中、知制诰。改库部郎中。 明宗天成元年十一月,为中书舍人。 三年八月,为户部侍郎。长兴元年 九月,为兵部侍郎。二年八月,为端 明殿学士。四年正月,为中书侍郎、 平章事。九月,加刑部尚书。闵帝 应顺元年正月,加吏部尚书。末帝 清泰元年四月,兼判三司。五月,加 门下侍郎。十月,罢相,守右仆射。 二年十二月,改左仆射。后晋高祖 天福二年七月,充东都留守,兼判河 南府事。八月,兼盐铁转运等使。 四年五月,封谯国公。出帝天福八年 八月,为太子太傅。开运元年七月, 守司空兼门下侍郎平章事、监修国 史、判三司。二年五月,进新修 《唐书》二○○卷。三年,以眼疾罢 相,守太保。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 夏卒,年六十。《唐书》,宋以后称为 《旧唐书》,主要由赵莹、贾纬、张昭、 赵熙、吕琦、尹拙等撰修。及书将成 时,赵莹罢相,由刘昫继领其事,并 由其领衔奏进,故后世此书皆署其 名。此书版本较多,以明闻人佺刊 本、涵芬楼影印百衲本及中华书局 标点本最为著名。另《全唐文》卷八 五三收其文七篇,《唐文拾遗》卷四 六补二篇。《旧五代史》卷八九、《新 五代史》卷五五有传,参《旧五代史》 唐、晋二代本纪。
-
李百药
李百药(564年—648年)字重规,定州(今属河北省)人。幼多病,祖母以“百药”名之。翼其身体康健也,聪敏好学,七岁能属文。其父友陆义等读徐凌诗,有“琅邪之稻”语,不知出处。百药曰:《春秋》有“鄅子藉稻”说,杜予谓“在琅邪”。陆等大惊,号百药“神童”。隋开皇初,授太子通事舍人兼学士。开皇十九年(599)帝召见之,令袭其父爵平安公。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爱其才,署百药礼部员外郎,百药奉旨定五礼、律令。隋炀帝即位,以前嫌夺百药爵位,贬为桂州司马。隋末天下大乱,百药数展转诸义军中,危得不死。
李渊遣使招杜伏威,百药劝伏威应招,伏威从之。伏威赴京师朝渊,行至历阳,悔,欲杀百药以石灰酒,百药濒死。伏威又诒书辅公祏,使杀百药,为王雄诞保护,百药得免。公祏反,授百药吏部侍郎,渊闻之大怒,及平伏威,得伏威所与公祏书,意乃解,贬百药泾州司户。李世民过泾州,与百药语,悦之,贞观元年(627),太宗李世民拜百药中书舍人,明年除礼部侍郎。太宗欲裂土封侯,百药上《封建论》,理据详切,帝览此书封侯事乃止。贞观四年,授太子右庶子、太子嗜嘻戏冶游,百药乃作《赞道赋》以讽劝之,太宗颇赞赏百药此举。百药赋《帝京篇》,太宗赞其词工,诏曰:“卿何身老而才之壮,齿宿而意之新乎?”百药乃孝子,为护送父母灵柩还乡,百药步行数千里。好提掖后进,所得奉禄与亲党共之。工诗善文,其诗樵子夫役皆能诵之。据其父李德林所修《齐史》,又博采众书,历时七载写成《北齐书》,为世人所重。卒年八十四,谥曰“康”。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
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玡郡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年幼时父母皆丧,跟随叔父诸葛玄至荆州襄阳(今湖北襄阳)避难,后叔父去世,遂定居襄阳城南卧龙岗,躬耕田野,博览群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