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摩莱里
摩莱里(morelly,生卒年月失传),十八世纪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代表,启蒙运动思想家。他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和空想社会主义者之中最神秘的一个人物 人们对他的籍贯、出身、生平一无所知。虽然经过摩莱里研究者的多年考证,关于他的材料仍然很少。只知他是法国人,早年曾在维特勒——弗郎沙瓦地方教过书,后来得到一位姓名不详的富翁的支持,从事著述。摩莱里进行理论活动和写作的时间与马布利大体相同。从十八世纪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大约出版了他的8部著作。他的著作有的署名摩莱里,有的只署一个M字头和六个星花符号,有的干脆匿名发表。“摩莱里”是作者的真实姓名还只是笔名?他究竟有多少种著作?这些问题都成了历史之谜。
摩莱里的著作内容广泛,涉及哲学、教育学、美学、历史、政治、法律等许多领域。而他的著作中最有价值的内容,是其中所表达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摩莱里之所以在历史上留名,也正因为他是十八世纪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卓越代表之一。
摩莱里的头两部著作是1743年出版的《人类理智论》和1745年出版的《人心论》,主要讨论教育问题。透过他关于儿童教育的具体议论,可以看到他的哲学思想。摩莱里是个唯物主义者,相信洛克等人的经验论。他提出,人不是作为善人或恶人诞生到世界上来的。人生之初,心灵像一张白纸。一切认识或知识,是外界事物通过感觉器官“作用于人的智慧和内心”得来的。因此,教育对于人的性格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他说,不同的环境促进不同性格的形成,不同的教育创造着不同的人。他这里所谓教育,指的是社会教育,而不是个人教育。后来法国唯物主义者爱尔维修提出的著名论断“环境决定意见”和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根据这一论断强调“环境决定性格”等思想,都可以在摩莱里这里找到它们的雏形。不仅如此,在摩莱里关于教育的论述中,还包含有这样的观点:人们行为的主要动力是自爱,自爱的心理要求人成为社会的人,因此人的任何一种欲念都不是罪恶或有害的;应当让一切欲念得到自由发展,愿望和需要的自由满足能在人们中间创造相互团结的感情,这是走向社会幸福的道路。毫无疑问,摩莱里这一观点深刻影响了后来的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傅立叶有名的“情欲引力论”,正是摩莱里观点的发挥。
1748年,摩莱里的另一著作《美的物理学》出版。在这本书中,摩莱里通过一对情侣的4篇对话,以音乐作品和造型艺术品为例,论述美的概念等问题,表达了他的美学观点。
摩莱里的第四部著作叫作《君主论,内心的最高快乐或对一个贤明政府的伟大法律和制度的优点的研究》。通过两个人的对话,作者发表了对于什么是理想政体的看法。根据摩莱里的意见,从理论上来说,民主制度是最好的政体。然而民主制度容易陷入混乱和无政府状态,因此君主制还是必要的。生来自由的人同意服从君主是有条件的,这就是要求君主的活动以促进公益为宗旨。他认为,君主应该具有一切必要的美德,以及公正合理地治理社会。他详细分析了君主作为一个公民、立法者、统治者、政治家和军人的责任。他提出,为了建设一个在开明君主统治下的理想社会,必须进行一系列改革,例如没收教会和寺院的财产等等,逐渐使全体人民都能得到幸福。
1753年,摩莱里的长诗《巴齐里阿达》问世。过了两年,又出版了《自然法典》。这两部著作集中表达了摩莱里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无论就确立摩莱里个人在历史上的地位来说,还是就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历史来说,都具有很大的价值。
1755年,摩莱里出版《路易十四书信集》,这是一部广泛引用历史文件的史学著作,但作者对法王路易十四的态度并不明确。这本书出版以后的20余年里,摩莱里的生活是怎样度过的,人们一点也不了解。在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逐渐形成高潮,思想界狂涛迭起,文坛繁花似锦的年代,摩莱里竟然消声匿迹,甚至连一篇文章都不发表,这实在是非常奇怪的事。虽然1778年摩莱里发表了最后一部著作——长诗《伊曼复仇》,其中还摘录了数段《巴齐里阿达》作为附录,从而表明在法国社会大变动的前夜,这位思想家还健在人世,但早年的锋芒和才气似乎已经消磨殆尽。
摩莱里是一位承前启后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他的这一特点,在《巴齐里阿达》和《自然法典》中表现得十分鲜明。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著作,像《乌托邦》、《太阳城》等都是一些幻想的文学故事。《巴齐里阿达》继承了这一传统。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第二阶段是“直接共产主义理论”的时代,开始从理论上论证社会主义理想。十八世纪法国的空想著作都属于这一阶段。《自然法典》则是它的代表。
《巴齐里阿达》是一部叙事诗。摩莱里模仿当时流行的一种作法,假称自己的创作是译文,用文学语言描绘了一个以共产主义原则为基础的幸福国度。这个幸福的民族,由一位具有一切美德的君主统治着。居民没有任何恶习,完全按照自然规律生活。他们的幸福是在复灭了“浮岛”即各种偏见之后才得到的。所以,该书的全名是《浮岛的毁灭或著名的皮尔派的巴齐里阿达。Mr.M******译自印度人的英雄史诗》。这本书出版以后,它的哲学和社会观点遭到《新杂谈》和《公正文库》两家杂志的攻击,说摩莱里的美丽构想是虚幻的,因为平等的感情并不是人所固有的。为了回答这种攻击,摩莱里随后又发表了《自然法典》,(全名《自然法典或自然规律的真实精神》)。全书除序言外共分四篇。前三篇是对《公正文库》攻击文章的驳斥,论述现存社会政治与道德的缺点。第四篇是一部关于未来社会的法律草案。《自然法典》的出版轰动一时,并产生了深远影响,后来的不少空想社会主义者受到它的启发。例如,法国大革命高潮时期的巴贝夫就钻研过这部著作。由于“巴贝夫密谋”失败而被审判的时候,巴贝夫在资产阶级的法庭上曾公开声称自己是《自然法典》作者的学生。但是,由于摩莱里的这部著作是匿名发表的,在近九十年中,虽然多次再版,人们却一直以为是百科全书派领袖狄德罗的作品,甚至几次被收入狄德罗的文集,直到1841年才第一次以摩莱里的名字出版。
《巴齐里阿达》和《自然法典》虽然在体裁、形式上迥然不同,但在内容上却是一致的。摩莱里——以自然法权论为思想武器,激烈攻击私有制社会。他和马布利一样,把所谓原始的自然状态说成是人类的“黄金时代”。说那时人们按照自然的安排,过着共同劳动,共同享受劳动成果的生活。自然界按平等原则把土地留给人们作为公共财产,使所有的人都能利用大自然的这份礼物。摩莱里在《巴齐里阿达》中写道:“世界的永久不变的规律告诉我们:只有满足于生活需要的东西,用来维持每日的生计和享乐的东西,才属于个人所有;田地不属于种地的人;树木不属于采果的人;甚至在人的个人劳动的产品中,也只有他所使用的那部分属于他自己;其余一切东西,跟人的身体一样,都是属于整个人类的。”他认为,私有制的产生破坏了人类这种符合自然秩序的社会生活,引起了剥削、压迫、贫富对立等等社会不平等现象,因此“私有制是一切罪恶之母”。他揭露说,私有制产生了富人和穷人,几乎是全体人民肩负着使少数富人享受幸福生活的重担,而牺牲了自己的安宁和幸福。私有制使人们的道德堕落,产生贪婪、残酷无情和利己主义恶习。他说,个人利益是普遍的瘟疫,是折磨人的冷热病,是一切社会的致命疾病。他还揭露现存法律的不公道,指出在财产私有制度下,立法是富人压迫穷人的工具。立法者总是惩罚不幸的人,宽恕真正的罪犯。他们的严厉法律只是用来掩饰富人、统治者的罪恶。
摩莱里用法律草案的形式描绘了一幅未来社会的蓝图。在《自然法典》第四篇,他提出了一个空想社会主义的法律蓝本,用法律的形式对《乌托邦》以来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总结和概括,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摩莱里提出的这部未来社会宪法草案名为《合乎自然界意图的法制的蓝本》。草案分基本法和单行法两部分。基本法叫作“可以从根本上消除社会的恶习和不幸的基本的神圣的法律”共3条。单行法有分配或经济法、土地法、公共秩序法、取缔奢华法、政府法、婚姻法等10项具体法律,共110条。
基本法规定了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第一条说:“社会上的任何东西都不得单独地或作为私有财产属于任何一个人,但每个人用来满足生活需要、用来享乐或用来进行日常劳动的物品除外。”摩莱里认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废除私有制自然被他视为未来社会立法中最重要的内容。所以,他在《自然法典》中首先就确定了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建立公有制的原则。由于在摩莱里生活时代,法国绝大部分生产部门还是手工业,手工技术要求生产工具与劳动者个人直接联系,他在这一条法律草案中还允许保留日常劳动工具私有。第二条规定:“每个公民都将是有工作和依靠社会供养的公务人员。”这实际上是宣布消灭寄生现象和剥削行为,包含有“不劳动者不得食”的意思。同时,这一条还体现了公民有免于失业和冻馁的劳动权和生活权的精神。第三条规定:“每个公民都要根据自己的力量、才能和年龄促进公益的增长。”这里反映出摩莱里对“各尽所能”原则的猜测。
10项单行法是基本法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应用。通过这些法律,我们可以看到摩莱里对未来社会的具体构想。
在他看来,未来社会是由基本法保证的没有剥削压迫的公有制社会。这个社会的政治结构与以往的社会完全不同,也与资产阶级启蒙学者设想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同。在这个社会里,由一定数量的家庭组成一个家族,若干家族组成一个城市,若干城市组成一个省,若干省组成一个国家。公职人员由选举产生。各级参议会和政务会监督法律的执行和领导行政工作。按摩莱里的设想,未来社会的经济体制也与私有制社会不一样,生产活动只有农业和手工业两大类,农业生产是义务劳动,每个公民从20岁起必须从事农业劳动,到25岁后转入各个手工业作坊。相同行业的手工作坊组成行会,由行长领导。行长由终身任职的工长轮流担任,任期一年。各个行业的生产根据社会的需要进行,由各级领导人统一计划管理。关于未来社会的消费问题,摩莱里的设想也很具体。他主张农业和手工业产品统一交到公共仓库或市场,原则上平均分配。在“取缔奢华法”等单行法中,他规定各个城市的街区要大小一样,房屋的形式要完全相同,30岁以下的人必须穿同样质料的衣服,服装的颜色要按行业划分,同一行业的人衣服的颜色也要一样。他还规定,人们饮食要有节制,禁止穿戴华丽的服饰等等。
从摩莱里对未来社会生产和消费原则的设想中可以看到,他所规划的社会生活是一种绝对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的生活。他所理想的共产主义公民将要抛弃一切合理的享受,生活得像苦行僧一样单调呆板。十八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特点就是倡导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马布利是宣传斯巴达式禁欲主义的代表,摩莱里则是提倡平均主义的典型。摩莱里反对社会不平等,要求实现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完全平等。但是,他错误地把“平等”和“平均”混为一谈,以为只有实行绝对平均主义才能实现彻底平等,结果把他实际上是要求消灭阶级的正确的平等思想引向了荒谬。
-
鸳湖妙用
鸳湖妙用(1587~1642),明末临济宗僧。浙江盐官人,俗姓郑。字玄微。号鸳湖。十二岁礼兴善寺济舟,十七岁剃发,二十二岁嗣无幻性冲之法,后于云栖受具足戒。万历四十一年(1613),南明慧广掩关缭亭永庆寺,示寂之际,师嗣其法。天启初年,参谒金粟寺密云圆悟,住鸳水桐月庵数年。崇祯八年(1635),住持普明寺之废址,后赴闽,隐于建宁吉阳山。十五年十月示寂,世寿五十六。有鸳湖用禅师住福建建宁府普明禅寺语录二卷行世。[五灯全书卷六十四]
-
枚乘
枚乘(?—前140),字叔,是汉初重要辞赋家。淮阴(今江苏省北部)人,他活动于文景帝时期(前179—前143),先为吴王刘濞郎中,吴王有怨欲反,他上言相劝不要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吴王不纳,始从梁王。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主张削弱诸王时,吴王举兵造反,枚乘复劝又不听。景帝平定七王之乱,乘名声大振,召为弘农都尉。但是,他不愿为官,借病告老还乡。
汉武帝做太子时,曾用心习读枚乘的作品,深受影响。立下誓言:即位时一定要把枚乘接到京城,拜他为师,让他安度晚年。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派安车蒲轮专门赴南方接枚乘来汉都长安。未料,枚乘年老多病,不幸死于路上。武帝对他的去世甚感悲哀。
《汉书·艺文志》收录枚乘赋九篇,今存《七发》、《梁王菟园赋》、《柳赋》三篇。《七发》是枚乘的代表作。
《七发》及其影响《七发》的主要内容是,叙述楚太子有病,吴客先以音乐、饮食、车马、宫苑、珍禽等启发他,如是长久下去,要危及生命的,太子听了病渐有好转,待吴客继以圣人辩士要言妙道劝说时,太子病却突然痊愈。不难看出作者意图是劝太子不要有“浩唐之心,遁佚之志”,要接近贤人,接受“要言妙道”,今天尚有现实意义。
此赋用七段写七件事为主体,开头有序曲,结尾有概括,结构完整。标志汉散体大赋正式形成。汉初赋,去掉楚辞中虚字使句子散文化,到枚乘《七发》以主客问答方式辅陈,更使汉赋散体化了。
《七发》被后人称为“七体”,效法者甚多。如傅毅《七激》、张衡《七辩》、曹植《七启》、王粲《七释》等都深受其影响。
汉赋全盛期的赋家汉经文景70年休养生息,至武帝已成为强大帝国。为炫耀气魄,发扬蹈厉精神,满足奢欲,巩固统治,汉武帝建立以献赋考赋的制度。他周围养了一批文士,皆为辞赋作家,有些士卿大夫也长于辞赋。
汉赋本身也在发展。自陆贾发其端,经贾谊拓域,枚乘定式,至相如,散体大赋已至全盛。如扬雄所说:“贾谊升堂,相如入室。”当时大赋不止千篇。
这一时期主要赋家,有司马相如、枚皋、东方朔、王褒、朱买臣、吾丘寿王、严助、主父偃、终军等。公卿大夫如兒宽、孔臧、董仲舒、司马迁等也有名赋。
-
三宜明盂
三宜明盂(1599~1665),明代曹洞宗僧。浙江钱塘人,俗姓丁。字愚庵,号三宜,世称三宜明盂禅师。八岁时,与群童嬉戏,独喜歌梵呗。年十四断荤食,喜习定。二十三岁,投真寂院出家,后参谒云门湛然圆澄,天启三年(1623)得承印记,并嘱以曹洞宗事。崇祯八年(1635)出住龙门,次住化山,十六年继席显圣寺。十七年,李自成攻克北京,煤山(北京景山)事起,明思宗自缢,东南罹难,师辗转于戎马之间,多所拯济。清康熙四年十月示寂,世寿六十七,法腊四十五。[续灯正统卷三十九、正源略集卷三、五灯会元续略卷二、增订佛祖道影卷三(虚云)]
-
马云从
马云从,清眼科医家。名化龙。山东益都人。少治举子业,因病目废读。后遇江西王万化(覆万)传以《孙真人眼科秘诀》(又名《孙真人眼科总理七十二症秘诀》),按方施治而愈。嗣以眼科为业。悬壶青州(今山东潍坊、潍县等地),名重一时。其治目疾立论于肺肝二经失常,治疗善用开郁散表、清热熄风之法,以十大将军冲翳散加减之“吹冲法”(药气熏目),结合内服开明汤、补脑还睛丸等收功。康熙四十年(1701年)年逾七旬,恐其秘方失传,乃付梓行世,并附自撰《眼科入门》一卷、《眼科阐微》四卷(包括江苏眼医张熊飞《老年眼科》一卷)及《注孙真人眼科诀后》一卷,合为《孙真人眼科秘诀》七卷。马太初清医生。安徽合肥人。五世业医,得家传而术益精。每自创新方,投剂多奇验。尤精外科,割治、剖补,无不应手取效。
-
麦浪明怀
麦浪明怀,明代禅僧,字修湛,号麦浪、墨浪。万历二十九年(1601),削发为僧,次年从云栖莲池受具足戒。自此精研性相,洞达天台、华严二宗,然于宗门有所疑惑,遂往云门谒圆澄禅师。一日见圆澄举海底泥牛话有省。万历四十六年(1618),圆澄集众付明怀衣钵,偈曰:“如是之法,宗法兼备,汝今得之,其善保庇。”圆澄晚年每开法席,则命为第一座,倚之如左右手。四十七年(1619),住持普济寺,迁铜山、明因诸寺。天启四年(1624),重建梅墅古弥陀寺。明怀资性颖静,心气和融,机用严密,御事淳厚,言论雅正,令人情怡神朗。崇祯三年(1630),开法天衣寺,谈笑而化。著有《寱言》,并有语录行世。(《祁忠惠公遗集》卷四)
-
马臻
马臻(1254——?),字志道,别号虚中,钱塘(今属浙江)人。宋亡后学道,受业于褚伯秀之门,曾隐于西湖之滨。大德五年(1301)从正一道领袖天师张与材至燕京行内醮,不受道秩,辞归。至大年间,天师命为佑圣观虚白斋高士,亦不就。马臻以书画名于世,尤善花鸟、山水。尝远览崧岱之雄拔、江河济淮之奔放,交广视阔,胸次宏豁。亦能诗,当其时,江南甫定,兵革偃息,遗民故老往往托咏于黄冠以晦迹,马臻殆其流亚,故诗文亦常流露遗民情绪。其《述怀》一诗,尤多豪逸俊迈之气,见出其虽为黄冠,并不总以枯寂恬淡为高。龚开称其诗体制具在,而雅驯如其人;仇远则谓:“大抵以平夷恬淡为体,清新圆美为用,陶衷于空,合道于趣,浑然天成,不止于烟云花草鱼鸟而已。”所著有《霞外集》十卷,《四库全书总目》以为“皆神骨秀骞、风力遒上,琅琅有金石之音,虽不能具金鳷擘海、香象渡河之力,而亦不类寒酸细碎、虫吟草间”。《元诗选·初集》录其诗二百零四首。生平事迹见龚开、仇远等《霞外诗集序》、《图绘宝鉴》卷五、《武林玄妙观志》卷三、《元诗选·初集》小传、《元书》卷九一等。
-
马祖道一
马祖道一(709~788),唐代禅僧。南岳怀让之法嗣。汉州(四川广汉)人,俗姓马,世称马大师、马祖。名道一。容貌奇异,牛行虎视,引舌过鼻,足下有二轮纹。依资州唐和尚(即处寂)剃染,就渝州圆律师受具足戒。开元年间,就怀让习曹溪禅法,言下领旨,密受心法。初止于建阳之佛迹岭,未久,迁至临川之南康、龚公二山。大历四年(769),驻锡钟陵(江西进贤)开元寺,是时学者云集,化缘大盛。马祖以‘平常心是道’、‘即心是佛’大弘禅风,入室弟子有百丈怀海、南泉普愿、大梅法常等一百三十九人。禅门甫启时,禅僧皆寄居律院,法制有限,不得别住而龃龉时生,皆以为苦。马祖乃创丛林,以安禅侣,由是宗门益盛,转化无穷。贞元四年正月,登建昌石门山,经行林中托付后事,于二月四日示寂,世寿八十。唐宪宗谥其号为‘大寂禅师’。其派发展甚大,称为洪州宗。道一之于怀让,恰如希迁之于行思,于禅法之弘扬二者并称。马祖因于江西阐扬南岳系禅风,亦称江西禅,故以‘江西马祖’闻名于世。[宋高僧传卷十、景德传灯录卷六、传法正宗记、五灯会元卷三]
-
莫枚士
莫枚士,生卒年不详,清文字学家、医学家。名文泉,号苕川迂叟,以字行。浙江归安(今吴兴)人。少治训诂之学,举于乡。咸丰末年(1861年)避乱海上,见时疫盛行,始志于医学。论医常取儒学之法,本小学以读医经。尝辑众说,考文析义,先后校注而成《伤寒论》、《金匮方论》及《金匮论略》。又集众症,释名状,立义例,作《证原》及《脉法》。认为治病在于处方,处方在于遣药,遂相继撰著《经方释例》四卷(1884年)及《神农本草经校注》三卷(1900年),阐发己见。同治十年(1871年)集所存医论一百五十余篇,厘为四卷,名《研经言》,曾得陆懋修校正并序。其书重在释经辨误,多发前人之未发。如据《说文》以释疝、㿗(tui)之殊,据《玉篇》以明癫、痫之异;“邪哭”则证之于《巢氏病源》,谓即“风痴”;“痠削”则证之于《周礼》,定为“痠消”。又考“龙咬”即“蚘咬”等等。于病因、用药、方剂等均有己见。所著《研经言》颇得医林赞许;《经方释例》尤多创见,对经方有很深研究。
-
密云圆悟
密云圆悟(1566~1642),明代临济宗僧。江苏宜兴人,俗姓蒋。字觉初,号密云。谥号‘慧定禅师’。家世务农,偶读六祖坛经,初知宗门之事,一日见积薪有省,乃于二十九岁投龙池院幻有正传出家。万历三十年(1602)正传入京,师即任禹门寺监院。一日过铜棺山,豁然大悟,三十九年幻有传以衣钵,四十五年继席龙池祖庭。其后历住天台山、黄檗山、天童山等名刹,凡六座道场,前后三十余年,宗风大振,被称为临济中兴。弟子逾三万人,较著者有道忞、通容、法藏等,又日本黄檗宗之祖隐元亦为其弟子。崇祯十四年(1641),朝廷下诏,令住南京报恩寺,以老病辞免。十五年,示寂于通玄寺,世寿七十七。有语录十二卷传世。[五灯全书卷六十四、五灯严统卷二十四、高僧摘要卷一、天童寺志卷八]
-
马宗素
马宗素,元(一说金)医家。平阳(今山西临汾)人。学宗刘完素,对热病颇有研究,曾引刘说予以辨证。所论热病,多与《素问·热论》意义相合。用药喜寒凉,忌温热。撰《伤寒医鉴》(一作《刘河间伤寒医鉴》)一卷,包括脉证、六经传受及小儿疮疹等内容,共十一条,每条均先引朱肱《南阳活人书》。后编入《河间六书》。又重编刘完素所撰《(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八卷(今存清抄本)。并与程德斋合撰《伤寒钤法》。马冠群 清医家。字良伯。武进孟河镇(今属江苏)人。约生活于十九世纪。汇辑《内经》及诸家精义,仿王肯堂、张璐、程钟龄等名家著述,撰成《医悟》十二卷(首两卷为《脉法韵语》)。其外科杂方颇多出自家传。
-
睦庵善卿
睦庵善卿,宋代禅僧。俗姓陈,字师节,东越(今浙江东部)人。幼年投开元慈惠为师,后访道诸方,住京都华严寺。元符中,归隐乡里,所居曰睦庵。著有《祖庭事苑》。
-
孟献忠
孟献忠,唐代人。撰作《金刚般若经集验记》三卷。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毛先舒
毛先舒(1620年—1688年)明末清初文学家。一名骙,字稚黄。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奇慧,八岁能诗,十八岁著《白榆堂诗》,受到陈子龙的赏识,为作《歊景楼诗序》。长与柴炳绍相善,与陆圻、丁澎等称为“西泠十子”;又与毛奇龄、毛际可齐名,时人语云:“浙中三毛,文中三豪”。明末诸生。入清,绝意仕进,晚居钱塘东园,一生不出里门。光舒诗受到明后七子影响,以盛唐为宗,音节浏亮,内容较为空泛。邓之诚云,毛“尝著《诗辩坻》四卷,论诗极精,举诗戾凡十有七端,深以讥刺为戒。故所作篇章,不涉时事,可谓善于自全者”(《清诗纪事初编》)。其诗集有《东苑诗钞》、《蕊雲集》、《晚唱》,词集有《鸾情集选》,文集有《小匡文钞》、《思古堂文集》、《稚黄子文洴》、《东苑文钞》等。诗学、韵学著作有《诗辩坻》、《填词名解》、《南曲正韵》等。毛奇龄为撰墓志铭。《清史稿》卷四八四、《清史列传》卷七○有传。
-
牧常晁
牧常晁,宋末元初人。建安仰山道院道士。少时修禅学,悟入性宗,后习《悟真篇》,悟得命宗。遇至人授以火候丹法。撰《玄宗直指万法同归》七卷。
-
穆修
穆修(公元979~公元1032),宋文学家。字伯长,郓州(今山东东平)人,徙居蔡州(今河南汝南)。幼年好学,不事章句,从陈抟学《易》。大中祥符间,真宗东封泰山,诏举齐鲁经学之士,穆修预其选,赐进士出身,调泰州司理参军。为通判诬陷,贬池州。遇赦,补颍州文学参军,徙蔡州。性刚介寡合,好指斥时病,诋诮权贵,由是穷困潦倒。明道元年卒,年五十四。是时杨亿、刘筠倡导西崑诗体,天下学者靡然从之,穆修独以古文称,力主恢复韩、柳古文传统,尝刻韩、柳文集,鬻于东京大相国寺。后世称宋代文风之变,始于穆修,后经尹洙、欧阳修等倡导,得以炳然复古。穆修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矫西崑体骈俪之弊,以古朴拙直为上,不事文彩,故后世亦有“拗拙亦与(柳)开类,诗尤不工”之讥(《池北偶谈》卷一七)。其《亳州魏武帝帐庙记》称赞曹操“伐谋制胜,料敌应变”的才能,卓有见识。《送李秀才归泉南序》、《祭第二子文》,章法与韩愈相近。叶适讥刺穆修《法相院钟记》、《静胜亭记》二文为“腐败粗涩”,实亦一偏之见,未为公允(《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二)。庆历间,祖无择访得穆修所著诗文数十篇,编为《穆参军集》三卷,今存影宋刊本(涵芬楼影印)、明清抄本、《四库全书》本等。《全宋诗》卷一四五录其诗一卷。《全宋文》卷三二二至三二三收其文二卷。事迹见苏舜钦《哀穆先生文》(《穆参军集》附录)、《宋史》卷四四二本传。
-
牟巘
牟巘[yǎn](1227~1311),元初吴兴(今浙江省吴兴县)人,祖籍四川。巘,一作献。字献甫,一字献之,号陵阳,学者称陵阳先生。宋末官大理少卿,因忤贾似道弃官。宋亡不仕,隐居三十余年,与其子应龙讨论经学,以义理相切磨。尤雄于文。 著有《六经音考》,不传。(事迹见《宋史》卷四百一十一附《牟子才传》,《宋元学案》卷八十,《新元史》卷二百三十四附《牟应龙传》,《元史》卷一百九十附《牟应龙传》,《元史类编》卷三十五,《元书》卷九十一上。)
-
孟浩然
孟浩然(689年—740年),唐朝著名诗人。以字行,名不详。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世称“孟襄阳”。少时于故园度过,后隐居鹿门山。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于秘书省同诸名士赋诗,浩然云:“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举座叹为清绝,为之搁笔。次年,还乡。后漫游吴、越等地,与诗人张子容、崔国辅交游。开元二十一年,再游长安,韩朝宗欲荐之于朝,因浩然爽约而未果。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镇荆州,署为从事。开元二十七年,离幕归里养病。次年,王昌龄自岭南北归,至襄阳访浩然,相见甚欢,食鲜疾动,不久卒,年五十二。浩然早年有用世之志,但终于布衣,沦落一生,然名重当时。李白称颂云:“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与当时著名诗人如张九龄、王维、裴朏、卢僎、裴总、独孤策等为忘形之交。浩然所写以山水田园和隐居逸兴为主要题材,与王维齐名,同为盛唐田园山水诗派的代表诗人,世称“王孟”。所作以五言为多,尤工五律,时人称为“文不按古,匠心独妙”(王士源《孟浩然集序》),殷璠评云:“浩然诗,文采芊茸,经纬绵密,半遵雅调,全削凡体。”(《河岳英灵集》)善以清淡之笔,写秀丽之景,情幽兴远,意境清迥,风格恬淡孤清,逸韵独标,杜甫称其“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十二首》之六)。少数诗篇描绘壮阔山川,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势磅礴,格调雄浑。但就其整体而言,创作题材较狭隘,多局限于自我表现范围,内容不够丰富。浩然诗对后世产生过很大影响,严羽以禅喻诗,谓浩然诗“一味妙悟而已”(《沧浪诗话·诗辨》)。清代王士禛推衍严氏之论,标举“神韵说”,宗尚王孟,曾举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一诗作为范本,谓“诗至此,色相俱空,正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分甘馀话》)。天宝四载(745),浩然友人王士源编有《孟浩然诗集》,《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孟浩然诗集》三卷,今传宋蜀刻本孟集大体保持了其原貌。明人有所增补,析为四卷。《全唐诗》卷一五九、一六○收其诗二卷,《全唐诗补编》另有辑佚之作。《旧唐书》卷一九○下、《新唐书》卷二○三有传,另参王士源《孟浩然集序》、《唐诗纪事》卷二三、《唐才子传》卷二。
-
马自然
马自然,道教人物。相传其名湘,字自然,杭州盐官人,世代为县小吏。独好经史,工文学,治道术,遍游天下,后归江南。曾在湖州大醉,坠入霅溪,经日方回,衣不沾湿坐于水上告人曰:“刚才被项羽召去饮酒,大醉方返。”酒气冲人,状若疯狂。以拳入鼻,拳出而鼻如旧。指溪水逆流,指柳树随溪水来去,指桥即断,即刻又恢复如旧。后游常州,正值唐宰相马植谪为常州刺史。植素闻湘名,相见倍加礼敬。植以同姓,欲结为兄弟,不从。植留之郡斋,更加敬重。植请见小术。湘于席上以瓷器盛土种瓜,须臾引蔓,开花结果,宾客食之,皆称香美。又以大量青铜钱,投入井中,呼之一一飞出。植言此城中鼠极多,湘书一符,令人贴于南壁下。以箸击盘长啸,鼠成群而来,俯伏符下,湘乃呼鼠,曰:“汝毛虫微物,天与粒食,何得穿墙穴屋,昼夜扰乱相公?我以慈悯为心,不愿尽杀,汝宜相率离此,勿扰百姓。”鼠遂结队出城,自后城内绝鼠。马湘南游越州,经洞岩禅院,僧三百方斋,见湘单,略无揖者,但资以饭,湘不食。速行至诸暨县南店中歇息。深夜,僧求见道士,礼拜哀求,说: “禅僧不识道,昨失迎奉,致贻谴责,三百僧至今下床不得。某二僧主事不坐,所以得来,固乞舍之。”湘唯睡而不对。僧愈哀乞,湘曰:“此后无得轻慢,回去入门,坐僧当能下床。”大中十一年,东川奏剑州梓桐县道士马自然,白日升天。事见《太平广记》卷三十三引 《续仙传》 文。
-
明徽
明徽(?—522)南朝齐、梁间僧人。《续高僧传》列传称明彻,俗姓夏,吴郡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六岁丧父,出家住上虞王园寺,学无师。永明十年(492)竟陵王请僧祐去三吴讲律,途相识“从祐受学十诵,随出扬都住建初寺”,道学功不弃日,“遍研四部,校其兴废”。据《开元释教录》卷六等载,扬都(治所在今江苏南京)建初寺僧,戒行精苦。梁武帝普通三年(522)撰《五分比丘戒本》一卷。
-
明佺
明佺。不知何许人。出家隶业悉在佛授记寺。尤善毗尼兼闲经论。天册万岁元年。敕令刊定经目。佺所专纂录。编次持疑。更与翻经大德二十余人。同共参正。号曰大周经录焉。智升云。虽云刊定繁秽尤多。徒见流行。實难凭准。盖此录支经别品杂沓不伦。致为升公之所黜矣。[《宋高僧传》卷第二]
-
莫君陈
莫君陈(约公元1073年前后在世),宋归安 (今浙江湖州)人。字和中。少从胡瑗学,登嘉祐进士。熙宁中新置大法科,中首选。甚为王安石所重槿刑部郎中,知婺州。李宗莲《皕宋楼藏书志序》:“吾乡富于典籍者宋元之际月河莫氏不下数万卷。”著有《月河所闻集》。
-
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344~413,一说 350 ~409)梵名Kuma^raji^va 。又作究摩罗什、鸠摩罗什婆、拘摩罗耆婆。略称罗什、什。意译作童寿。东晋龟玆国(新疆疏勒)人。东晋时期后秦著名佛教学者,被后世尊为我国古代三大佛经翻译家之一。据《历代三宝记》、《佛祖通载》等佛教史籍记载:其父鸠摩炎,天竺人, “家世相国,聪明有懿节,将嗣相位,乃辞避出家,东度葱岭。龟兹王闻其弃荣,甚敬慕之, 自出郊迎,请为国师”。罗什的母亲耆婆,是龟兹王的妹妹,娴淑颖慧,博览经史,坚忍有志,慈爱有方,20岁时生罗什,悉心教子成名。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县一带)是西域四大佛教文化中心之一。罗什诞生于龟兹佛教文化极盛时期,7岁时随母亲出家,“从事受经, 日诵千偈”。9岁时,随母亲前往罽宾国(今克什米尔境内)求学,路遇著名高僧盘头达多,拜其为师。盘头达多“才明博识,独步当时,三藏九部,莫不该博”。罗什从其学道,承袭小乘体系。13岁归国,路过温宿,其地有一高僧,渊博善辩,欺罗什年少,相约论战,结果罗什战败了他,名扬西域,“诸国皆聘以重爵”。不久,罗什至莎车国(今新疆莎车县一带),莎车参军王子须利耶苏摩,“才技绝伦,专以大乘为化,……什以宗而奉之”。从此,罗什接受大乘派空宗学说。回国之后,以其佛教经典烂熟于心之智,唇枪舌剑善于雄辨之才,大力宣扬大乘空宗理论。“时龟兹僧众一万余人,疑非凡夫”,对其“咸推而敬之,莫敢居上”。龟兹国王“造金狮子座,以大秦锦褥铺之,令什升而说法”。其时,正当前秦苻坚统一了中国北方,国势强盛,遣大将吕光率师出关攻取龟兹。回师之日,奉命迎罗什入关。至凉州,闻苻坚已遭淝水之败,前秦亡。罗什于姑臧(今甘肃武威)蛰居15年,悉心学习汉文,并致力研讨佛教经典梵文与汉文译注之差异,这为他后来从事浩繁的译经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弘始三年(401),后秦国主姚兴迎罗什至长安,待以国师之礼,请入逍遥园授书。罗什收弟子800,率领僧众3000,开始从事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译经活动。在此之前,汉译佛经虽已日渐增多,但译文“多滞文格义”,“不与胡本相应”。罗什指出: “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秽也。”因而,他主张改直译为意译,力求其“达”;强调不失大义,以求其“信”,要做到:既信且达,义足文美。罗什译经庄重严谨,常“一言三复”,所译经文被门徒誉为:“其文约而诣,其旨婉而彰。”他译著的经典,数量惊人,主要有: 《大品般若》、 《小品般若》、《法华》、《维摩诘》、《阿弥陀》、《金刚》等经和《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成实论》等,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系统地介绍了大乘空宗的唯心主义学说。罗什的译著,不仅对其后的中国佛教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且也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其后的散文、诗歌、戏剧、小说的创作,也都有借鉴意义。罗什的弟子僧肇、道生、道融、僧睿,都精通佛理,汉文学造诣深邃,号称“四圣”。罗什于后秦弘始十五年(413)辞世,临终前说道: “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焦烂。”他所翻译的经论和翻译技巧,被后世视为楷模。因而,后人常以罗什与真谛(南朝梁人)、玄奘(唐代人),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佛经翻译家。
-
明旷
明旷,唐代僧。台州黄岩(浙江黄岩)人。生卒年不详。初游东南问道,年二十住剡邑,受具足戒后,入天台山国清寺,于荆溪湛然处修学天台,孜孜钻研十余年。然因当时不空、一行等盛弘密教,遂亦涉及密教之学。著有般若心经疏一卷、梵网疏三卷、金錍论科文、天台八教大意、法华经观音品科文、法华经大意等。
-
马光
马光,明末清初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字涑庵。明监生。崇祯十二年(1639年)征辟特科,荐试吏部第二名。 十四年授广西永宁知州,十六年调知全州,称名宦。十七 年题升广东琼州府同知,署府事。南明永历元年(1647 年)以道州救护功迁兵部车驾司员外郎,三年荐升海北巡 道,改岭北巡道。五年迁太仆寺少卿,再迁全永巡抚。清顺治九年(1652年)归隐苏州尧峰山,筑纯阳阁。与冯仲光、陆世廉友。著有《两粤梦游记》。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
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玡郡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年幼时父母皆丧,跟随叔父诸葛玄至荆州襄阳(今湖北襄阳)避难,后叔父去世,遂定居襄阳城南卧龙岗,躬耕田野,博览群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