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祖道一

马祖道一
  • 姓名:马祖道一
  • 别名:
  • 性别: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汉州(四川广汉)人
  • 出生日期:709
  • 逝世日期:788
  • 民族族群:

马祖道一(709~788),唐代禅僧。南岳怀让之法嗣。汉州(四川广汉)人,俗姓马,世称马大师、马祖。名道一。容貌奇异,牛行虎视,引舌过鼻,足下有二轮纹。依资州唐和尚(即处寂)剃染,就渝州圆律师受具足戒。开元年间,就怀让习曹溪禅法,言下领旨,密受心法。初止于建阳之佛迹岭,未久,迁至临川之南康、龚公二山。大历四年(769),驻锡钟陵(江西进贤)开元寺,是时学者云集,化缘大盛。马祖以‘平常心是道’、‘即心是佛’大弘禅风,入室弟子有百丈怀海、南泉普愿、大梅法常等一百三十九人。禅门甫启时,禅僧皆寄居律院,法制有限,不得别住而龃龉时生,皆以为苦。马祖乃创丛林,以安禅侣,由是宗门益盛,转化无穷。贞元四年正月,登建昌石门山,经行林中托付后事,于二月四日示寂,世寿八十。唐宪宗谥其号为‘大寂禅师’。其派发展甚大,称为洪州宗。道一之于怀让,恰如希迁之于行思,于禅法之弘扬二者并称。马祖因于江西阐扬南岳系禅风,亦称江西禅,故以‘江西马祖’闻名于世。[宋高僧传卷十、景德传灯录卷六、传法正宗记、五灯会元卷三]

马祖道一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艺术与生活

艺术与生活

现代评论集。周作人著。 上海群益书社1931年2月初版。收文章21篇,另有序文两篇。为1917至1926年间所作,除3篇文字外,其余大部分作于1924年以前。其中《人的文学》一文发表于1918年12月15日《新青年》5卷6号。他说,“我对于文艺与人生的意见大抵在这里边了,所以就题名曰《艺术与生活》。”并承认里面大部分文章有着浓重的“梦想家与传道者的气味”(《自序一》)。《艺术与生活》收录的大多是比较严肃的文章,态度也比较激进,为作者赢得了文坛的声誉。本书大致包括3方面内容:1、倡导“人的文学”,要求文学具有人道主义的思想内容,坚决反对阻碍人性向上发展的兽性的余留与古代礼法,要求普遍与真挚的平民文学精神。后来,为了防止以文艺为伦理的工具,变成一种说教,他在《新文学的要求》一文中又把“人的文学”主张改称为“人生的艺术派” 2、以人道主义为价值尺度广泛介绍欧洲和日本文学。特别钦佩从《圣经》到托尔斯泰和陀思妥也夫斯基的“爱的福音”的文学。俄国作家注重人生,左拉的直面人生,都得到了他的称赞。他欣赏日本的诗歌与小说,要求中国人向日本学习,“创造的模拟”外国文化(《日本近三十 年小说之发达》)。3、积极宣传新村主义。本书集中反映了周作人在“五四”时期的思想。他提出比较系统的人道主义文学观,使刚刚起步的新文学具有了丰厚的思想基础,并启发了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主张的提出。由于人道主义本身的局限性,周作人在“五四”以后逐渐消退了对“人的文学”的巨大热情。但他在本书中所提出的某些文学主张和基本精神,对新文学的发展还是起了一定的作用的。

西南联大哲学通识课

西南联大哲学通识课

本书主题为“哲学课”。先秦时代的百家争鸣,佛学传入与玄学的奇妙融合,知行合一的辩论……都将在本书中呈现,构成完备详尽的中国哲学史。本书通过哲学展现西南联大通识教育的多元性,将中国哲学的脉络抽丝剥茧,梳理得当。中国哲学直到今天还在深刻地影响国人,理解中国哲学,才能理解当下。

太上洞玄灵宝智慧本愿大戒上品经

太上洞玄灵宝智慧本愿大戒上品经

太上洞玄灵宝智意本愿大戒上品经。又名:《太上消魔保身安志智慧本愿大戒上品经》。撰人不详,约出於东晋。系古《灵宝经》之一。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玄部本文类。《灵宝中盟经目》第八种著录《太上洞玄灵宝智慧上品大戒经》1卷,为六朝灵宝经。述智慧本愿大戒及授受。

最近社会秘密史

最近社会秘密史

《最近社会秘密史》创作于1910年。共28回,描写了上海社会种种光怪陆离、丑陋畸形的现象。作者笔下的上海就是一个巨大的染缸,小说中的都市场景和人物活动大多渗透着租界文化的因子,形形色色的人物穿梭其间,上演着一幕幕人间闹剧。小说对租界化上海杂糅的都市空间、畸形繁华的商业、尔虞我诈的人情社会、唯利是图的心理状态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摹刻画。

鼓掌绝尘

鼓掌绝尘

四集四十回。题 “古吴金木散人编”,其真实姓氏不知。孙楷第据临海逸叟叙推断:“刻书者为书林龚某,撰小说者为吴某,当亦选家者流。”该书为小说集,分 “风、花、雪、月”四集,每集演一篇故事,共四篇。每集又分十回、回有偶句题目,回数又累记承接,如第二集(花集)第一回标“第十一回”,似长篇小说体例,实际各集独立。所谓“风花雪月”各集名,亦与内容不相关涉,任意附缀而已。其风集、雪集所叙为才子佳人恋爱故事;风集叙杜萼、康汝平两书生分别与韩相府歌妓韩玉姿、韩蕙姿恋爱故事;雪集叙姑苏书生文荆卿与李若兰恋爱故事。都是以诗词题咏唱和相慕,私订终身,约期幽会,终局是男主人公登第得官,有情人终成眷属,情节模式不出明清同类小说俗套。花集叙公子娄祝、俞祈为友,有几番意外得宝奇遇,穿插骗子夏方的故事,结局是奉旨征西,俞阵亡,娄封侯。月集叙浪荡子张秀一生事迹,结合叙述杨员外儿子、富商陈进及其子陈珍故事,涉及魏忠贤事。花、月二集人物较多,但线索凌乱,失去主脑。该书叙事追求传奇性,在当时有一定影响,但在文学史上没什么地位。书有明崇祯间本衙藏板本,日本内阁文库和大连图书馆有藏。1985年,春风文艺出版社 《明末清初小说选刊》出版校点本。1990年,江苏古籍出版社亦有校点本出版。

辛丑纪闻

辛丑纪闻

一卷。清不著撰人名氏。顺治十八年(1661),江南苏州吴县新任知县任维初因苛征民赋,平仓获私,激起当地人士不平,诸生倪用宾、沈玬、金圣叹等,遂有抗粮哭庙之举。适清世祖哀诏至,府堂设幕帐,哭临三日,诸生百余人至庙,鸣钟击鼓,并即至府堂,跪进揭帖,且千余人号呼而来,欲逐任维初。苏州巡抚朱国治以哀诏初临之日,乃千百成群,肆行无忌,列罪不逭者三条,密题治狱,自倪用宾、金圣叹以次十八人,皆奉旨处斩,仅礼部员外郎顾予咸免死革职。《辛丑纪闻》记江南哭庙案始末,用日记体,条理分明,于当时奏疏及廷议、会审、行刑等情节叙述详细,并不乏生动。又及是时江南奏销、金坛、镇江、无为等十案,共一百二十一人,凌迟二十八人,斩八十九人,绞四人,分5处处决。其中镇江、金坛九案一百零三人大抵因通郑成功被祸,顺治生前曾说:“他们怕死耳,不必问其事。”迨顺治死后,朱国治欲行杀戮以示其威,遂复成大狱。其后知县任维初亦因别案处斩,朱国治后抚云南,仍如故操,吴三桂反,被手下将士处死而食,骸骨无存。《辛丑纪闻》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对江南地方的严厉镇压政策。四大臣辅政时,将顺治亲政后对汉族地主知识分子略有宽松的政策骤然改变,以至金圣叹等江南名士罹于难者不下数十人。《辛丑纪闻》有《纪载汇编》本、《满楼丛书》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