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

孟浩然
  • 姓名:孟浩然
  • 别名:
  • 性别: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
  • 出生日期:689年
  • 逝世日期:740年
  • 民族族群:

孟浩然(689年—740年),唐朝著名诗人。以字行,名不详。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世称“孟襄阳”。少时于故园度过,后隐居鹿门山。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于秘书省同诸名士赋诗,浩然云:“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举座叹为清绝,为之搁笔。次年,还乡。后漫游吴、越等地,与诗人张子容、崔国辅交游。开元二十一年,再游长安,韩朝宗欲荐之于朝,因浩然爽约而未果。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镇荆州,署为从事。开元二十七年,离幕归里养病。次年,王昌龄自岭南北归,至襄阳访浩然,相见甚欢,食鲜疾动,不久卒,年五十二。浩然早年有用世之志,但终于布衣,沦落一生,然名重当时。李白称颂云:“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与当时著名诗人如张九龄、王维、裴朏、卢僎、裴总、独孤策等为忘形之交。浩然所写以山水田园和隐居逸兴为主要题材,与王维齐名,同为盛唐田园山水诗派的代表诗人,世称“王孟”。所作以五言为多,尤工五律,时人称为“文不按古,匠心独妙”(王士源《孟浩然集序》),殷璠评云:“浩然诗,文采芊茸,经纬绵密,半遵雅调,全削凡体。”(《河岳英灵集》)善以清淡之笔,写秀丽之景,情幽兴远,意境清迥,风格恬淡孤清,逸韵独标,杜甫称其“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十二首》之六)。少数诗篇描绘壮阔山川,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势磅礴,格调雄浑。但就其整体而言,创作题材较狭隘,多局限于自我表现范围,内容不够丰富。浩然诗对后世产生过很大影响,严羽以禅喻诗,谓浩然诗“一味妙悟而已”(《沧浪诗话·诗辨》)。清代王士禛推衍严氏之论,标举“神韵说”,宗尚王孟,曾举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一诗作为范本,谓“诗至此,色相俱空,正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分甘馀话》)。天宝四载(745),浩然友人王士源编有《孟浩然诗集》,《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孟浩然诗集》三卷,今传宋蜀刻本孟集大体保持了其原貌。明人有所增补,析为四卷。《全唐诗》卷一五九、一六○收其诗二卷,《全唐诗补编》另有辑佚之作。《旧唐书》卷一九○下、《新唐书》卷二○三有传,另参王士源《孟浩然集序》、《唐诗纪事》卷二三、《唐才子传》卷二。

孟浩然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女神

女神

浸染日本古典戏剧至深的三岛由纪夫,文学作品中处处可见“能”剧、“歌舞伎”、“狂言”、“谣曲”甚或希腊悲剧的影子。有的取其豪华壮丽的场景,有的吸收缠绵俳恻的情节,无论追求绚烂的“样式之美”或采撷动人的“精神之美”,三岛的小说世界俯拾可见日本传统的戏剧精髓。他之所以对传统艺能垂青,要追溯其幼年时期;由于和祖父母同住,经常随长辈观赏歌舞伎的演出,使得进入大学後的三岛对戏剧如痴如狂,不仅自己撰写剧本,甚至亲身粉墨登场:昭和二十七年(一九五二年)十一月于东京帝国剧场演出处女作《弁天娘女男白浪浜松屋店先的场》,之後便一头栽进如梦似幻的戏梦人生,直至昭和四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在自卫队前演出的切腹自杀一幕,何尝不是悲剧中最壮烈的终结方式。在三岛的生死观中有强烈的爱国危机意识,也有中世的末代绝望悲调,纠结的矛盾不仅反映于多样的作品中,也在现实人生中尽情演出,真令人不得不喟叹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玄宗直指万法同归

玄宗直指万法同归

元代全真道道士牧常晁撰,黄本仁编集。七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书中收录牧常晁诗文,大致可分为四类:其一为论说类,包括《无极太极图序》、《三教同源譬说》、《万法归一图说》等,共三十五章。 其二为问答类,包括问金丹性命约八十条,问太极四十余条。 其三为诗偈类,包括金丹诗六十六首,禅宗公案三十条,杂颂诗词约三百余首。 其四为劝戒类,包括劝报父母十恩及人天十替。全书大旨以合三教,齐万法为宗。谓中庸、真常、常住为三教之极,皆指千古不易之至理。儒、释、道三家「同一太极共一性理,鼎立于华夷之间,均以教育为心」。作者主张融会三教性理之说,而归本于性命双修。认为「无极」纯然是理,有是理而后有是炁,理炁混沌,是名「太极」。太极生三才立万物,理炁为性命之本,「与三才万物相为而无终」。又称无极乃「太极之真无」,太极乃「无极之妙有」;真无为性理之始,妙有为炁命之始。大道以无为体,以有为用,体用归一,理炁相依,有无动静而成变化之道。又称修炼分性命二宗。性宗以清虚寂静为本,忘情去欲为宗,以戒、定、慧为第一义;命宗以无为自然为本,专气抱一为宗,以精气神为第一义。然而戒、定、慧与精、气、神相依不离。「戒以养精,定以养气,慧以养神」「戒、定、慧依精、气、神而立,精气神依戒定慧以全」。故修道者应性命双修。又书中论修炼金丹,重在身心清静。认为「六根清静,方寸澄澈,便是真丹」。其丹法分顿渐两种,以存神养命人手者为渐法,以清净虚无从修性直入者为顿法,全真道所修为顿法,与释氏相类。书中极力论证佛道二教同轨,「佛性不异金丹」;「仙道不死,释道不生,一死一生,是为泥丸」。总之,三教合一,理炁混融,性命双修,戒、定、慧与精、气、神并重,是本书主要论点。

太上无极大道自然真一五称符上经

太上无极大道自然真一五称符上经

作者不详。古灵宝经之一,南朝刘宋时陆修静已著录此经。经文称太上灵宝生乎天地万物之先,灵宝五称自然符与道气同化,天地万神皆归于灵宝;身佩灵宝五符,万神来归,得灵宝经斋洁服符,长生不死不老。经中载东称符、北称符、南称符、西称符、中称符五道符文,并说五行之母故叫五称自然符,上应五星制致五斗合盟,下表五岳五行同根,中宝五藏五道之根,道士得之,通天之灵,役使万神。经中又讲服灵宝五符,通八精,致八史之道法,称若欲长生,役使八史,使之三年,虽无生籍,得延年千岁。经文最后简要讲述了灵宝二十四真图,说明既有灵宝符,当得灵宝图。经文为上下二卷,收入《道藏》洞神部神符类。对研究灵宝五符有参考价值。

两粒珠

两粒珠

那年革命军的势力还没有达到东南,东南二省间忽然起了内战。当战争最剧烈的当儿,说也惭愧,那沿铁路线一带的人民,都把上海租界——当时租界还不曾收回——当作了避难的安乐窝,竟扶老携幼像潮涌似地赶来。战事发生在铁路线上,铁路的交通虽断,一大半人都乘着长江轮船大绕***。上海社会的心目,都盼望着内战早日结束,别的事都不足以引起他们的兴味。

江苏省通志稿司法志

江苏省通志稿司法志

宣统元年(1909)始修,由江苏通志局主持,缪荃孙任总纂。司法志。历来司法不入方志,近始有之。苏省司法,仿于汉晋,宋齐梁陈,赦宥恤刑,本纪皆详,自不宜略。由斯而后,迄于有明,或重原恕,或务刻深,胡蓝方黄,终于降李,大狱之类,亦须列入。谳案秋录颇重,其可原者,年有停勾,乾隆以后,取于实录,惜不能备。光绪诸案,重者录之。

呻吟语译注

呻吟语译注

明哲学家吕坤著,为其哲学代表作。全书共六卷,前三卷为内篇,后三卷为外篇。书中明确表述了唯物主义气本论思想,认为“气”是世界的本源,“宇宙内主张的万物的只是一块气”(卷一),“天地万物只是一气聚散,更无别个”(卷四),一切有形的事物都是“气”的“凝结”,即聚的状态。强调“气”的永恒性,“气无终尽之时,形无不毁之理”(卷一),认为“气化”无“一息之停”,若气之“瞬息不续”,则乾坤毁,荣枯决,生机绝。在道器、理气关系上,认为“气即是理,理者,气之自然者也”(卷一)。道寓于器,道器不相离。“道器非两物,理、气非两件。成象、成形者器,所以然者道。生物、成物者气,所以然者理。”(卷二)在天人关系上,反对天人感应论,强调物理规律的真实性、必然性,重视掌握必然性,提出必然和偶然的范畴。“大气数有一定的,有偶然的,……无道、物理、人性、自然如此,是一定的。星殒、地震、山崩、雨血、火见、河清,此是偶然的。”(卷四)主张“任自然,夺自然”。人应当顺应自然,提出“造化尚听命于自然”的命题。(物理)并强调人们应当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去驾驭自然,努力进取,去实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目的。“天地全不张主,任阴阳,阴阳全不摆布,任自然。世主人趋避祈禳,徒自苦耳。其夺自然者,唯至诚。”(卷四)书中还批评了宋儒的“生知”。认为“学问二字,原自外面得来”。“学问之事,则皆古今名物,人人而学,事事而问,攒零合整,融化贯串,然后此心与道,方浃洽畅快”(涵养)人性论上认为善与恶均是人的本性,“义理之性有善有恶,气质之性有善有恶,气质亦天命于人而与生俱生者,不谓之性可乎。”(性命)有万历二十年(1592)刊本、吕坤晚年又将此书删补为《呻吟语摘》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