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

- 姓名:孟浩然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
- 出生日期:689年
- 逝世日期:740年
- 民族族群:
孟浩然(689年—740年),唐朝著名诗人。以字行,名不详。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世称“孟襄阳”。少时于故园度过,后隐居鹿门山。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于秘书省同诸名士赋诗,浩然云:“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举座叹为清绝,为之搁笔。次年,还乡。后漫游吴、越等地,与诗人张子容、崔国辅交游。开元二十一年,再游长安,韩朝宗欲荐之于朝,因浩然爽约而未果。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镇荆州,署为从事。开元二十七年,离幕归里养病。次年,王昌龄自岭南北归,至襄阳访浩然,相见甚欢,食鲜疾动,不久卒,年五十二。浩然早年有用世之志,但终于布衣,沦落一生,然名重当时。李白称颂云:“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与当时著名诗人如张九龄、王维、裴朏、卢僎、裴总、独孤策等为忘形之交。浩然所写以山水田园和隐居逸兴为主要题材,与王维齐名,同为盛唐田园山水诗派的代表诗人,世称“王孟”。所作以五言为多,尤工五律,时人称为“文不按古,匠心独妙”(王士源《孟浩然集序》),殷璠评云:“浩然诗,文采芊茸,经纬绵密,半遵雅调,全削凡体。”(《河岳英灵集》)善以清淡之笔,写秀丽之景,情幽兴远,意境清迥,风格恬淡孤清,逸韵独标,杜甫称其“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十二首》之六)。少数诗篇描绘壮阔山川,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势磅礴,格调雄浑。但就其整体而言,创作题材较狭隘,多局限于自我表现范围,内容不够丰富。浩然诗对后世产生过很大影响,严羽以禅喻诗,谓浩然诗“一味妙悟而已”(《沧浪诗话·诗辨》)。清代王士禛推衍严氏之论,标举“神韵说”,宗尚王孟,曾举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一诗作为范本,谓“诗至此,色相俱空,正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分甘馀话》)。天宝四载(745),浩然友人王士源编有《孟浩然诗集》,《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孟浩然诗集》三卷,今传宋蜀刻本孟集大体保持了其原貌。明人有所增补,析为四卷。《全唐诗》卷一五九、一六○收其诗二卷,《全唐诗补编》另有辑佚之作。《旧唐书》卷一九○下、《新唐书》卷二○三有传,另参王士源《孟浩然集序》、《唐诗纪事》卷二三、《唐才子传》卷二。
孟浩然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说略
三十卷。明顾起元(1565—1628)撰。顾起元字太初,一作璘初。江宁 (今南京)人。万历二十六年进士。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著有《蛰庵日录》 四卷,《客座赘语》十卷,《金陵古金石考》等,与此书并传于世。此书,《明史·艺文志》作六十卷。顾起元自序为三十卷,与存本相合。可能《明史》偶误。其书杂采说部,件系条列。与曾慥《类说》,陶宗仪《说郛》相类似。所以,《明史》将其收入小说家类。但是根据其体例、分门排比、编次的方法应入类书。不同的是其他类书皆为隶事,而此书为纂言。本书凡所采摭,大抵多出自原书。其史别、典述诸门,尤其有益于考证。有明万历四十一年刊本、《四库全书》本。
湘中记
又作《湘中山水记》或《湘川记》。晋代罗含撰。三卷。内容主要记载湖南省山、水、物产、古迹,共4类,乃湖南之早期志书,后人采之仿之者不少。早佚。《说郛》、《汉唐地理书钞》、《麓山精舍丛书》有辑本。自《水经注》、 《后汉书》注、《初学记》中辑出仅八条。
文史通义
中国古代文史理论著作。章学诚著。本书通行有《章氏遗书》本,1921年吴兴刘承干刻印。1956年12月中华书局据此排印出版,1961年9月第2次印刷。章学诚所著除本书外,还有《校雠通义》内篇3卷,《方志例略》2卷,《文集》8卷等。后人合刊为《章氏遗书》。全书8卷,分内外篇,各收文章61篇。共计25万字。史文并论,论文部分主要有《诗教》、《文德》、《文理》、《古文十弊》等篇。本书在文学上的理论主张主要有3方面:1.提倡文德说。其所谓文德,也就是指著作者和批评者的态度。认为作者的态度要“敬”,批评者的态度要“恕”,“凡为古文辞,必敬以恕。”所谓“敬”,又包含“修德”和“养气”两方面的功夫,其根本在于“修辞立诚”。“恕”是指品评文学作品时不要刻求古人,又不能无原则的宽容: “论古必恕,非宽容之谓也。”要“能为古人设身而处地”着想,不能以一个不变的模式去衡量一切古人。2.提倡文理说。要求文章要言之有物: “夫立言之要,在于有物。”而有物的关键在于“中有所见”;“古人著为文章,皆本于中之所见,初非好为炳之烺烺,如锦上绣女之矜套彩色已也。”也就是强调要有“阅历”。3.提倡“文贵发明,亦期用世”。强调文质统一:“文重于质,视具质如何生吾文焉。”由此出发,对拟古和形式主义文风给予了尖锐的批判,认为“今舍己之所求,而摹古人之形似,是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西家偕老之奴亦学其悲号”,是极为可笑的。对清代流行的“桐城派”古文,则以《古文十弊》进行批判。章学诚的这些观点,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受研究者重视。
采石瓜洲记
绍兴辛巳,金人渝盟。先是,遣使贺大中节,登对出悖语要将相大臣,乞割两淮襄汉之地。朝廷骇愕。上命宰相就都堂宣其悖语,侍从台谏备边之策。宰相又宣圣语:"今日更不问和与守,只问战当如何?"金已提兵驻汝州之温汤,示渡江汉,从上流以窥吴会。朝论欲遣成闵提禁卫万兵守襄汉,中书舍人虞允文言:"今金为疑形形我,上流不足虑,直恐尽撒禁卫之兵,万一金出两淮,异日何以应之?"不从,遂除成闵湖北京西路制置使以行。未几,金还汴京。
五方便念佛门
凡一卷。隋代智顗撰。又作五方便门,尾题作五方便念佛观门。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内容系阐说念佛五门及其入方便之次第等。初说行者念佛时从浅入深之次第,即凝心禅、制心禅、体真禅、方便随缘禅、息二边分别禅;次叙圆观无浅深之浅深念佛五门之来意及入方便之次第;更举大宝积经卷一一六之一行三昧,及卷八十九之画像观礼文;终乃就化法四教而说行者之念佛。
青颈大悲心陀罗尼
具名大慈大悲救苦观世音自在王菩萨广大圆满无碍自在青颈大悲心陀罗尼。一卷,唐不空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