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莱里

摩莱里
  • 姓名:摩莱里
  • 别名:
  • 性别:
  • 国籍:法国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摩莱里(morelly,生卒年月失传),十八世纪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代表,启蒙运动思想家。他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和空想社会主义者之中最神秘的一个人物 人们对他的籍贯、出身、生平一无所知。虽然经过摩莱里研究者的多年考证,关于他的材料仍然很少。只知他是法国人,早年曾在维特勒——弗郎沙瓦地方教过书,后来得到一位姓名不详的富翁的支持,从事著述。摩莱里进行理论活动和写作的时间与马布利大体相同。从十八世纪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大约出版了他的8部著作。他的著作有的署名摩莱里,有的只署一个M字头和六个星花符号,有的干脆匿名发表。“摩莱里”是作者的真实姓名还只是笔名?他究竟有多少种著作?这些问题都成了历史之谜。


摩莱里的著作内容广泛,涉及哲学、教育学、美学、历史、政治、法律等许多领域。而他的著作中最有价值的内容,是其中所表达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摩莱里之所以在历史上留名,也正因为他是十八世纪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卓越代表之一。


摩莱里的头两部著作是1743年出版的《人类理智论》和1745年出版的《人心论》,主要讨论教育问题。透过他关于儿童教育的具体议论,可以看到他的哲学思想。摩莱里是个唯物主义者,相信洛克等人的经验论。他提出,人不是作为善人或恶人诞生到世界上来的。人生之初,心灵像一张白纸。一切认识或知识,是外界事物通过感觉器官“作用于人的智慧和内心”得来的。因此,教育对于人的性格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他说,不同的环境促进不同性格的形成,不同的教育创造着不同的人。他这里所谓教育,指的是社会教育,而不是个人教育。后来法国唯物主义者爱尔维修提出的著名论断“环境决定意见”和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根据这一论断强调“环境决定性格”等思想,都可以在摩莱里这里找到它们的雏形。不仅如此,在摩莱里关于教育的论述中,还包含有这样的观点:人们行为的主要动力是自爱,自爱的心理要求人成为社会的人,因此人的任何一种欲念都不是罪恶或有害的;应当让一切欲念得到自由发展,愿望和需要的自由满足能在人们中间创造相互团结的感情,这是走向社会幸福的道路。毫无疑问,摩莱里这一观点深刻影响了后来的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傅立叶有名的“情欲引力论”,正是摩莱里观点的发挥。


1748年,摩莱里的另一著作《美的物理学》出版。在这本书中,摩莱里通过一对情侣的4篇对话,以音乐作品和造型艺术品为例,论述美的概念等问题,表达了他的美学观点。


摩莱里的第四部著作叫作《君主论,内心的最高快乐或对一个贤明政府的伟大法律和制度的优点的研究》。通过两个人的对话,作者发表了对于什么是理想政体的看法。根据摩莱里的意见,从理论上来说,民主制度是最好的政体。然而民主制度容易陷入混乱和无政府状态,因此君主制还是必要的。生来自由的人同意服从君主是有条件的,这就是要求君主的活动以促进公益为宗旨。他认为,君主应该具有一切必要的美德,以及公正合理地治理社会。他详细分析了君主作为一个公民、立法者、统治者、政治家和军人的责任。他提出,为了建设一个在开明君主统治下的理想社会,必须进行一系列改革,例如没收教会和寺院的财产等等,逐渐使全体人民都能得到幸福。


1753年,摩莱里的长诗《巴齐里阿达》问世。过了两年,又出版了《自然法典》。这两部著作集中表达了摩莱里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无论就确立摩莱里个人在历史上的地位来说,还是就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历史来说,都具有很大的价值。


1755年,摩莱里出版《路易十四书信集》,这是一部广泛引用历史文件的史学著作,但作者对法王路易十四的态度并不明确。这本书出版以后的20余年里,摩莱里的生活是怎样度过的,人们一点也不了解。在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逐渐形成高潮,思想界狂涛迭起,文坛繁花似锦的年代,摩莱里竟然消声匿迹,甚至连一篇文章都不发表,这实在是非常奇怪的事。虽然1778年摩莱里发表了最后一部著作——长诗《伊曼复仇》,其中还摘录了数段《巴齐里阿达》作为附录,从而表明在法国社会大变动的前夜,这位思想家还健在人世,但早年的锋芒和才气似乎已经消磨殆尽。


摩莱里是一位承前启后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他的这一特点,在《巴齐里阿达》和《自然法典》中表现得十分鲜明。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著作,像《乌托邦》、《太阳城》等都是一些幻想的文学故事。《巴齐里阿达》继承了这一传统。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第二阶段是“直接共产主义理论”的时代,开始从理论上论证社会主义理想。十八世纪法国的空想著作都属于这一阶段。《自然法典》则是它的代表。


《巴齐里阿达》是一部叙事诗。摩莱里模仿当时流行的一种作法,假称自己的创作是译文,用文学语言描绘了一个以共产主义原则为基础的幸福国度。这个幸福的民族,由一位具有一切美德的君主统治着。居民没有任何恶习,完全按照自然规律生活。他们的幸福是在复灭了“浮岛”即各种偏见之后才得到的。所以,该书的全名是《浮岛的毁灭或著名的皮尔派的巴齐里阿达。Mr.M******译自印度人的英雄史诗》。这本书出版以后,它的哲学和社会观点遭到《新杂谈》和《公正文库》两家杂志的攻击,说摩莱里的美丽构想是虚幻的,因为平等的感情并不是人所固有的。为了回答这种攻击,摩莱里随后又发表了《自然法典》,(全名《自然法典或自然规律的真实精神》)。全书除序言外共分四篇。前三篇是对《公正文库》攻击文章的驳斥,论述现存社会政治与道德的缺点。第四篇是一部关于未来社会的法律草案。《自然法典》的出版轰动一时,并产生了深远影响,后来的不少空想社会主义者受到它的启发。例如,法国大革命高潮时期的巴贝夫就钻研过这部著作。由于“巴贝夫密谋”失败而被审判的时候,巴贝夫在资产阶级的法庭上曾公开声称自己是《自然法典》作者的学生。但是,由于摩莱里的这部著作是匿名发表的,在近九十年中,虽然多次再版,人们却一直以为是百科全书派领袖狄德罗的作品,甚至几次被收入狄德罗的文集,直到1841年才第一次以摩莱里的名字出版。


《巴齐里阿达》和《自然法典》虽然在体裁、形式上迥然不同,但在内容上却是一致的。摩莱里——以自然法权论为思想武器,激烈攻击私有制社会。他和马布利一样,把所谓原始的自然状态说成是人类的“黄金时代”。说那时人们按照自然的安排,过着共同劳动,共同享受劳动成果的生活。自然界按平等原则把土地留给人们作为公共财产,使所有的人都能利用大自然的这份礼物。摩莱里在《巴齐里阿达》中写道:“世界的永久不变的规律告诉我们:只有满足于生活需要的东西,用来维持每日的生计和享乐的东西,才属于个人所有;田地不属于种地的人;树木不属于采果的人;甚至在人的个人劳动的产品中,也只有他所使用的那部分属于他自己;其余一切东西,跟人的身体一样,都是属于整个人类的。”他认为,私有制的产生破坏了人类这种符合自然秩序的社会生活,引起了剥削、压迫、贫富对立等等社会不平等现象,因此“私有制是一切罪恶之母”。他揭露说,私有制产生了富人和穷人,几乎是全体人民肩负着使少数富人享受幸福生活的重担,而牺牲了自己的安宁和幸福。私有制使人们的道德堕落,产生贪婪、残酷无情和利己主义恶习。他说,个人利益是普遍的瘟疫,是折磨人的冷热病,是一切社会的致命疾病。他还揭露现存法律的不公道,指出在财产私有制度下,立法是富人压迫穷人的工具。立法者总是惩罚不幸的人,宽恕真正的罪犯。他们的严厉法律只是用来掩饰富人、统治者的罪恶。


摩莱里用法律草案的形式描绘了一幅未来社会的蓝图。在《自然法典》第四篇,他提出了一个空想社会主义的法律蓝本,用法律的形式对《乌托邦》以来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总结和概括,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摩莱里提出的这部未来社会宪法草案名为《合乎自然界意图的法制的蓝本》。草案分基本法和单行法两部分。基本法叫作“可以从根本上消除社会的恶习和不幸的基本的神圣的法律”共3条。单行法有分配或经济法、土地法、公共秩序法、取缔奢华法、政府法、婚姻法等10项具体法律,共110条。


基本法规定了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第一条说:“社会上的任何东西都不得单独地或作为私有财产属于任何一个人,但每个人用来满足生活需要、用来享乐或用来进行日常劳动的物品除外。”摩莱里认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废除私有制自然被他视为未来社会立法中最重要的内容。所以,他在《自然法典》中首先就确定了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建立公有制的原则。由于在摩莱里生活时代,法国绝大部分生产部门还是手工业,手工技术要求生产工具与劳动者个人直接联系,他在这一条法律草案中还允许保留日常劳动工具私有。第二条规定:“每个公民都将是有工作和依靠社会供养的公务人员。”这实际上是宣布消灭寄生现象和剥削行为,包含有“不劳动者不得食”的意思。同时,这一条还体现了公民有免于失业和冻馁的劳动权和生活权的精神。第三条规定:“每个公民都要根据自己的力量、才能和年龄促进公益的增长。”这里反映出摩莱里对“各尽所能”原则的猜测。


10项单行法是基本法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应用。通过这些法律,我们可以看到摩莱里对未来社会的具体构想。


在他看来,未来社会是由基本法保证的没有剥削压迫的公有制社会。这个社会的政治结构与以往的社会完全不同,也与资产阶级启蒙学者设想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同。在这个社会里,由一定数量的家庭组成一个家族,若干家族组成一个城市,若干城市组成一个省,若干省组成一个国家。公职人员由选举产生。各级参议会和政务会监督法律的执行和领导行政工作。按摩莱里的设想,未来社会的经济体制也与私有制社会不一样,生产活动只有农业和手工业两大类,农业生产是义务劳动,每个公民从20岁起必须从事农业劳动,到25岁后转入各个手工业作坊。相同行业的手工作坊组成行会,由行长领导。行长由终身任职的工长轮流担任,任期一年。各个行业的生产根据社会的需要进行,由各级领导人统一计划管理。关于未来社会的消费问题,摩莱里的设想也很具体。他主张农业和手工业产品统一交到公共仓库或市场,原则上平均分配。在“取缔奢华法”等单行法中,他规定各个城市的街区要大小一样,房屋的形式要完全相同,30岁以下的人必须穿同样质料的衣服,服装的颜色要按行业划分,同一行业的人衣服的颜色也要一样。他还规定,人们饮食要有节制,禁止穿戴华丽的服饰等等。


从摩莱里对未来社会生产和消费原则的设想中可以看到,他所规划的社会生活是一种绝对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的生活。他所理想的共产主义公民将要抛弃一切合理的享受,生活得像苦行僧一样单调呆板。十八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特点就是倡导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马布利是宣传斯巴达式禁欲主义的代表,摩莱里则是提倡平均主义的典型。摩莱里反对社会不平等,要求实现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完全平等。但是,他错误地把“平等”和“平均”混为一谈,以为只有实行绝对平均主义才能实现彻底平等,结果把他实际上是要求消灭阶级的正确的平等思想引向了荒谬。

摩莱里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中国的一日

中国的一日

现代报告文学集。茅盾主编。上海生活书店1936年9月出版。这是仿照高尔基主编《世界的一日》而发起的《中国的一日》征文运动的来稿编辑而成的。征文选定当年5月21日这一天为写作内容,要求参加者写下当天“所发生的事”,或“社会上一部分人的生活状况”。前后不到3个半月的时间,来稿数百万言,3000篇以上。“除了僧道妓女以及‘跑江湖’等特殊‘人生’而外,没有一个社会阶层和职业‘人生’不在庞大的来稿中占一个位置。”编者从来稿中选出490篇,计80万言,编成这部报告文学集。 书前收有蔡元培的《〈中国的一日〉序》的墨迹、茅盾《关于编辑的经过》和长幅木刻《全国大事记》。正文分18编:第1编“全国鸟瞰”。是当天的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与体育等要闻,概括地反映全国重大事件。征文稿分别收入第2编到第17编。其中第2编到第15编又以地域划分,其中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重要省市单独成编,其他省市按地域相近合并成编;第16编《海·陆·空》,反映军队的生活。第17编“侨迹”,报道海外华侨的动态。第18编“一日间的娱乐”,报道各大城市当天的电影、戏剧、广播等娱乐节目。书中插入照片、木刻、漫画等69幅。作品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有短篇小说,有报告文学、有小品文、有日记、信札、游记、速写、印象记,也有短剧”,但绝大部分是生活速写与报告文学。茅盾说:“从中国的每一角落,发出了悲壮的呐喊,沉痛的声诉、辛辣的诅咒,含泪的微笑,抑制着的然而沸腾的热情,醉生梦死者的呓语,宗教徒的欺骗,全无心肝者的狞笑!这是现在中国一日的然而也不仅限于此一日的奇瑰的交响乐!”(《关于编辑的经过》)

羯鼓录

羯鼓录

唐南卓撰。一卷。卓字昭嗣。进士出身。初授拾遗,大中时任黔南经略使。是编分前后二条,前录叙述羯鼓源流、形状,开元天宝时羯鼓五事, 广德时一事。成书于大中二年(848)。后录载崔铉说宋璟知音事,并载诸宫曲名、佛曲、食曲等调名,共一百二十八曲名。全篇约三千字。成书于大中四年。为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的重要资料。版本较多,主要有《续百川学海》、《宝颜堂秘笈》、《说郛》 (宛委山堂本)、《五朝小说》、《四库全书》、《唐人说荟》、《丛书集成初编》等本。

易冒

易冒

十卷,清程良玉撰。《系辞传》说《易》能冒天下之道,故其书命名《易冒》。因作者是一位职业卜者,所以《周易》“四尚”,此书集中发挥“以卜筮者尚其占”。全书介绍和讨论的占法基本不同于《春秋》内外传所载古占法,多秦汉之后乃至明清以来卖卜先生所传之法。卷一至卷十共列九十一个细目,前三卷是占卦的基本知识,如干支、成卦、成爻、变互、飞伏、归游、升降、岁君(太岁)、月将(月建)、日主(日月配爻象)、时辰、月破(六气之反)、旬空等。后六卷基本上是分事论占,大者如占国事,占军机,占天时,占年运,小者如学业治经之指导,功名前程之藏否,家宅之吉凶,婚姻之好坏,疾病之原因,经济之成败,出入旅行之平顺险阻,词讼之利钝,失物之寻找等等。据康熙三年(1664)自序说,此书先集旧闻,秉承师说,成《筮类》五十篇。康熙三十八年(1699)以后复究先贤阐《易》之书数十种,立法四十一篇。年四十以后,因疽发于背,杜门谢客,历三年勤成九十一篇,由友人胡介出资梓行于世。

李清照集校注

李清照集校注

宋人别集注本。今人王学初注。学初字仲闻,浙江海宁人,系近代学者王国维之子。李清照为宋代著名女作家,其词在宋词中有很高的地位,诗、文也极出色。然其集久已失传。清《四库全书》所收《漱玉集》,仅有词十七首,系辑佚而成,远非全貌。本书广为搜集,并加考订校勘,是目前所见搜辑得比较详备而材料又很可靠的一个集子。全书分为三卷。由于李清照的文学成就以词为最高,故本书一反前人编次别集之惯例,以词为第一卷。编者态度审慎,在所收集到的五十七首词中,严加考证鉴别,只把可靠的四十三首列入正编,其馀十四首则作为“存疑之作”附于其后。第二卷收诗(包括失题者)三十一首。第三卷为文,录清照文五篇,断句三则。此书优点有五:一为收罗之富。其引用书多达一百六十馀种,其中很大部分属于珍本秘籍,有些明刊本,流传极少,有的卷帙浩繁的丛书、类书,皆为当时一般辑佚工作者所无法取资者。二是校勘之精。编者往往因一字之疑,罗列若干种本子相互校雠以定去取;南宋以来所有诗话、笔记,凡有可供参证者,分别系于作品之后,以资对勘,使读者可以触类旁通。三是作品鉴别之慎。决不贪多务得,对于确属误题为李清照的作品,纵为名篇佳什,也坚决区别存疑。四是编者所撰《李清照事迹编年》,对李氏一生经历作了详细考证,颇多参考价值。五是编者对李氏诗、词、文所作注释,引述许多有关宋代社会风习和文物制度的材料,对深入理解作品极有帮助。此书亦微有瑕疵,如注释部分有应注而未注者,有注释不完全、不准确者,有误注者,等等。书稿成于1963年,1964年已排版付型,因故未能出版。1979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予以出版。

浙东纪略

浙东纪略

一卷。明末清初人徐芳烈撰。《浙东纪略》记乙酉年(1645年)清兵破金陵,弘光出走,浙东抗清一年间情事。是时清尚未能统一江南,浙东一隅亦分南北,鲁王监国,沿江布防,浙东义师四起,绅缙破家守土,聚兵抗清,终为清军所败。《浙东纪略》记鲁王监国遗事,多为他书所无,颇足考证。作者身历行间,广采博收,所记见闻真切,尤于浙东死难殉国诸绅士等诗文遗墨多所辑存。成书时间不详,有《痛史》本、上海涵芬楼旧藏抄本、浙江古籍出版社明末清初史料选刊本。

八识义章研习抄

八识义章研习抄

八识义章研习抄,3卷,日本珍海记。卷上 ,释名门第一 ,辨相门第二 ,卷中 ,辨相门之余 ,根尘有无门第三 ,大小有无门第四 ,真妄依持门第五 ,真妄熏习门第六 ,卷下 ,迷悟修舍门第七 ,迷悟分齐门第八 ,修舍分齐门第九 ,对治邪执门第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