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摩罗什

- 姓名:鸠摩罗什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东晋
- 出生地:龟玆国(新疆疏勒)
- 出生日期:344
- 逝世日期:413
- 民族族群:
鸠摩罗什(344~413,一说 350 ~409)梵名Kuma^raji^va 。又作究摩罗什、鸠摩罗什婆、拘摩罗耆婆。略称罗什、什。意译作童寿。东晋龟玆国(新疆疏勒)人。东晋时期后秦著名佛教学者,被后世尊为我国古代三大佛经翻译家之一。据《历代三宝记》、《佛祖通载》等佛教史籍记载:其父鸠摩炎,天竺人, “家世相国,聪明有懿节,将嗣相位,乃辞避出家,东度葱岭。龟兹王闻其弃荣,甚敬慕之, 自出郊迎,请为国师”。罗什的母亲耆婆,是龟兹王的妹妹,娴淑颖慧,博览经史,坚忍有志,慈爱有方,20岁时生罗什,悉心教子成名。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县一带)是西域四大佛教文化中心之一。罗什诞生于龟兹佛教文化极盛时期,7岁时随母亲出家,“从事受经, 日诵千偈”。9岁时,随母亲前往罽宾国(今克什米尔境内)求学,路遇著名高僧盘头达多,拜其为师。盘头达多“才明博识,独步当时,三藏九部,莫不该博”。罗什从其学道,承袭小乘体系。13岁归国,路过温宿,其地有一高僧,渊博善辩,欺罗什年少,相约论战,结果罗什战败了他,名扬西域,“诸国皆聘以重爵”。不久,罗什至莎车国(今新疆莎车县一带),莎车参军王子须利耶苏摩,“才技绝伦,专以大乘为化,……什以宗而奉之”。从此,罗什接受大乘派空宗学说。回国之后,以其佛教经典烂熟于心之智,唇枪舌剑善于雄辨之才,大力宣扬大乘空宗理论。“时龟兹僧众一万余人,疑非凡夫”,对其“咸推而敬之,莫敢居上”。龟兹国王“造金狮子座,以大秦锦褥铺之,令什升而说法”。其时,正当前秦苻坚统一了中国北方,国势强盛,遣大将吕光率师出关攻取龟兹。回师之日,奉命迎罗什入关。至凉州,闻苻坚已遭淝水之败,前秦亡。罗什于姑臧(今甘肃武威)蛰居15年,悉心学习汉文,并致力研讨佛教经典梵文与汉文译注之差异,这为他后来从事浩繁的译经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弘始三年(401),后秦国主姚兴迎罗什至长安,待以国师之礼,请入逍遥园授书。罗什收弟子800,率领僧众3000,开始从事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译经活动。在此之前,汉译佛经虽已日渐增多,但译文“多滞文格义”,“不与胡本相应”。罗什指出: “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秽也。”因而,他主张改直译为意译,力求其“达”;强调不失大义,以求其“信”,要做到:既信且达,义足文美。罗什译经庄重严谨,常“一言三复”,所译经文被门徒誉为:“其文约而诣,其旨婉而彰。”他译著的经典,数量惊人,主要有: 《大品般若》、 《小品般若》、《法华》、《维摩诘》、《阿弥陀》、《金刚》等经和《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成实论》等,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系统地介绍了大乘空宗的唯心主义学说。罗什的译著,不仅对其后的中国佛教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且也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其后的散文、诗歌、戏剧、小说的创作,也都有借鉴意义。罗什的弟子僧肇、道生、道融、僧睿,都精通佛理,汉文学造诣深邃,号称“四圣”。罗什于后秦弘始十五年(413)辞世,临终前说道: “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焦烂。”他所翻译的经论和翻译技巧,被后世视为楷模。因而,后人常以罗什与真谛(南朝梁人)、玄奘(唐代人),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佛经翻译家。
鸠摩罗什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十日谈
意大利小说家薄加丘的代表作,大约写成于1350—1353年间。它是一部百篇故事集,全书包括一百个故事,短的二千多字,长的不过万字。说故事的是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十个男女青年,他们为了逃避1348年的大瘟疫,住在佛罗伦萨城郊一座庄园里,每天讲十个故事,在十天中轮流讲了一百个故事,故名《十日谈》。其中好几天所讲的故事能各自构成一个具有共同思想的单元。这部作品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封建等级制度,大胆地歌颂了一些青年的纯真爱情,提倡男女平等,抨击以金钱、门第为基础的包办婚姻;并以尖刻的讽刺揭露了当时僧侣的虚伪腐化,道德败坏。作品肯定了个人享乐的利己主义,把两性爱看成是人性最高的表现,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意识。《十日谈》的故事大都取材于中世纪的民间传说、拉丁故事集和东方寓言,它虽然由一百个故事组成,但不仅仅是一部故事集,作者突破了中世纪小说单纯说故事的方式,在描写自然风貌、勾勒人物特征、刻划人物心理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都有新的探索,用框形结构把一百个故事巧妙地串连起来,使全书成为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异常完整的作品,对以后欧洲小说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培根随笔
《培根随笔》是英国哲学家、文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创作的随笔集。随笔主要是收录了一些议论性质的短文,涉及到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伦理等方方面面,其中的《论读书》 《论真理》《论嫉妒》《论死亡》写得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蕴含着培根的思想精华,是培根文学方面的代表作。《培根随笔》是英国随笔文学的开山之作,以其简洁的语言、优美的文笔、透彻的说理、迭出的警句,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1985年被美国《生活》杂志评选为“人类有史以来的20种最佳书”之一;同年入选美国《优良读物指南》的推荐书目。
南诏野史
民族地理著作。是编取材于《白古通记》,史籍及传闻,辑录为是编。不载成书年。记事止万历十三年(1585)。二万余字。首载南诏星野、称名、古迹,六诏及其历代称名,南诏历代名宦、乡贤、名贤、源流、元明选举。其次概述历代相传之大白国(崖国)、拜国、建宁国、大封民国、长和国、大天兴国、义宁国、大中国、后理国,复次记大蒙国传十三世,长和国传三世,天兴国、大义宁国一世,大理国十四世,大中国一世,后理国八世,段氏总管传十二世殿后。自大蒙国至段氏总管传世,以世系为纲,纪年系事,条理明晰。虽史料多录自他书,颇便检阅。内容以蒙段史事为主,如载大蒙国劝龙晟与缅战争及通缅水陆交通里程颇翔实。故历代云南志书及考究滇史之作,多所征引。惟文中杂糅神话,佛教怪异之说。可供研究云南史志参考。是书今传本数种,内容详略,标题均有差异。以清珠碧山房抄本为善本,有《云南备征录》本,光绪六年胡蔚刻本。方国瑜《云南史料目录概说》 (中华书局1984年)可供参考。
文言尺牍入门
文言尺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特有的脱离口语而形成的独立书面语体。“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文言文逐渐被白话文所取代。然而在人际交往日益重要的今天,文言文典雅庄重、谦恭委婉、简洁精练的优点,重新得到人们的青睐。 本书作者经过多年钻研和实践,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以旧形式服务于新内容,将慰问、邀约、感谢、恳托、馈赠、延聘等20多个门类的数百种人际交往事项,各举当今应用实例以示读者。 本书为学习文言尺牍而写,取材以实用平浅为主,雅俗共赏。每篇尺牍后均附有注释和译文,可令读者无师自通。 本书按性质分为四类:请求类、陈叙类、人事类、交际类。书后附有称谓、套语,读者可参照使用。
周易通论
四卷。清李光地撰。李光地字晋卿,号厚庵,福建安溪人。康熙九年(1670)进士。官至文渊阁大学士。谥号文贞。此书综论易理,各自成篇。一卷、二卷发明上经、下经大旨。三卷和四卷则发明《系辞》、《说卦》、《序卦》、《杂卦》之义。首为 《易本》、《易教》二篇,其次论卦爻、象、彖、时位、德应、河图、洛书、占筮、挂扐、正变,环互等问题,无不逐条分析其意,并推敲阐明其所以如此的原因。可说是融会贯通,卓然成一家之说。书中论复、无妄、中孚、离四卦为圣贤的心学,亦全以消息盈虚观察天道整修人事,与慈湖《易传》以心谈易大为不同。李光地作《大学古本说·序》,称于易之卜筮灼然无疑。大概宗旨已明,卮言便不能混淆是非。其学一传为杨名时,有《周易札记》二卷。再传为夏宗澜,有《易义随笔》八卷,《易卦札记》二卷。虽递相祖述,但是宏大深邃却均不如李光地此书。收入《四库全书》、《榕村全书》,有道光间贵阳刊本。
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
具名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五卷,隋阇那崛多译。佛在王舍城竹园放光集众。以贤护菩萨为对场而说法。与般舟三昧经同本后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