枚乘

- 姓名:枚乘
- 别名:字叔
- 性别:男
- 朝代:汉代
- 出生地:淮阴(今江苏省北部)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枚乘(?—前140),字叔,是汉初重要辞赋家。淮阴(今江苏省北部)人,他活动于文景帝时期(前179—前143),先为吴王刘濞郎中,吴王有怨欲反,他上言相劝不要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吴王不纳,始从梁王。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主张削弱诸王时,吴王举兵造反,枚乘复劝又不听。景帝平定七王之乱,乘名声大振,召为弘农都尉。但是,他不愿为官,借病告老还乡。
汉武帝做太子时,曾用心习读枚乘的作品,深受影响。立下誓言:即位时一定要把枚乘接到京城,拜他为师,让他安度晚年。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派安车蒲轮专门赴南方接枚乘来汉都长安。未料,枚乘年老多病,不幸死于路上。武帝对他的去世甚感悲哀。
《汉书·艺文志》收录枚乘赋九篇,今存《七发》、《梁王菟园赋》、《柳赋》三篇。《七发》是枚乘的代表作。
《七发》及其影响《七发》的主要内容是,叙述楚太子有病,吴客先以音乐、饮食、车马、宫苑、珍禽等启发他,如是长久下去,要危及生命的,太子听了病渐有好转,待吴客继以圣人辩士要言妙道劝说时,太子病却突然痊愈。不难看出作者意图是劝太子不要有“浩唐之心,遁佚之志”,要接近贤人,接受“要言妙道”,今天尚有现实意义。
此赋用七段写七件事为主体,开头有序曲,结尾有概括,结构完整。标志汉散体大赋正式形成。汉初赋,去掉楚辞中虚字使句子散文化,到枚乘《七发》以主客问答方式辅陈,更使汉赋散体化了。
《七发》被后人称为“七体”,效法者甚多。如傅毅《七激》、张衡《七辩》、曹植《七启》、王粲《七释》等都深受其影响。
汉赋全盛期的赋家汉经文景70年休养生息,至武帝已成为强大帝国。为炫耀气魄,发扬蹈厉精神,满足奢欲,巩固统治,汉武帝建立以献赋考赋的制度。他周围养了一批文士,皆为辞赋作家,有些士卿大夫也长于辞赋。
汉赋本身也在发展。自陆贾发其端,经贾谊拓域,枚乘定式,至相如,散体大赋已至全盛。如扬雄所说:“贾谊升堂,相如入室。”当时大赋不止千篇。
这一时期主要赋家,有司马相如、枚皋、东方朔、王褒、朱买臣、吾丘寿王、严助、主父偃、终军等。公卿大夫如兒宽、孔臧、董仲舒、司马迁等也有名赋。
枚乘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内功四经
作者不详,清初王南溪作注。是阐述内功锻炼的专著。此书共四篇:一日内功经,一曰纳卦经,一曰神运经,一曰地龙经。内功经讲练气的脉络、格式、气窍、生劲的理法和真气足于内,帅形显于外的境界。纳卦经是将人体头、身、四肢及内脏的锻炼寓于八卦推理之说,进一步阐明调气、理劲、养气、济劲的理法和气萃、劲充而及神明的境界。神运经是讲练精练神的学说,讲述神运之体、神运之势、神运之用、神运之义的理法,指出神运功成可以壮己, 以神运攻人可以丧人胆志。地龙经是讲在练气练劲练神的基础上的练身法。认为人身常是上实下虚,应当强调练底。因之既要练立行,又要练倒地,做到高低任意,远近纵横。经中着重论述了全身练地,施展底攻的要义和理法,是练底盘地躺的重要理论。此书成书年代不详,清康熙年间瑯玡技击家王南溪和其珠山友人宗景房为书作序称:《内功》四经是王南溪之祖公,清初时为总宪督抚江西,泊舟清江,见有商人覆,多极货水底,获一石函,中有书二卷,一曰《刻丹》,一曰《内功》真传,其《内功》一书有此四篇,后记:贞观二年三月十五日录。公以重价买之,遂传于今。
金匮悬解
22卷。清·黄元御编撰。刊于1754年。黄氏认为《金匮要略》治内伤杂病大旨以扶阳气运化脏腑气血功能为主,而后世又有滋阴之说,遂推阐“阳自阴升,阴由阳降”之理,颇有见地。但在论治方面多从温燥立法,有其片面性。而阳自阴升、阴由阳降之理很少论及,故以 《内经》、《难经》为据,广涉阴阳五行制化之理,书中逐篇诠释《金匮要略》原文,并详述四诊九候之法。
唐诗纪事
诗总集。南宋计有功编。八十一卷。有功字敏夫,自号灌园居士。临邛(今四川邛崃)人。宣和进士,曾官右承议郎、知州等职。为保存有唐一代诗作而编是书,自序云:“闲居寻访三百年间文集、杂说、传记、遗史、碑志、石刻至一联一句,传诵口耳,悉搜采缮录”。有中华书局65年点校本。收唐代诗人一千一百五十余家,内容极为繁富。唐代很多作家作品到宋代已日渐湮灭失传。计氏编撰此书的目的,主要为保存唐代诗歌文献。其编纂方法:按年代顺序分人编排,凡唐代诗人,有名必录。对每个诗人,凡事迹可考者,多具生平简历,使“读其诗,知其人”。对每一诗人的作品,或摘佳句,或录全篇,或记本事,或采轶闻,或列品评。其编纂原则主要是收集诗歌,采辑资料,述而不作。
未信编
未信编,(清)潘月山(潘杓灿)著,陆地舟藏版,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刻本6册。公牍总集,按照地方官府事务来分类编辑的,公牍多与地方官府的各项具体制度和措置密切关联。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义
圆瑛法师讲述,照海法师敬录。妙法莲华经,此五字,是全经总题,本经是后秦弘始三年,龟兹国,鸠摩罗什法师所译,共七卷二十八品,此普门品,即二十八品中,第二十五品,品依于经,故先列经题,此题依古德七种立题中,是法喻立题,妙法是法,莲华是喻,乃释迦如来,金口亲自命名,譬喻品文云,是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四分删定比丘尼戒本
四分删定比丘尼戒本,一卷,宋元照重定并序,日本教光题记。原目录注随宜编入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