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昫

- 姓名:刘昫
- 别名:字耀远
- 性别:男
- 朝代:五代
- 出生地:涿州归义(今河北雄县)人
- 出生日期:887年
- 逝世日期:946年
- 民族族群:
刘昫(xù)(887年—946年)字耀远,涿州归义(今河北雄县)人。幼居涿州。 天祐间为契丹俘至新州,逃居大宁 山,与吕梦奇、张麟共游,以吟诵自 娱。后梁时为易州节度衙推,改观 察推官。后去而居浮阳,幽州节度 使李存审辟为从事。后唐庄宗即位 后,授太常博士。擢为翰林学士、守 膳部员外郎。同光元年十一月,为 比部郎中、知制诰。改库部郎中。 明宗天成元年十一月,为中书舍人。 三年八月,为户部侍郎。长兴元年 九月,为兵部侍郎。二年八月,为端 明殿学士。四年正月,为中书侍郎、 平章事。九月,加刑部尚书。闵帝 应顺元年正月,加吏部尚书。末帝 清泰元年四月,兼判三司。五月,加 门下侍郎。十月,罢相,守右仆射。 二年十二月,改左仆射。后晋高祖 天福二年七月,充东都留守,兼判河 南府事。八月,兼盐铁转运等使。 四年五月,封谯国公。出帝天福八年 八月,为太子太傅。开运元年七月, 守司空兼门下侍郎平章事、监修国 史、判三司。二年五月,进新修 《唐书》二○○卷。三年,以眼疾罢 相,守太保。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 夏卒,年六十。《唐书》,宋以后称为 《旧唐书》,主要由赵莹、贾纬、张昭、 赵熙、吕琦、尹拙等撰修。及书将成 时,赵莹罢相,由刘昫继领其事,并 由其领衔奏进,故后世此书皆署其 名。此书版本较多,以明闻人佺刊 本、涵芬楼影印百衲本及中华书局 标点本最为著名。另《全唐文》卷八 五三收其文七篇,《唐文拾遗》卷四 六补二篇。《旧五代史》卷八九、《新 五代史》卷五五有传,参《旧五代史》 唐、晋二代本纪。
猜你喜欢的书
苏轼文集
文集,四十一篇,苏轼为文,主张辞达,反对浮艳、艰涩。他的散文,比韩愈平易,比欧阳修条畅,显示出强大的实力。他继欧阳修之后,领导北宋古文运动,取得了完全的胜利。他吸取了前代散文的优点,体现了唐宋古文运动的积极成果,把散文的文学性、实用性、通俗性都推进了一大步,对我国古代散文发展贡献很大。宋孝宗称苏轼为“一代文章之宗”(《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序),金王若虚谓苏轼文字为千古第一 (《归潜志》卷8),足见其影响。包括他在内以唐宋大家为代表的古文传统,一直为元明清散文奉为正宗,明人小品文字则更多取法于苏轼。
竹洲集
宋代诗文别集。20卷。吴儆撰。另附《棣华杂著》1卷。卷1、卷2为奏议,卷3为政议,卷4为表启,卷5、卷6为启,卷7至卷9为书,卷10、卷11为记,卷12为序,卷13为祭文,卷14为杂文,卷15为铭赞,卷16为古赋,卷17至卷19为诗,卷20为词。据端平二年(1235)程珌序称:“公之子载将梓公之集,欲珌一言于篇末,盖累年于此矣。”此书大约初刊于此时。其后淳祐七年(1247),吕午又曾为之作序。2序俱载于今传本卷首。北京图书馆现存有此书的明弘治六年(1493)吴雷亨刻本。程珌在序中称吴儆词章:“峭直而纡馀,严洁而平淡,质而不俚,华而非雕。穆乎郁乎,有正笏垂绅、雍容廊庙之风。”吕午序也说:“其文章则雄深古雅,蔚有先汉风,非若世之务艰险以为奇,事雕镌以为新也。”
行水金鉴
清傅泽洪主编,郑元庆编辑。共175卷,卷首附图1卷。收录自《禹贡》以下、清康熙末年(1722)以前有关黄河、长江、淮河、运河、永定河等水系的源流、变迁和治水的文献资料。主编傅泽洪字稚君,镶红旗汉军,曾任淮扬道河官,“尝寒暑风雨于泥淖畚锸间二十余年”,富有治水经验。该书侧重于河道兴废及河堤闸坝疏筑塞防的经验教训,兼论官司、夫役、河道钱粮、漕规漕运等事,目的是要供治水者借鉴,故曰《行水金鉴》。体例上按照水系进行分类,每类中再按照朝代先后编排。所收编的资料十分丰富。凡《禹贡》、《河渠书》、《沟洫志》、《水经注》,两汉魏晋南北朝帝纪列传及各种地志悉行辑录,庶求完备。新旧《唐书》无河渠志,则凡纪传所有,无不登载。宋金元三史除《河渠志》外,如纪传、五行、百官诸志,捃拾靡遗。明代则据《明实录》、《明会典》、《明史稿》及各省通志、府州县志,旁及碑版、稗史、小说。对历代治河名臣著作,如潘季驯《河防一览》、万恭《治水筌蹄》、靳辅《治河书》、张伯行《居济一得》等摘录尤多。几乎囊括了当时所能见的文献图籍。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说:“谈水道者,观此一篇,宏纲巨目,亦见其大凡矣。”杨寿楣评价说:“凡讲求水政者、莫不奉为圭臬”。书成于雍正三年(1725)。该书的体例多为后来所沿用。道光十一年(1831),黎世序、张井、潘锡恩编有《续行水金鉴》,所收资料从雍正初年至嘉庆末年(1820)。共156卷,附卷首1卷。1936年武同举等应国民政府经济委员会水利处邀请编有《再续行水金鉴》,昕收资料从道光初年至宣统末年(1911),共200卷。二书体裁、范围均与《行水金鉴》大体相同,取材主要为《清实录》、《东华录》、《会典》、《谕折汇存》、以及各种档案、章奏、专著、方志等。三书首尾衔接,系统地汇总了中国古代各主要河流的文献资料。1955年南京水利实验处编辑出版有《行水金鉴续行水金鉴分类索引》,除编制索引外,并作有校勘,便于查找,可参考。
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
胡适著。1918年发表于《新青年》第5卷第4号。后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作者从文学进化观念出发,将中国戏剧与外国文学、戏剧进行比较研究,阐述中国戏剧改良之必要性。作者将文学进化观念的意义,分四层进行论述,每一层都含有一个重要的教训。第一层总论文学的进化。第二层论述文学进化从极低微的起源,慢慢的进化到完全发达的过程。指出中国戏剧一千年来力求脱离乐曲的种种束缚,但因守旧性太大,终未能完全达到自由和自然的地位。第三层论述文学在进化过程中,每个时代往往留下许多无用的纪念品(“遗形物”)。传统戏剧中的脸谱、嗓子、台步、武把子等,都是这一类“遗形物”。而评剧家大多不懂文学进化的道理,往往把这些“遗形物”当作中国戏剧的精华。第四层论述中国戏剧应当取西洋的戏剧作参考材料,虚心研究,取人之长、补我之短,扫除旧日种种“遗形物”,采用西洋近百年来继续发达的新观念、新方法、新形式。如此方才可使中国戏剧有改良进步的希望。论文还从比较文学角度,指出中国文学一是缺乏悲剧观念,二是缺乏文学的经济方法。作者呼吁:现在的中国文学已经到了暮气攻心,奄奄断气的时候!应当赶快灌下西方的“少年血性汤”。胡适的这篇文章从中外文化的比较上,指出中国戏剧存在的弊端。对中国戏剧的批评切中要害,它和文学革命初期的文学改良思潮是一致的,在戏剧改革方面具有开拓性的积极意义。文中也存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虚无主义倾向。
金丹正宗
金丹正宗,原题「五陵玄学进士胡混成编」。约出于南宋初。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本篇论述内丹。谓先天祖炁为金丹之本,藏于人身玄关一窍。俗人因五情六欲迷乱而耗散先天祖炁,修真之士则返后天而复还先天,遂成神仙。其修炼工夫,分为立炉鼎、聚药物、行火候三要。「聚先天祖炁为药物,守玄关一窍为炉鼎,以元神妙用为火候。」下手之初,应先断诸念,无染无著,物我两忘,专炁致柔,至寂然不动之境,然后于玄关一窍中存定真息真炁,使炁息不离,合为一处,则药物归炉,火候可行。于是顺元神妙用自然运行之真火,周流旋转子玄关之外,渐炼渐结,成就圣胎。本书尽辟前人丹书中纷繁名相,总结丹法为立鼎、聚药、火候三要;于炼丹火候则尽弃前人周天卦象之譬喻,唯强调元神妙用之炁自然往来,此为其独具之特色。书末附四言短颂十二首,分别咏述鼎器、药物、火候、立基、聚药、锻炼、抽添、结胎、沐浴、胎圆、温养、脱胎,钩提全篇要旨。
朝鲜纪事
是编乃景泰元年谦奉使朝鲜颁诏纪行之作。自鸭绿江至王城,计一千一百七十里,所历宾馆凡二十有八,语意草略,无足以资考证。时朝鲜国王、世子并称疾不迎诏,谦争之不得,亦无如之何。盖新有“土木之变”,正国势危疑之日也。亦足见明之积弱,虽至近而令亦不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