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廌

- 姓名:李廌
- 别名:字方叔,号德隅斋
- 性别:男
- 朝代:北宋
- 出生地:华州(今陕西华县)人
- 出生日期:1059
- 逝世日期:1109
- 民族族群:
李廌(zhì)(1059-1109)北宋文学家。字方叔,号德隅斋,又号齐南先生、太华逸民。华州(今陕西华县)人,一说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少孤贫,勤奋力学。元丰中,以文谒苏轼于黄州求教,受苏轼赞赏,誉为有“万人敌”之才。遂为“苏门六君子”之一。苏轼与范祖禹谋荐之于朝,未果。后应举落第,即绝意仕进,定居长社(在今河南长葛县东)。为人豪迈英杰,才气横溢。工诗词,尤善属文。其文喜论古今治乱,条畅曲折,辩而中理,苏轼誉为“笔墨澜翻,有飞砂走石之势”。元祐中曾上《忠谏书》、《忠厚论》、《兵鉴》二万言于朝,议论奇伟。其诗以七古七绝最为出色,诗风雄健奇丽。其词淡远清疏,亦时有佳作。《虞美人》(“玉阑干外清江浦”)一首,怀人念远,能摒除凄抑字面,以清疏之辞写凄婉之情,别饶韵味。亦善品题绘画,著有《德隅斋画品》,多精辟之见。其诗文集名《济南集》,已失传,有清四库馆臣辑本8卷,收入《四库全书》中。又著有《师友谈纪》1卷,记载苏轼、范祖禹、黄庭坚、秦观等人关于治学为文的言论,有《丛书集成》本。
猜你喜欢的书
日知录
明清之际顾炎武著。三十二卷。炎武有《亭林文集》已著录。是书为作者积三十年笔记而成,成书于康熙九年(1670)。内容十分宏富。一至七卷言经义,八至十二卷论政事,十三卷论世风,十四至十五卷论礼制,十六至十七卷论科举,十八至二十一卷论艺文,二十二至二十四卷论名义,二十五卷论古事真妄,二十六卷论史法,二十七卷论注书,二十八卷论杂事,二十九卷论兵与外交,三十卷论天象学术,三十一卷论地理,三十二卷杂事考证。“日知”二字,出自《论语·子张》。孔子说:“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有清刊本多种,流传刻本曾被删改很多。道光间黄汝成作《日知录集释》,近人黄侃作有《日知录校记》。本书系作者一生精力之所注,他曾以铸钱为喻,谓先从“采山之铜”入手,广集资料,自30岁起,作者边读书,边记心得,历30年,经反复修改集成此书。
洞真太微黄书天帝君石景金阳素经
《洞真太微黄书天帝君石景金阳素经》,早期上清派经典,约出于东晋南朝。原为《洞真太微黄书》八卷之第七篇,今《正统道藏》本分出单为一卷,收入洞真部神符类。经文开篇为《太帝招魂众文》,概述修炼《金阳索经》胎息之道,以及存神、服符之法。其次载「上清石景之符」十八枚、「太帝招魂符」一枚。符文皆用于佩带或服食,经中详述其佩带服食方法。据称依法修行,可致「策龙步玄,举形阶渐矣」。卷末附按语,略述《石景金阳素经》之来历,称此经为《太微黄书》八卷之一,真人昔于赤城山中传授许远游(东晋道士许迈)。此按语应为南北朝道士所作。
北极真武普慈度世法忏
北极真武普慈度世法忏,撰人不详。书中有宋宁宗加封真武之尊号,当出于南宋后期或元代。原书十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威仪类。本书为礼忏真武法文,系敷衍《真武本传神咒妙经》与《修真十戒》而成。书中乃无上赤文帝君金阙化身天尊告诉妙行真人曰:玄元圣祖悯念世间凡愚积恶造罪,无由冀仙,因此演说修真十戒。世人若能备列香花,虔心礼忏,誓依吾教,改往修来,即可名标丹籍,获福超升。妙行真人遂将此礼忏之法「散布人间流传」。正文十卷,每卷依次列举一条修真戒律,并劝人志心朝礼三清及诸天尊,皈依北极佑圣院请神。又劝人依照有关戒律检讨前世今生所犯罪业,乞求神仙赦罪赐福。各卷除戒律不同外,礼忏方法大致相同。
新西游记
章回小说。题“冷血撰”,疑即近代陈冷。五回。叙唐僧师徒四人成正果后一千三百年,出来考察新教,结果到上海后,看到许多新事物,闹出许多笑话。如想进饭馆却进了报馆,将报纸当菜单。又把电灯当星星、月亮,还上烟馆吸上鸦片烟,等等。有宣统元年(1909)小说林社铅印本。
列异传
笔记小说。魏曹丕撰。一卷。丕有《魏文帝集》已著录。此集旧题魏文帝(曹丕)撰。《隋书·经籍志》杂传类著录三卷。《旧唐书·经籍志》杂传类著录卷数同,而撰人则改题张华。《新唐书·艺文志》小说家类,撰人同《旧唐书》,而卷数则减为一卷,或已有阙失。宋以后未见著录。原书已佚,而晋唐人著述颇引用。鲁迅辑入《古小说钩沉》五十则。今人辑本增《韩凭夫妇》一条,而去其窜入甘露、开始年间曹丕身后事五条,存四十六条。《新唐志》作一卷。宋时亡佚。因书中有记正始、甘露年间事,故宋以后人多以为晋张华撰,然初盛唐人皆不云张华。清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云: “意张华续文帝书,而后人合之。”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于两说间不作抉择,惟据南朝宋裴松之《三国志》注、后魏郦道元《水经注》皆有征引,定其为“魏晋人作无疑也。”
学菩萨戒法
佛前自誓受戒。肇于梵网。详于地持璎珞等经。今参以诸经行法。总出十意。一严道场。二净三业。三结界。四修供养。五赞礼归依。六悔除恶罪。七启白请证。八正诵戒经。九发誓礼佛。十发愿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