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吕道生

    吕道生

    吕道生,大和间人。天宝间赵自勤著《定命论》一○卷行世,吕道生增赵自勤之说成《定命录》二卷。《新唐书·艺文志》小说家类著录,今不存。《太平广记》收《定命录》逸文六○馀则,所记皆唐人命数前定、久则应验故事,篇幅一般均较短小,文字质朴无华,情节亦较简单。事迹据《新唐书·艺文志》

  • 刘澄之

    刘澄之

    南朝齐人。官至都官尚书。曾与顾欢辩论“四本论”正误,并撰有《永初山川古今记》二十卷、《司州山川古今记》三卷,已佚。

  • 刘欣期

    刘欣期

    刘欣期,《交州记》作者,晋代人,出生年月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厉志

    厉志

    厉志(1804-1861)诗人、书画家。初名允怀,字心甫,号骇谷。浙江定海人。诸生。幼失父母,贫甚。后游历四方山水胜景,寓居宁波,与叶元阶、陈仅、姚燮等结枕湖吟社,互相唱和。晚年经历战乱,贫病而卒。工书画,熟思之后,落笔如飘风急雨,顷刻满纸。书法浸润晋、唐,自成一格。作画全以意行,超妙自然。为诗师法孟郊,奇崛瘦峭,自生新意,尤工于刻划离愁别绪,又喜以金石碑版及器物考证入诗。有《白华山人诗集》16卷、《诗说》2卷。

  • 劳孝舆

    劳孝舆

    劳孝舆,清代诗人。字孝于,号阮斋。南海(今属广东)人。生卒年不详。少时善词赋,随父游海南岛。弱冠游江淮间。为惠士奇所赏,名声鹊起。与何梦瑶、吴世忠、罗天尺、苏珥、陈世和、陈海六、吴秋有“惠门八子”之目。雍正八年(1730)诏修《一统志》,他参与修《粤乘》,十三年为拔贡生。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未中选。以拔贡生廷试第五。出为贵州知县。初受命治理古州屯务,之后历任锦屏、龙泉、镇远等县知县,均有较好的政绩。他学问渊博,富有诗才。所作多为吟咏景物与酬赠之篇。尤擅长七言歌行,运笔挥洒自如,风格自由奔放。代表作有《祠灶篇》、《典裘购书歌呈吴乐园使君》、《崧台送孙槲峰之珠江并劝其归龙眠》等。其近体诗也多显示出他纵横随意的笔力。如《寄当路》:“扫迹风尘厌曳裾,嵇康新广绝交书。白头久笑河东豕,烧尾终惭瀚海鱼。腊雪多情同冷淡,春风何意更吹嘘。年来袖刺毛生字,终恋南山一敝庐。”写他淡于荣利的心境和隐居的愿望,虽然用了不少典故,却不板滞,写得动荡流走,一气贯通。著有《阮斋文钞》4卷、诗钞6卷。还著有《春秋诗话》5卷、《读杜识余》5卷。

  • 刘攽

    刘攽

    刘攽[ bān ] (1023~1089)宋代文学家、史学家。字贡父。临江新喻(江西新余)人。与兄刘敞同登庆历六年(1046)进士第。仕州县20年,嘉祐八年(1063)始为国子监直讲。治平三年(1066)欧阳修荐为馆阁校勘。熙宁中判尚书考功同知太常礼院。论新法不便,斥通判泰州,迁知曹州,历任开封府判官、京东转运使,徙知兖、亳二州。元丰七年(1084)贬监衡州盐仓。宋哲宗立,起知襄州,入为秘书少监,以直龙图阁知蔡州。召拜中书舍人,卒。弟子私谥日公非先生。


    刘攽精熟汉史。司马光修《资治通鉴》,刘攽专职两汉部分。取精用宏,自出手眼,能做到“无一语不出于《史》、《汉》,而无一处全袭《史》、《汉》。”(金毓黻语)天资滑稽,其诗多谑。《寄韩玉汝》诗即以诙谐著称,《襄州淳于髠墓》盛赞古代滑稽家淳于髠。《江南田家》、《城南行》、《京北流人》诗对农民的痛苦境遇表示同情,《自古》诗讽刺皇帝滥封嬖幸为侯,均有一定的现实批判性。《雨后池上》、《新晴》等诗写景清丽。曾巩《祭文》称其“强学博敏,超绝一世。”为名家所共推重。著有《中山诗话》(一作《刘贡父诗话》)1卷,多记北宋著名诗人习性、谈片,间涉考证,又杂以诙谐。论诗主张“以意为主,文词次之,或意深义高,虽文词平易,自是奇作。”《彭城集》(一作《公非集》)50卷,久佚。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录出十之八九,编为40卷。尚有《东汉刊误》4卷,今存。《文选类林》18卷,疑为托名之作。此外如《五代春秋》15卷、《内传国语》20卷等,均佚。颜中其编有《刘攽年谱》,载于《资治通鉴丛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中。


    [正 史]


    攽字贡父,与敞同登科,仕州县二十年,始为国子监直讲。欧阳修、赵概荐试馆职,御史中丞王陶有夙憾①,率侍御史苏采共排之,攽官已员外郎,才得馆阁校勘。熙宁中,判尚书考功,同知太常礼院。


    诏封太祖诸孙行尊者②为王,奉太祖后。攽言:“礼,诸侯不得祖天子,当自奉其国之祖。宜崇德昭、德芳之后,世世勿降爵,宗庙祭祀,使之在位,则所以褒扬艺祖者著矣。”后二王绍③封,如攽议。


    方更④学校贡举法,攽曰:“本朝选士之制,行之百年,累代将相名卿,皆由此出,而以为未尝得人,不亦诬哉。愿因旧贯⑤,毋轻议改法。夫士修于家,足以成德,亦何待于学官程课督趣⑥之哉。”


    王安石在经筵⑦,乞⑧讲者坐。攽曰:“侍臣讲论于前,不可安坐,避席立语,乃古今常礼。君使之坐,所以示人主尊德乐道也;若不命而请,则异矣。”礼官皆同其议,至今仍之。


    考试开封举人,与同院王介争詈,为监察御史所劾罢。礼院廷试始用策,初,考官吕惠卿列阿时者⑨在高等,讦直者⑩反居下。颁覆考,悉反之。又尝贻(11)安石书,论新法不便。安石怒摭前过,斥通判泰州,以集贤校理、判登闻检院、户部判官知曹州。曹为盗区,重法不能止。攽曰:“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至,则治尚宽平,盗亦衰息。为开封府判官,复出为京东转运使。部吏罢软不逮者(12),务全安之(13)。徙知兖、亳二州。吴居厚代为转运使,能奉行法令,致财赋,乃追坐(14)攽废弛,黜监衡州盐仓。


    哲宗初,起知襄州。入为秘书少监,以疾求去,加直龙图阁、知蔡州。于是给事中孙觉、胡宗愈、中书舍人苏轼、范百禄言:“攽博记能文章,政事侔(15)古循吏,身兼数器(16),守道不回,宜优赐之告(17),使留京师。”至蔡数月,召拜中书舍人。请复旧制,建紫微阁于西省(18)。竟以疾不起,年六十七。


    攽所著书百卷,尤邃(19)史学。作《东汉刊误》,为人所称。预(20)司马光修《资治通鉴》,专职汉史。为人疏隽,不修威仪,喜谐谑,数用以(21)招怨悔,终不能改。


    《宋史·刘攽传》卷三一九


    〔注 释〕


    ①夙憾:旧怨。②行尊者:辈份最长者。③绍:继承。④更:更改。⑤因旧贯:因仍往日惯例。⑥督趣:督促。趣(cu)。催促。⑦经筵:经筵为皇帝听讲书史之处。宋代凡侍读、侍讲学士均称经筵官。⑧乞:请求。⑨阿时者:迎合时世的人。阿(e):曲从,迎合。⑩讦直者:耿直敢言的人。(11)贻:致。(12)罢(pi)软:软弱无能;不逮:不及,不能胜任。(13)务全安之:也一定都给与安置。(14)追坐:追究罪过。(15)侔:相等。(16)身兼数器:一身兼具多种才能。(17)优赐之告:古代官吏休假称“告”。“赐告”,谓假期已满赐予续假。优赐,即赐予足够的假期。优,充足。(18)西省:指枢密院。宋以枢密院专掌军政,称“西府”。中书门下掌管政务,称“东府”。(19)邃:精深。(20)预:参与。(21)用以:因此。

  • 李颀

    李颀

    李颀[ qí ],唐诗人。祖籍赵郡(今河北省赵县)。迁嵩阳(今河南省登封县),在嵩阳县东的东溪边,筑有别业,名“东川别业”,故有说东川人。少时喜游侠,及壮至嵩山,与王维、卢象交游,诗文颇受益。开元二十三年(735)中进士,任新乡县尉。五年后辞官家居,与高适、崔颢、王维、王昌龄等均有交游。天宝初,流连于长安、洛阳。以久不调迁,辞官归故乡东川隐居,约卒于安史乱前。《唐才子传》称其“性疏简,厌薄世务。慕神仙,服饵丹砂,期轻举之道,结好尘喧之外”。李颀的边塞诗颇有成就,可与高适、岑参、王昌龄相颉颃。今存诗一百二十多首,擅长七言歌行。重要作品有《塞下曲》、《古意》、《古塞下曲》、《送魏万之京》、《赠张旭》。代表作《古从军行》。边塞诗中既有歌唱勇敢、功名,风格豪迈的,也有抒写反战、生离死别,风格凄婉的。李颀写的关于音乐的诗篇,善于描摹音调声响。《听董大弹胡笳声兼语弄寄房给事》、《听安万善吹觱篥歌》等均系名篇。其诗为人称道,同时期殷璠说他“发调既清,修词亦秀。杂歌咸善,玄理最长。”(《河岳英灵集》)元辛文房称其“多放浪之语,足可震荡心神”。(《唐才子传》)其事迹略见于《唐才子传》、《唐诗纪事》。有《李颀诗集》。

  • 李錞

    李錞

    李錞[ chún ](生卒年不详),宋代文学家。字希声。豫章(江西南昌)人。官至秘书丞。与米芾为友,与徐俯、潘邠老同时,则生活时代大约在北宋末至南宋初。他是江西诗社中人,作诗宗于黄庭坚。他的诗如《题宗室公震四时景》:“九江应共五湖连,尺素能开万里天。山杏桃花零落处,分晓寒食晓风前。”“繁阴杂树映汀沙,三伏江天自一家。欲唤扁舟渡云锦,平铺明镜是荷花。”也都明白晓畅,颇值一读。李錞有《李希声诗话》1卷,又称《李錞诗话》。书中述事较多,而论诗之语较少,与《王直方诗话》相近。但在当时流传很广,《苕溪渔隐丛话》、《诗人玉屑》、《诗林广记》、《修辞鉴衡》、《仕学规范》、《皇朝事实类苑》、《学林》等书,都有所称引。后来散佚不传,郭绍虞将佚文17条收入《宋诗话辑佚》中。

  • 李沂

    李沂

    李沂,字子化,号艾山,晚号壶庵。以号艾山行。是明故宰相李春芳的后裔,与李清(映碧)为族兄弟。自幼失怙,依伯父李信求学,李信全家抗清死难(见《阖门忠孝》篇),明亡后,李沂崇尚气节,誓不仕清。与邑中名士王贵一等人“辞诸生业”,归隐林下。后王士祯司理扬州,慕名求访,踵门请谒,李沂闭门不纳,不与谋面。


    明末清初,江淮南北数十年间,论诗派,首推兴化为正。而兴化诗坛“诗醇典雅”,则又首推李沂。李沂曾在“河干草堂”(又名“鸾啸堂”)结诗社,与邑中名士唱和。诗人李沛、李瀚、宝严寺诗僧济润等成为李沂最紧密的诗友。康熙元年(1662)大旱,李沂目睹官吏催逼租赋,被捆缚入狱者“接踵于道”,因而“恻然伤之”以一腔悲忿写出了著名的《阳山赋》,记兴化一邑古今情事,“冀以感动当事,少纾民困”。康熙廿六年(1687)又偕兴邑名士李清、王仲儒、王熹儒、朱鹤山等会孔尚任。三十六年(1697),已经70多岁的李沂写下了《诸老燕会记》。在河干草堂,他著成《鸾啸堂集》9卷和《秋星阁诗话》1卷。后由诗僧济润等捐资刊行。

  • 陆时雍

    陆时雍

    陆时雍,字昭仲,桐乡(今浙江崇德县)人。生卒年不详。明崇祯六年贡生。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二十年官四川屯盐佥事。任内条议“稽灶丁、宽新井、酌归并”数款,民便课增。历知上高、永宁县,有惠政。迁工部郎中。因弹劾武定侯郭勋欺罔朝廷,落职。郭勋败后累擢江西提学副使,以疾归里。著有《楚辞疏》和《诗镜总论》。前书录有历代大家的评注。他自己也有不少独到的评语。又载《读楚辞语》一卷。 其中强调屈原忠君爱国的思想,另有名篇作意和欣赏等问题。


    他推崇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力驳那种认为《离骚》不经,“不止于礼义”的看法,认为:“《离骚》非怨君也,而专病党人”,“虽激昂愤懑,世莫得而訾也。”(《读楚辞语》)他论《楚辞》的艺术特色,推尚《涉江》“一笔二笔,老干疏枝;《哀郢》细画纤描,着色着态,神韵要各自足。”他还点明了宋玉和屈原的承继关系,认为《九辨》“得《离骚》之情,《九歌》之峭,而无《九章》之婉。 其佳处如梢云修竹,独上亭亭,孤秀参疏,物莫与侣。”


    陆时雍的《诗镜总论》论汉、魏至唐各家诗,常然自出机杼,认为“古乐府多俚言,能韵甚趣甚,后人视之为粗,古人出之自精,故大巧若拙。”“晋人五言绝,愈俚愈趣,愈浅愈深。齐梁人得之,愈藻愈真,愈华愈结,此皆神情妙会,行乎其间。”他对六朝诗风表示不满;认为“风雅之道,衰自西京,绝于晋宋”“沈约有声无韵,有色无华;江淹材具不深,凋零自易。”他很推重陶渊明,说陶诗“素而绚,卑而未始不高”“读陶诗,如所云‘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想此老悠然之致”,这些品评欣赏,实得诗中三昧。

  • 郎廷槐

    郎廷槐

    郎廷槐(1667—?),清诗人。字梅溪,自署千山。生卒年不详。盛京广宁(今辽宁北镇)人。汉军镶黄旗人。康熙三十七年(1698)官新城知县,升达州知州,以事落职发往军前效力。年羹尧委充监收同知,题补遵义府通判。雍正三年(1725),以年党革职治罪。著有《江湖夜雨集》。生平事迹见《清诗纪事初编》卷六。有以问答形式写成的《师友诗传录》,由其本人发问,同时代诗人、他的老师王士祯和他的诗友张笃庆、张实居作答,讨论了诗歌创作和诗的特质、风格等问题。收入近人丁福保编辑的《清诗话》。老舍在《文学概论讲义》《文学的风格》中曾引用。

  • 李涂

    李涂

    李涂,字耆卿,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其事迹亦无可考。约宋高宗绍兴(1131—1162)间在世。

  • 李昱

    李昱

    李昱,明初诗人。字宗表,号识字耕夫。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少师事元朝著名学者郑僖,又从李孝光学习诗法。见元末世乱,不愿出仕,结草阁隐居于杭州北关外。明太祖洪武初,受荐为国子助教,而非其志,不久遂借病辞归。李昱才力雄富,所作古体长篇皆气劲神完,纵横奔逸而章法严谨;近体诗则清新刚健,卓荦不凡。故其才力、成就均不在高启、杨基等“四杰”之下。但因人微言轻,故使当时诗名不彰,以至清人朱彝尊《明诗综》有“知音者之难也”的慨叹。但清《四库全书总目》、汪端《明三十家诗》对他都十分推崇。著有《草阁集》。

  • 刘敬叔

    刘敬叔

    刘敬叔,南朝宋小说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少颖敏,有异才。晋义熙中,拜南平国郎中令,后为长沙景王刘道怜骠骑参军。入宋,召为征西长史。元嘉三年(426),入为给事黄门郎。数年,以病免。泰始中卒。著有志怪小说《异苑》。生平事迹见《宋书》卷一五、卷三○,《晋书》卷二七,《异苑》卷三“黄牛”条自叙,《隋书·经籍志》杂传类《异苑》题注。《秘册汇函》本《异苑》卷首有明胡震亨所撰《刘敬叔传》。

  • 刘崇远

    刘崇远

    刘崇远,自号金华子,河南(今河南洛阳)人。五代南唐升元以后人。少好道,喜吟咏。中年后方出仕,历宰二邑,凡二十馀年。罢秩归京后,任大理司直。另广西博白南汉大宝二年石刻《新开宴石山记》,署“旨都监容州管内制置盐铁发运等务并白州永资院点检义胜寺都承务郎赐紫金鱼袋刘崇远”撰,可能为另一人。刘崇远著有《金华子杂编》三卷、《耳目记》二卷。《金华子杂编》,简称《金华子》,原本已逸。清人从《永乐大典》中辑其逸文为二卷,所记以中晚唐间朝野遗事为主,涉及面较广,有关文学家事迹记载尤多,有较高史料价值。此书有清周广业校注本,收入《读画斋丛书》,中华书局上编所于一九五八年据以排印出版。《耳目记》,又称《刘氏耳目记》,原书久逸,《太平广记》、《说郛》等书存逸文十馀则。此书记唐末五代逸闻,间杂神异之说,故事性较强,与《金华子》有所不同。《全唐文》卷八六一收其文二篇。事迹据《金华子杂编序》及《八琼室金石补正》卷八○。

  • 刘延世

    刘延世

    刘延世,生卒年不详。字玉孟,号述之,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少有盛名。元祐初游太学,筑堂讲业,名曰“抱瓮”。精画墨竹,能诗,常于画上题诗寄意,并称“二绝”。《钦定四库全书·画继》卷三记载:“刘延世公是,先生之犹子也。少有盛名,元祐初,游太学,不得志,筑堂讲业,名曰抱瓮。尝作墨竹题诗云:酷爱此君心,常将墨点真。毫端虽在手,难写淡精神。”《宋诗纪事》《图绘宝鉴》亦有记载。曾录所闻孙升之语著成《孙公谈圃》。

  • 陆容

    陆容

    陆容(1436—1497)明昆山太仓人。榜姓徐,字文量,号式斋。陆伸父。成化二年(1466年)进士。授南京吏部验封司主事,历兵部职方司主事、武库司员外郎,迁职方司郎中。十六年谏止征讨安南之议,翌年谏止遣大臣西迎撒马儿罕进献狮子。起补兵部武选司郎中,弘治元年(1488年)奏请定武职升转之法,照例荐举,不许营求。又言储养台辅、爱惜人才、久任巡抚、教导勋戚、经理京卫、选练禁兵、均平钞法、慎重会议等八事,沮大太监李良无功乞升,忤权贵,出为浙江右参政。条列浙中便宜十事悉见施行,又疏陈漕渠利病,六年被诬劾罢归,疏议割昆山、常熟、嘉定三县地建太仓州。于太仓明德坊建菽园,卒葬于太仓陈门塘先茔。与张泰、陆釴齐名称娄东三凤,有雅德硕学之誉。藏书上万卷,皆手自校勘,并编次《式斋藏书目录》。治《诗经》,工诗文词赋,尤肆力经世实学。所著《菽园杂记》,详述朝野故实,多可与史相考证,被誉为本朝记事第一。另著有《太仓志稿》《浙藩稿》《归田稿》《乙戊稿》《封事录》《兵署录》《问官录》《诗说质疑》《式斋笔记》《式斋迩察》《式斋集》《水利集》等。

  • 李濬

    李濬

    李濬,无锡(今属江苏)人。会昌间宰相李绅子,《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漏收。乾符四年,自秘书省校书郎入直史馆。六年春乞假归无锡,撰《慧山寺家山记》。编次李绅所为制诏章表等文章,为上下二卷。又撰《松窗杂录》一卷,录唐代逸闻佚事,为其早年闻于公卿间。其中所记李白作《清平调》三首以咏杨贵妃一则,颇为后世所传称。此书一署韦叡撰,疑误。《全唐文》卷八一六收文一篇,《唐文拾遗》卷二七另补一篇,但误以为另一人。事迹据《全唐文》所收《慧山寺家山记》考知。参《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

  • 刘肃

    刘肃

    刘肃,唐代文学家。生卒年不详。活动于唐宪宗在位时期前后。元和二年任浔阳主簿。后又曾官江都主簿。肃撰有《大唐新语》,自称“起自国初,迄于大历。事关政教,言涉文词”(《大唐新语序》)。其书多取材于《朝野佥载》、《隋唐嘉话》等书,仿《世说新语》分为三十门。其中虽有“繁芜猥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处,然仍有史料价值,尤其“文章”一门,录唐初至开元时诗歌多首,并记本事及时人评语,颇有资于唐诗研究。《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大唐新语》一三卷,今存。《全唐文》卷六九五存其文二篇。事迹见其《大唐新语序》、《新唐书·艺文志二》。

  • 罗含

    罗含

    罗含(292~372年)东晋学者。桂阳耒阳(今湖南耒阳)人,字君章。初为含州主簿,历任江夏从事、主簿,后为郡功曹、江夏从事、征西参军、征西户曹参军等职,又官宜都太守,累迁散骑常侍、侍中,转廷尉,长沙相。含才茂德盛,桓温赞之为“江左之秀”。曾著《更生论》,提出更生论,认为“更生”是世界继续发展的条件,宇宙万物的生灭变化乃是在浑然不觉中回复到旧有形态往复循环的过程。借此宣扬佛教的三世轮回和因果报应思想,提出形神相合,神可独存的思想。认为人的生死是形体和精神的离合聚散。其思想最终以“齐死生”、“死生为寤寐”为归宿。所著《更生论》,现存之于《弘明集》卷五中及《全晋文》卷131。

  • 李冶

    李冶

    李冶(1192年—1279年)金、元之际数学家。字仁卿,号敬斋。真定栾城(今河北栾城县)人。1192年生于大兴城,1230年(金哀宗正大七年)中进士,任钧州(今河南禹县)知事。1232年,蒙古军陷钧州,他弃职北走,流落在忻、崞间(今山西忻县、原平一带),以研究学问为主。后到元氏封龙山隐居讲学,与张德辉、元欲友善,号称“龙山三老”。1259年,忽必烈在大举进攻南宋前,曾在上都(内蒙多伦附近)召见并请教治天下之法,他主张立法度、正纪纲。忽必烈于1261年登位后,曾以高官厚禄聘他为官,其以老病为名,婉言拒绝。1265年(至元二年),被召为翰林学士,就职数月辞去,继续隐居讲学,从学者甚众。他从1232年放弃功名后,便终生从事数学研究。他不完全同意理学家的主张,认为朱熹著作不通之处亦很多,说“术数虽居六艺之末,而施之人事,则最为切务”。他反对象数(把物象符号化、数量化,用以推测事物关系与变化)的神秘主义,认为数学来自客观的自然界。这些思想十分可贵,是他在数学上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因素之一。1248年他著有《测圆海镜》12卷,对天元术(引用天元作未知数符号的代数方法列方程)、几何学(关于直角三角形和内接圆所造成的各线段间关系)有重要贡献,是符号代数学的开端,对传统数学有重大丰富和发展。1257年撰写《益古演段》三卷,用天元术解释蒋周所著的《益古》,意在普及天元术。他还著有《泛说》四十卷,《敬斋古黈(黈,tou)》四十卷、《文集》四十卷,《壁书从削》十二卷。其中《泛说》、《文集》和《壁书从削》已佚,现传残本《敬斋古黈》有《泛说》的引文。清代学者对他的著作曾给以高度的评价,称赞《测圆海镜》是“中士数学之宝书”,“中华算书实无有胜于此者”。

  • 罗大经

    罗大经

    罗大经,南宋笔记作家。字景纶。南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约宋宁宗嘉定末(1224)前后在世。少年时曾就读太学,宋宁宗嘉定十五年(1222)乡试中举。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进士及第。作过容州法曹掾,淳祐十一年,为抚州军事推官。博极群书,于先秦、两汉、六朝、唐宋文多有品评。后因事去官,隐居林下,专心著述。曾将平生所撰杂记、议论等文字编为18卷,名为《鹤林玉露》,分甲、乙、丙三编,每编各六卷。原著已散佚,另有十六卷的版本为后人重编,《四库总目》有收录,但不全。该书以议论为主,杂记读书所得,兼有杂闻琐事和诗话文评,作者常借题发挥,抒发己见,自序说:闲居无事,与门客清谈于鹤林(寺观名),又,杜甫有“清谈玉露蕃”之句,所以将所谈记录整理成书,命名为《鹤林玉露》。玉露,形容秋露晶莹洁白如玉。书中还多摘录南宋道学家的话,介于诗话与语录之间,引用资料、记载见闻,多未考订,中有不少错误和失实之处,阅读时加以鉴别,作一些去伪存真的工作。作者的议论以讥讽现实的见多,如《论菜》、《末世风俗》、《韩璜不刚》等,言简意赅,雅观畅达,寓意深刻,讽时评世别有新意。参考书见周绪庚、马啸风《历代笔记选注》。

  • 李翀

    李翀

    李翀(生卒年不详)元末明初人。李翀生平事迹不详。

  • 李上交

    李上交

    李上交,(约公元一o五一年前后在世)字不详,赞皇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仁宗皇佑中前后在世。生平事迹不详。尝退寓钟陵,搜寻唐武德初至周显德杂事,著近事会元五卷,《四库总目》传于世。史书无传,其他著作皆不传世,主要活动于北宋前期,曾入仕,嘉祐年已无官职。

  • 刘道醇

    刘道醇

    刘道醇,北宋绘画史论家。宋大梁(今河南开封)人,生卒年及生平事迹均不详。知画理,精鉴识。约在嘉祐二年(1057)著《圣朝名画评》,四年(1059)著《五代名画补遗》。在《圣朝名画评》中,刘道醇提出了品第绘画的“六要”与“六长”之说,对谢赫的“六法”之说有所发展。

推荐作家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李达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

诸葛亮

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玡郡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年幼时父母皆丧,跟随叔父诸葛玄至荆州襄阳(今湖北襄阳)避难,后叔父去世,遂定居襄阳城南卧龙岗,躬耕田野,博览群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

李怀民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