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孝舆

- 姓名:劳孝舆
- 别名:字孝于,号阮斋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南海(今属广东)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劳孝舆,清代诗人。字孝于,号阮斋。南海(今属广东)人。生卒年不详。少时善词赋,随父游海南岛。弱冠游江淮间。为惠士奇所赏,名声鹊起。与何梦瑶、吴世忠、罗天尺、苏珥、陈世和、陈海六、吴秋有“惠门八子”之目。雍正八年(1730)诏修《一统志》,他参与修《粤乘》,十三年为拔贡生。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未中选。以拔贡生廷试第五。出为贵州知县。初受命治理古州屯务,之后历任锦屏、龙泉、镇远等县知县,均有较好的政绩。他学问渊博,富有诗才。所作多为吟咏景物与酬赠之篇。尤擅长七言歌行,运笔挥洒自如,风格自由奔放。代表作有《祠灶篇》、《典裘购书歌呈吴乐园使君》、《崧台送孙槲峰之珠江并劝其归龙眠》等。其近体诗也多显示出他纵横随意的笔力。如《寄当路》:“扫迹风尘厌曳裾,嵇康新广绝交书。白头久笑河东豕,烧尾终惭瀚海鱼。腊雪多情同冷淡,春风何意更吹嘘。年来袖刺毛生字,终恋南山一敝庐。”写他淡于荣利的心境和隐居的愿望,虽然用了不少典故,却不板滞,写得动荡流走,一气贯通。著有《阮斋文钞》4卷、诗钞6卷。还著有《春秋诗话》5卷、《读杜识余》5卷。
劳孝舆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喀尔巴阡古堡
作者是儒勒·凡尔纳。在奥地利帝国的特兰西瓦尼亚地区,牧羊人福利科发现荒芜多年的喀尔巴阡古堡突然又冒烟了,他恐怖得叫了起来。福利科被当作巫师,人们说他有呼神唤怪的能耐,他看到妖魔鬼怪了吗?本书作者以惊人的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构思,描写了一座既神秘又恐怖的古堡。作者通过描写弗朗兹这一传奇式人物不畏艰险地对古堡进行探索,揭示了古堡的奥秘。这个故事富于浪漫的传奇色彩,但绝非无聊的杜撰。
张文端集
诗文别集。清张英(1637—1708)撰。四十六卷。英字敦复,号乐圃,安徽桐城人。康熙进士,授编修,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卒谥文端。著有《恒产琐言》、《聪训斋语》、《笃素堂文集》等。此集成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约三十万字。《存诚堂应制诗》四卷,《存诚堂诗集》二十五卷,《笃素堂诗集》七卷,《笃素堂文集》十卷。作者生平酷好看山种树,有写台阁山林、言情赋景之作,多清微淡远。应制诗无不典雅和平,民生疾苦,四方水旱,知无不言。“散体诸文称心而出,不事粉饰”,“原本经术,词旨温厚。”(《四库总目提要》语)有《四库全书》本。另有光绪二十三年(1897)桐城张氏刻本,题《张文端集》,六种,五十九卷。
岛夷志略
亦称《岛夷志》,海外游记。作者元汪大渊,字奂章,江西南昌人。1341年(元至正元年)以后,曾两次随商船浮海游历数十国,并曾亲临台湾。1344年前后根据旅行中见闻完成此书,计一百条。大渊字焕章,江西南昌人。至正间曾两附海舶,游东西洋数十国。据所闻见于至正十年(1350)撰成此书。约二万一千字。首有张翥、吴鉴二序。次载澎湖、琉球、三岛、龙涎屿(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海龙多岛,一说今布腊斯岛)、交趾(越南中北部)、真腊(柬埔寨)、吉兰丹(今马来西亚东北吉兰丹一带)、丁家庐(今马来西亚丁加奴)、罗卫(在今曼谷湾西北叻丕一带)、罗斛(今泰国中部班塔欣一带)等
昼帘绪论
官箴。南宋胡太初撰。1卷。是书论次县令居官之道,分尽己、临民、事上、寮寀、御吏、听讼、治狱、催科、理财、差役、赈恤、行刑、期限、势利、远嫌等15篇。大旨以洁己清心、爱民勤政为急务,所论皆平近贴切,胪列事例多涉宋代典章,可资证史。作者在《治狱篇》中全面阐述了其治狱思想、原则以及建立健全封建狱政制度的具体主张。作于端平二年(1235),刊于宝祐元年。
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
梁启超的伦理论文。指独立与合群;自由与制裁;自信与虚心;利己与利他;破坏与成立等十种德性的相互关系。原为在日本东京大同高等学校时的讲稿,经整理后载《清议报》第82、84册,1901年6月16日、7月6日出版,收入《饮冰室合集·文集》第2册第5卷。他认为独立就是要有人格、人权,不要做奴隶,但要关心群体;自由就是要充分享受人权,但要服从法律,“人人自由,而以不侵他人之自由为界”(《梁启超选集》)。自信是对自己人格、人权、能力的自我肯定,但不能自傲,“愈自重者愈不敢轻薄天下人”(同上书)。自私利己并非恶德,“天下之道德法律,未有不自利己而立者也”(同上书)。但利己时必须爱他,方能真正利己。“善能利己者,必先利其群,而后己之利亦从进焉。”(同上书)崇信西方资产阶级一贯提倡的“合理利己主义”。最后提出要在破坏旧道德过程中建立新道德。他详论个人与社会之相互关系的目的在于要使人们明白,“知有合群之独立,则独立而不轧轹;知有制裁之自由,则自由而不乱暴;知有虚心之自信,则自信而不骄盈;知有爱他之利己,则利己而不偏私;知有成立之破坏,则破坏而不危险”(同上书)。
周礼
亦称《周官》、《周官经》。中国古代职官政典。相传是西汉河间献王刘德从民间收集来的一部古书,古文经学家认为周公所作,今文经学家认为出于战国,也有人指为西汉末年刘歆伪作。近人从周秦铜器铭文所载官制,参证该书中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学术思想,定为战国时代的作品。注本有东汉郑玄《周礼注》、唐贾公彦《周礼正义》、清孙诒让《周礼正义》等。中华书局1988年推出孙诒让《周礼正义》标点本,乃目前最好版本。全书共有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冠、冬官司空等6篇。冬官司空早佚,汉时补以《考工记》。该书使用了许多古老的语言,记述了周代三百多种职官的官名、爵等、员数、职掌,涉及田制、兵制、学制、刑法、祀典等多项内容。虽然资料来源于西周、春秋、战国等不同时期,但由于作者的主观归纳和设想,故其设官体例和编制相当规整,其中包含着儒家关于国家体制和政治设施的理想。西汉末年王莽居摄,以周公自居,摹仿周制,这部书被当着“国典”,立于博士。东汉末郑玄作注,与《仪礼》、《礼记》并列于三礼之中,成为儒家经典,因而对后世政治制度、官制设置影响极大。北周苏绰、北宋王安石以及太平天国曾据此改革与创设官制,唐玄宗曾依《周礼》六官体例编纂《唐六典》。学术界有人认为《周礼》是一部理想化的职官行政法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