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赖文俊

    赖文俊

    赖文俊(1208-1279)字太素。江西省宁都县肖田乡桴源(今美佳山)村人。南宋端平元年(1234)甲午科举人,嘉熙二年(1238)进士。曾任建阳县令。精地理,人呼赖布衣,被奸臣害贬广东,遂以其术为粤人造福。广东吴川水口建有赖公庙,白云山建有赖布衣墓。真骸葬福建上杭县胜运里中念坪背。著有 《催官篇》、《四元天星》、《旅万集》、《绍兴火地八钤》、《三十六钤》,以天星阐龙穴砂水之秘,至今传诵。


    《夷坚志》记载:“临川罗彦章酷信风水,有闽中赖先知山人长于水城之学,漂泊无家,一意嗜酒,罗敬爱而延馆之。会丧妻,命卜地,得一处,其穴前小涧水三道,平流,唯第三不长,如子孙他年策试,正可殿前榜眼耳。”其子邦俊挟十三岁儿在傍,立拊其顶而顾赖曰:“足矣,足矣,若得状元身边过也得。”所谓儿者,春伯枢密也,年二十六,廷唱为第二人。赖先知山人,大概就是赖文俊,如前所述,赖文俊在福建活动,弃官浪游,“先知山人”是他的别号。

  • 娄元礼

    娄元礼

    娄元礼,中国元末明初学者。字鹤天,霅川(今浙江吴兴)人。14世纪中叶在世,娄元礼富有天气预报经验,编写《田家五行》一书,是现存最早的农业气象专著。

  • 鲁明善

    鲁明善

    鲁明善(公元1271~公元1368)元代农学家。名铁柱。翻译家迦鲁纳答思之子,以父字鲁为姓。畏兀儿(维吾尔)人。1314年(延祐元年)任安丰(今安徽寿县)肃政廉访司。其他事迹不详。1330年(至顺元年)编撰农学专著《农桑衣食撮要》2卷。全书分12目,直接继承东汉崔实的《四民月令》以来按农事节令叙述农业生产经验的体例,以补充元初司农司所编《农桑辑要》一书中时令节气、农事准备等方面之不足,是一部保存完整的月令体农书。书中按月列举农事,包括各类作物栽培,各种家禽饲养,以及农产品加工等。其记录以中原地区农事活动为主,兼及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和禽牧业经验,记述了收羊种、造酥酒、晒干酪等方法,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反映了我国各民族在生产斗争经验方面的相互吸收和渗透,体现出民族融合的新水平。书中还搜集了一些民间谚语,如“移树无时,莫教树知。多留宿土,记取南枝”、“十耕萝九耕麻”等等,作为宝贵的生产经验介绍给农家。文字简明切实,为一部通俗的农学著作。

  • 刘轲

    刘轲

    刘轲,中唐时代有名的散文家和经史学家,生卒年月不详,字希仁,郡望彭城(今江苏徐州),沛(今江苏沛县)人。早年徙家韶州(今广东韶关)。贞元中,至罗浮山,从杨生受《春秋》经学。又至曹溪习佛典。一度为僧,释名湓纳。旋还俗。元和初居庐山,从隐士茅君受史学。白居易为江州司马,刘轲尝携文章往见。十四年登进士第。大和元年,为福建观察使张仲方从事,历监察御史。四年,转殿中侍御史。九年,官尚书膳部员外郎兼史馆修撰。“甘露之变”时,偶集王璠家,被缚,自辩得释。开成间居洛阳。后历磁、洺等州刺史。咸通八年867尚在世。仕终侍郎。刘轲躬耕力学,尝称“切慕左丘明、杨子云、司马子长、班孟坚之为书”,而“耻不为章句、小说、桎梏声病之学”(《上崔相公书》)。一生著述甚富,据自述有《隋监》一卷、《左史》一○卷(《上崔相公书》)、《三传指要》一五卷、《十三代名臣议》一○卷、《翼孟子》三卷(《上座主书》)、《汉书右指》一○卷、《黄中通理》三卷、《三禅五革》一卷(《与马植书》),白居易称其有《豢龙子》一○卷(《白居易集》卷四三《代书》)。《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三传指要》一五卷、《帝王历数歌》一卷、《牛羊日历》一卷、《刘轲文》一卷。《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帝王照略》(按《文献通考》作《帝王镜略》,陈振孙疑此书即《帝王历数歌》)一卷、《牛羊日历》一卷。今多散佚。仅存《牛羊日历》一卷(见《续谈助》),《全唐文》卷七四二收刘轲文一四篇。又有《侯绩墓志铭并序》(载岑仲勉《金石论丛》),为《全唐文》所未收。《全唐诗》卷四九一录诗一首。其散文成就较为突出,在唐代古文运动中具有一定影响。王定保谓刘轲文章“与韩、柳齐名”(《唐摭言》卷一一),则似太过。事迹见刘轲《上座主书》、《与马植书》、《云溪友议》卷中《葬书生》及《南黔南》、《唐诗纪事》卷四六、陈舜俞《庐山记》卷二。

  • 刘智

    刘智

    刘智(1669—1764年)清代伊斯兰教学者、译著家,也是哲学家,心理学思想家,回族著名学者。上元县(今南京市)人。字介廉,号一斋。伊斯兰教著名经师刘汉英之子。自幼随父问学,即“好泛览群书”,先后学习阿拉伯文、波斯文和伊斯兰教教义,并攻读儒、佛、道经典及西方自然科学书籍。其代表译著有:据许多伊斯兰教哲学著作编译而成的《天方性理》。其心理学思想的基本倾向是唯心主义的,这表现在他把神秘万能的“真宰”视为宇宙和人类心理的起源,指出人的心理活动(“知觉”)是依赖于大脑的发育成熟的,在7月胚胎时就初步具备了动物所具备的“活性”,出生40天后产生了“爱、恶、言、美”等初级心理活动,长大成人后才产生“遵礼节”“用明语”等高级心理活动和道德品质。明确提出大脑的总觉作用问题。《天方典礼》是一本论述伊斯兰教教法、典章制度的译著。《天方至圣实录》是以河南朱仙镇的《天方至圣录》为蓝本译述的。是一本以年为经,以事为纬的穆罕默德传记,是第一部用汉语介绍穆罕默德其人其事的史书,有其独到之处。印有英、法、日、俄几种版本。他受父教诲,自幼立志于献身译经事业,在学术思想上,深受清初伊斯兰教学者马注“以儒铨经”,“借儒以自重”的影响,先后译著数百卷,刊行仅五十卷左右。父死后,秉承父志,深研伊斯兰教义经常夜以继日地伏案工作,过着“冬不炉、夏不扇”的生活,这种对事业孜孜不倦,如痴如狂的态度,被时人视为“一怪”,甚至遭到家人的厌恶。他治学严谨,为了求教高明和寻觅可译、可作参考的经书,他“谢绝人事,不惜倾囊购百家之书而读之”,甚至不辞劳苦,遨游各地。广东、江西、安徽、河南、山东、河北、北京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主张译文应力求典雅、规范,认为经文、汉文原相吻合,奈学者讲经训学,多用俚谈有失经旨,”愚不惮烦,每训文解字,必摹对推敲,使西文恰合,然后下笔”。所以,他的译文通顺、流畅,既能表达原文精神,又能符合汉语习惯。这在我国翻译史上是不可多得的。其著作尚有《五功释义》、《真境昭微》、《天文三字经》、《天方字母释义》等。

  • 刘一仁

    刘一仁

    刘一仁,《医学传心录》作者,清代人,生卒年月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廖瑀

    廖瑀

    廖瑀[yǔ](943-1018),著名堪舆家。派名克纯,字伯禹,号平庵居士、又号金精山人。江西省宁都县黄陂镇黄陂村人。三僚廖氏先祖,相传其曾入山学道,隐居虔化金精洞,自号“金精山人”,故后世称其为廖金精。后遇杨筠松于虔化斗法,钦佩杨公术精如神,拜为己师,随师迁居僚溪,得杨公筠松亲传青囊秘籍。后唐皇帝封其为“国师”。


    相传其曾入山学道,长居虔化县(今宁都)翠薇峰金精洞,自号“金精山人”,故后世称其为廖金精。相传他年方十五,已经精通四书五经,乡人称其为“廖五经”。唐末兵荒马乱,科举不继。廖瑀的爷爷廖三传擅长堪舆,廖瑀自幼耳濡目染,转而研究堪舆之术。杨救贫在兴国、宁都、于都一带活动时,廖瑀与杨筠松相遇于虔化,起初他不服杨救贫,年轻气盛,屡屡与杨公斗法。有一次,黄陂廖氏请杨救贫去堪定一个门楼位置。廖金精预先用罗盘定准了方位,并在地下埋了一个铜钱做标记。杨救贫来后,却不用罗盘,只是用手里的一根竹竿,随手往地下一插,却正中了铜钱中间的方孔。廖金精这下服了杨公,虔诚地拜杨公为师。廖金精原来住在宁都东山坝。为早晚追随杨公,他随师傅迁到兴国三僚村居住,后来得到杨公亲传青囊秘籍。三僚廖氏杨公祠大门的对联“竹杖青奇万里河山归杖下;青囊元妙一天星斗隐郎中”就暗寓了这个故事。


    廖瑀著有《怀玉经》、《俯察本源歌》、《一盏灯》等著作传世。

  • 李西月

    李西月

    李西月(1806—1856),原名平权,号涵虚,又号长乙山人。清代道士,内丹西派的创立人。四川乐山人。曾为诸生,住凌云乡李家河。师事一神秘老翁,又为九峰书院主讲李嘉秀门人。后嘉秀知其不同寻常,反转师之。相传其曾遇张三丰得受秘传丹法,又于峨眉山遇吕洞宾,得钟吕金丹真旨。修炼多年,遂创内丹新派,称隐仙派或犹龙派。后世道士又将之与陆西星的东派相对而称为西派。其丹法主阴阳双修,强调清静自然,力辟三峰采战淫术,认为犯淫纵欲必丧长生之宝,接近南宗一派风格。著有《道窍谈》、《无根树注解》、《后天串述》、《海山奇遇》等。重编刊订《张三丰先生全集》,其中杂有明清道士扶乩降笔之书及西月本人假托之作,刊印行世后影响较大。


    据《李涵虚真人小传》记载,其幼时习儒,因病入山,得遇孙教鸾弟子郑朴山,后又自称遇到吕洞宾与张三丰,并得真传,成为内丹西派创始人。李西月著作颇丰,《纯阳先生序》提到,“作《圆峤外史》,盖陆子之对峙也。是故陆有《玄肤论》,此即有《道窍谈》;陆有《就正篇》,此即有《循途说》。是皆清真之文也。而其最妙者,《道德经》一注,尤足为万古明灯,名之曰《东来正义》,与陆子《南华副墨》相埒”。李西月主要著作有《圆峤内篇》《圆峤外史》等,《圆峤外史》的主要内容为《太上十三经注释》,其中包括《道德经注释》。李西月《道德经注释》的诠释理论有“以老解老”“以丹解老”“以儒解老”“以易解老”

  • 柳华阳

    柳华阳

    柳华阳(1735一?),清代道士,内丹学家,道号太常,生于清世宗雍正十三年(公元一七三五年),洪都(南昌)之乡人。伍柳派重要人物。柳华阳,其自幼聪慧颖悟,勤奋好学,受三教(儒、佛、道)文化熏陶,同时对佛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皖水双莲寺落发出家。其本人因受其师伍守阳的内丹道家思想影响,以僧人的身份研究道家内丹的修炼方法,秉承并丰富和发展了道家的内丹思想,同时成为了道教全真教龙门派第九代传人。后学者把他和伍守阳的丹法合为一派——伍柳派。柳华阳的内丹思想对中国道家的修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现代养生有着重要的启示。他在《慧命经》中记载:“幼而好佛,因入梵宇有悟,常怀方外想,见僧辄喜。一旦闻长者言,昔五祖三更时私授六祖道,侧听欢然,憬如梦觉,始知修炼家必赖师传,乃寻求不已。足迹遍荆楚之问,迄无所遇,后乃投皖水双莲寺落发出家,愈加咨访。凡三教之师,靡不参究,竞无悉慧命之旨者。”又经壶云大师点悟,开悟沏露,中边奥窍,罔不周至。以后隐迹江左(泛指江西以东地区),与碧蟾、了然、琼玉等道友,勤修切究。柳华阳于乾隆五十五年著《金仙证论》并序,于乾隆五十九年撰《慧命经》并于嘉庆四年(1799)补充撰著前后《危险说》于北京仁寿寺。

  • 李道纯

    李道纯

    李道纯,生卒年月不详,元代道士。字元素,号清庵,别号莹蟾子。都粱(今武冈县)人。道教内丹南宗一派的传人,师从南宗开创者白玉蟾的门人王金蟾。为最早合流于全真道的南宗道徒,自称全真道士,融合南北二宗。顺应北宋以来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趋势,提出了三教合一的内丹修炼学说,认为三教异流同源,名殊理不殊。将周敦颐吸收道教丹法而提出的宇宙生成论重新用于内丹理论中,认为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复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阴阳动静,即为金丹大道变化之根本。吸收儒家的“中和”思想,将其改造为内炼的核心要诀,由此而成为南宗“中派”的创立者。吸收佛教禅宗的棒喝、圆相、参究等手段以求明心见性,并认为炼丹也和修禅一样有渐顿之分。《扬州府志》谓其往江苏仪真(今江苏仪征县)长生观修道,世传后得道飞升,号所居观曰“飞仙”。其主要著作有:《三天易髓》、《全真集玄秘要》、《道德会元》等。门人集其论著编为《中和集》、《莹蟾子语录》各六卷。

  • 刘昉

    刘昉

    刘昉,生卒年月不详,南宋官吏。字方明,后改名旦。广东潮阳人。宣和六年(1124)进士。绍兴九年(1139)以礼部员外郎兼实录检讨官出知虔州。绍兴十三年(1143)八月知潭州,兼荆湖南路安抚史。素喜方书,镇抚之暇,每患小儿疾苦不惟世无良医,且无全书。乃取前贤方论及世传良方,命干办公事壬历、乡贡进士王提参与编辑《幼幼新书》40卷。编至第38卷时,昉卧病不起,嘱门生李庚代作序引,并由继任官楼督成全书,并补入历代求子方论,于绍兴二十年(1150)刊行。此书搜罗广博,保留了众多佚散之儿科文献,为宋以前儿科学集大成之巨著。

  • 轮应禅师

    轮应禅师

    轮应禅师,生卒年月不详,清代医僧。浙江萧山竹林寺僧人。精妇科。尝著《女科秘旨》八卷,载安胎论、辨胎歌等,述胎前、临产、产后诸症。是书与竹林寺僧静光所著《女科秘要》8卷,雪岩所著《女科旨要》12卷合刊,名 《竹林寺三禅师女科三种》

  • 凌德

    凌德

    凌德,生卒年月不详,清医家。字嘉六,号蛰庵。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寓居上海。熟悉法律,秀水、富阳县的冤狱,多因德获平反,善擘窠书,武林吴兴诸胜迹匾额多出其手。精于临证,尤以妇科闻名于时。曾采择历代名贤有关妇科经验及治方,辑成《女科折衷纂要》(1892年)。又辑古医籍中有关咳嗽、麻疹之证治成《咳论经旨》四卷及《专治麻疹初编》六卷(1890年)。此三书均收入《三三医书》中。另撰《温热类编》,未见行世。

  • 雷敩

    雷敩

    雷敩[xiào],其生平无考,南北朝刘宋时人。又被称为雷公,于药物炮制颇有研究。雷敩所著的《雷公炮炙论》(一作《炮炙方》)3卷,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他所写的各药内容都以实际炮制操作为主,主要引用了《乾宁记》一书的内容。他总结的制药,即书中所称的“修”,修事、修合、修治,方法大致有净选,粉碎切制,干燥,水、火制,加辅料制等。同时,他还先说明了炮制药品的特征及混淆品的区别。如“黄精,凡使,勿用钩吻,真似黄精,只有叶有毛钩子二个,是别认处……”炮制药物首先鉴别真伪,这一良好的做法就是从雷敩开始的。他注重炮炙的作用,在书中有较多介绍,如“用此沸了水飞过白垩,免结涩人肠也”。“半夏……若洗不净,令人气逆,肝气怒满”。其中许多炮制方法具有科学道理,如吴茱萸含有生物碱,用醋制使之成盐,而增大了在水中的溶解度;又如茵陈含挥发性成分,指出“勿令犯火”,防止高温处理使有效成分丧失;再如某些含鞣质药物,如白芍需用竹刀刮去外皮;知母、没食子勿犯铁器。对于药材部位的修治净选,他也有许多特殊要求,如人参去芦;当归分头、尾、身,分别入药;远志“若不去心,服之令人闷”。并提出蛤蚧“其毒在眼,其效在尾”之说。在甘草条下,载有“凡使,须去头尾尖处,其头尾吐人”,还有“山茱萸,须去内核,”对后世影响甚大。他在书中的若干制药方法和选药要求至今仍产生实际影响。

  • 罗美

    罗美

    罗美,生卒年月不详,清代医家。字澹生,号东逸,别号东美。新安(今安徽徽州地区)人。侨居虞山(今江苏常熟)。康熙年间(1662~1722年)名儒,贯通经史,尤明《易》理,晚年以医药济人。集前贤效方及自制方130余首,成《古今名医方论》四卷(1675年)方末附明清名医方论,议方较为详尽,选方切于实用。 又辑录元、明、清诸名家医论、治验,而成《古今名医汇粹》八卷(1675年),分医论集、脉要集、病能集,纲目清晰,尤推重薛立斋、张景岳。后世节抄成四卷,称《名医汇编》。又精研《内经》,撰《内经博议》四卷,分天道、人道、脉法、针刺、病能、述病六部,博引诸家,阐释经旨,颇多新见。

  • 兰茂

    兰茂

    兰茂(1397—1470年)明医药学家。字廷秀,号止庵,自称和光道人、洞天风月子、玄壶子。河南洛阳人,后徙云南高明。博通经史、术数之书。自幼酷好本草,常考药物之性味,辨其生长环境。因母病,留心医学,探本穷源,所治多效。后遍访滇南蔬菜草木可作药者,区类辨性,绘为图形,汇集成《滇南本草》三卷(约1436年)。内有云南少数民族医药经验,殊为可贵。又撰《医门揽要》两卷,多载验方,间述医理,附刊于‘滇南本草》之后。其书多在云南一带流传,奉为至宝。李时珍未见此书,故多有《本草纲口》所无之药。后世传本及补编本甚多。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滇南人范洪(号守一子)据其书补撰,写生绘图甚精,名书为《滇南本草图说》十二卷。清道光间孙兆惠刊《一隅本草》亦多本兰茂之作。明成化(1465—1487)年间沐琮集撰《苴兰本草》,亦述滇中药物,后人有误作《滇南本草》者。兰氏尚著有《韵略易通》、《性天风月传奇记》、《声律发蒙》、《玄壶集》等。 兰止庵即“兰茂”。

  • 李中梓

    李中梓

    李中梓,生约1588年,卒于1655年,字士材,号念莪,又号尽凡居士。明代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为明末清初名医。致力于医学理论与实践50余年,他与刘道深、徐子瞻、沈元裕曾被誉为当时的“上海四大医家”。著述甚富,有《内经知要》2卷(1642年)、《医宗必读》10卷(1637年)、《药性解》2卷(1622年)、《伤寒括要》3卷(1649年)、《颐生微论》(又名《删补颐生微论》)4卷(1642年)、《士材三书》包括《诊家正眼》、《本草通玄》、《病机沙篆》3种,清代尤乘辑,刊行于1667年。传本《雷公炮制药性解》6卷,旧题李中梓辑注。除上所述,尚有《居士传灯录》、《道火录》等书刊行。


    李氏兼通医药,根据自己长期的临床实践,为药学增添了新的内容。用药除注重常规的炮制方法外,还有其特色。在临床实践中,李氏善于运用依法炮制这一特色,达到辨证施治的目的。如对地黄的使用时指出:“生地性寒,胃虚者恐其妨食,宜醇酒炒之以制其寒,熟地性滞,痰多者恐其泥膈,宜姜汁炒之,以制其滞,更须佐以砂仁沉香二味,皆纳气归肾,又能疏地黄之滞。”又如常山:“劫痰疟无他药可比……常山发吐,惟生用与多用为然,与甘草同行则必吐,若酒浸炒透,但用钱许,余每用必见奇功,未有见其或吐者也。”李氏认为:“古法制药如雷敩,失之太过,而四大家已抵和平,然更多可商者。”所以在《本草通玄》中,炮制方法记载详细,有30%~40%已变动古法,如:“古人制黄耆多用蜜炙,愚易以酒炙,既助其达表,又行其泥滞也。若补肾及崩带淋浊药中,须盐水炒之。”另在《雷公炮制药性解》中药物项下收载炮制方法和炮制作用。如磁石:“……入火煅红,醋淬七次,研绝细用。”玄胡索:“醋炒止血,生用破血,炒用调血”等。李氏治学,注重实际。他在年轻时相信豨莶有补益之功,并诚心炮制,但“久用无功,始知方书未可尽凭也”,于是指出将豨莶作风家至宝是世俗的误解。

  • 刘文泰

    刘文泰

    刘文泰,生卒年月不详,明代医官。江西上饶人。宪宗时任右通政、太医院院使。弘治年间(1488~1505)任太医院判。弘治十六年,孝宗朱祐樘因本草讹误,命官修订,以文泰为总裁,太监张瑜为总督,太医院院判王槃、御医高廷和等19人共同合作,将《政和本草》重加分类,载药1815种,分24项,予以提要解说,并附以彩图1358幅,于弘治十八年修成 《本草品汇精要》42卷 (序目1卷)。是书为明代官修本草著作,当时存于内府,至1937年始排印行世。文泰医业不精,弘治十八年夏,孝宗患热疾,因文泰药不对证,治死孝宗。武宗朱厚照即位后,法司会奏斩之,后定免死遣戍之罪。孙刘应槐亦业医。

  • 刘祁

    刘祁

    刘祁(1203—1250)金末元初文学家。字京叔,号神川遁士,浑源(今属山西)人。刘从益子。幼从父祖仕宦于大河之南,为童子学,习时文,为科举计,然亦时时阅古今词章,读史书,观古今成败治乱,慨然有功名心。入太学,未冠举进士,礼部中之,廷试失意。于是始大发愤,闭户读书,潜心著述,颇为先达诸公所知。间出古赋杂说数篇,李纯甫、赵秉文、杨云翼、雷渊、王若虚诸人见之,曰“异才也”,交口誉之。蒙古破汴京,遁归乡里,筑堂以居,题曰“归潜”。蒙古窝阔台十年(1238),诏试儒士,祁中选,充山西东路考试官。刘祁以文名,“著书入理奥,得句穷天机”(麻革《归潜堂为刘京叔赋》,《河汾诸老诗集》卷一),所与交皆名士,于是“念昔所与交游,皆一代伟人,人虽物故,其言论、谈笑,想之犹在目。且其所闻所见可以劝戒规鉴者,不可使湮没无传,因暇日记忆,随得随书,题曰《归潜志》”(《归潜志序》,《归潜志》卷首)。因之《归潜志》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早年著有《处言》,郝经称“其辞汪洋焕烂,高壮广厚,约而不缺,肆而不繁。”又赞“一篇《处言》含天章,立意造语攀荀杨”(《浑源刘先生哀辞并序》,《陵川集》卷二○)。郝经又评其诗文“波澜老成肆汪洋,洞庭万顷澄秋霜。上稽韩柳下苏黄,探道索古追羲皇。”(同上)王恽《浑源刘氏世德碑铭》则言其“文章议论粹然一出于正,士论咸谓得斯文命脉之传”(《秋涧大全集》卷五八)。又有《神川遁士集》二十二卷(著述均见王恽《浑源刘氏世德碑铭》及《千顷堂书目》卷五、卷一一、卷二九)。《神川遁士集》与《处言》不传,《归潜志》十四卷,有北京图书馆藏明抄本,《知不足斋丛书》本,《四库全书》本,《笔记小说大观》五辑本,中华书局1983年点校本。《全金诗》卷七二收其诗八首,《金文最》卷三五、四五、四九、五五、六○、八四、一○九、一一九收其文十三篇。生平事迹见《金史》卷一二六、王恽《浑源刘氏世德碑铭》(《秋涧大全集》卷五八)、刘祁《归潜志序》、《归潜堂记》(《归潜志》卷首、卷一四)。

  • 卢祖皋

    卢祖皋

    卢祖皋(约1174—1224),南宋词人。字申之,又字次夔,号蒲江,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庆元五年进士。历官池州教授、吴江主簿。嘉定十一年,主管刑、工部架阁文字。十二年正月,除秘书省正字。十三年三月,除校书郎,十二月,除秘书郎。十四年正月,除著作佐郎,十月,迁著作郎兼权司封郎官。十五年九月,除将作少监。十六年,权直学士院。旋卒于官。卢为楼钥之外甥,赵师秀、翁卷之诗友,有《蒲江诗稿》,孙应时为序,称其“天分自高,用心尤苦”,诗学晚唐,与四灵相伯仲,惜其集已佚。今传《玉堂有感》、《松江别友》、《庙山道中》等诗,语意清新,善于摹写(冒广生《蒲江词跋》)。以词知名,尤以怀乡、怀旧、怀人之词为胜,《江城子》(画楼帘幕卷新晴)、《宴清都》(春讯飞琼管)、《清平乐》(镜屏开晓)等为代表作。往往与身世之感及隐居之思联系一处,如《画堂春》(柳塘风紧絮交飞),《贺新郎》(挽住风前柳)等。风格与高观国相近,词中俊语颇多,如《乌夜啼》之“柳色津头泫绿,桃花渡口啼红”,《菩萨蛮》之“玉箫吹未彻,窗影梅花月,无语只低眉,闲拈双荔枝”之类,皆为明人毛晋所激赏。其词主要取法周邦彦,小令则受五代北宋婉约词风影响较深,在当时颇负词名。张端义《贵耳集》称其“作小词纤雅”,黄异《花庵词选》至有“乐章甚工,字字可人律吕”之誉。但由于才力不足,故“小令时有佳处,长篇则枯寂无味”(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一著录《蒲江集》一卷,今传《蒲江词》一卷,有《宋名家词》本、永嘉诗人祠堂丛刻本。《全宋词》第四册录其词九十馀首,《全宋诗》卷二八三九录其诗十三首。文收入《全宋文》卷六九一三。事迹见《南宋馆阁续录》卷八、九,参《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一之一.六、二一之一八,《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八。

  • 李弥逊

    李弥逊

    李弥逊(1085~1153),南宋文学家。字似之,号筠溪居士,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观三年上舍登第,调单州司户,再调阳谷县县主簿。政和四年,除国朝会要所检阅文字。引见,迁秘书省校书郎,充编修六典检阅文字。六年,授礼部员外郎,移司封。八年,擢起居郎,以上封事坐贬知雅州卢山县。奉祠,隐居八年。宣和七年,知冀州。靖康元年,召对,知瑞州。二年,除江东路转运判官,领郡事。建炎初,改淮南转运副使。绍兴间,历知饶、吉二州。七年,除起居郎。八年,试中书舍人,为户部侍郎。反对秦桧与金议和,出知筠州。九年,改漳州。十年,请祠归隐连江西山。十二年,落职,处之裕如,十馀年间不与时相通书启,不请磨勘。二十三年卒,年六十五。弥逊学问纯正,持论坚正,楼钥谓“其文雄深,黼藻王度,四方传诵之。论事封驳,皆人所难”,其《议古》数十篇,“虽泛论古事,而皆关于当世利病,深切著明,有范太史《唐鉴》之遗风”(《筠溪集序》)。观其现存奏疏,如《绍兴五年被召上殿札子三道》论恢复大计、三年积蓄、惩戒逸乐。《答和议奏》论和议不可急于求成,当“缓而图之,谋以致之”,都能切中时弊,剖辨分明。晚年以诗自娱,笔力宏伟,趣深理到,追轶风骚,意寄高远(李珏《筠溪集跋》)。其《秋居杂咏》、《早行》、《山居寄友人》、《次韵李伯纪丞相游贤沙凤池之作》等篇,均为人称诵。也长于词,“其长调多学苏轼,与柳、周纤秾别为一派,而力稍不足以举之,不及轼之操纵自如,短调则不乏秀韵”(《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八)。其《水调歌头》“安石寓丝竹,方朔杂诙谐。昂霄气概,古来无地可容才。……有意谢轩冕,无计避嫌猜”,写得感慨淋漓,颇有辛词风味。《花心动》(水馆风亭)写七夕情景,避开俗路,另辟蹊径(《词综偶评》)。只是其词多祝寿应酬之作,格调不太高。著有《筠溪集》二十四卷,其孙李珏于南宋嘉定间编定成集,今存明抄本、《四库全书》本、丁氏八千卷楼藏抄本。又有词集《筠溪乐府》一卷单独刊行,今存明抄本、知不足斋刊本、四印斋刊《宋元三十一家词》本。《全宋诗》卷一七○八录其诗十卷。《全宋词》第二册收其词八十二首。《全宋文》卷三九四四收有其文。事迹见《筠溪李公家传》(《筠溪集》附)、《宋史》卷三八二本传。

  • 李之仪

    李之仪

    李之仪(1048~1128后)字端叔,号姑溪居士,沧州无隶(今属山东)人。登进士第,权知开封县。元丰二年(1079),为万全县令。元祐中为枢密院编修官。元祐八年(1093),苏轼帅定州,辟置幕下。绍圣四年(1097),通判原州。元符二年(1099),监内香药库。崇宁初,谪居当涂。建炎元年(1127)卒,年八十。《宋史》卷三四四有传,另参曾枣庄《李之仪年谱》(《宋代文学研究》第四辑,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邓子勉《李之仪生卒年考辨》(《文教资料》1998年1期)。有《姑溪居士文集》、《姑溪词》,《全宋词》录存96首。毛晋《姑溪词跋》谓其词“多次韵、小令,更长于淡语、景语、情语,如‘鸳衾半拥空床月’,又如‘步懒恰寻床,卧看游丝到地长’;又如‘时时浸手心头熨,受尽无人知处凉”,即置之《片玉》、《漱玉》集中,莫能伯仲。至若‘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真是古乐府俊语矣”。《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八《姑溪词提要》亦谓“之仪以尺牍擅名,其词亦工。小令尤清婉峭蒨,殆不减秦观”。冯煦云:“姑溪词长调近柳,短调近秦,而均有未至。”(《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之仪曾论词云“长短句于遣词中最为难工,自有一种风格。稍不如格,便觉龃龉。唐人但以诗句而用和声抑扬以就之,若今之歌《阳关》词是也。至唐末,遂因其声之长短而以意填之,始一变以成音律。大抵以《花间集》所载为宗,然多小阕。至柳耆卿,始铺叙展衍,备足无余,形容盛明,千载如逢当日。较之《花间》,韵终不胜。由是知其为难能也。张子野独矫拂而振起之,虽刻意追逐,要是才不足而情有余。良可佳者,晏元献,欧阳文忠、宋景文则以其余力游戏,而风流闲雅,超出意表,又非其类也。谛味研究,字字皆有据,而其妙见于卒章,语尽而意不尽,岂平平可得仿佛哉?”(《姑溪居士文集》卷四○《跋吴思道小词》)

  • 吕渭老

    吕渭老

    吕渭老,生卒年不详。一作滨老,字圣求,携李(今浙江嘉兴)人。宣和间以诗名世。宋赵师《吕圣求词序》云:“当宣和末,有吕圣求者,以诗名,讽咏中率寓爱君忧国意,不但弄笔墨清新俊逸而已。其忧国诗云:‘忧国忧身到白头,此生风雨一沙鸥。’又云:‘尚喜山河归帝子,可怜麋鹿人王宫。’”据“尚喜”二句,渭老当历经靖康之难。其集中纪年之作,有壬寅(宣和四年,1122)所作《水调歌头》;又有甲子(绍兴十四年,1144)所作《谒金门·甲子年同寅伯题于壁》,词中有“人已老”,“白发满头愁已到”云云,是绍兴中其人“已老”。年岁当与张元干、陈与义、邓肃等人相近。有《圣求词》,《全宋词》据之录入134首。赵师《吕圣求词序》谓其词“婉媚深窈,视美成、耆卿伯仲耳”。冯煦《蒿庵论词》云:“赵师㞧序吕滨老《圣求词》,谓其婉媚深窈,视美成、耆卿伯仲。实只其《扑蝴蝶》近之。上半在周、柳之间,其下阕已不称。此外佳构,亦不过《小重山》、《南歌子》数篇。”毛晋《圣求词跋》谓“其咏梅词寄调《东风第一枝》,先辈与坡仙《西江月》并称”。实则此《东风第一枝》为元人张翥词,杨慎《词品》卷二误之于前,毛晋又因袭其误。《全宋词》已订正。

  • 鲁九皋

    鲁九皋

    鲁九皋(1732-1794)清散文家。初名仕骥,字絜非,号山木。江西新城(今黎川)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进士。居家养亲,十余年乃出仕。官夏县知县,有惠政,以积劳卒于官。尝至建宁谒朱仕琇,得古文之法。又与姚鼐善,得其指授。里居授学于子弟后进,其甥陈用光亦得其传。论者以为清中叶后桐城派古文,其源皆出于九皋。“其文以和平温厚为主,虽自惜篇幅而自成体格”,“淳古淡泊,不事雕饰,适尽其意之所欲言”,“诗虽非所留意,然亦质厚有味”(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著有《山木居士集》(亦称《鲁山木先生文集》)12卷、《外集》2卷、《翠巖杂稿3卷,首1卷》、《周易读本》12卷,另集《诗学源流考》、《制义准绳》、《审题要旨》各1卷为《是程集》。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八五、《清史列传》卷七二、《国朝耆献类征》卷二四一、《国朝先正事略》卷四二。

  • 梁溪坐观老人

    梁溪坐观老人

    《清代野记》作者署名梁溪坐观老人,不知何人,从其中的胜保事类记来看,作者的父亲曾经为胜保幕僚,小说中多处透露作者与京城八旗名士唱和交游,不难想象作者的身份。

推荐作家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李达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

诸葛亮

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玡郡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年幼时父母皆丧,跟随叔父诸葛玄至荆州襄阳(今湖北襄阳)避难,后叔父去世,遂定居襄阳城南卧龙岗,躬耕田野,博览群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

李怀民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