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 姓名:李中梓
- 别名:字士材,号念莪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 出生日期:约1588
- 逝世日期:1655
- 民族族群:
李中梓,生约1588年,卒于1655年,字士材,号念莪,又号尽凡居士。明代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为明末清初名医。致力于医学理论与实践50余年,他与刘道深、徐子瞻、沈元裕曾被誉为当时的“上海四大医家”。著述甚富,有《内经知要》2卷(1642年)、《医宗必读》10卷(1637年)、《药性解》2卷(1622年)、《伤寒括要》3卷(1649年)、《颐生微论》(又名《删补颐生微论》)4卷(1642年)、《士材三书》包括《诊家正眼》、《本草通玄》、《病机沙篆》3种,清代尤乘辑,刊行于1667年。传本《雷公炮制药性解》6卷,旧题李中梓辑注。除上所述,尚有《居士传灯录》、《道火录》等书刊行。
李氏兼通医药,根据自己长期的临床实践,为药学增添了新的内容。用药除注重常规的炮制方法外,还有其特色。在临床实践中,李氏善于运用依法炮制这一特色,达到辨证施治的目的。如对地黄的使用时指出:“生地性寒,胃虚者恐其妨食,宜醇酒炒之以制其寒,熟地性滞,痰多者恐其泥膈,宜姜汁炒之,以制其滞,更须佐以砂仁沉香二味,皆纳气归肾,又能疏地黄之滞。”又如常山:“劫痰疟无他药可比……常山发吐,惟生用与多用为然,与甘草同行则必吐,若酒浸炒透,但用钱许,余每用必见奇功,未有见其或吐者也。”李氏认为:“古法制药如雷敩,失之太过,而四大家已抵和平,然更多可商者。”所以在《本草通玄》中,炮制方法记载详细,有30%~40%已变动古法,如:“古人制黄耆多用蜜炙,愚易以酒炙,既助其达表,又行其泥滞也。若补肾及崩带淋浊药中,须盐水炒之。”另在《雷公炮制药性解》中药物项下收载炮制方法和炮制作用。如磁石:“……入火煅红,醋淬七次,研绝细用。”玄胡索:“醋炒止血,生用破血,炒用调血”等。李氏治学,注重实际。他在年轻时相信豨莶有补益之功,并诚心炮制,但“久用无功,始知方书未可尽凭也”,于是指出将豨莶作风家至宝是世俗的误解。
猜你喜欢的书
铁岭县志
地方志书 清康熙十六年(1677)贾弘文修,董国祥纂。首有贾序,末有董跋,有修志姓名,附图(疆域图、县治图)。2卷,9志,29目。卷上建置志(城池、公廨、坛壝、祠庙、关梁、驿站、仓库、养济院、丽谯)、疆域志(山川、村落、物产、市集、古迹);卷下田赋志(丁粮、徭役、杂税)、户口志(里社、风俗、孝义)、学校志(选举、书院、名宦、乡贤、乡钦)、官师志、祥异志、人物志、艺文志(碑记、杂文、诗)。此志是现存东北第一部县级志书,为研究关东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有用的资料。辽宁图书馆藏康熙刊本。此外,铁岭县志还有康熙二十二年(1683)贾弘文修纂本,同治年间魏燮均、商广源等修纂本,1915年陈艺、蒋益龄、郑沛纶等修纂本,1931年黄世荣、俞荣庆、陈德懿等修纂本等。
国学概论
1922年4至6月,章太炎在上海讲授国学,由弟子曹聚仁加以笔录整理,于当年11月由上海泰东图书馆出版。该书共分“概论”“经学的派别”“哲学的派别”“文学之派别”“国学之进步”五部分。“概论”叙国学的内涵及其研治国学的方法,提出治国学的方法有五:一为辨书籍的真伪,二为通小学,三是明地理,四是知古今人情之变迁,五是辨文学应用。随后三章系统介绍了传统经学、哲学、文学的流变,其中对各时期学术发展的特点以及代表人物、著作皆有评价。最后一章论“国学之进步”提出了三点要求:一、经学以比较知原求进步;二、哲学以直观自德求进步;三、文学以发情止义求进步。出版后在学术界影响甚大。今有多种排印单行本。
汤头歌诀
中医方书。一名《医方汤头歌诀》,一卷。清汪昂撰。汪昂字訒庵,宁休(今属安徽)人。中秀才,壮年弃儒习医。通晓经史百家之学,尤擅长医学。著有《本草备要》、《医方集解》、《素问灵枢类纂约注》、《经络歌括》、《日食药物》等书。汪昂(訒庵)编撰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作者按南朝沈约诗韵,择中医经验成方230余方,编成七言歌诀208首。分补益、发表、攻里、涌吐、和解、表里、消补、理气、理血、祛风、祛寒、祛暑、利湿、润燥、泻火、除痰、收涩、杀虫、痈疡、经产20类,以七言歌诀的形式加以归纳和概括。并于每方附有简要注释,便于初学习诵,是一部流传较广的方剂学著作。刊印后相应地出现了多种后人续补、增注或改编的作品。
梦观集
元诗别集。5卷。释大圭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别集类。《四库全书》底本原为24卷,卷1为梦法,卷2为梦偈,卷3为梦事,卷4—9为诗,卷10—24为文。所谓《梦法》、《梦偈》、《梦事》都是宗门语录,《四库全书》编者认为“其杂文亦多青词疏引,不出释氏之本色,皆无可取。”于是删去吴鉴作原序及杂文,仅留下诗歌,编为5卷。《梦观集》24卷本今未见,仅见《四库全书》所收入的5卷重编本。卷首无序跋。卷1为五言古诗,卷2为七言古诗,卷3为五言律诗,卷4为七言律诗、六言绝句,卷5为五、七言绝句。《梦观集》编成于元末,所收诗篇间有涉及元明易代时的战乱,但从整体看,题材亦不广泛。吴鉴作《梦观集序》说大圭的诗“华实相副,词达而意到,不雕镂而工,去纂组而丽,屏耕锄而秀”(转引自《四库全书总目》)。经过《四库全书》编者的删并,现存虽仅诗作,仍可看出他力学陆游、范成大的特点。他的一些小诗,如《哀殍》、《悯农》,能站在一个释子的角度,客观地反映了社会现实。
吕洞宾三度城南柳
明代杂剧。简名《城南柳》。谷子敬撰。《录鬼簿续编》著录。写吕洞宾奉师命至岳阳楼,欲度柳树精为仙,因柳树为土木之身,于是将一桃核掷于东墙下,待长成后,桃柳2妖结为夫妇,再来度脱。洞宾再到岳阳楼,假酒保之手砍杀桃柳,使之托生为人,柳为酒保之子,名曰老柳;桃为邻家之女,叫做小桃。洞宾三到岳阳楼,老柳与小桃已结为夫妻,经洞宾劝说,小桃随吕出家,老柳则不肯,挥剑追赶。洞宾化做渔翁,卧于岩畔,待老柳追至,指点他杀死小桃。时公差至,将老柳擒到官府,他嫁祸于洞宾。于是官府寻吕对质,断老柳诬陷罪。正命吕杀老柳时,官员和洞宾皆恢复八仙原形,老柳始醒悟,与小桃随众仙赴蟠桃会。此剧虽然据马致远《城南柳》改编,但3、4两折的排场却胜于原作,末折3曲合唱突破了元杂剧1人主唱的藩篱,反映了明代舞台演出的情况。传本较多,以《元曲选》本较为流行。
金刚般若经疏
全一卷。隋代天台大师智顗(531~597)讲述。又称金刚经疏、金刚般若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三册。本书为现存最古之金刚般若经疏。乃智顗根据鸠摩罗什译金刚经所讲述之注释书,然讲述于何时何处则不明。本书采用五重玄义之释义,并以序、正、流通等三分解释经文,然书中难以圆融之点甚多,而不见智顗特有之解释风格,故恐系后人假藉之作,或智顗初期所述,而由旁人笔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