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敩

- 姓名:雷敩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南北朝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雷敩[xiào],其生平无考,南北朝刘宋时人。又被称为雷公,于药物炮制颇有研究。雷敩所著的《雷公炮炙论》(一作《炮炙方》)3卷,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他所写的各药内容都以实际炮制操作为主,主要引用了《乾宁记》一书的内容。他总结的制药,即书中所称的“修”,修事、修合、修治,方法大致有净选,粉碎切制,干燥,水、火制,加辅料制等。同时,他还先说明了炮制药品的特征及混淆品的区别。如“黄精,凡使,勿用钩吻,真似黄精,只有叶有毛钩子二个,是别认处……”炮制药物首先鉴别真伪,这一良好的做法就是从雷敩开始的。他注重炮炙的作用,在书中有较多介绍,如“用此沸了水飞过白垩,免结涩人肠也”。“半夏……若洗不净,令人气逆,肝气怒满”。其中许多炮制方法具有科学道理,如吴茱萸含有生物碱,用醋制使之成盐,而增大了在水中的溶解度;又如茵陈含挥发性成分,指出“勿令犯火”,防止高温处理使有效成分丧失;再如某些含鞣质药物,如白芍需用竹刀刮去外皮;知母、没食子勿犯铁器。对于药材部位的修治净选,他也有许多特殊要求,如人参去芦;当归分头、尾、身,分别入药;远志“若不去心,服之令人闷”。并提出蛤蚧“其毒在眼,其效在尾”之说。在甘草条下,载有“凡使,须去头尾尖处,其头尾吐人”,还有“山茱萸,须去内核,”对后世影响甚大。他在书中的若干制药方法和选药要求至今仍产生实际影响。
雷敩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天后圣像
妈祖亦称天妃、天后,是传说中掌管海上航运的女神。此《天后圣像》不题撰者。此书通过十四则神迹故事演绎妈祖的民间传奇,始于:窥井得符、抛梭拯溺,终于:邪魔反正、白日飞升。每则配故事画,前附本传、天后传、天后娘娘像。此为清乾隆时期福建修文堂刊本。
庄子传
王新民著,该书以传记小说的形式,再现了庄子从就学、游学、婚姻、交友到不知所踪的一生。完整地体现了《庄子》一书的哲学韵味,将历史性、学术性、文学性有机地融为一体。书中对庄子内篇七章,以及外篇、杂篇中的寓言故事和人生哲理、道家思想都有详尽的诠释和细致的梳理,展现了 “一个向往大道的草根青年一步一步去寻道、得道、传道,历经人间百态的成长历程”。语言通俗易懂,哲思表达深入浅出,秉承了庄子浪漫主义散文的文风,生动活泼、汪洋恣肆。故事叙述巧妙生动、引人入胜,又融入了现代人对庄子哲学思想的理解,使《庄子》的精义更贴近现代人的审美情趣。
王郭两先生崇论
论自汉以后始盛传极组织之巧镂心抉肠始成一家言至流誉千秋群口无妒即作者亦不可多得葢制作如林或以名理发其宗或以景物抒其蕴直探元始不烦转待独论则不然人与时而俱积事与迹而同冥从有意无意间窥情之所必至以推情之所不必至纵起其人就其时而问之事迹巳查不可知矧参以爱憎则忤误以喜怒则贰失以违心矫俗从党附私则遁我明文人才士虎视前贤文章各臻神玅论自骎骎出风尘之表迩来坛坫希狎主者几致憾于道衰余欲自诸家著述中纂大小论之尤者作渡世津梁李玄白公宰吾皋偶出抄本相示则王元美郭相奎两先生论而玄白公从周旋之暇得之者也因携归同克生道生两家兄及同社张成倩次第评定复于两先生集搜其巳传者合之曰崇论付之梓而告成夫琅琊擅江南之秀锦心绣口纵横天下执七子牛耳宇内呼为王长公大司空郭公吉水毓灵表表豫章男子声名着霄壤集以数种名家与琅琊时相及位相当才亦不甚相远其制作均高迈无敌是论以两先生崇非两先生以论崇也今夫名山遍天下必至峨眉天半登眺乃穷仰观日月星辰尽在群峯错落之际恍若挂天门而偕玉女俯见万岭千岩亦荒烟绿草中半隐半见夫何崇之至此极哉众山自邈乎小矣又安敢争高则两先生崇论一出庶几有所攀跻崇人者实以自崇耳玄白公婆心巳慰而余兄弟及成倩窃云两先生功臣
大黑天神道场仪
中国僧人所撰典籍。着者不详。卷数不详。宋代大理国阿吒力僧用科仪。 本科仪无题名,内容未见於历代大藏经,现标题为整理者拟名。 本科仪1956年8月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凤仪北汤天董氏宗祠发现,现藏云南省图书馆。云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依原卷制有缩微胶片,但有错简。 本科仪与大理国写本宗密撰《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疏》分抄於同一蝴蝶装纸册的两面,周泳先、杨延福在五十年代整理时认为後者为大理国写本,而前者则是明人所抄。事实上宗密撰《圆觉疏》是抄写在两个内容不相衔接的断卷的背面。因为两个断卷尽管字体同一风格,但前一部分为《大黑天神道场仪》,有朱笔批点,後一部分为《广施无遮道场仪》,无批点;宗密撰《圆觉疏》除现存写本残缺一页而缺160字外,内容前後一贯。故可以推断本科仪与《广施无遮道场仪》的抄写年代,比大理国写本宗密撰《圆觉疏》要稍早。 本科仪对七种大黑天神和白姐圣妃的形貌有详实的记述,是研究中国佛教早期科仪和大黑天神的重要资料,也是研究云南大黑天神与白姐圣妃的第一手资料。
金刚经科仪
金刚经科仪,一卷,附心经科仪,清谈建基录,首题金刚经科仪宝卷,又题销释金刚科仪,尾题销释金刚经科仪。
忠心经
一卷,东晋竺昙无兰译。佛对移山梵志说五贼五欺之诸法。与阿含正行经同本别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