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西月

- 姓名:李西月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四川乐山人
- 出生日期:1806
- 逝世日期:1856
- 民族族群:
李西月(1806—1856),原名平权,号涵虚,又号长乙山人。清代道士,内丹西派的创立人。四川乐山人。曾为诸生,住凌云乡李家河。师事一神秘老翁,又为九峰书院主讲李嘉秀门人。后嘉秀知其不同寻常,反转师之。相传其曾遇张三丰得受秘传丹法,又于峨眉山遇吕洞宾,得钟吕金丹真旨。修炼多年,遂创内丹新派,称隐仙派或犹龙派。后世道士又将之与陆西星的东派相对而称为西派。其丹法主阴阳双修,强调清静自然,力辟三峰采战淫术,认为犯淫纵欲必丧长生之宝,接近南宗一派风格。著有《道窍谈》、《无根树注解》、《后天串述》、《海山奇遇》等。重编刊订《张三丰先生全集》,其中杂有明清道士扶乩降笔之书及西月本人假托之作,刊印行世后影响较大。
据《李涵虚真人小传》记载,其幼时习儒,因病入山,得遇孙教鸾弟子郑朴山,后又自称遇到吕洞宾与张三丰,并得真传,成为内丹西派创始人。李西月著作颇丰,《纯阳先生序》提到,“作《圆峤外史》,盖陆子之对峙也。是故陆有《玄肤论》,此即有《道窍谈》;陆有《就正篇》,此即有《循途说》。是皆清真之文也。而其最妙者,《道德经》一注,尤足为万古明灯,名之曰《东来正义》,与陆子《南华副墨》相埒”。李西月主要著作有《圆峤内篇》《圆峤外史》等,《圆峤外史》的主要内容为《太上十三经注释》,其中包括《道德经注释》。李西月《道德经注释》的诠释理论有“以老解老”“以丹解老”“以儒解老”“以易解老”
猜你喜欢的书
钝吟杂录
笔记。清冯班著。十卷。卷一、二为“家戒”上、下,卷三为“正俗”,卷四为“读古浅说”,卷五为“严氏纠谬”,卷六为“日记”,卷七为“诫子帖”附“社约”,卷八为“遗言”,卷九为“通鉴纲目纠谬”,卷一○为“将死之鸣”。《四库全书总目》谓:“班著述颇多,没后大半散佚,其犹子武,搜求遗稿,仅得九种,裒而成编。‘家诫’多涉历世故之言,……‘正俗’皆论诗法,‘读古浅说’多评诗文,‘日记’多说笔法、字学,……‘严氏纠谬’辨严羽《沧浪诗话》之非,‘诫子帖’多评古帖、论笔法,末附以‘社约’四则,皆读书之法,‘遗言’、‘将死之鸣’,皆与‘家诫’相出入,‘通鉴纲目纠谬’尚未成书,仅标识五条。”又称此书“论事多达物情,论文皆究古法,虽间有偏驳,要以所得为多也”。前有冯武序。有康熙中刊本、《四库全书》抄本,另有嘉庆间刊《借月山房汇钞》本、道光间刊《指海》本、民国间排印《丛书集成初编》本。
太上洞玄灵宝智慧上品大戒经
《太上洞玄灵宝智慧上品大戒经》,「古灵宝经」之一。约成书于东晋末南朝初,陆修静《灵宝经目》已着录。原书一卷,有敦煌唐写本五件(详见大渊忍尔《敦煌道经目录编》)。另有《正统道藏》本,误题《太上洞真智慧上品大诫》,收入洞真部戒律类。此书旨在为群生解灾请福,拔诸苦根,使生者见道,身脱八难;死者欢乐,上升天堂。经文称修斋求道者当奉受上品十戒、十二可从,建德立功,则能得六通智慧,参同虚无,度十苦八难。所谓六通智慧者,「天曰洞视,地曰洞听,东曰洞空,西曰洞虚,南曰洞清,北曰洞微」。六通洞达,则得大智慧,可以长存。
环溪诗话
宋代诗论著作。3卷(或为1卷)。旧题吴沆著。本书并非吴沆所自撰,是后人辑其论诗之语而成。与一般以杂记文坛旧闻轶事为主的诗话著作不同,本书的内容较为集中,基本上都是吴沆有关诗歌创作的心得和见解。其间存录了不少吴沆本人的诗作。所论以杜甫、李白、韩愈为“一祖二宗”,谓“杜甫长于学,故以字见功;李白长于才,故以篇见功;韩愈长于气,故十数篇见功”。又谓“诗有肌肤,有血脉,有骨格,有精神”。然所叙大抵为句法修辞、谋篇布局之得失,故《四库全书总目》讥之“小巧细碎,颇於雅调有乖。"
安乐妙宝
范古农居士撰,大藏秘要云:依教中说,一切真言手印,必从师受。若未入灌顶轮坛,辄结手印作法,得盗法罪,所作不成。若于如来像前,诵大轮金刚陀罗尼二十一遍,即如见佛,即同入一切曼荼罗,所求诸法,皆得成就。
楞严经说约
楞严经说约,一卷,明陆西星述并序及引语,李戴仁夫楞严述旨楞伽句义通说合序(通说不在藏内),附惟识劝持叙。
救度佛母二十一种礼赞经
元翰林学士安藏译,有二十二像,每像有七言颂四句,后有结偈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