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弥逊

- 姓名:李弥逊
- 别名:字似之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 出生日期:1085
- 逝世日期:1153
- 民族族群:
李弥逊(1085~1153),南宋文学家。字似之,号筠溪居士,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观三年上舍登第,调单州司户,再调阳谷县县主簿。政和四年,除国朝会要所检阅文字。引见,迁秘书省校书郎,充编修六典检阅文字。六年,授礼部员外郎,移司封。八年,擢起居郎,以上封事坐贬知雅州卢山县。奉祠,隐居八年。宣和七年,知冀州。靖康元年,召对,知瑞州。二年,除江东路转运判官,领郡事。建炎初,改淮南转运副使。绍兴间,历知饶、吉二州。七年,除起居郎。八年,试中书舍人,为户部侍郎。反对秦桧与金议和,出知筠州。九年,改漳州。十年,请祠归隐连江西山。十二年,落职,处之裕如,十馀年间不与时相通书启,不请磨勘。二十三年卒,年六十五。弥逊学问纯正,持论坚正,楼钥谓“其文雄深,黼藻王度,四方传诵之。论事封驳,皆人所难”,其《议古》数十篇,“虽泛论古事,而皆关于当世利病,深切著明,有范太史《唐鉴》之遗风”(《筠溪集序》)。观其现存奏疏,如《绍兴五年被召上殿札子三道》论恢复大计、三年积蓄、惩戒逸乐。《答和议奏》论和议不可急于求成,当“缓而图之,谋以致之”,都能切中时弊,剖辨分明。晚年以诗自娱,笔力宏伟,趣深理到,追轶风骚,意寄高远(李珏《筠溪集跋》)。其《秋居杂咏》、《早行》、《山居寄友人》、《次韵李伯纪丞相游贤沙凤池之作》等篇,均为人称诵。也长于词,“其长调多学苏轼,与柳、周纤秾别为一派,而力稍不足以举之,不及轼之操纵自如,短调则不乏秀韵”(《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八)。其《水调歌头》“安石寓丝竹,方朔杂诙谐。昂霄气概,古来无地可容才。……有意谢轩冕,无计避嫌猜”,写得感慨淋漓,颇有辛词风味。《花心动》(水馆风亭)写七夕情景,避开俗路,另辟蹊径(《词综偶评》)。只是其词多祝寿应酬之作,格调不太高。著有《筠溪集》二十四卷,其孙李珏于南宋嘉定间编定成集,今存明抄本、《四库全书》本、丁氏八千卷楼藏抄本。又有词集《筠溪乐府》一卷单独刊行,今存明抄本、知不足斋刊本、四印斋刊《宋元三十一家词》本。《全宋诗》卷一七○八录其诗十卷。《全宋词》第二册收其词八十二首。《全宋文》卷三九四四收有其文。事迹见《筠溪李公家传》(《筠溪集》附)、《宋史》卷三八二本传。
猜你喜欢的书
巽隐集
明代诗文别集。程本立(字原道,号巽隐)著。有嘉靖元年(1522)吴德翼刻本,题“赐进士嘉兴吴昂编辑,同郡庠生马淮校正”。前有云南布政使司左参议古闽后学林庭昂序。共4卷,卷1、2为诗,卷3、4为文,附录为状略。此刻本《四库全书》馆臣原未见,故说“岁久皆散佚”。其实,这刻本今仍存。万历元年(1573)濮阳棐得遗稿于其裔孙九泽,嘱训导李诗校刊,再次刻印,也是4卷。前面除林序、濮序外,还有弘治十八年(1525)李廷梧序。《四库全书》本即以此刻本为底本。程本立诗文颇受推重。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说:“建文诸臣,文莫过方希直(孝孺),诗莫过程原道。希直之文,取法昌黎,下亦不失为苏子瞻。原道之诗,刻意杜陵,下亦不失为陈简斋也。”《四库全书总目》评论说:“本立文章典雅,诗亦深稳朴健,颇近唐音。不但节义为足重,即以词采而论,位置于明初作者之间,亦无愧色。”陈田《明诗纪事》评论说:“明初槜李诗人,首推清江(贝琼),次及巽隐。巽隐诗格浑气遒,七律尤对仗整齐,固当与嶙峋大节,并留天地。”
江汉丛谈
地理杂志。明陈士元撰。二卷。士元字心叔,湖广应城(今属湖北)人。嘉靖进士。历官无考。著有《易象钩解》。该书以楚地故实,用问答形式,编辑成书。凡一万七千余字。卷一分风后、舜陵、舜妃、宛委、息壤、玄夷、九井等十条。卷二载子文、孟宗、三楚、竹王、槃瓠等十条,总计二十条。有《艺海珠尘》本、 《湖北丛书》本等,又《续说郛》本为一卷。卷首自序称:此书乃年老家居时,“有公安友生成仁卿奉檄校楚志,道经应城,造余环碧园,讯楚中古昔奇事,……余乃据所讯,漫答之,侍童录为二卷,题曰‘江汉丛谈’”。可知此书为集楚地故实众说异同者,加以疏通证明的笔记资料。
雷锋日记
1963年4月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牺牲后,第一次系统完整地以文集的形式反映雷锋成长过程的著作。全书收集了雷锋从1959年到1962年所写的121篇日记, 约45000字,是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保存的雷锋遗留下来的9本日记为依据,同《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杂志已发表过的日记摘抄相对照,又另外增抄一部分编辑而成。日记是雷锋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真实记录,处处都闪烁着他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它的出版发行,为当时人们了解雷锋、学习雷锋、研究探讨雷锋的成长道路和他伟大的共产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事实依据。
八识规矩纂释
八识规矩纂释,一卷,明广益纂释,德清序,方远跋,程开裕跋。(皆并百法)
净土境观要门
全一卷。元至大三年(1310)怀则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本书为怀则极力阐明宋代天台宗僧四明知礼之约心观佛之义。天台之观法有内观、外观二种,关于观阿弥陀佛应属何种观法,后世知礼门下曾起争议。本书即就此异论而加以探讨叙述。此书专述净土“境观”法门,谓“诸上善人,厌苦求乐,发心念佛者多,知于境观者少,因引笔略书大概,庶使信乐之人,因此以得入道之门”。收录于明清诸版大藏经和日本《大正藏》。
解深密经
梵名Sam!dhinirmocana -su^tra 。凡五卷。略称深密经。唐朝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同本异译尚有南朝陈代真谛所译之佛说解节经(一卷)、北魏菩提流支所译之深密解脱经(五卷),西藏亦有译本。别生经有刘宋求那跋陀罗之相续解脱地波罗蜜了义经一卷(即玄奘译本之第七品)、相续解脱如来所作随顺处了义经一卷(即玄奘译本之第八品)、陈代真谛之解节经一卷(即玄奘译本之第二品)。本经属中期大乘经典,系法相宗之根本典籍。其内容分为八品。(一)序品,叙述佛陀于十八圆满受用土,现出二十一种功德成就受用身时,无量大声闻众与大菩萨众集会之情景。(二)胜义谛相品,说明胜义谛真如乃是离名言之有无二相,超越寻思所行,远离诸法之一异相,而遍于一味相。(三) 心意识相品,叙说阿陀那识、阿赖耶识、一切种子心识、心;并说明与六识之俱转。(四)一切法相品,叙说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三性。(五)无自性相品,阐说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等三种无自性与三时教。(六) 分别瑜伽品,详说止观行,说明识之所缘仅是唯识之所现。(七) 地波罗蜜多品,述说十地及十波罗蜜多行。(八)如来成所作事品,说明如来法身相及其化身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