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之仪

- 姓名:李之仪
- 别名:字端叔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沧州无隶(今属山东)人
- 出生日期:1048
- 逝世日期:1128后
- 民族族群:
李之仪(1048~1128后)字端叔,号姑溪居士,沧州无隶(今属山东)人。登进士第,权知开封县。元丰二年(1079),为万全县令。元祐中为枢密院编修官。元祐八年(1093),苏轼帅定州,辟置幕下。绍圣四年(1097),通判原州。元符二年(1099),监内香药库。崇宁初,谪居当涂。建炎元年(1127)卒,年八十。《宋史》卷三四四有传,另参曾枣庄《李之仪年谱》(《宋代文学研究》第四辑,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邓子勉《李之仪生卒年考辨》(《文教资料》1998年1期)。有《姑溪居士文集》、《姑溪词》,《全宋词》录存96首。毛晋《姑溪词跋》谓其词“多次韵、小令,更长于淡语、景语、情语,如‘鸳衾半拥空床月’,又如‘步懒恰寻床,卧看游丝到地长’;又如‘时时浸手心头熨,受尽无人知处凉”,即置之《片玉》、《漱玉》集中,莫能伯仲。至若‘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真是古乐府俊语矣”。《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八《姑溪词提要》亦谓“之仪以尺牍擅名,其词亦工。小令尤清婉峭蒨,殆不减秦观”。冯煦云:“姑溪词长调近柳,短调近秦,而均有未至。”(《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之仪曾论词云“长短句于遣词中最为难工,自有一种风格。稍不如格,便觉龃龉。唐人但以诗句而用和声抑扬以就之,若今之歌《阳关》词是也。至唐末,遂因其声之长短而以意填之,始一变以成音律。大抵以《花间集》所载为宗,然多小阕。至柳耆卿,始铺叙展衍,备足无余,形容盛明,千载如逢当日。较之《花间》,韵终不胜。由是知其为难能也。张子野独矫拂而振起之,虽刻意追逐,要是才不足而情有余。良可佳者,晏元献,欧阳文忠、宋景文则以其余力游戏,而风流闲雅,超出意表,又非其类也。谛味研究,字字皆有据,而其妙见于卒章,语尽而意不尽,岂平平可得仿佛哉?”(《姑溪居士文集》卷四○《跋吴思道小词》)
猜你喜欢的书
高龙芭
《高龙芭》是著名法国作家梅里美最杰出的小说之一,是《梅里美中短篇小说全集》除《马铁奥大义灭亲》外另一篇描写科西嘉人性格的作品。《高龙芭》展示了在十九世纪文学中一个不多见的女性形象,她感情炽裂、豪爽正直,蔑视上层社会的“体统”,无视统治阶级的法纪:她有胆有识,敢作敢为,在生活中出色地导演了一出惊心动魄的戏剧,她不仅远远高出于村长这一类封建遗孽之上,使一些深受资产阶级文明熏陶的人物相形之下黯然失色。这个姿容秀丽而又尚水完全开化物山地少女,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美学理想,作品以有浓烈血腥味的复仇故事为主线,穿插经缠绵缱绻的爱情描写,情节曲折有致,布局周密紧凑,在精炼的篇幅中,塑造了五六个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有使人不忍释卷的魅力,充分显示了梅里美精湛的艺术技巧。
中国文学论丛
钱穆著。本书作者为文史大家,其谈文学,多从文化思想入手,注重高屋建瓴、融会贯通。本书三十余篇,上起古诗三百首,下及近新文学、有考订、有批评。各篇陈义、详略皆不同,均随意书写,非一气贯注。惟会通读之,则见出中国一部文学演进史;而中国文学之特性,及各时代各体各家之高下得失之描述,也见出作者之会心及评判标准。
童蒙须知韵语
《童蒙须知韵语》是清代万斛泉创作的蒙学读物。本书从常识到历史,从典故到人物,无不具备,而且朗朗上口,易读易记,是一本典范的儿童教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启蒙教育长期采用。
周易郑康成注
易学著作。宋王应麟辑东汉郑玄《周易注》佚书。一卷。魏晋以后,郑玄《周易注》与王弼《周易注》成为当时的显学。二者并驾齐驱,王注在南朝盛行,郑注则独霸北朝。郑注《周易》是一本集两汉《易》学之大成的著作,但是由于隋唐时,人们认为老、庄、《周易》都是南方之学,视南学为正宗,而视北学为末流。尤其是唐初孔颖达奉诏统一天下学风,编撰《周易正义》时只以王弼《周易注》为底本,定王注为天下一尊,于是郑注《周易》逐渐被人们所淡忘。王应麟根据《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以及宋代《崇文总目》所保存郑注的《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四篇,又搜集各种《易》书所引残章断句,条分缕析,将它整理成书。本书体例是,将所搜集残断之句与经文相应的,就分附经文之下,并保存经文异字;对那些不能确定为诠释哪条经文的,则附在书后,又将郑玄《易赞》、《左传正义》、《礼记正义》、《周礼正义》中论述互卦的部分共八条,也附录在书后。由于本书所搜集的佚文并不是很全面,因而后世又有多人对它加以补正。主要版本有《玉海》附刊本、《秘册汇函》本、《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三编》本。
战国策校注[四库本]
注释书。元吴师道撰。《四部备要》本33卷。《战国策》编自汉刘向,注始后汉高诱。传至北宋,正文及高注均有佚缺。曾巩曾合诸本作校补。南宋时姚宏及鲍彪以曾巩校本为基础,分别作注。姚氏仍刘向所定编次,稍补高注之缺,重校正,兼训释,凡所增注,悉冠以“续”字,是为姚氏续注本。鲍氏则打乱刘向旧有章次,以王系事,重定编次,又考之《史记》诸书,新为之注,是为鲍氏新注本。吴师道以为,鲍注虽于高注讹漏多所补正,然缺失仍多。便以鲍注为底本,参以姚注,重作校注,撰成此编。是书一仍鲍氏所定章次,但又取刘向、曾巩所校33篇486章旧第置于卷首,以存旧本章次。是书为校补鲍注而作,凡校正者,标以“正曰”;凡补注者,标以“补曰”。书首有《校正凡例》并自序。《四库提要》称是书“撮举彪注之大纰缪者凡19条,议论皆极精审。其他随文驳正,亦具有条例。古来注是书者,固当以师道为最善矣。”
释迦如来成道记
凡二卷。唐代王勃撰。收于卍续藏第一三○册。系叙述释迦牟尼一代教化之事迹,及其入灭后教法之弘通等。明万历六年(1578),明得为作序,极言此书‘要而不略,该而不漏,玉润金精,星明日耀’。唐代道诚作成道记注,凡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