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卢德嘉

    卢德嘉

    卢德嘉,台湾凤山人。廪生。著有《凤山县采访册》。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李丕煜

    李丕煜

    李丕煜,河北滦州(今滦县)人。康熙贡生,官南平、凤山等知县。著有《凤山县志》。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李辅

    李辅

    李辅,明巡按御史。字近台,江西进贤人。嘉靖进士。官辽东巡抚。著有《全辽志》。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林佶

    林佶

    林佶(1660-1720后),字吉人,号鹿原,别号紫微内史、麓原子、鹿眠庵。清朝福建侯官县人。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十七年(1660年)生;少从王士祯、王琬、陈廷敬学;圣祖(玄烨)康熙三十八年(己卯,1699年)中举人,康熙五十一年(壬辰,1712年)钦锡进士,授内阁中书,世宗(胤禛)雍正年间卒,年六十余岁。


    林氏藏书很多。藏书室名“朴学斋”。徐乾学为纳兰性德辑刻《通志堂经解》、朱彝尊选《明诗综》时,皆就朴学斋传抄;朴学斋抄本多用黑格,版心下刻“朴学斋钞本”五字。


    清代的写刻精本,起始于康熙,盛于乾嘉。这一时期出现许多精本佳椠,都是由名家精心缮写付梓的。吉人善书法,精校勘,手迹尤为至宝。曾手写汪琬撰《尧峰文钞》、陈廷敬撰《午亭文编》和王士祯《渔洋精华录》、《古夫于亭稿》,手写上板,写、刻、印俱精,被文坛和藏书家誉为“林氏四写”,世称精刻本,为公私藏家所重视。


    林氏长子正青得鳌峰徐兴公(明末福建有名藏书家,所著、藏书很可贵,遗书五十余种,录其目与跋寄至京邸,吉人一见大喜)随作诗以记其事。诗云:“平生爱书癖,垂老未能释,譬如饕餮人,流涎嗜肥炙,又如聚敛者,铁锱务捃摭;自哂炳烛暮,时光如驹隙,何苦獭祭劳,甘此蠹龁册,结习顾难除。把卷欣然适,每尝语儿辈:胸次勿迫窄,学当贯古今,义须本经籍。圹观前辈贤,孰不典坟索;吾乡海溃隅,见闻终捍格,若非事诗书,何由展寻尺;曩哲谢(肇制)与徐(兴公),勤录肆探赜,精骑裒万余,秘本购千百,市朝忽改移,签帙旋遭厄,瓿(bù)覆图堪虞,部分亦足惜;予是丁盛年,志欲奋大翮,念惟富缥湘,始足淰论核。适有宛羽(徐渤[兴公]的藏书楼)遗,许有十城易,亟脱汝母剑,佐以古玩剧,煌煌二册余,奕奕充余宅,贫儿暴得富,匹夫竟怀壁,环堵古香丛,插架文光射,终藉此先资,乃竟成丽泽,廿年容京华:不至迷阡陌,策勋固在兹,诒谋讵用,儿能绳父志,好尚无颇僻。所敦在芸编,光阴恐虚掷,每当奇书来,老父尝哑哑;昨复致二纸,快意说新获,书是徐氏遗,字是鳌峰迹,图印识收藏,题跋详细释;四十七种书,百十年间隔,一旦归书囊,如揖重来客。老夫闻之喜,懽酌双浮白,遗金纵满籝(竹笼),何如万卷积;久宦辄伤穷,颖秃不耐画,惟有教儿孙,冀永书香脉,儿解藏书好,自受读书益;长林蔚松揪,藤间纷萝薜,老夫怀归来,展书乐晨夕。”从这篇长诗里,可以看出林氏对于爱书藏书的情况,并以遗书胜遗金来鼓励儿孙辈也要爱书。


    有四子:正青、在衡、在峨、玉衡。


    长子林正青,字洙云,以贡生任小海场盐大使、内阁中书。1962年夏,北京中国书店访得明末刊《读杜诗寄卢小笺》上下两卷,为林正青旧藏。书末有题识云“己亥七月七夕得于叶氏旧书坊,”钤“正青之印”(白方)、“林洙云氏”(朱方小印记)。另有枚如(棋山庄主人)跋云:“洙云姓林,名正青,以贡生任小海场盐大使,内阁中书,佶之子也。予从友人刘筠川处见其瓣香堂(正青藏书室名)未刻残集一巨册,录二十余篇存于筐,盖其中有关闽中掌故者。洙云著述甚多,身后率不及传。”正青亦精于书法,其字体结构,流丽遒劲,酷似乃父之手笔。著有《榕城旧闻》、《榕海诗话》、《小海场志》、《瓣香堂集》等。

  • 柳守元

    柳守元

    柳守元,清初全真道士。著有《天仙金丹心法》。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李京

    李京

    李京。生卒年不详,字景山,号鸠巢,河间(今属河北)人。早年为枢府小吏,几年后又为枢府幕僚,因事去职。大德五年(1301)春,奉命宣慰乌蛮,不久任乌撒乌蒙道宣慰副使,佩虎符,兼管军万户,依据见闻撰《云南志》四卷,进呈朝廷。因病归养乡里,至大元年(1308)又以吏部侍郎衔奉使安南,程钜夫、姚燧、袁桷等人都撰文送行。使归后病故于家。李京酷好《老子》,十分倾慕白居易为人。早有诗名,袁桷见到他手校朱熹《诗集传》,曾表示非常景仰,并称其能诗,又认为“非近世诗士也”。借为李京诗集《鸠巢编》作序,袁桷评他的诗“质而不倨,绮而不逾,袭众芳之英,融寄于穷崖绝域之地”(《清容居士集》卷二一)。但《鸠巢编》与他另一部诗集《李景山集》都未见传本。《元诗选·二集》选入诗十一首,题为《鸠巢漫稿》。生平事迹见《元史》卷二二、《大明一统志》卷二、《元诗选·二集》小传。

  • 勒德洪

    勒德洪

    勒德洪(1624年-1697年),爱新觉罗氏,清觉罗,满洲镶黄旗人。清代王公大臣,历任光禄大夫、议政大臣、武英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户部尚书,以功封二等男。包朗阿的曾孙,机达席库之子,穆成格之弟。康熙二年(1663年)六月二十四日任刑部右侍郎。五年(1666年)八月十八日迁刑部左侍郎。六年(1667年)三月十四日免职。八年(1669年)七月十八日,任吏部右侍郎。十年(1671年)五月十四日迁吏部左侍郎。十四年(1675年)四月十六日,升户部尚书。十六年(1677年)七月十二日授武英殿大学士,二十四年(1685年)十月十七日,削太子太傅,降一级留用。二十五年(1686年)四月十六日,加授太子太傅。二十七年(1688年)正月十八日,革职。事迹不详。

  • 罗泌

    罗泌

    罗泌(1131年6月14日-1189年3月30日),南宋文学家。字长源,号归愚,生于宋高宗绍兴元年辛亥五月十八日(公元1131年6月14日),吉州庐陵田南(今江西省吉安县云楼镇田南村)人。祖父无竞(1078—1130),祖母朱氏(1082—1153);父亲良弼(1108—1165),母亲刘氏(生卒不详)。罗泌生而颖迈,弱冠好读书,精于诗文,一生不事科举。


    罗泌喜好游历,曾游炎陵山,寓襄阳十一年。漫游对他从事史学研究产生过一定的作用。由于历代史书极少记录上古史事,罗泌为了补上洪荒之史,遂博采各种典籍,以至道藏、纬书,积数十年之功,于宋孝宗乾道年间撰成《路史》,记述上古迄两汉事。为了使内容更加充实,罗泌常携书稿在身,不断订正,最后终成四十七卷:前纪九卷,述三皇至阴康无怀之事;后纪十四卷,记太昊至夏桀之事;国名纪八卷,记夏商周三代各诸侯国姓氏、地理;发挥六卷、馀论十卷,为辩难考证。


    历代研究评价《路史》者很多,誉毁皆有之。几百年来,《路史》一直为后人所重视,其文采瑰丽,考证精赅,保存了大量的古代佚闻,如《竹书纪年》、《蜀本纪》之类,为后世研究上古史、特别上古神话传说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诚然,《路史》一书多采谶纬伪书杂说,内容上难免穿凿附会,有人也有批评。尽管如此,《路史》仍不失为一部具有研究和参考价值的史书。


    除《路史》外,罗泌还留下著作多种,主要有《易说》、《六宗论》、《三汇详证》、《九江详证》等。

  • 凌雪

    凌雪

    凌雪,清末人。著有《南天痕》。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林豪

    林豪

    林豪(1831—1918年),字嘉卓、卓人,号次逋。福建金门人。夙承家学,少时从其舅洪啸云学,颇有文名。咸丰九年(1859)中举,会试屡落第。同治元年(1862)秋赴台湾,居艋舺(今属台北市)。林占梅延主潜园,相与讨论文史。六年春,淡水同知严金清聘修厅志。光绪初叶,就澎湖之聘,主讲文石书院,辑《澎湖厅志》。后返金门,续修《金门志》。光绪二八年(1902)补授连城县学教谕,以年老未就。同治元年居潜园时与林占梅、林亦图结潜园吟社,参加者四十余人。辑《潜园诗选》四卷。著有《诵清堂文集》一六卷、《诵清堂诗集》一二卷(附录二卷)、《诵清堂别集》六卷、《东瀛(溟)纪事》二卷、《海东随笔》四卷、《清风集》八卷、《瀛海客谈》四卷、《星洲见闻录》二卷等。多未刊行。生平事迹见丘奕松《林豪(传)》(载《传记文学》三四卷第五期)、《台湾文献》一八卷二期。

  • 刘寅

    刘寅

    刘寅。字拱宸(或作拱辰),明太原崞县(在今山西省原平县)人。生卒年月不详,洪武四年辛亥(1371)进士。元末避兵乱于山中,从菊斋处士学《孙子张贲注》等兵书。撰《武经直解》。

  • 李实

    李实

    李实(1413~1485),字孟诚,号虚庵,四川合州(今重庆市合川区)人,祖籍江西武陵,明正统七年(1442)进士,官至右都御史。为人恣肆无拘检,有口辨。弱冠时曾游历江南,归途中差点失去性命,于是立志读书,正统六年(1441)乡试解元。正统七年(1442)登进士。正统十年(1445),任礼部给事中,上书针砭时弊。正统十四年(1449),明英宗被瓦剌太师也先俘虏,史称“土木之变”。景泰元年(1450),李实受命到淮安、杨州募兵二万,赴京应变。并对当时乘机叛乱、骚扰河道的地方豪强严予惩办,使江淮地方得以安定。五月,擢升礼部都给事中。李实屡上奏章言事,有人提醒他“宜少慎默,恐贾祸”,李实回答说:“吾所任言官也,食禄而旷职,耻莫大焉,何敢身谋也。”闻者愧服。也先派遣完者脱欢议和,在京官者,莫有应者,李实说:“国家养士,正备缓急之用,况主辱臣死义也,其可避难?”,于是毅然请行。擢礼部右侍郎出使瓦剌,大理寺少卿罗绮作为副手,李实具奏八事皆与瓦剌所当议者,明代宗览之曰:“事难预度,卿至彼,随机应变处之。”李实北行抵达也先大营失八儿秃(驿站名,今河北沽源县南小厂),宣读诏书后,见到被俘的明英宗,明英宗询问了皇帝、皇太后的情况后,悲伤地说:“我在这里都一年了,好不容易才见到你们!”李实诚恳地向英宗说道:“皇上所遭的屈辱,都是因为过去太宠信太监王振而造成的。望皇上今后回京以后,能够主动承担责任并引以为戒。”明英宗听后,心里很不是滋味,抱怨地说:“我用错了王振,这是事实,但王振在时,群臣都不进言,现在却都把责任归结于我!”此时的英宗,也流露出对李实的不满。李实看望了明英宗之后,即与也先和议,他理直气壮地提出:“既称和议,首先应当放回英宗。”也先理屈,对李实说:“你们的议和诏书上没有放回英宗的内容,这一次,只不过是互相通问而已。请回去告诉你们的皇上,如果能再派专使前来,我一定将其及时送回。”李实回京,向明代宗如实汇报了也先送还明英宗的意见,请求及时派遣使臣接回明英宗,明代宗不允。后来,在尚书王宣、宁阳侯陈懋的力请及李实再三的请求下,明代宗才派出右都御史杨善等出使瓦剌,迎回了明英宗。明英宗回京以后,李实又一次出使瓦刺议和,在他的据理力争下,减去进贡头目六千余人,圆满地完成了议和使命。是年十月,进右都御史,巡抚湖广。期间,遣兵平定苗乱,擒拿图谋不轨的岷王入京,除凶暴安善良,恩威并行。景泰五年(1454)召还,掌院事,风裁凛然。景泰六年(1455),丁母忧。景泰八年(1457),明英宗复辟,史称“夺门之变”,因李实曾在议和时向明英宗谏言之故,明英宗记恨在心,免官。天顺七年(1463),乡人告其居乡暴横,锦衣卫指挥使门达擅权作威福,素忌李实威名,且入千户侯爵之谮将不利于李实。一日,明英宗坐便殿,召门达令问李实有何言,门达覆奏李实云其所言者,非臣下所得闻,必面陈乃可。英宗俛首泣下,因不豫而入,门达退而惧,不敢加害。不久明英宗驾崩,明宪宗即位,查明真相,归还其抄没家产。成化八年(1472),复职致仕,归隐田间。成化二十一年(1485)卒。

  • 刘昌

    刘昌

    刘昌(1424年—1480年),明代诗文作家。字钦谟。吴县(今属江苏)人。早岁颖悟,过目不忘,尝避雨染肆,阅其簿籍,已而染肆火,书以畀之,不失毫发。正统十年(1445)进士,授南京工部主事。博学多闻,工诗善文,藏书甚富,史称其累计所藏之书。可与昆山著名藏书家叶盛的藏书相等,并与叶盛有书籍之交。景泰六年(1455),诏选儒臣纂修宋元史,他被选中,后史事寝罢,复旧任。天顺七年(1463),改官河南提学副使。在任上,辑《中州名贤文表》30卷。后迁为广东参政。成化十五年(1479),他以李龙昭《君臣故实》八图,征吴宽题,可见其时仍在世。著有《胥台》、《凤台》、《金台》、《嵩台》、《越台》,合为《五台集》。此外还有笔记《悬笥琐探》、《炎方恸哭记》。他富有才情,其诗作辞采雅丽。《无题》5首,传诵一时。“东风一夜芭蕉绿,亦似含愁卷半心”,颇有新意。他尚能做到丽而不秾,如《春眺》篇,有“绝去肥腻”之评。他的笔记《县笥琐探》,记人、记事、记言,对了解刘昌本人及当时社会,都有可资参证之处,文笔也较流畅。勤于撰述,有《中洲名贤文表》、《苏州续志》、《五台集》等。后人评曰:早登甲第,健笔凌云。官游豫粤,纂述多闻。

  • 郦琥

    郦琥

    郦琥,正史未见传载。《国朝三修诸暨县志》谓“字仲玉,号无崖,钱绪山弟子也”。祝《序》云:先生姓郦名琥,字仲玉,别号玄崖,会稽山阴人,予契友也”。绪山,即钱德洪,名宽,字洪甫,浙江余姚人,绪山是其号。著有《绪山会语》、《平壕记》。为王守仁得意弟子(《明史·儒林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九十六),《明儒学案》专列其门。曾因上书劾郭勋而下狱。郦琥为绪山高足,洛守阴阳之学,与先生独相得,然亦未尝固执其门户之见”。以岁贡官绩溪主簿。颇能与人相容,故汪周谭中丞题其轩曰“高士”,时望亦佳颇。琥以宋苏文定公尝官绩溪,著《和苏集》一卷,徐文长为作《序》。又有《彤管遗编》二十卷,据云为“天一阁书目”。其文章,书法亦颇为时人推许。其余事迹并生卒年月不皆详。

  • 刘辰

    刘辰

    刘辰(1341—1418),字伯静,金华人。元至正十八年(1358),朱元璋攻取婺州,辰以书生进谒,被任为典签。李文忠驻严州,聘为幕宾参军事。当时大将葛俊率军驻守广信(今江西上饶),隆冬时节征发民工疏浚城濠,民工苦不堪言,将起事。文忠劝谏,葛俊不听,将发兵惩讨。辰主动请求前往劝谕,陈说利害,葛俊悔谢,事得平息。明建文年间(1399—1402),任监察御史,遇事敢直言。出任镇江知府。府境有濒江田8000余亩久被水淹没,而民仍然缴纳赋税,奏请获准豁免。京口水闸废坏,船只须转道新河、江阴二港出江,常发生事故。主持修复故闸,官私船运得以往来方便。运河水浅,易干涸,靠练湖注水抬高水位,而三头门久废,又主持修复,使漕运畅通,湖边农田亦得以保丰稔。永乐元年(1403),参加纂修《太祖实录》。书成,升任江西布政使司左参政。沿江诸府因久雨,江水泛滥成灾。辰檄劝富民借钱给农民,由官府立券作保约定来年归还,并免除富民徭役作为利息。饥民得食,地方安宁。南赣诸府县有荒田每年须输粮赋6万余石,民不堪负担,奏请豁免。居官廉正,常与都司、按察使意见不合,被免官。十四年,复起用为行部左侍郎,因年老而为顾问,居京三年后致仕。逾年复召至京,命督工武当,未行而病发,归里途中逝于毗陵驿。年七十八。著作有《国初事迹》。

  • 刘佶

    刘佶

    刘佶,元代临川(今属江西)人,官职不详,生卒年月不详,至正二十八年(1368)闰七月二十八日随顺帝由大都北奔应昌(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达来诺尔附近)。《北巡私记》记述自出奔之日至三十年正月共十七月之事,均为作者亲身闻见,自称“以备异日掌故”。书已残阙,今存近二千字。

  • 陆律西

    陆律西

    陆律西,民国旧派小说名家,生卒年月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刘良壁

    刘良壁

    刘良壁,生卒年月不详,字省斋,湖南衡阳人。1737年(乾隆二年)任台湾府知府。1740年升分巡台湾道。同年10月开始重修福建台湾府志,至翌年五月书成。

  • 吕毖

    吕毖

    吕毖[bì],生卒年月不详,明末清初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祖籍青浦(今属上海)。字贞九,号桴庵,道名常敬,号赤隐子。吕祖谦十二世孙,吕守璞父。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诸生。博学有文誉,究心史学。明亡为道士,习清微派,为该派二十三代嗣师。清顺治八年(1651年)居苏州清真观。后于灵岩山小桃源筑桴庵,葬于小桃源。著有《楚辞辨正》《芦城平话》《明朝小史》《事物初略》《明宫史》《买愁集》等。

  • 刘启明

    刘启明

    刘启明,宋代。著有《六壬军帐赋》等。生卒年月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李衡

    李衡

    李衡(1100-1178年)字彦平,江都(今江苏扬州)人。绍兴二年进士,为吴江主簿,徙知溧阳。召对,擢监察御史。出知婺州,召拜司封郎中,迁枢密院检详官。引年挂冠,筑庵圆明村,自号乐庵。复除侍御史,同知贡举。上疏论张说不当居枢管,廷争移时,再请致仕,遂定居于昆山。淳熙五年卒,年七十九。喜读书,家中聚书逾万卷,道学精明,达理悟性。他以禅悟之法论作诗,谓“学诗如参禅,初不在言句。伛偻巧承蜩,梓庆工削锯。借问孰师承,妙处应自悟”,“君欲问活法,活法无觅处”,对于南宋时吕本中所倡导的作诗“活法”颇存疑议。著有《乐庵语录》、《和寒山拾得诗》,已佚。其弟子龚昱辑有《乐庵语录》五卷。《全宋诗》卷一九○四录其诗十首。《全宋文》卷四二二六收有其文。事迹见《淳祐玉峰志》卷中、《宋史》卷三九○本传。

  • 刘仲甫

    刘仲甫

    刘仲甫,生卒年月不详,北宋棋待诏。字甫之,济阳人,一说江南人。活动于神宗、哲宗朝。精围棋。自江南赴京试棋艺,途经钱塘,欲会高手,故意在旅店前挂出“江南棋客刘仲甫奉饶天下棋先”的招旗。次日,当地公推棋品最高者与其对弈,至170多手,对手和观局者都认为刘的白子必输无疑。但他却说,只要下一要着,白子可胜10多路,并请众人先试。良久无应者。他便在不当敌处下一子,说20多着后方用得上。后果如所料,白胜13路。于是名声大振,补试翰林祗应,擅名20多年无敌手。明冯元仲《弈旦评》以其撰有《忘忧集》3卷(已佚),列入鸿生巨儒。著有《忘忧集》、《棋势》、《棋诀》及《造微》、《精理》诸集,今仅《棋诀》存。南宋《忘忧清乐集》收录其《成都府四仙子图》、《遇仙图》和《长生图》三局对局谱。

  • 陆釴

    陆釴

    陆釴[yì](1495年-1534年),明代诗文作家。字鼎仪,号静逸。昆山(今属江苏)人。少工诗,与太仓张泰、陆容齐名,号“娄东三凤”。天顺七年(1463)会试第一,授编修,历修撰、右春坊右谕德,侍东宫,论说皆见听纳。及孝宗即位,进太师少卿,兼侍读,被疾乞归,率。其诗作清雅和粹,如《次韵答亨甫》:“水绕城围二万家,市门潮落露寒沙。桥怜白塔吟风叶,路忆新堤卧雨花。自愧儿童辞邑里,每因朋旧惜年华。他时归卧吴江上,应借沧洲十顷霞。”比喻较为新颖,富有情趣,只是骨体欠健。王世贞《艺苑卮言》认为,其诗“如吃人作雅语,多在咽喉间”,说明其诗有用词欠妥的缺点。他也善作文,临终前还写了《春游西山记》。他的《病逸漫记》是记载一些宫廷秘事的笔记,可资参证。他还著有《春雨堂稿》30卷及《贤识录》等。

  • 陆深

    陆深

    陆深(1477-1544)明代诗文作家。初名荣,字子渊,号俨山。上海人。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刘瑾嫉翰林官亢己,悉改外,深得南京主事。瑾诛,复职,历国子司业、祭酒,充经筵讲官。因忤辅臣,谪为延平同知。后晋为山西提学副使,改浙江。累官至四川左布政使。嘉靖十六年(1537)召为太常卿兼侍读学士,迁詹事府詹事,致仕。谥文裕。他工文章,如《跋狮子林图记》、《南山野唱序》都写得井然有则。他爱作笔记,所著《俨山外集》包括有20种之多,其中包括《南巡日录》、《淮封日记》、《南都日记》、《蜀都杂抄》、《科场条贯》、《史通会要》、《同异录》、《书辑》、《古奇器录》、《愿丰堂漫书》等,具有史料价值。他也善诗,气尚清拔,如《刘蕡祠》:“谏议千年自有祠,唐朝宫阙黍离离。多情瘦马冲寒到,无数青山落照迟。往事空传台下骏,灵风常满庙中旗。冰霜入夜频搔首,欲奠芳椒侑楚词。”属对工稳,意境浑成。只是学习唐音,模拟有痕,创造性显然不够。著述甚丰,有《俨山集》100卷,续集10卷,外集40卷。

  • 罗烨

    罗烨

    罗烨,宋末元初小说家,南宋末年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生卒年月不详,生平事迹不详。他编撰的《醉翁谈录》(大约成书于宋末元初)是一部传奇和话本小说集。卷首《舌耕叙引》中的“小说引子”和“小说开辟”两文,可谓较早的两篇小说专论。其主要观点是:小说可以“随意据事演说”,“讲论古今”,“秤评天下”,广泛反映“上世”和“近世”的社会生活,表现作者的认识和评价。称小说“言非无根,听之有益”,具有教育作用,并且通过情节、场面和人物描写使读者“生嗔”、“下泪”、“快心”和“发愤”,能感染和教育读者。他还概括了小说“讲论”、“敷演”的艺术技巧。强调小说家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艺术修养,“须凭实学是根基”。其认识代表了宋元时期小说理论的最高水平。同时,他将话本小说分为灵怪、胭粉、传奇、公案等类,载录小说名目100多种。所有这些,均为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特别是宋代小说)的重要资料。

推荐作家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李达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

诸葛亮

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玡郡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年幼时父母皆丧,跟随叔父诸葛玄至荆州襄阳(今湖北襄阳)避难,后叔父去世,遂定居襄阳城南卧龙岗,躬耕田野,博览群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

李怀民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