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实

- 姓名:李实
- 别名:字孟诚,号虚庵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四川合州(今重庆市合川区)人
- 出生日期:1413
- 逝世日期:1485
- 民族族群:
李实(1413~1485),字孟诚,号虚庵,四川合州(今重庆市合川区)人,祖籍江西武陵,明正统七年(1442)进士,官至右都御史。为人恣肆无拘检,有口辨。弱冠时曾游历江南,归途中差点失去性命,于是立志读书,正统六年(1441)乡试解元。正统七年(1442)登进士。正统十年(1445),任礼部给事中,上书针砭时弊。正统十四年(1449),明英宗被瓦剌太师也先俘虏,史称“土木之变”。景泰元年(1450),李实受命到淮安、杨州募兵二万,赴京应变。并对当时乘机叛乱、骚扰河道的地方豪强严予惩办,使江淮地方得以安定。五月,擢升礼部都给事中。李实屡上奏章言事,有人提醒他“宜少慎默,恐贾祸”,李实回答说:“吾所任言官也,食禄而旷职,耻莫大焉,何敢身谋也。”闻者愧服。也先派遣完者脱欢议和,在京官者,莫有应者,李实说:“国家养士,正备缓急之用,况主辱臣死义也,其可避难?”,于是毅然请行。擢礼部右侍郎出使瓦剌,大理寺少卿罗绮作为副手,李实具奏八事皆与瓦剌所当议者,明代宗览之曰:“事难预度,卿至彼,随机应变处之。”李实北行抵达也先大营失八儿秃(驿站名,今河北沽源县南小厂),宣读诏书后,见到被俘的明英宗,明英宗询问了皇帝、皇太后的情况后,悲伤地说:“我在这里都一年了,好不容易才见到你们!”李实诚恳地向英宗说道:“皇上所遭的屈辱,都是因为过去太宠信太监王振而造成的。望皇上今后回京以后,能够主动承担责任并引以为戒。”明英宗听后,心里很不是滋味,抱怨地说:“我用错了王振,这是事实,但王振在时,群臣都不进言,现在却都把责任归结于我!”此时的英宗,也流露出对李实的不满。李实看望了明英宗之后,即与也先和议,他理直气壮地提出:“既称和议,首先应当放回英宗。”也先理屈,对李实说:“你们的议和诏书上没有放回英宗的内容,这一次,只不过是互相通问而已。请回去告诉你们的皇上,如果能再派专使前来,我一定将其及时送回。”李实回京,向明代宗如实汇报了也先送还明英宗的意见,请求及时派遣使臣接回明英宗,明代宗不允。后来,在尚书王宣、宁阳侯陈懋的力请及李实再三的请求下,明代宗才派出右都御史杨善等出使瓦剌,迎回了明英宗。明英宗回京以后,李实又一次出使瓦刺议和,在他的据理力争下,减去进贡头目六千余人,圆满地完成了议和使命。是年十月,进右都御史,巡抚湖广。期间,遣兵平定苗乱,擒拿图谋不轨的岷王入京,除凶暴安善良,恩威并行。景泰五年(1454)召还,掌院事,风裁凛然。景泰六年(1455),丁母忧。景泰八年(1457),明英宗复辟,史称“夺门之变”,因李实曾在议和时向明英宗谏言之故,明英宗记恨在心,免官。天顺七年(1463),乡人告其居乡暴横,锦衣卫指挥使门达擅权作威福,素忌李实威名,且入千户侯爵之谮将不利于李实。一日,明英宗坐便殿,召门达令问李实有何言,门达覆奏李实云其所言者,非臣下所得闻,必面陈乃可。英宗俛首泣下,因不豫而入,门达退而惧,不敢加害。不久明英宗驾崩,明宪宗即位,查明真相,归还其抄没家产。成化八年(1472),复职致仕,归隐田间。成化二十一年(1485)卒。
李实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藏山阁集选辑
本书(二册一九四面一一六、四○○字)分「藏山阁文存」与「藏山阁诗选」两部,钱秉镫撰。秉镫尝改名澄之,里居、阅历见第八六种「所知录」篇。其所著「藏山阁集」,晚年曾一再致意刊行而未果;迄至清光绪末年,始由龙潭室主、璱楼居士依桐城萧氏所藏钞本付印问世。原集分为「藏山阁文存」六卷、「诗存」十四卷、另加「田间尺牍」四卷;本书所辑,计分两部分:一为「文存」全帙,二为节编「诗存」为「诗选」。盖文取其全,因统属南明史料;诗在著者有杜陵「诗史」之自拟,乃选其「纪事之大者」。至其「日间尺牍」纯为晚年之作,无与史事,未加选录。此书之辑,足补前刊「荆驼逸史」本「所知录」之不足(请参阅第八六种「所知录」篇);除时篇不及列举外,见于「文存」之「南渡三疑案」与「皖髯事实」(即「阮大铖本末小纪」)即为前刊本所遗。
经史百家杂钞
文章总集。26卷。曾国藩编纂,孙雍长校点。选录先秦以来经史百家散文。体例与姚鼐《古文辞类纂》相近,共分论著、词赋等十一类,每类以六经冠其首。《古文辞类纂》有取材过狭之弊,不选六经、《左传》、《国语》、《孟子》、《庄子》中佳作,史传文收录亦少,编者不满于此,故编是书。其收录范围较广泛,加之编者为古文大家,又官居高位,故此书流传甚广。有清同治、光绪间传忠书局刊《曾文正公全集》本。通行有民国间《四部备要》本。另有岳麓书社排印本。
二妙集
金代诗合集。8卷。段克己、段成己作。段克己、段成己兄弟幼时有才名,金朝礼部尚书赵秉文很赏识2人,称之为“二妙”,故其合编诗集即以“二妙”为名。卷1存五言古诗,计段克己12首,段成己18首;卷2存七言古诗,计段克己6首,段成己5首;卷3存五言律诗,计段克己19首,段成己8首;卷4存七言律诗,计段克己19首,段成己85首;卷5存绝句,计段克己50首,段成己74首;卷6存杂言,计段克己9首,段成己1首;卷7存段克己词19调67首;卷8存段成己词18调63首。《四库全书总目》评《二妙集》:“集凡诗六卷,乐府二卷,大抵骨力坚劲,意致苍凉,值故都倾覆之余,怅怀今昔,流露于不自知。”吴澂在为《二妙集》所写的序中指出:二段有感于兴亡际会,“则陶之达、杜之忧盖兼有之”。《二妙集》编成后,稿本原藏于家,后由段克己之孙献出。现存有《四库全书》本、《九金人集》本等版本。后一种版本尚附有《逸文》1卷。民国时孙德谦所辑《妙集补遗》1卷,编入《金源七家文集补遗》之中。
秦汉史
《秦汉史》是林剑鸣的代表作。是记述和研究中国秦汉时期历史的断代史。这个时期的断限,是从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建立开始,到公元220年东汉灭亡为止,包括秦(前221年至前206年)、西汉(前206年至公元8年)、东汉(25年至220年)三个朝代,和一个短命的王莽政权(公元8年至24年),共440年的历史。同时也详细地论述了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发展阶段秦与汉朝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及中外大交流的情况,其中不乏作者的独到见解。是秦汉史研究的重要成果。
礼部志稿
一百一十卷。明泰昌元年(1620) 官修。卷首列名乃礼部尚书林尧俞等纂辑。《明史·艺文志》有俞汝楫《礼仪志》一百卷。据松江府知府揭荐生员俞汝楫纂修《礼部志书》公移,并礼部准聘赴局批文,则此书当出俞汝楫之手。本书曰《礼部志稿》,盖其草创初成,尚未定名之本也。本书主要记述明代礼部建制、设官、职掌,及有关制度。卷一至卷六为“圣训”,录洪武至隆庆之诏谕;卷七记建官建署;卷八记礼部总职掌;卷九至卷二十四记仪制清吏司职掌;卷二十五至卷三十四记祠祭清吏司职掌; 卷三十五至卷四十四记主客清吏司职掌;卷四十五、四十六记精膳清吏司及司务厅职掌;卷四十七至卷五十为历官表;卷五十一至卷五十五为奏疏,录与礼部事务有关者;卷五十六至卷六十三为列传;卷六十四至卷八十四记仪制清吏司事例;卷八十五至卷九十三记祠祭清吏司事例; 卷九十四至卷一百零二记主客清吏司事例; 卷一百零三为精膳清史司事例;最后七卷为总事例。全书叙述详赡,首尾贯通,内容丰富,史料价值颇高。如所录“释菜”、“荐举”等诏旨,为《明实录》所未载;所记王妃冠服、百官常服,较《明史·礼志》为详; 所记大宴乐章,较《明史·乐志》为详;而录贡举起送之额,诰敕表章之式,较《明会典》为备;经筵传班员额,拾《明集礼》之所遗;朝觐赏赍诸制,可补《星槎胜览》西域行程之缺。不足之处,只所录案牍之文,稍显冗杂。有《四库全书》本传世。
增一阿含经选译
本经的节选打破原有的依品或依法数进行叙述的方式,而是重新按主旨归类,共为十类,每一类下节选一经或旨趣相同的数经。这十类为:(一)序品,(二)如来出世,(三)缘起经,(四)四念处经,(五)四谛经,(六)三十七道品,(七)大乘菩萨,(八)空义的宣扬,(九)佛土思想,(十)佛出人间。其中,如来出世、缘起经、四念处经、四谛经、三十七道品反映了早期佛教的基本教义及精神,而大乘菩萨、空义的宣扬、佛土思想、佛出人间则体现了本经的大乘色彩。节选序品是因为序品叙述了结集经典的因由,以及结集《增一阿含经》的方法及目的,还解说了菩萨的发心与六度行法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