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佶

林佶
  • 姓名:林佶
  • 别名:字吉人,号鹿原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福建侯官县人
  • 出生日期:1660
  • 逝世日期:1720后
  • 民族族群:

林佶(1660-1720后),字吉人,号鹿原,别号紫微内史、麓原子、鹿眠庵。清朝福建侯官县人。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十七年(1660年)生;少从王士祯、王琬、陈廷敬学;圣祖(玄烨)康熙三十八年(己卯,1699年)中举人,康熙五十一年(壬辰,1712年)钦锡进士,授内阁中书,世宗(胤禛)雍正年间卒,年六十余岁。


林氏藏书很多。藏书室名“朴学斋”。徐乾学为纳兰性德辑刻《通志堂经解》、朱彝尊选《明诗综》时,皆就朴学斋传抄;朴学斋抄本多用黑格,版心下刻“朴学斋钞本”五字。


清代的写刻精本,起始于康熙,盛于乾嘉。这一时期出现许多精本佳椠,都是由名家精心缮写付梓的。吉人善书法,精校勘,手迹尤为至宝。曾手写汪琬撰《尧峰文钞》、陈廷敬撰《午亭文编》和王士祯《渔洋精华录》、《古夫于亭稿》,手写上板,写、刻、印俱精,被文坛和藏书家誉为“林氏四写”,世称精刻本,为公私藏家所重视。


林氏长子正青得鳌峰徐兴公(明末福建有名藏书家,所著、藏书很可贵,遗书五十余种,录其目与跋寄至京邸,吉人一见大喜)随作诗以记其事。诗云:“平生爱书癖,垂老未能释,譬如饕餮人,流涎嗜肥炙,又如聚敛者,铁锱务捃摭;自哂炳烛暮,时光如驹隙,何苦獭祭劳,甘此蠹龁册,结习顾难除。把卷欣然适,每尝语儿辈:胸次勿迫窄,学当贯古今,义须本经籍。圹观前辈贤,孰不典坟索;吾乡海溃隅,见闻终捍格,若非事诗书,何由展寻尺;曩哲谢(肇制)与徐(兴公),勤录肆探赜,精骑裒万余,秘本购千百,市朝忽改移,签帙旋遭厄,瓿(bù)覆图堪虞,部分亦足惜;予是丁盛年,志欲奋大翮,念惟富缥湘,始足淰论核。适有宛羽(徐渤[兴公]的藏书楼)遗,许有十城易,亟脱汝母剑,佐以古玩剧,煌煌二册余,奕奕充余宅,贫儿暴得富,匹夫竟怀壁,环堵古香丛,插架文光射,终藉此先资,乃竟成丽泽,廿年容京华:不至迷阡陌,策勋固在兹,诒谋讵用,儿能绳父志,好尚无颇僻。所敦在芸编,光阴恐虚掷,每当奇书来,老父尝哑哑;昨复致二纸,快意说新获,书是徐氏遗,字是鳌峰迹,图印识收藏,题跋详细释;四十七种书,百十年间隔,一旦归书囊,如揖重来客。老夫闻之喜,懽酌双浮白,遗金纵满籝(竹笼),何如万卷积;久宦辄伤穷,颖秃不耐画,惟有教儿孙,冀永书香脉,儿解藏书好,自受读书益;长林蔚松揪,藤间纷萝薜,老夫怀归来,展书乐晨夕。”从这篇长诗里,可以看出林氏对于爱书藏书的情况,并以遗书胜遗金来鼓励儿孙辈也要爱书。


有四子:正青、在衡、在峨、玉衡。


长子林正青,字洙云,以贡生任小海场盐大使、内阁中书。1962年夏,北京中国书店访得明末刊《读杜诗寄卢小笺》上下两卷,为林正青旧藏。书末有题识云“己亥七月七夕得于叶氏旧书坊,”钤“正青之印”(白方)、“林洙云氏”(朱方小印记)。另有枚如(棋山庄主人)跋云:“洙云姓林,名正青,以贡生任小海场盐大使,内阁中书,佶之子也。予从友人刘筠川处见其瓣香堂(正青藏书室名)未刻残集一巨册,录二十余篇存于筐,盖其中有关闽中掌故者。洙云著述甚多,身后率不及传。”正青亦精于书法,其字体结构,流丽遒劲,酷似乃父之手笔。著有《榕城旧闻》、《榕海诗话》、《小海场志》、《瓣香堂集》等。

林佶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第二性

第二性

法国存在主义思想家、文学家西蒙娜·德·波伏瓦著,1949年出版。本书以十分坦诚的态度,大胆而深入地探讨女性的人生和地位。指出妇女之所以屈从于男子,成为男人的第二性,是由长期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力量和传统势力造成的,而不是由女性先天的特质决定的。因此,任何人都不应阻止妇女选择独立自主的、真正体现自己价值的生存方式。论证了身体的构造不能决定人命运的观点,指出作为自然人的男性与女性的差别,包括某些已被人们公认为常理的差别,都是荒谬的成见,是历史上男女不平等的产物。在西方社会中,虽然妇女权利得到法律承认,但只是抽象意义上的权利,因为在现实社会中,妇女的权利常常被传统习俗所限制。作者颇有见地的提出了妇女运动的新战略:必须重新分析女权运动,坚决摒弃迄今为止两性之间无价值的争论,切实有效地提高全体妇女的自主意识,打破一切社会成见及自身的心理偏见,争取完全独立和男性完全同等的权利。只有这样,妇女才能获得自由、尊严及独立的人格。作者由于在书中为改善妇女处境提出的某些观点,触犯了宗教信念,而受到罗马教廷的指责,并把该书列为禁书。但该书问世后,轰动一时,受到好评,被誉为“有史以来讨论女人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甚至被尊为现代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经典。

太上大通经注

太上大通经注

太上大通经注,元李道纯撰。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经文分三章,言天道、心性及悟道修心之旨。注者解释经题曰:「太上谓无上可上,大通谓无所不通,经渭登真之径路,众所通行之道也。」注文简明,阐发全真道明心见性之说。

韩擒虎话本

韩擒虎话本

唐代话本。作者不详。原无题。据其体制及篇末“画本既终,并无抄略”之语,“画”或为“话”之讹,且演述隋代名将韩擒虎平陈故事,《敦煌变文集》遂拟此名。写会昌时(按,年代有误,然据此可知为晚唐后作品)灭佛,随州(今属湖北)之法华和尚以龙膏治愈太守杨坚脑病,并告以“百日之内,合有天分”。杨女为妃,毒死皇帝,杨坚遂称帝。金陵陈王不服,杨坚委韩擒虎率军渡江征讨,擒虎以骁勇屡胜,收降任蛮奴、周罗侯等将,直取金陵,生俘陈王回朝,拜开国公。又出使北蕃较射,箭中双雕,威服蕃王。后接天符,升天为“阴司之主”。话本所述,虽本《隋书·韩擒虎传》,然亦捏合他人之事。如箭中双雕用长孙晟、崔彭事(见《隋书》卷五十一、五十四),与北蕃解箭用贺若弼事(见《隋书》卷五十二);且吸收民间传说,以曲折的情节,详略得当的剪裁,运用人物铺垫手法,描绘出韩擒虎少年有为、武艺超强、胆识过人、智勇双全的英雄形象,开宋元话本演史一家之先河。

石仓历代诗选

石仓历代诗选

诗总集。明曹学佺(1574—1647)辑。五百○六卷。学佺字能始,号石仓,侯官(今福建福州)人。万历进士。曾官广西参议、礼部尚书。因著《野史纪略》被削籍。明亡,入山投缳死。有《易经通论》、《舆地名胜志》、《蜀中名胜记》、《石仓集》等。是编所选历代之诗上起古初,下迄于明。旧名《十二代诗选》。然汉、魏、晋、宋、南齐、梁、陈、魏、北齐、周、隋十一代,即录古逸,乃缀于八代之末,又并五代于唐, 并金于元。体例名目,多有不合。故《四库全书》编者改其版心所提《历代诗选》为集名。约明末成书。凡四百○一万七千余字。正文含古诗二卷, 晋诗二卷,宋诗一卷,齐诗一卷,梁诗三卷,陈诗、隋诗、北魏诗各一卷,古逸歌谣一卷,初唐十八卷,盛唐十五卷,中唐二十七卷,晚唐二十九卷,咏史诗一卷,方外七卷,宗风一卷,诗及拾遗十二卷(总计唐诗百一十卷),宋诗百七卷,元诗五十卷,明诗初集八十六卷,明诗次集百四十卷(总计明诗二百二十六卷)。收有宋寇准《江南春》、元许衡《游黄华》、明黄省曾《折杨柳行》等诗。此本所选, 卷帙浩博,上下二千年间,作者皆略存梗概,去取亦大都不乖风雅之旨。唯金代仅录元好问一人,有偏颇疏漏之嫌。据千顷堂书目,学佺所录明诗,尚有三集一百卷,四集百三十二卷,五集五十二卷,六集一百卷,今皆未见,是本所收,止于嘉靖隆庆间。有《四库全书》本。

吴郡二科志

吴郡二科志

书分《文学》、《狂简》为二科。所载自杨循吉以下凡七人,皆偶录一二事,不为全传。盖一时互相标榜之书。其纪徐祯卿方登贤书,於文徵仲尚称文璧,而以徵明字之,则犹弘治中所作也。

莲华部心念诵仪轨

莲华部心念诵仪轨

莲华部心念诵仪轨,一卷,唐代失译,梵字,汉文标题,日本佚名题记,编号八七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