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廉布
廉布,南宋画家。生卒年月不详,字宣仲,自号射泽老农。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壮年以文学登科,曾官武学博士。绍兴九年,授左从政郎、处州录事参军。北宋亡,避乱南渡,先至临安(今浙江杭州),后迁霅川(今浙江湖州),晚年定居绍兴。以张邦昌婿坐累,废黜终身,遂娱于诗酒,专意绘事。擅长画山水,尤工枯木丛竹、奇石松柏,师法苏轼,用笔清旷飘逸,有出蓝之誉,居简题其所作《古木图》,有“离奇磊砢廉宣妙,幻出川僧屋角头”之句。亦工墨梅,云泉庵僧广勤曾赋诗赞其所赠墨梅曰:“笔端造化如东君,着物不简亦不繁”。绍兴间名重于世,为南宋文人墨戏画代表性画家。偶作壁画,曾于临安龙井寺壁绘松石古木,元汤垕见而赞为“真得意笔”。今存《秋山图》,传为其所作。子孚,亦善画,颇得家法。著有《清尊录》一卷(《百川书志》卷八),已佚。《全宋文》卷四二三○收有其文。
-
鲁应龙
鲁应龙,字子谦,生卒年月不详,海盐(今属浙江)人。理宗时人,布衣终身。著《括异志》一卷,有《广百川学海》丁集本。《宋诗拾遗》录其《题陈山飞星石》,亦纪异之作。《全宋诗》卷三三九四录此诗。
-
李绰
李绰,唐末笔记小说作家。字肩孟。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唐僖宗时期前后。祖籍赵郡(河北赵县)。曾官膳部郎中。后避难乡间,寓居佛庙,从“尚书河东张公”处听到许多故实,遂将其中的异常之事,杂以诙谐十余节,纂成《尚书故实》1卷。其内容以唐朝为主,兼及前代,《四库全书总目》说它“在唐人小说中亦《因话录》之亚也”,《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说:“其书虽多记杂事,而时征古义,援据博洽,颇资考证。”至于“张公”其人,《新唐书·艺文志》注:“尚书即张延赏。”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和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都指出了这种说法的错误,《四库全书总目》推断他是张延赏曾孙彦远、天保、彦修、曼容诸兄弟之一,不可确考。《新唐书·艺文志》还著录李绰《秦中岁时记》1卷。《全唐文》卷821载其《尚书故实序》等文2篇。
-
陆长源
陆长源,生卒年月不详,唐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字泳之,一说名泳,字长源。陆璪子。乾元(758—760)中陷河北安史叛军中,乱平为昭义节度使薛嵩从事。建中元年(780年)以员外郎任建州刺史,惠政为百姓歌诵,誉称治平天下第一。兴元元年(784年)权领湖州刺史,授信州刺史。贞元元年(785年)为检校郎中,迁国子司业兼御史中丞,充江淮转运副使。罢为都官郎中,改万年县令,五年出为汝州刺史。十二年出任宣武节度使行军司马、检校右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知使事,守法执正。十五年迁检校礼部尚书、汴州刺史、御史大夫、宣武军节度度支营田、汴宋亳颍观察等使,知留后事。诏命为节度使,因兵变被害。清俭忠直,白居易将其与郑通诚誉称“二良”。博学擅书史,工诗文,与孟郊相交最密。著有《唐春秋》《辨疑志》等。
-
陆蓥
陆蓥[yíng],生卒年月不详,活动于道光、咸丰间(1821—1861)。清吴江(今江苏苏州)人。字胜修,号艺香。陆泰增次子。同治三年(1864年)举人。好远游。喜藏书,多善本。工诗古文词,曾结吟香社。论诗词源流,辨析雅近,卓具特识。著有《诗诂》《问花楼诗钞》《问花楼词钞》《问花楼诗话》《问花楼词话》等,今收入 《词话丛编》 中。
-
刘体仁
刘体仁(1624~1684)字公㦷。河南颍州(今河南许昌)人。清世祖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因家难弃官,从孙奇逢讲学。后官吏部考功郎中。少游江南与诸名士相过从,中年在京与王士禛、汪琬诗酒唱和,主持风雅。罢官后同明遗老傅山等往来,尝访傅山于太原松庄。体仁诗追摹晚唐,注重色泽,音调。也有些作品“出以生新、每近于涩”(沈德潜《清诗别裁》)。 王士禛亦言:“公㦷诗颇有奇气,如‘直溪束天色,湍激橡林左’,削刻极似东野语。”《送戴务旃游华山》也是具有孟郊风格的作品。诗中云:“我无济胜具,心悬神仙宅。椓壁闻蚁缘,索度或猱掷。即至玉女盆,莲花岂堪摘? 颇穷造化由,能识巨灵擘。一身出天地,笑看培塿积。 归来毛髓异,定跨茅龙脊。”颇能代表其效法晚唐之作品有《曲阿灯岸》、《寄阮亭司理》、《即事》(西湖小阁多延月)等。诗以题咏酬赠之作为多,也有一些感事伤时之作。体仁亦善著文填词,工书画,尝仿《云烟过眼录》作《识小录》。其诗集初名《蒲庵集》,后名《七颂堂文集》,共十四卷,其中诗九卷。另有《七颂堂词绎》一卷。《清史稿》卷四八四、《清史列传》卷七○有传。
-
雷鋐
雷鋐[hóng](1696-1760年)清理学家。字贯一,号翠庭。福建宁化人。生于清康熙三十六年,卒于清乾隆二十五年。清雍正十一年(1733)进士,官至左副都御史。少时肄业于鼇峰书院,后受学于蔡世远,服膺张伯行、张履祥之学。读书专宗程、朱,认为“朱子之道,大而能博”,“然其要不外居敬以立其本,穷理以致其知,返躬以践其实而已矣”(雷鋐《经笥堂文钞》卷一);指出陆、王人品事功,卓然千古,然其学术则流于异端,不足为学。于清初张伯行、陆陇其、方苞、朱轼、王懋竑、朱泽澐诸家学术,皆有阐述称颂,故其论《易》多本李光地,论《礼》多取方苞。朱仕琇赞其学“以躬行为主,以仁为归,以敬义为门户,以人情事理为权衡,以六经为食饵,以文艺为绅佩,以奖引天下之士为藩牆”(《经笥堂文集序》)。著有《读书偶记》、《经笥堂文集》、《自耻录》、《闻见录》等。
-
罗钦顺
罗钦顺(1465年12月25日——1547年5月14日)字允升,号整庵,泰和(今属江西)人。明孝宗弘治六年(1493)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官南京国子监司业。武宗正德三年(1508)遭宦官刘瑾打击,削职为民。五年(1570)复职。升太常卿、南京吏部侍郎。世宗嘉靖元年(1522),官南京吏部尚书。改礼部尚书,因父死,未就任。又任命吏部尚书,辞不就,归故里。二十年足不入城市,潜心格物致知之学。钦顺目睹明中叶民不聊生的社会状况,提出根据占有土地多少来分摊赋役的“均田平赋”主张。罗氏早年笃信禅学,后研究儒家和宋代理学著作,认为“释氏之明心见性,与吾儒之尽心知性,相似而实不同”(《困知记》)。又经数十年研磨,年近六十岁,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提出唯物论的理气观,认为“通天地,亘古今,无非一气而已”。气是宇宙万物的根本,气是活动的,“一动一静,一往一来,一阖一辟,一升一降,循环无已”(《困知记》)。主张“理只是气之理”,“初非别有一物,依于气而立,附于气以行也”(同上)。反对朱熹“理与气是二物”和王守仁“天地万物皆吾心之变化”的观点。论道与器,则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器外无道,是非无器。所谓器亦道,道亦器”(同上)。其论人性,解释朱熹“理一分殊”说,认为“人物之生,受气之初,其理惟一;成形之后,其分则殊”。“语其一,故人皆可以为尧、舜。语其殊,故上智与下愚不移”(同上)。在理欲之辩上,从人的自然生理说明存欲的必然性,强调节欲。反对王守仁“格物致知”说,认为王学是“局于内而遗其外”,批评王学“以良知为天理,乃欲‘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则在道理全在人安排出,事物无复本然之则矣”(同上)。赞同程、朱的“格物致知”之说,否定禅学的“顿悟”,强调进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学者之事,则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废一不可”(同上)。其思想对明末清初早期启蒙思想有一定影响。著有《困知记》、《整庵存稿》。
-
刘炎
刘炎。宋代人,字子宣,括苍(今浙江丽水)人,精于理学。著有《迩言》。生卒年月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刘清之
刘清之(1134-1190)南宋教育家。南宋孝宗朝太常寺主簿。字子澄,临江(今江西清江西南)人,徙居庐陵(今江西吉安),世称静春先生。绍兴二十七年(1157)登进士第。历建德县主簿、万安县丞,时万安县饥荒,清之蠲救有方。龚茂良以救荒实迹闻于朝,又偕诸公荐之。擢知宜黄县,龚茂良入为参知政事,与丞相周必大荐清之于孝宗。召入时,改太常寺主簿,鄂州通判。差权发遣常州,改衡州。所历官,多有惠政。部使者以清之不能媚已,诬以劳民用财,论罢,主管云台观。归筑槐阴精舍,教授生徒。光宗即位,起知袁州,病中犹贻书执政论国事。清之少受业于其兄靖之,甘贫力学,博览书传,登第后,欲应博学宏词科,及见朱熹,尽取所习焚之,慨然志于义理之学。与吕伯恭、张栻皆神交心契,汪应辰、李焘亦敬慕之。
主张“力行切己者,省察性情为务”。(《宋元学案·清江学案》)政治上,认为“今日之俗,惟知得而忘义”,因此他特别强调义理之教,主张将义理作为治理国家的根本方针。他说:“夫为政之道,有政有教,理也义也,人心所同。谓今世明于义理,竟难其人,不亦诬乎!但当精择百官,求其明于义理者,以为监司,为学官,为守令,为将帅,则风俗知变,上下一心。吾君吾相,端本清源,所以仪刑万邦者,不出于他,而举出于理义,将以绍复大业,无难矣。”(同上)学术上,主张探索经书义理。尝讲学吕祖谦书院,筑临蒸精舍,晚年又筑槐阴精舍,以处来学。“其所讲,先正经,次训诂音释,次疏先儒议论,次述古今所细绎之说,然后各指其所宜用。”(《宋史·刘清之传》)“如治心、治身、治家、治人,确然皆可举而指之,”(《宋元学案·清江学案》)即不空泛议论,确然有实。他反对空谈性理,提倡实践。他说:“苟志于学,而乃唯性理文书是传是玩,善士大夫是攀是慕,与向来眩于文章、溺于训诂、流于一教者同一辙也。”“有志者,于容貌颜色辞气用力如曾子、于视听言动用力如颜子,则先儒之训,简易明白,皆可举而行,谁能御之。”(同上)他斥佛、老等学说为“异端”,认为“异端侵畔,良可忧。”(同上)清之为人,“孝友诚笃,质直好义,意广而心和,强敏而有立”,(同上)一生致力讲学,生徒遍于东南,对儒学的传播做出了贡献。著有《训蒙新书·外书》、《墨庄总录》、《刘清之文集》、《曾子内外杂篇》、《祭仪》、《时令书》、《续说苑》、《农书》及文集,书多佚。今存《戒子通录》。
-
刘羲仲
刘羲仲(1059~1120)北宋史学家。字壮舆,自号漫浪翁,筠州高安(今属江西)人。刘涣之孙、刘恕之子,史有“高安三刘”之称。以父荫入仕,历官巨野、德安主簿。以蔡京荐,召为修史检讨,预修道教史。以忤京,不复仕,宣和初,卒于庐山。羲仲藏书甚富,博学精思,能传其家学。尝摘欧阳修撰《五代史》之误,为《纠谬》以示苏轼。录其父修《资治通鉴》时与司马光往复论难书信的结集《长编疑事》,编次为《通鉴问疑》。又有《资治通鉴考异》未完遗稿。羲仲踵成其父《十国纪年》。又潜心《春秋》,采周秦遗文,欲撰十二国史,研治易学。所撰尚有《欧阳子列传》、《晋太尉陶威公侃赞》等。多已失传,今仅存《通鉴问疑》1卷及与范祖禹书一通,已编入《三刘家集》。
-
刘若愚
刘若愚,明朝宦官。自称原名刘时敏,生于明代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明永平延庆州(今北京延庆)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入宫为宦官,隶陈矩名下。善于书写,勤奋好学,文辞华美。以善翰墨为李永贞赏识,天启三年(1623)入内直房掌文书笔墨,魏忠贤心腹李永贞为秉笔太监,陷害朝臣时多与之密谋,若愚心里明白,又不敢与外廷官员通报,但始终未追随他们干坏事。阉党失势后,若愚也受到弹劾,被发配孝陵充净军 (由阉人组成的军队)。不久李永贞被弹劾处死,若愚也被株连判死刑,刑法还未执行又被释。遭囚禁时,他痛已之冤,又恨王体乾,涂文辅等魏忠贤的心腹反而漏网,曾作《酌中志》四卷以自明。
-
刘吉
刘吉(1427-1493年12月24日)明孝宗时内阁首辅。字祐之,号约庵,博野(今属河北)人。正统十三年(1448)进士。授编修,充经筵官。《寰宇通志》成,进修撰。宪宗时,召纂《英宗实录》,迁侍读学士,入值经筵。累官礼部左侍郎。成化十一年(1475),以原官兼翰林学士,入阁参预机务。旋晋礼部尚书、太子少保兼文渊阁大学士。十八年,遭父丧丁忧,有诏起复,他三疏恳辞,而暗中嘱托贵戚万喜为言。《文华大训》成,晋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后又进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与万安、刘珝同为辅政,宪宗失德,无所规正,时有“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之谣。二十三年,孝宗即位,言官弹劾他与万安、尹直均是小人,应当罢官,他深为衔恨。万、尹去位,他独留任为首辅。恐人攻己,乃建议超迁都察院官吏,以此笼络言官;又对不附己者予以斥逐,台署为空。见孝宗贤明,同列大学士徐溥、刘健均正直,两人有所论建,他也署名其上,又时为正论,以窃取美名。历晋少傅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少师兼华盖殿大学士。为人多智数,善附会,颇自缘饰,锐于营私,言官时有弹劾。居内阁十八年,被人称作“刘棉花”,谓其经久耐弹。他怀疑此语出自落第举子,因请举人三试不中者,不得再参加会试。弘治五年(1492)去位退休,此令也就不行。年六十七卒,赠太师,谥号“文穆”。
-
吕夏卿
吕夏卿(1015~1068年)北宋大臣。字缙叔,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庆历二年进士,为江宁尉。皇祐元年,荐为《新唐书》编修官,书成,进直秘阁,同知礼院。英宗朝,历任史馆检讨,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与修《仁宗实录》。熙宁中,出知颍州,得奇疾卒,年五十三(苏颂《吕舍人文集序》作“五十五”)。夏卿长于史学,尤精谱牒之学,创为世系表,修《新唐书》最为有功。苏颂论其诗文云:“诗则主于讽谕,文则善于叙事,赞颂本于导扬美实,书奏谨于推明治理。大抵独得胸襟,自成机杼。辞虽精奥而不取奇僻,理虽切著而不事抑扬”(同上书)。《后村千家诗》选其《春阴》诗,有“春梦醒来能记否,卖花声过忽开门”句,意象闲逸恬澹。著有文集五十卷,已佚。又有《唐书直笔新例》四卷(《直斋书录解题》卷四),今存影宋抄本、聚珍版本。《全宋诗》卷四○八录其诗二首。《全宋文》卷一三○七收其文五篇。事迹见《东都事略》卷六五、《宋史》卷三三一本传。
-
李濂
李濂(1488—1566),字川父,祥符人。生于明孝宗弘治元年,卒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年七十九岁。举正德八年乡试第一,明年成进士。授沔阳知州,稍迁宁波同知,擢山西佥事。嘉靖五年以大计免归,年才三十有八。濂少负俊才,时从侠少年联骑出城,搏兽射雉,酒酣悲歌,慨然慕信陵君、侯生之为人。一日作《理情赋》,友人左国玑持以示李梦阳,梦阳大嗟赏。访之吹台,濂自此声驰河、洛间。既罢归,益肆力于学,遂以古文名于时。初受知梦阳,后不屑附和,里居四十余年,著述甚富。著有《嵩渚集》一百卷,《观政集》一卷,《与李氏居室记》、《祥符文献志》、《祥符乡贤传》、《汴京遗迹志》、《医史》等,(均四库总目)并行于世。
-
刘一清
刘一清,元代,临安(今浙江杭州)人。著有《钱塘遗事》。生卒年月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兰陵笑笑生
兰陵笑笑生,明小说家。传为《金瓶梅》一书的作者,究为何人,有多说。1931年在山西发现的万历间刊本《金瓶梅词话》卷首欣欣子序提到“兰陵笑笑生作《金瓶梅传》”,从此开始对此人真实姓名和身分的探讨。学者认为,此署名至少与兰陵一地有关。运用文本的内证并参证明清以来的记载,把《金瓶梅》作者问题探索范围缩小。明清两代有人提到过有“嘉靖大名士”、“金吾戚里门客”、“绍兴老儒”、“陆柄仇人”等不确定说法,稍后又指实为王世贞、卢楠、薛应旂、李贽、徐渭、冯惟敏、沈德符等诸多人物。今人(包括海外学者)又提出了贾三近、屠隆、李开先、王穉登、汤显祖、丁耀亢、丘志充等。其中比较受人注意的当数以下诸说:一,王世贞。明沈德符已提到“闻此为嘉靖间大名士手笔”(《万历野获编》)。清人坐实为王氏。如顾公燮《消夏闲记杂钞》:“《金瓶梅》缘起王凤洲报父仇。”此指严世蕃为夺取《清明上河图》而害死其父王忬。王世贞“痛父冤死,图报无由”,遂“借《水浒传》西门庆故事为蓝本”撰此一书进献严世蕃,“暗讥其闺门淫放”。另说为,其书“以毒药傅纸,冀其传染入口而毙”(王昙《金瓶梅考证》)。此之为所谓“苦孝说”。今人虽指为荒唐,但仍有学者认为王世贞说为可信。他符合“嘉靖间大名士”身分,祖籍山东,又做过三年山东兵备副使。力倡此说者为朱星、周钧韬。二,贾三近。提出此说的是张远芬。以为贾系山东峄县(今枣庄)人。峄县古为兰陵,此人亦足称“嘉靖间大名士”。以其生平、经历、文学修养、精神气质等均符合“兰陵笑笑生”的别号(《金瓶梅新证》)。三,屠隆。提出此说者为黄霖,并得到包括台湾学者魏子云在内的一些学者的响应。黄氏认为《金瓶梅》中有许多吴语区方言习俗的反映,而写山东,有时则反而很模糊甚至矛盾。屠为浙江鄞县人,曾在山东和北京做官,祖上有迁居句吴的历史。句吴为常州府,“武进县,梁为兰陵”,是为南兰陵。他生活放浪,还用过“笑笑先生”的化名。小说第五十六回所引《哀头巾诗》和《祭头巾文》见于屠隆《开卷一笑》(《金瓶梅作者屠隆考》)。四,李开先。最早作出此一推测的是吴晓铃。徐朔方认定此人为小说写定者。卜键以专著《金瓶梅作者李开先考》加以论证。比较重要的论据是:李为山东章丘人,历仕于北京,又为“嘉靖八子”之一。生活放浪,生平癖好诗词俚曲,懂音律,创作并改编过著名的《宝剑记》等传奇、杂剧多种。《词话》第七十回引用了《宝剑记》中《正宫·端正好》套曲五支。以其生平经历和精神气质,均合乎“兰陵笑笑生”诸条件。五,王穉登。持此说者为鲁歌、马征。认为,王氏最早拥有《金瓶梅》抄本,且是抄本拥有者中最有资格为作者的人。他是“南兰陵”武进人,与屠隆有交往,但后来又不满其为人,故录其《哀头巾》一诗一文以讥之。他到过北京、山东等地,以其著述名望也可算是嘉靖万历时期的大名士。早年生活放荡而晚年又颇追悔,符合《金瓶梅》小说的寓意(《金瓶梅作者王穉登考》)。但也有学者认为,1932年发现的《金瓶梅词话》冠有“新刻”的字样,初刻或原刻,可能即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提到的吴中刻本。初刻或原刻是否有欣欣子序,颇值得怀疑,故“兰陵笑笑生”亦可能为子虚乌有的伪托。目前尚待进一步研究。
-
陆粲
陆粲[càn](1494年~1551年)明代诗文作家。字子余,一字浚明,号贞山。长洲(江苏苏州)人。年十四,选隶校官弟子,与兄焕、弟采,自相师友,时人称为“三凤”。明世宗嘉靖五年(1526)进士,选翰林庶吉士,授工科给事中。嘉靖七年,以工科给事中典浙试。嘉靖八年,以疏斥张璁、桂萼专权,谪贵州都匀驿丞。嘉靖十年,迁江西永新知县。嘉靖十三年,念母老乞归。里居18年,勤于著述。嘉靖三十年病卒。他存诗不多。诗格不落窠臼,独出机杼。如《边军谣》以边军“月支几斗仓底粟,一半泥沙不堪煮”的悲惨情况与京师军“有手何曾捻弓箭,太仓有米百不愁,饱食且傍构栏游”相对照,表达了诗人爱憎的感情。如《担夫谣》:“可怜风雨霜雪时,冻饿龙钟强驱逼。手搏麦屑淘水餐,头面垢腻悬虮虱。高山大岭坡百盘,衣破肩穿足无力。三步回头五步愁,密箐深林多虎迹。”这是担夫苦痛生活的真实写照,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其它如咏物诗《赋内阁芍药》、赠答诗《送待诏文征仲先生致仕》、山水诗《游大酉洞天》,都有不同凡响之处。他的文章叙次有则。黄宗羲评论说:“贞山文秀美平顺,不起波澜,得之王文恪(鏊)居多,乃欧阳氏之支流。”(《明文授读》)著有《左氏春秋镌》2卷、《左传补注》5卷、《陆子余集》8卷、《春秋胡氏传辨疑》2卷、《庚巳编》10卷。
-
陆淳
陆淳(?-806),唐代经学家,唐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顺宗赐名质,字伯冲,号文通。陆澄七世孙,柳宗元师。大历八年(773 年)淮南节度观察使陈少游辟为从事,后授太常寺奉礼郎,迁左拾遗、尚书郎,转太常博士。贞元四年(788 年)为刑部员外郎,累迁仓部郎中、左司郎中,坐事改国子博士。十九年为信州刺史之职。擅长经学,尤精于《春秋》。与赵匡友善,师于啖助。遵师法抑《左传》而褒《公羊》。指出左丘明乃孔子以前贤人,非《论语》所说的同名者。《左传》兼及诸国之史,广采当时文籍乃至子产、晏子等书,杂以纵横、小说诸家之言,甚至旁及卜、梦、讽谏,叙事多,释意少,“是非交错,混然难证”。而《公羊》、《榖梁》虽亦系口授流传,间有乖谬,其主要内容却系子夏所传,“密于左氏”,且“《榖梁》意深,《公羊》辞辨,随文解释,往往钩深”(《春秋集传纂例》卷1)。这些,都发展了啖、赵的观点,开启唐宋以后舍传谈经的学风。清皮锡瑞认为陆氏作到了发前人所未发,议论颇具新意(见《经学历史·经学统一时代》)。著作有《春秋集传纂例》、《礼类》、《君臣图翼》、《春秋微旨》、《春秋集传辨疑》等。
-
刘绩
刘绩,明初诗人。字孟熙。山阴(浙江绍兴)人。生卒年不详。明初诗人刘渔之子、贡悦之甥,以诗传家,不乐仕进,以教授乡里为生。家贫。转徙无常地,所至署卖文榜于门。有所得,辄市酒,乐宾客,卖文钱常缘手而尽。家有西江草堂,人称西江先生。性爱吟咏,对各种诗体都有一定功力。他的长歌圆润流美,充分表达出诗人感情的激荡。如《送周明德应诏之京师》:“阊门柳条未堪折,只宜相见不相别。人生踪迹各东西,半是车轮与马蹄。把酒送君城北路,晓日鸦啼乌臼树。 一声歌罢泪沾巾,僮仆催人上塘去。愿为辘轳缠青丝,辘轳可转心不移。男儿出处自有分,与君那得不相离。官家有程行莫缓,后夜相思月还满。”既是惜别,也有劝慰,感情转换自然。他的近体诗较注意诗律声调和运词,颇宗唐音。如《早春寄京师白虚室先生》:“帝城佳气接烟霞,草色芊芊紫陌斜。霁色未消双凤阙,春风先入五侯家。歌钟暗度新丰树,游骑晴骄上苑花。独有扬雄才思逸,应传丽句满京华。”他的诗内容偏窄,格局不大,时有陈色,不耐多读。著有《嵩阳稿》、《诗律》、《雪霏录》等。其诗散见于《列朝诗集》等总集中。
-
李鹏飞
李鹏飞,(公元1221~?)。字澄心,中国元代池州(今安徽贵池县)九华山人。生母姚氏,为嫡母所不容,遂改嫁为朱氏妻。鹏初不知,年19,思母哀痛,誓学医以济人,愿早见母,哀号奔走淮东西者凡3年,后于蕲州罗田县得母所,时朱氏家染疫,鹏飞遂医起之,迎母还乡奉养,久之,复归朱氏,自是岁时渡江往觐。一日道出庞居士旧址,遇一道人绿发童颜,90余岁。鹏飞问其所以寿,答曰:“子阅三元之说乎?”鹏飞因时匆匆,不暇叩问。越10年,鹏飞因为试太学至礼部,少憩飞来峰下,忽复遇其人,貌不减旧,再询道人,道人曰:“人之寿,天元六十,地元六十,人元六十,共一百八十岁,不知戒慎,则日加损焉。精气不固,则天元之寿减矣。谋为过当,则地元之寿减矣。饮食不节,人元之寿减矣。”道人之说与黄帝、岐伯、老庄、孔孟无异,且赠以二图,鹏飞归采诸书,集而成编,至元辛卯(1291年)录梓作序,时年70,撰成《三元延寿参赞书》,对元代以前的房中医学做了全面总结,为宋元性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李鹏飞,南宋宁宗嘉定十五年(1222年)生于安徽省青阳县,号澄心老人,元初著名的养生家和儒医,著有《三元延寿参赞书》五卷。李鹏飞秉承唐宋以前养生名家的学术思想,从天、地、人三个角度分析人之天寿的保养方法,形成了对养生保健的独特认识。他的核心思想为“人之寿,天元六十,地元六十,人元六十,共一百八十岁。不知戒读,则日加顿焉。精气不固,则天元之寿减矣。谋为过当,则地元之寿减矣。饮食不节,则人元之寿减矣。当宝啬而不知所爱,当禁忌而不知所避,神日以耗,病日以来,而寿日以促矣。”他的“三元”养生学说在中医养生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保养天元之寿李鹏飞认为,保养天元之寿在于使“精气不耗”。养护先天之精气是延寿的中心环节,而房事有度是养护精气的主要方法。房事养生的方法主要有3个方面:一为房事不可绝,即“欲不可绝”。房事是平衡阴阳的方法,不可偏废。二是房事不宜过度,即“欲不可早”、“欲不可纵”、“欲不可强”。房事是保养先天之精的关键。三是房事当有所避忌,即“欲有所忌”、“欲有所避”,指出房事养生需要注意的事项。
-
林东湘
林东湘,《花柳指迷》译者,清代人,生卒年月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刘赤江
刘赤江,清戏曲作家。生卒年月不详,号七馀散人,待化老人。浙江镇海人。举人。清嘉庆十五年(1810)至道光二年(1822)期间历任湖北安陆、来凤、广济、远安等县知县。作有《一片心》传奇。晚年编辑传奇剧本集《续缀白裘新曲九种》。
-
李三素
李三素,大约出生于1590年(明万历十八年);李公能携堪舆术而名扬后世,在于‘缘来’。这种传承方法,通俗说就是‘半路出家’。”在明朝后期山雨欲来风满楼,也许万历初年宜丰纸工李大銮率领棚民起义军席卷赣西北的事实,展示更大的暴风雨还在后头。就在这面临巨变的年代,赣西北赣江支流锦江河畔、宜丰城外一处炊烟缭绕山村,一位名叫李三素的富家娃哇哇坠地了。童年李三素有条件苦读孔孟,父辈希望他可以有朝一日题名金榜、衣锦还乡;“藏书虽富”而对诸如《天玉经》、《青囊奥语》及《青囊序》之类书籍,却“总不寓目”,因他“幼时不信风水”。明万历乙巳(万历三十四年即1607年)冬季,李氏家族兄弟分家,祖上土地也作分割。李三素“有祖坟傍穴,老母所分得,而伯姆争之”;已懂世事的少年李三素,对伯母竟然“跪地哀劝,恳其义让”。伯母后来强占,李三素“老母只得强从,而终不说”,直至“离乱之后,每语及让冢,不胜呜咽”,李三素方知此事。为了老母身后事,李三素“遍延术士,不惜金钱,不惮跋涉”无果,又“于是搜讨群书,日夜不遑思维,求得其说。奈此是彼非,漫无头绪,常废书而叹。念及老母,忧从中来,则又挽首卒读。一知半解,按图索驷,又无一验。盖夙兴夜寐,反侧于斯者十余年。”如果万历乙巳年李三素16岁,此时已经年近30了。天启四年甲子(1624年),应该35岁的李三素时来运转,“有盲师不识何物”而将《红囊经》“以授”于他,“细读之方知为坐穴消长之用”,从此对于风水之术有了更深入理解。崇祯戊辰(崇祯元年,即1628年)以后,农民起义势渐燎原,明王朝已经风雨飘摇,但李三素依然在堪舆术中沉醉。“崇祯庚午年间”(崇祯三年,即1630年),“有朱家瑗者登文质祖坟,言福泽既暂,其后果验”;该是41岁的李三素“骇以为神亟,往审视”,“豁然大悟,始信乎诸书皆妄”;以七十二龙之法,“执此以验古坟,在在皆然”。兴奋不已的李三素,“归取《天玉》、《青囊》、《行程记》、《红囊经》读之,如醉方醒,如梦初觉”。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李三素为“为使天下仁人孝子,皆避火坑”,不怕背上“敢故为好辨”之名,不顾“心疲力竭”,“取诸书而观之,注释尽为改正”。从此堪舆经典中便有了《天机贯旨红囊经》,也许有了《天机一贯》和《天机一贯秘诀》。
-
陵罗子
陵罗子,生卒年月不详,北宋时期著名堪舆学家。在风水堪舆领域 有着惊人的术数。其作《秘本通玄鬼灵经》极其玄妙,灵应异常,非别书所能比也,世之论风水者,纷纷不一,然无秘诀,终难入道,为人开山点穴,焉能趋吉避凶,此书之奥,不究来龙去脉,砂水罗盘,只要见景生情,触机应变,一动一静,一草一木,皆可参详,知往查来,百无一失。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
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玡郡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年幼时父母皆丧,跟随叔父诸葛玄至荆州襄阳(今湖北襄阳)避难,后叔父去世,遂定居襄阳城南卧龙岗,躬耕田野,博览群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