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素

- 姓名:李三素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明末清初
- 出生地:宜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李三素,大约出生于1590年(明万历十八年);李公能携堪舆术而名扬后世,在于‘缘来’。这种传承方法,通俗说就是‘半路出家’。”在明朝后期山雨欲来风满楼,也许万历初年宜丰纸工李大銮率领棚民起义军席卷赣西北的事实,展示更大的暴风雨还在后头。就在这面临巨变的年代,赣西北赣江支流锦江河畔、宜丰城外一处炊烟缭绕山村,一位名叫李三素的富家娃哇哇坠地了。童年李三素有条件苦读孔孟,父辈希望他可以有朝一日题名金榜、衣锦还乡;“藏书虽富”而对诸如《天玉经》、《青囊奥语》及《青囊序》之类书籍,却“总不寓目”,因他“幼时不信风水”。明万历乙巳(万历三十四年即1607年)冬季,李氏家族兄弟分家,祖上土地也作分割。李三素“有祖坟傍穴,老母所分得,而伯姆争之”;已懂世事的少年李三素,对伯母竟然“跪地哀劝,恳其义让”。伯母后来强占,李三素“老母只得强从,而终不说”,直至“离乱之后,每语及让冢,不胜呜咽”,李三素方知此事。为了老母身后事,李三素“遍延术士,不惜金钱,不惮跋涉”无果,又“于是搜讨群书,日夜不遑思维,求得其说。奈此是彼非,漫无头绪,常废书而叹。念及老母,忧从中来,则又挽首卒读。一知半解,按图索驷,又无一验。盖夙兴夜寐,反侧于斯者十余年。”如果万历乙巳年李三素16岁,此时已经年近30了。天启四年甲子(1624年),应该35岁的李三素时来运转,“有盲师不识何物”而将《红囊经》“以授”于他,“细读之方知为坐穴消长之用”,从此对于风水之术有了更深入理解。崇祯戊辰(崇祯元年,即1628年)以后,农民起义势渐燎原,明王朝已经风雨飘摇,但李三素依然在堪舆术中沉醉。“崇祯庚午年间”(崇祯三年,即1630年),“有朱家瑗者登文质祖坟,言福泽既暂,其后果验”;该是41岁的李三素“骇以为神亟,往审视”,“豁然大悟,始信乎诸书皆妄”;以七十二龙之法,“执此以验古坟,在在皆然”。兴奋不已的李三素,“归取《天玉》、《青囊》、《行程记》、《红囊经》读之,如醉方醒,如梦初觉”。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李三素为“为使天下仁人孝子,皆避火坑”,不怕背上“敢故为好辨”之名,不顾“心疲力竭”,“取诸书而观之,注释尽为改正”。从此堪舆经典中便有了《天机贯旨红囊经》,也许有了《天机一贯》和《天机一贯秘诀》。
李三素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医学读书志
书目。清曹禾撰。二卷,附志一卷。禾字畸庵,江苏武进人。医家。学识渊博,医疗经验丰富,学术上受黄元御影响颇大。著有《疡医雅言》、《痘疹索隐》 等。深感中医典籍浩繁,诸书收贮馆阁,不易得见,遂据史志所载,闻见所及,于咸丰二年 (1852) 撰成是书。前有自序,后有门生刘汝航题跋。共选录“三坟”及列朝敕撰之书七十三种,三千余卷; 历代名医九十九家,医著四百十六种,三千余卷 (除重复外,实三百六十七种,二千余卷)。约二万余言。介绍医家生平,学术特点,考订著作源流,说明传本系统。观点明确,不淆众议,成一家之言。间有按语,详加论述,对诸书错误,亦有订正。可供医史、目录学研究参考。《武进阳湖县志》 已有著录。有双梧书屋医书本,一九八一年中医古籍出版社据皖歙程氏所藏本铅印出版。
王氏医案
原名《回春录》。医案。清王士雄撰。周鑅辑录。二卷。士雄有《温热经纬》已著录。同郡周字光远,搜集王氏自道光四年(1824)至二十三年临证验案,编辑成帙,于二十三年刊行。书中以年代为序收载外感、内科杂病、妇科等医案近百则,约二万言。其中以内科杂病为多。每案详叙患者里居姓氏、病症病因、脉法方药,溯因求源,辨证精当,论治灵活。叙案详细完整,阐发精辟,析理超卓。于枢机气化,升降出入,独具只眼。如治伏气诸病,多用轻清流动之品助其升降,疗温热多以凉润清解之法。对后世颇有影响。故后人评隲“用药多平淡,而治病多奇中”。是书为有实用价值的医案著作,可临证参考。有道光二十三年刻本,《潜斋医书三种》本,光绪十八年(1892)重刻苏州交通益纪图书馆藏版刻本。
临证一得方
外科类中医文献,清代朱费元编著。约成书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全书按部位分类,详述外科疾病病因病机、症状、治疗。卷一论述发于头面部的疾病;卷二论述发于咽喉颈项部疾病;卷三论述发于上下身及内痈病症;卷四论述发于手足、无定处的疾病。书末附《疡医探源论》、《读<疡医探源记>》、《论疔疮对口发背治法》及《外科应用经验要方》。《外科应用经验要方》载膏、散、丹、丸诸方三十四首。
周书
中国西魏、北周史。令狐德棻等撰。原书至北宋时已残缺,今本为宋仁宗时林希,王安国采取《北史》等书补缀而成。最早传本为“三朝本”,通行本有明南监本、北监本、汲古阁本、清武英殿本、金陵书局本、商务印书馆百纳本、中华书局1978年出版的点校本,是现在较好的本子。令狐德棻(583—666),唐代宜州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历任丞相府记室、起居舍人、礼部侍郎,秘书少监、弘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等官。曾参加编撰《艺文类聚》、《五代史志》、《晋书》、《唐律令》等书,主编《周书》、《太宗实录》、《高宗实录》。本书共50卷,记事起自东西魏分裂,止于杨坚代周,共48年间的历史。全书由纪传两部分组成。卷1至卷8为帝纪;卷9至卷50为列传。本书主要取材于西魏史官柳创的史书及隋代牛弘的国史。叙事考订较为草率。但因唐以前记述此段历史的史籍均未传下来,故稍后的《北史》对西魏、北齐的记述基本由此书删补而成。本书基本上反映了宇文政权的发展及其上层内讧的有关情况。在一些纪传中保存了诸如府兵制、奴婢、部曲、客女的地位,庄田及以庸代役和各族起义等方面的片断资料。增加了《梁书》所没有的一些人物传纪、诏令等史料。全书内容简繁得当,文笔简劲,形式也较正齐。
小窗幽记
《小窗幽记》是明代著名的格言警句类小品文集,又名《醉古堂剑扫》,作者一说为陈继儒,一说为陆绍珩。全书共分为12卷共1500多则,融处世哲学、生活艺术、审美情趣于一体,涵盖了立德、修身、读书、为学、立业等诸多人生话题,言辞简洁,优美隽永,是晚明清言小品集大成之作。全书分醒、情、峭、灵、素、景、韵、奇、绮、豪、法、倩12卷,共一千四百余条格言。或陈说利害,指点迷津,以言醒世;或肯定情爱,颂扬忠贞,赞美人世间一切真情实感;或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倡导读书,劝勉人们要有高尚的道德、丰厚的学养和良好的性情;或提倡淡泊名利,严于操守,多做善事;或描述隐居生活,赞美田园生涯,宣扬朴素为美;或状物写景,以景悟情,回归自然;或强调静心,体味物韵,提升人生的境界;或评述奇人异物,阐言美文奇书,推崇高人奇士;或描绘物、景的和谐绮丽,赞美阳刚和阴柔之美;或称誉豪士,召唤英雄,使人意气风发;或以自身的体验和认知,陈述做人、处世应遵循的准则;或讨论美的形态、美的条件和美的境界。
四愿经
全一卷。吴·支谦译。又作四不如愿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言佛陀对纯陀长者说人生在世有四愿,即欲吾身长寿康泰、欲财产俸禄长富饶、欲妻子眷属长恩爱荣乐、欲放心恣意淫于五乐等四者;然命终时,此四所愿皆无一能随从。故贤者应拔恩爱六根、绝三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