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素

- 姓名:李三素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明末清初
- 出生地:宜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李三素,大约出生于1590年(明万历十八年);李公能携堪舆术而名扬后世,在于‘缘来’。这种传承方法,通俗说就是‘半路出家’。”在明朝后期山雨欲来风满楼,也许万历初年宜丰纸工李大銮率领棚民起义军席卷赣西北的事实,展示更大的暴风雨还在后头。就在这面临巨变的年代,赣西北赣江支流锦江河畔、宜丰城外一处炊烟缭绕山村,一位名叫李三素的富家娃哇哇坠地了。童年李三素有条件苦读孔孟,父辈希望他可以有朝一日题名金榜、衣锦还乡;“藏书虽富”而对诸如《天玉经》、《青囊奥语》及《青囊序》之类书籍,却“总不寓目”,因他“幼时不信风水”。明万历乙巳(万历三十四年即1607年)冬季,李氏家族兄弟分家,祖上土地也作分割。李三素“有祖坟傍穴,老母所分得,而伯姆争之”;已懂世事的少年李三素,对伯母竟然“跪地哀劝,恳其义让”。伯母后来强占,李三素“老母只得强从,而终不说”,直至“离乱之后,每语及让冢,不胜呜咽”,李三素方知此事。为了老母身后事,李三素“遍延术士,不惜金钱,不惮跋涉”无果,又“于是搜讨群书,日夜不遑思维,求得其说。奈此是彼非,漫无头绪,常废书而叹。念及老母,忧从中来,则又挽首卒读。一知半解,按图索驷,又无一验。盖夙兴夜寐,反侧于斯者十余年。”如果万历乙巳年李三素16岁,此时已经年近30了。天启四年甲子(1624年),应该35岁的李三素时来运转,“有盲师不识何物”而将《红囊经》“以授”于他,“细读之方知为坐穴消长之用”,从此对于风水之术有了更深入理解。崇祯戊辰(崇祯元年,即1628年)以后,农民起义势渐燎原,明王朝已经风雨飘摇,但李三素依然在堪舆术中沉醉。“崇祯庚午年间”(崇祯三年,即1630年),“有朱家瑗者登文质祖坟,言福泽既暂,其后果验”;该是41岁的李三素“骇以为神亟,往审视”,“豁然大悟,始信乎诸书皆妄”;以七十二龙之法,“执此以验古坟,在在皆然”。兴奋不已的李三素,“归取《天玉》、《青囊》、《行程记》、《红囊经》读之,如醉方醒,如梦初觉”。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李三素为“为使天下仁人孝子,皆避火坑”,不怕背上“敢故为好辨”之名,不顾“心疲力竭”,“取诸书而观之,注释尽为改正”。从此堪舆经典中便有了《天机贯旨红囊经》,也许有了《天机一贯》和《天机一贯秘诀》。
李三素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罗马十二帝王传
古罗马苏维托尼乌斯(Suetonius)著。作者原先从事法律工作,是一名杰出的律师。后来他被罗马皇帝哈德良选任为侍从秘书。从此,他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从皇室及国家档案库中搜集到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为以后编纂史书准备了充分的条件。苏维托尼乌斯的著作很多,但流传下来的只有这部《罗马十二帝王传》。这是一部传记汇编,从凯撒到多米沁12个帝王,每人都有一篇传记,详记他们的生平事迹和政治作为。作者忠于历史事实,对所记帝王写得恰如其分,既不夸张,也不妄加贬斥。全书文笔凝炼,描写生动,可与普鲁塔克的传记作品相比美,都是开创西方传记体史书的典范作品。
中国文化的展望
中国殷海光著。台北文星书店1966年出版。“序”称:针对“近年来”中国文化研究中存在的“传统跟随”(即以承继“道统”和弘扬“历史精神文化”自任)等“心理迷雾”,旨在“论列中国近百余年来的社会文化对西方文化冲击的反应”,并“试行寻出中国社会文化今后可走的途径”。以“天朝模型的世界观”来概括视自身文化为一“自足的系统”的传统观念。不赞成将中国文化染上“道统”和“理学”的色彩。又以“变”与“不变”之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轴心,着重考察和评价了严复、谭嗣同、梁启超、吴虞、胡适、吴稚晖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倾向”,强调:“道德、自由、民主、科学”为中国应走的道路,提出中国知识分子今后的责任在“创建适合大家生存、发展的新文化”,从目的社会走向开放社会。1988年又收入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的《台湾学者文化研究丛书》。
女侠夜明珠
《女侠夜明珠》,作者还珠楼主,共十回二十五万字。武侠小说。本书曾以《关中九侠》书名于1948年5月至10月在上海《蓝皮书》月刊连载六期,未完;本年11月改名《女侠夜明珠》,由上海华英书局出版、广艺书局印行单行本第一集,至1949年11月出版第五集,仍未完。
金台集
元诗别集。2卷。廼贤撰。《四库全书》曾据江苏巡抚采进本编入别集类。《四库全书》所收为明末藏书家毛晋所刊《元人十种诗》本,此外尚有诵芬室影刊元刊本,两种版本都来源于同一元刊本,内容完全一样。卷首有至正十二年(1342)欧阳玄序,李好文序,至正十年黄溍序,至正十二年贡师泰序。本集署:“南阳廼贤易之学”,“临川危素太朴编”。诗未按体裁类编,某些诗篇之后,附有时人的跋语或赞词。卷末有虞集题诗,至正三年揭傒斯跋,至正九年泰不华识语,至正八年张起岩题诗4首,危素后序,至正十一年程文后序,至正十五年杨彝跋。本集序跋除了肯定廼贤诗作,还纷纷指出:作为葛逻禄族,能如此自如地运用汉语诗歌这一形式,正是元代大一统才能有的特殊现象。集中所收入的,都是廼贤早期诗作,由于以后的《海云清啸集》及作于桑哥实里军中的《铙歌集》都已亡佚不存,他后期所作只存有个别篇章,如今论及廼贤只能依靠《金台集》。危素就住在大都金台坊,廼贤入京后也寓居于金台坊,而这一地名又来源于战国时燕昭王筑黄金台以处郭隗一典,所以本集题名为《金台集》。
清代名人轶事
本书系绍兴人葛虚存于民国初年从众多清人笔记小说、方志、文集、书牍、奏摺、诗话中采集编纂而成,全书分学行、令节、治术、将略、文艺、怜才、吏治、先德、异征、度量、清操、科名、风趣、境遇、闺阁、杂录16类,573则,记述了清代各式名人的各种轶闻趣事,既可助谈资,又可以此了解清代社会的状况。
妙法莲华经玄赞
亦称《法华经玄赞》、《法华玄赞》。佛典注疏。唐窥基撰。十卷(或二十卷)。敦煌遗书藏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四号:(1)结48号,首尾均残,存一百三十八行,属卷一;(2)昃68号,首残尾全,存一千一百六十四行,属卷二;(3)河39号,首尾皆残,存二百十七行,属卷四;(4)黄12号,首残尾全,存七百十二行,属卷四。其中河39、黄12号两号原属同卷,现两号间仅残失二百余字。法国亦藏有伯2176、2118、3832等多号。本书以六门科释《法华》,即:(1)说明产生此经的原因;(2)阐述经的宗旨;(3)解释各品的品名;(4)说明该经怎样由罗什最初译的二十七品演化为二十八品;(5)阐述各品的先后次序为何如此安排;(6)逐句引用经文,详为疏释。本书作者站在法相宗的立场上阐述《法华经》之一乘妙法,历代评价很高。未收入中国历代大藏经。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卐字续藏》及《大正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