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吉

- 姓名:刘吉
- 别名:字祐之,号约庵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博野(今属河北)人
- 出生日期:1427
- 逝世日期:1493年12月24日
- 民族族群:
刘吉(1427-1493年12月24日)明孝宗时内阁首辅。字祐之,号约庵,博野(今属河北)人。正统十三年(1448)进士。授编修,充经筵官。《寰宇通志》成,进修撰。宪宗时,召纂《英宗实录》,迁侍读学士,入值经筵。累官礼部左侍郎。成化十一年(1475),以原官兼翰林学士,入阁参预机务。旋晋礼部尚书、太子少保兼文渊阁大学士。十八年,遭父丧丁忧,有诏起复,他三疏恳辞,而暗中嘱托贵戚万喜为言。《文华大训》成,晋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后又进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与万安、刘珝同为辅政,宪宗失德,无所规正,时有“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之谣。二十三年,孝宗即位,言官弹劾他与万安、尹直均是小人,应当罢官,他深为衔恨。万、尹去位,他独留任为首辅。恐人攻己,乃建议超迁都察院官吏,以此笼络言官;又对不附己者予以斥逐,台署为空。见孝宗贤明,同列大学士徐溥、刘健均正直,两人有所论建,他也署名其上,又时为正论,以窃取美名。历晋少傅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少师兼华盖殿大学士。为人多智数,善附会,颇自缘饰,锐于营私,言官时有弹劾。居内阁十八年,被人称作“刘棉花”,谓其经久耐弹。他怀疑此语出自落第举子,因请举人三试不中者,不得再参加会试。弘治五年(1492)去位退休,此令也就不行。年六十七卒,赠太师,谥号“文穆”。
刘吉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默斋遗稿
宋代诗文别集。2卷。游九言著。诗1卷,文1卷。《四库全书》所收为鲍氏知不足斋藏本,书末有鲍氏从《茅山志》补录词3首,从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中的《宋诗选》及《槜李诗系》诸书补录诗6首。厉鹗《宋诗纪事》录游九言诗4首,两首采自此集,另两首录自《诗学禁脔》。《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诗格不甚高,而时有晚唐遗韵,不涉于生硬杈桠。”七律《金陵野外废寺》,苍凉高古,堪称佳作。其《义灵庙迎享送神曲》诗有长序,记台州司户滕膺拒方腊起义军经过甚详,可补史传之阙。文中《游氏世谱》1篇,亦有史料价值。有《四库全书》本,《宋人集》乙编本。
读四书大全说
明清之际王夫之著。凡10卷。为作者读明代胡广等人奉钦命编纂的《四书大全》的札记,作于清康熙四年(1665年)后收入《船山遗书》,1975年中华书局点校出版单行本。在伦理思想方面,坚持气一元论,反对宋儒分性为天命、气质之说,而提出“性即理”,理者“气之理也”(卷10)。主张理“游行于气中”,“性在气质中”(《论语·阳货》)。在理欲关系上,反对将二者对立起来,“天理充周,原不与人欲相为对垒。理至处,欲无非理。”(《论语·宪问》)。卷一论《大学》,卷二至卷三论 《中庸》,卷四至卷七论《论语》,卷八至卷十论《孟子》。 本书按《四书》原有篇章次序并借用其中的某些命题, 以读书札记形式评论明代胡广等所纂《四书大全》的观点,同时阐发作者自己的哲学思想。
唐梵两语双注集
亦称《梵汉两语对注集》。梵汉词典。唐天竺僧怛多蘖多、波罗瞿那弥舍沙合撰。一卷。专门收录汉译佛典中的音译名词。全书共收音译汉字七百个,下注梵语读音,但未标梵文原文。编排体例与《梵语杂名》基本相同。此书在国内久已失传。后传入日本,见录于唐咸通六年(865)日本求法僧宗睿的《新书写请来法门等目录》。现见载于日本《大正藏》第五十四册。
圣虚空藏菩萨陀罗尼经
宋中印土沙门法天译,二比丘裸形叫唤,虚空藏问佛,佛召七佛各说一咒,虚空藏亦说一咒,亦与《虚空藏菩萨问七佛陀罗尼经》同。
六字神咒王经
一卷,失译,东晋录。与六字咒王经同本,咒稍多。
大七宝陀罗尼经
一卷,失译。说七佛之陀罗尼,能除众生之畏怖。